再说“合而肥之”
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消息一出,自媒体上评论立刻多起来。其中有个标题大致是《南京都市圈的获批尴尬了谁?》的评论,明言了最大的“尴尬”是合肥。看完之后,忍不住想说几句。
有这种看法的人可能性急了些,因为你没看全网站发布此消息的背景:南京都市圈是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安徽非但没拖腿,反而是是积极的促成者。不难想象,如果省会合肥阻挠的话,安徽不会有此表现吧?
在前一段时间,我曾写过一篇《也说“合而肥之”》,对合肥的发展战略思路有过说明,文章结尾提到过合肥未来的“展望”——与南京建立“双联都市圈”的构想。我隐隐觉得,合肥乐见“南京都市圈”扩容安徽,就有这样的考虑。
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毋容置疑的。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成了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如今,苏南和浙北已是发达地区,经济已上升到一个井喷时期,迫切需要扩容,这也是合肥成为重点培育的长三角副中心之一的背景。早先的西进副中心南京,因为僻处江苏一角,在需要向外扩展辐射的时候,受制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作用不明显:东边的苏锡常直接接受上海的辐射,发展速度不比它差;而向北隔了一个安徽的天长,向西、向南,这些方向的经济发展都比它差,但都是安徽的地界。所以,南京的位置让它难以伸展拳脚。南京要发展,突破地域桎梏是绕不过去的坎儿。而我们知道,受当年国家战略的影响,安徽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洼地”,需要“火车头”。虽然这些年合肥异军突起,经济高速发展,最近也被认可成长三角的副中心之一,但毕竟力把子未全长稳,还难以成为一个有7000万人口大省的“引擎”。如果南京与合肥合力联手,则是明显的优势互补,无论是资源,还是人口,还有市场,都将有一个质的突破。这样的“联合”,好处是明显的,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这样的“联合”,以前也一直在做,比如淮煤东送、淮电东送,比如做南京、做华东的菜篮子,比如抗洪一盘棋,等等,既然如此,那么在更高的层级加深合作,只要摆正了利益关系,双方都能各取所需。对于南京而言,其意义表现在拓展了发展空间,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面来布局产业功能,有助于形成产业体系、产业链;对于合肥来说,背倚一个强大的南京,可以集中精力向西融合六安,向南分工铜陵、安庆,向北影响淮南、蚌埠甚至阜阳,这就使周边更多城市或新城获得了发展机会,进而在都市圈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分工体系。我甚至在想,如果能减弱对利益的计较,在芜湖的基础上,整合马鞍山和铜陵,发展起另一个核心,让宁、合、芜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铁三角”,那么这个“联合经济圈”迸发出的能力将超出你的想象!
另外,别忘了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南昌正在酝酿组合“铁三角”,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也在迅速扩展,如果南京、合肥的“双联城市圈”发展壮大,则直接与上述两大经济区对接,让长江经济带真正成“带”,也勾连起了黄河经济带,中国的发达地区面积将大面积扩展!
合肥、南京已经在做这方面的谋划。一方面,合宁或合宁芜城铁在紧锣密鼓地布局,两个城市的“米”字型高铁骨架基本形成,另一方面,“江淮运河”“引江济淮”在大规模施工。以现在规划的南京都市圈3500万人口、与合肥都市圈“双联”后的5000万人口的体量,一旦成型,必将大大增强长三角都市圈的辐射力、带动力!
说南京都市圈“圈走”安徽的四个市的人,说合肥会“尴尬”的人,只是狭隘地的地域角度考虑,眼光还不够远,格局还不够大。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让经济自己去统合,将成为中国将来发展的趋势。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我们对南京应敞开胸怀,真诚欢迎!
顺便说一句,说南京是“徽京”的人其实没错,明清时期,我们同属江南省,南京一直到清中期,都是安徽、江苏的共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