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1 03:2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精选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是一本由戴望舒(著) / 北塔(编)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一):像鸟飞过山林

  多年前,懵懵懂懂地喜欢上了诗歌,买了几本诗集,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说不出哪首诗好,也不具备品诗的能力,单凭着直觉偏好着某些诗歌。那时,舒婷、顾城、徐志摩、戴望舒的诗歌我都喜欢,也能背出几首来。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诗歌流水般地淡出了我的记忆,唯有戴望舒的《雨巷》不曾忘记,闲来看书,又读到了戴望舒的诗歌。这一次,我对戴望舒的诗有了全新的、完整的认识。戴望舒以《雨巷》一诗出名,又以“雨巷诗人”的美誉名扬诗坛,可见《雨巷》一诗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多么显赫的地位。可是,细读戴望舒的诗,不难发现他是一位诗情横溢、才华出众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很优秀,犹如散落在世事尘埃中的粒粒珍珠。拂去浮躁,静下心来,捧一杯清茶去读隔了大半个世纪的戴望舒的诗,依然能感觉到他诗歌中所散发出的不可抵挡的璀璨光芒。戴望舒的一生是动荡的一生。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二):雨天一首诗

  下雨天,一杯奶茶,一曲班得瑞,一本诗集,再惬意不过如此。更有趣的是,雨天,读一本“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集,多么应景啊!

  初识戴望舒,是那首声名远扬的《雨巷》。当时只是疑惑这诗里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会哀愁,丁香那么美的花为何与哀愁挂钩,难道只是因为雨天遇见的缘故吗?哈哈,一想到当时年龄尚小、不谙世事的自己竟然有如此荒唐的想法,就觉得可笑至极。如今长大了,经历得多了,也了解了戴望舒的一些生平事迹,再读他的诗,自然对于他笔下的诗所表达的内容也就理解得深刻多了。

  戴望舒的诗大多都是寂寥忧愁的,或浓烈激昂,或清清淡淡。这大概和戴望舒本身既冲动又忧郁的性格有关,又或许是因为他这一生经历了三段失败的爱情和婚姻吧。就比如《雨巷》,那凄婉哀怨的心境和对心仪姑娘的向往,就如梦一般清清淡淡地被勾勒了出来。又如《夕阳下》,那种寂寞的心境直抒胸臆“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而在《等待》中,他把对生活、幸福的期盼和坚定的信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在这里等待,耐心地等你们回来,做你们的耳目,我曾经生活,做你们的心,我永远不屈服”。而且,他的诗画面感很强,每一句读起来脑海里都会自动浮现出诗里描绘的画面,那感觉就仿佛你读着读着就走进了作者描绘的世界,不自觉地感受诗里的场景和体会诗人的情绪。

  对于戴望舒的译诗,读起来也是非常的舒服,完全没有其他译诗那种拗口、难以理解的感觉。都说翻译是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些译诗里,可以看出戴望舒外文功底非常的深厚,中文的底蕴也很是扎实。这些外文诗在戴望舒手里就好像再次开花结果一样,再度大放异彩。这过人的能力,放眼当时和现在,也是很少有人能匹敌的。

  读诗,是一种相当高雅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艺术的事。诗歌语言的简洁性和表达的隐晦性,需要读的人静下心来慢读细品。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几乎很少有人有时间沉下心来读诗了。但也正是因为经历的累积,才更能在诗歌中找到共鸣。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三):文人撩妹 最为致命

  在阅读《戴望舒诗选》之前,我对戴望舒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中学语文课上的《雨巷》。不得不佩服戴望舒的文笔,虽然全文没有直接说一个美字,但“丁香花一样的姑娘“ “这样的字眼就让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美好纯洁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的画面,中学的时候课本上说这位“姑娘”象征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对未来渺茫的憧憬。于是我当初也懵懂地这么以为,也没有再去了解戴望舒。

  如今,捧起《戴望舒诗选》,我进一步地去了解他。有一首诗我是真的被撩到了,这首诗是《烦忧》。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节。但这首诗很有意思,两节诗的文字和句子是相同的。仅仅是在诗句的顺序上不同。首节的尾句,是第二节的开头;第二节的尾句,是首节的开头。如此回环往复间,将思念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现在过得很好,只是有一点点的寂寥。至于这颗心,依然是明朗而热烈的。因为一个秋要来了,我又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去怀念过去,并自由的想念你了。 ”就好像东方人暗恋对方的样子——你的名字,我的心事。“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故,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句话直到现在还被饭圈的迷妹们引用着,高度概括了对喜欢的人深深的思念。

  后来我去了解了戴望舒的情史,不得不说他在感情上是有缺陷的。他的三段感情,都不完美。三个女子最终都移情别恋,他人格上是有缺陷的。也许是上帝开了一扇窗也会关另外一道门。赋予他写出浪漫的诗的能力,却不让他拥有浪漫的爱情。总希望爱情里有天长地久,琴瑟和鸣,可是世事总无常。他在感情中以死相逼,家暴,封闭交流,极端的相处方式令他被动分手。

  残花落絮,芳华黯然,终究不如意。

  岁月汀痕,诉说心事,但,事与愿违,非我本意,无心至此。

  戴望舒说,也许活着的人疲惫的生活下去倒不如死去。在45岁,他去世了,带着关于爱情所有的遗憾离开。不置可否,他是个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文在诗坛上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但谈恋爱是另一回事,能够写出撩妹的话与在感情上表现优秀是不挂钩的,所以希望女读者们理性对待撩妹的文字,小心渣男。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四):戴望舒: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先行者和传播者

  现代主义是一场始于20世纪初期英国的文学革新运动,它区别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具有较为强烈的认识、感受和想法的文学艺术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欧洲作为主要阵地,席卷了诗歌、小说等众多文学领域。随着国外留学学生的回归、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以及大众对社会动荡所引起的生活变迁有了更多的诉说欲望,上世纪20-30年代,现代派文学也逐渐在国内兴起。其中,诗人戴望舒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戴望舒于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7岁便公开发表文学处女作——《债》,当年,还与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大学期间,师从著名文艺活动家田汉。其后,相继发表《凝泪出门》、《雨巷》等诗作,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1932年11月初,戴望舒奔赴现代主义文学重镇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回国后,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成为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其后,历任《大公报》文艺副刊、《星岛日报·星岛》副刊、《顶点》主编工作。抗战后在暨南大学、上海市立师专任教,留下92首诗作后,戴望舒先生于1950年英年逝去。

  今岁正逢戴先生逝世70周年,借由《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一书,回看戴先生的诗作,以此缅怀先人风采。作为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先行者和传播者,在《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这本书中,不仅包含了戴望舒先生的主要诗作42首,还包含其译作。

  众所周知,戴望舒先生以其风格独特的诗作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人称为现代诗派的“诗坛领袖”。书中收录的《我底记忆》一诗,更被认为是戴望舒先生现代诗的起点。与书中另一首大众耳熟能详的《雨巷》不同,《我底记忆》在意象、语言、韵律上均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而呈现出现代化色彩。而在抗战时期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则具有了革命性的现代主义,全诗饱含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戴望舒先生在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传播的早期便开始诗歌创作,在几十时间中笔耕不辍,不愧为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化的先行者。

  此外,如编者北塔在序言中所说:

翻译给创作带来的具体入微的裨益,是无与伦比的。戴望舒在创作上的革新和转圜,与他的翻译是同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读戴望舒的诗,还要读他译的诗。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一书还选录了73首戴望舒先生的译诗,包括对其影响甚深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诗歌22首、西班牙诗人洛尔迦13首等。虽然距其译成已经大半个世纪,但这些译作依然受到众多文人追捧,对现代主义诗歌的传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因此,经由《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一书,我们不仅看到了戴望舒作为现代主义诗人的伟大,更感受到他为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传播的功迹。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五):北塔序:学诗要从戴望舒的现代主义出发

  经常碰到喜欢写诗的年轻人问我:该读什么样的诗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我一般的回答是:要多读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及其开创的象征主义开始。

  我之所以有此建议,是因为我痛感经常接触到许多写诗的年轻人(包括中老年人),还在弄平庸的现实主义和浅薄的浪漫主义;似乎他们的写作跟他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没有多大的关系。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复杂、难懂、枝蔓、被动、多样、多变。我们要有一整套与传统迥异的思维方式、修辞策略与之相匹配,这就是诗学的现代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许多写诗的人的观念和手法还不如20世纪30年代戴望舒他们先进。象征主义诗歌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在法国发轫,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有李金发等中国诗人的仿作。但李金发只是在自己的创作里用到大量的象征主义的元素,他虽然也尝试着把西方现代主义跟中国传统诗歌资源结合起来,但没有能有机地融合两者。他也没有翻译象征主义的诗歌,他只自己吃,不太愿意拿出来跟人分享。那时,能够读懂象征主义诗歌的法文原文的中国人没几个,因此,特别需要高水平的翻译。

  望舒的诗和译诗是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化或者说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成熟的标志和样本。他不仅自己大嚼特嚼、消化吸收外国营养,以助于他的创作;而且还乐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把象征主义尤其是波德莱尔的诗翻译出来,分享给嗷嗷待哺的中国读者。我甚至认为,李金发之所以没有能让他的诗成为中法文学结合之后的宁馨儿,是因为他不做翻译。翻译是让人深入细致地体味并研究原文里里外外、各种因素的最彻底途径,而且也是让人同时调动起始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学资源去造就新样态杰作的不二法门。因此,翻译给创作带来的具体入微的裨益,是无与伦比的。望舒在创作上的革新和转圜,与他的翻译是同步的。因此,我觉得,我们不仅要读望舒写的诗,还要读他译的诗。

  由于望舒写的诗和译的诗不仅在文学史而且在文学文本的意义上都很重要,而且有互文性;因此,把两者放在一起出版俨然成为一种惯例。早在1989年5月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中,就包括了创作诗、译诗和诗论三个部分。199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戴望舒全集》之“诗歌卷”则包括了前两个部分,只不过增加了奥维德的《爱经》;而且体例也跟《戴望舒诗全编》差别不大。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是“全”,共同缺点是太厚,达700多页。有些读者拿在手里可能有点负重感。

  或许正是因此,现代出版社2015年8月故意推出一部不全的“全集”,即《戴望舒诗全集》。之所以还勉强能叫“全集”,大概是因为此书收入了望舒写的所有诗;但从翻译角度来说,这部书是名不副实的,即砍掉了不少译诗(如英国道生的只选入三首)。这部书的总篇幅约350页,也还是有点太厚。

  我一直主张:普通读者(跟职业读者比,他们往往是业余读书,时间少得多)只需要读名家的精选集即可,专门从事研究的如我辈才需要读全集。望舒一生所写诗作虽然只有区区92首,其中多半作品还是没必要让普通读者去耗费时间。他的翻译呢,则有几百首之多,其中大部分只对少数专家有用。因此,我们删之又删,目的是为了出版一部善之又善的精选集。

  望舒的后期诗作深入到了现实的内部,浸透了苦难的感受,比如中日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比如夫妻两个人之间的战争。不过,他还是用现代主义的典型做法,多用暗喻和象征,表现得曲折、隐晦。可以说是现实现代主义或现代现实主义。

  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所思所想和语言策略,可依然为当代读者所感受并利用,即可以帮助我们感受我们自己的现实、表现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望舒的诗在普通读者的阅读谱系中持续升温的一个内在原因吧。

  北塔

  2019.5.14于京郊营慧寺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六):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 -----并不矫情的书名

  春暖花开的时候,本是踏春远行的好时节,但此时全球却因新冠疫情而禁足,远方不可达,就让我们读一读戴望舒的诗,抚平一下被疫情扰乱了的心境。这本诗选由北塔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封面上的小鹿清新淡雅,略带忧伤,像极了诗人诗作的风格。该诗选分上下篇,上篇有42首望舒创作的诗,下篇有76首望舒翻译的诗。 为人们所熟知的《雨巷》也收入其中。今年是诗人逝世70周年,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诗人的3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出自诗人作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五日的《古意答客问》。因为在朋友圈晒了一下封面,被朋友吐槽《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书名太矫情,所以特地找来原诗,给编者正名,这本诗集没有收录《古意答客问》,我猜就像北塔编后记里所说的,认为其中有些词语生僻古旧,不适合现在的人来读就忍痛割爱了,

  孤心逐浮云之炫烨的卷舒, 惯看青空的眼喜侵阈的青芜。 你问我的欢乐何在? ——窗头明月枕边书。

  侵晨看岗踯躅于山巅, 入夜版听风琐语于花间。 你问我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权看那袅绕地,袅绕地升上去的炊烟。

  渴饮露,饥餐英;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 你问我可有人间世的挂虑? ——听那消沉下去的百代之过客的跫音。

  在这短短的问答间,我们隐约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忧虑,从明月枕边书,袅绕升上去的炊烟和百代之过客的跫音(跫音:脚步声)又仿佛看到诗人的淡泊和内心的平和。

  戴望舒生于上个世纪初,望舒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之神。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王逸 注:“ 望舒 ,月御也。

  诗人给不仅自己取了一个带忧郁底色的笔名,也写了很多忧郁情思的诗歌。一首短小精巧的《旅思》,深深打动了散落天涯的游子心。鞋跟、征泥,一个疲倦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 栈石星饭的岁月,骤山骤水的行程,和寂静中的促织声,时空和感官的交织,让人感受到诗人无边如海的乡愁。

  故乡芦花开的时候, 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 黏住了鞋跟,黏住了心的征泥, 几时经可爱的手拂拭?

  栈石星饭的岁月, 骤山骤水的行程, 只有寂静中的促织声, 给旅人尝一点家乡的风味。

  正因为作者那敏感多愁的肝肠,方能流传一首首忧郁底色的诗歌,慰藉失落中的人儿。诗人也不乏一些温暖底色的诗歌,比如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上收录了一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小草、小白菊,风蝶儿这些有趣的小小的生命穿插在小径中,给人温暖,鼓舞,一扫阴霾。看,诗人也有心情好的时候!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七):你当像鸟飞过山林

  多年前,懵懵懂懂地喜欢上了诗歌,买了几本诗集,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说不出哪首诗好,也不具备品诗的能力,单凭着直觉偏好着某些诗歌。那时,舒婷、顾城、徐志摩、戴望舒的诗歌我都喜欢,也能背出几首来。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诗歌流水般地淡出了我的记忆,唯有戴望舒的《雨巷》不曾忘记,闲来看书,又读到了戴望舒的诗歌。这一次,我对戴望舒的诗有了全新的、完整的认识。戴望舒以《雨巷》一诗出名,又以“雨巷诗人”的美誉名扬诗坛,可见《雨巷》一诗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多么显赫的地位。可是,细读戴望舒的诗,不难发现他是一位诗情横溢、才华出众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很优秀,犹如散落在世事尘埃中的粒粒珍珠。拂去浮躁,静下心来,捧一杯清茶去读隔了大半个世纪的戴望舒的诗,依然能感觉到他诗歌中所散发出的不可抵挡的璀璨光芒。戴望舒的一生是动荡的一生。在他短短的四十五年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与磨难。命运的多舛,国难的当头,腥风血雨的黑暗社会的摧残,使得他孤独、彷徨、愤怒、绝望,这些人生的不幸都造成了他诗歌的基调——忧郁、苦闷。中国古典诗歌的滋养、外国各流派诗歌的影响,人生履历的不断更变,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历经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风格也从浪漫派转到了象征派,又从象征派转到了现代派和超现实主义派。戴望舒认为:诗应该处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他的诗注意给读者留下一个进入的窗口,在朦胧中有一种透明感(注①)。因此,读他的诗,能从诗句传达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信息中领悟超出一般思想主题的情绪内涵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诗的多解性与深刻性吧”。很喜欢读戴望舒的《印象》,诗中那幽微的铃声,那航到烟水去的渔船,那颓唐的残阳无不透着古意的悲凉与幽远,如袅袅不觉的萧在低回,意境空灵而洒脱。(附诗:是飘到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也喜欢读他的《古意答客问》。诗中戴望舒把一系列极富暗示性、蕴含量极大的古典诗歌意向的词(如:孤心、浮云、炫烨、卷舒、青空、侵阈、青芜等)堆砌起来,形成一种繁复的美感效果,使我在阅读的时候联想起许多古典诗歌的幽远情境,很美。戴望舒借助古典诗歌这一体裁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既延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性,却又不拘泥于此,很有创新。(后附诗)后期创作的《过旧居》、《示长女》也都是我喜欢的诗歌。《过旧居》精粹凝练,《示长女》温馨淳朴。还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萤火虫》等也是极其优秀的诗歌。戴望舒不是一位高产诗人,在他从事诗歌创作的几十年里留下了九十几篇诗作,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这不算多。但戴望舒却可称得上是一位高质量的诗人,他的诗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下仍如珠玉般发出美的闪光,令人珍爱。我特别喜欢他的一首小诗——《我思想》我思想,故我是一只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这首小诗写于1937年。诗人感于自己的诗歌不被世人理解,但并不气馁,他坚信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永恒的生命价值,故而吟出了“万年后……振撼我斑斓的彩翼”的不朽诗句。对于诗歌外行者的我来说,重读戴望舒的诗,不仅获得了许多美的悟性,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真是非常值得。美属于永远的思考着,正如戴望舒所说:“我思想,故我是蝴蝶……”附诗歌:《古意答客问》孤心逐浮云之炫烨的卷舒,惯看青空的眼喜侵阈的青芜。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头明月枕边书。侵晨看岚踟蹰于山颠,入夜听风琐语于花间。你问我灵魂安息于何处?——看那袅绕地、袅绕地升上去的炊烟。渴饮露,饥餐英;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你问我可有人世间的挂虑?——听那消沉下去的百代过客的跫音。此句出自孙玉石《戴望舒诗集》序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被称为“雨巷诗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著名诗人余光中说,在中国新诗史上,崛起于三十年代的戴望舒,上承中国古典的余泽,旁采法国象征派的残芬,不但引领当时象征派,而且开启现代派的诗风,是一位引人注目的诗人。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收录了戴望舒的42首诗作,展现其诗艺成就。另选取了戴望舒译诗中较有特色的及对其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的76首译作。力求对戴望舒这位中国新诗体的探索者、拓荒人,从纵横两个维度展开,在深度与广度上立体地挖掘,充分展现戴望舒诗文的独特艺术价值。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八):像鸟飞过山林

  多年前,懵懵懂懂地喜欢上了诗歌,买了几本诗集,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说不出哪首诗好,也不具备品诗的能力,单凭着直觉偏好着某些诗歌。那时,舒婷、顾城、徐志摩、戴望舒的诗歌我都喜欢,也能背出几首来。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诗歌流水般地淡出了我的记忆,唯有戴望舒的《雨巷》不曾忘记,闲来看书,又读到了戴望舒的诗歌。这一次,我对戴望舒的诗有了全新的、完整的认识。戴望舒以《雨巷》一诗出名,又以“雨巷诗人”的美誉名扬诗坛,可见《雨巷》一诗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多么显赫的地位。可是,细读戴望舒的诗,不难发现他是一位诗情横溢、才华出众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很优秀,犹如散落在世事尘埃中的粒粒珍珠。拂去浮躁,静下心来,捧一杯清茶去读隔了大半个世纪的戴望舒的诗,依然能感觉到他诗歌中所散发出的不可抵挡的璀璨光芒。 戴望舒的一生是动荡的一生。在他短短的四十五年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与磨难。命运的多舛,国难的当头,腥风血雨的黑暗社会的摧残,使得他孤独、彷徨、愤怒、绝望,这些人生的不幸都造成了他诗歌的基调——忧郁、苦闷。中国古典诗歌的滋养、外国各流派诗歌的影响,人生履历的不断更变,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历经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风格也从浪漫派转到了象征派,又从象征派转到了现代派和超现实主义派。戴望舒认为:诗应该处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他的诗注意给读者留下一个进入的窗口,在朦胧中有一种透明感。因此,读他的诗,能从诗句传达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信息中领悟超出一般思想主题的情绪内涵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诗的多解性与深刻性吧”。很喜欢读戴望舒的《印象》,诗中那幽微的铃声,那航到烟水去的渔船,那颓唐的残阳无不透着古意的悲凉与幽远,如袅袅不觉的萧在低回,意境空灵而洒脱。(附诗:是飘到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也喜欢读他的《古意答客问》。诗中戴望舒把一系列极富暗示性、蕴含量极大的古典诗歌意向的词(如:孤心、浮云、炫烨、卷舒、青空、侵阈、青芜等)堆砌起来,形成一种繁复的美感效果,使我在阅读的时候联想起许多古典诗歌的幽远情境,很美。戴望舒借助古典诗歌这一体裁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既延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性,却又不拘泥于此,很有创新。(后附诗)后期创作的《过旧居》、《示长女》也都是我喜欢的诗歌。《过旧居》精粹凝练,《示长女》温馨淳朴。还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萤火虫》等也是极其优秀的诗歌。戴望舒不是一位高产诗人,在他从事诗歌创作的几十年里留下了九十几篇诗作,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这不算多。但戴望舒却可称得上是一位高质量的诗人,他的诗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下仍如珠玉般发出美的闪光,令人珍爱。我特别喜欢他的一首小诗——《我思想》我思想,故我是一只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这首小诗写于1937年。诗人感于自己的诗歌不被世人理解,但并不气馁,他坚信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永恒的生命价值,故而吟出了“万年后……振撼我斑斓的彩翼”的不朽诗句。对于诗歌外行者的我来说,重读戴望舒的诗,不仅获得了许多美的悟性,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真是非常值得。美属于永远的思考着,正如戴望舒所说:“我思想,故我是蝴蝶……”附诗歌:《古意答客问》孤心逐浮云之炫烨的卷舒,惯看青空的眼喜侵阈的青芜。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头明月枕边书。侵晨看岚踟蹰于山颠,入夜听风琐语于花间。你问我灵魂安息于何处?——看那袅绕地、袅绕地升上去的炊烟。渴饮露,饥餐英;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你问我可有人世间的挂虑?——听那消沉下去的百代过客的跫音。此句出自孙玉石《戴望舒诗集》序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被称为“雨巷诗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著名诗人余光中说,在中国新诗史上,崛起于三十年代的戴望舒,上承中国古典的余泽,旁采法国象征派的残芬,不但引领当时象征派,而且开启现代派的诗风,是一位引人注目的诗人。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收录了戴望舒的42首诗作,展现其诗艺成就。另选取了戴望舒译诗中较有特色的及对其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的76首译作。力求对戴望舒这位中国新诗体的探索者、拓荒人,从纵横两个维度展开,在深度与广度上立体地挖掘,充分展现戴望舒诗文的独特艺术价值。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九):诗与浮生两崚嶒——《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读后

  诗与浮生两崚嶒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读后

  曹 辉

  以诗求解于现实和理想,注定是个梦,也适合痴人来说,得偿所愿者自然极少。诗是生活的配餐,不是主食,以诗谋生的人如凤毛鳞角。诗路畅通与写诗的天赋不成正比,名实相符也不全是,外因的助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诗人的幸福指数。我们得承认,活着本身是个很复杂的技术活儿,诗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不能以诗谋生者,偏生又爱着诗,就得活受罪了,譬如——戴望舒。

  人性,是诗人创造诗歌的硬核。戴望舒是个如假包换的善人,这个优点也正是他的缺点。不管是中国传统诗歌,还是新文化运动后新诗的星火燎原,变的是诗歌的体裁和样式,不变的是诗歌的内涵。不论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新酒,瓶子是无所谓的,不过就是介质而已,关键在“酒”的质量。好在,酒香不怕巷子深,诗歌好也不必担心没有伯乐。内心的干净单纯,是诗人的特质。简单的心,是对诗最好的礼敬,哲理诗除外。出身并不高贵的戴望舒,凭借“雨巷”成名,置身诗人之列,那唯美的诗风,令人心醉的氛围,让他一时间风光无两。诗歌虐我千百遍,我待诗歌如初恋。说的就是这些为了追梦的诗人,他们理想的乌托邦和现实的激烈对撞,竟也能激发出诗的烈焰。当然,诗人多感性。没有感性为“药引”,诗从何来?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诗歌的抒情功用是一致的,叙事与感性也是交织的。戴望舒前期的诗歌,多是抒情,说小资情调也不为过,唯美精致,闲惆如梦如烟,一个年轻男子对生活和爱情的憧憬与期待,犹豫与忐忑,通过诗歌,呈现给读者的同时,也是他个人心路历程的记载。“雨巷”成为一个时代的诗的旗帜,成为戴一生的扛鼎之作,虽然后期创作改为以国为大义的内容,在艺术水准上,与“雨巷”根本不能比肩。那个擎油纸伞的姑娘,谁说不是戴自己的化身?是真纯良善的他,手写其心的率性,也是诗心怒放的清欢。

  戴诗好看就好看在他的语言美。不同时期虽风格迥异,但诗人的锦口绣心是掩藏不了的。前期诗歌,“夕阳下”中有:幽夜偷偷地从天末来,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还有“十四行”中的几句:就像一只黑色的衰老的瘦猫,在丝光中我憔悴又伸着懒腰,吐出我一切虚伪和真诚的骄傲。读得心一颤。“赠克木”中,戴写:在太空中欲止即止,欲行即行,让人算不出轨迹,瞧不出道理,然后把太阳敲成碎火,把地球撞成泥。很有突破感,很有想像力。戴诗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是“我思想”,全诗只四句: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这首诗轻盈玲珑,初读如女子呓语,透着种飘渺,像可爱的小虫酥酥地爬过心头。不管庄周梦蝶,还是我思故我在的活学活用,在戴笔下诗中,成为一种带着诗意的再生。

  至于诗歌的押韵与不韵,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水平到了,一出手就是哪怕随意也是高招,一动笔哪怕随便也是妙句,根本不需要拔节生长,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好。原因不外,诗歌的形式与内涵的较量。不必费心在这种技巧之上,押韵与否不重要,不管是新诗还是格律诗词,都应本着诗出天然之宗旨。戴的前期新诗押韵,和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有关。有些融入骨子里的东西,是约束不住的,自然流淌出诗意的浪花。后期戴刻意避开韵脚的所为,虽也有好诗出现,但也证明戴其人的诗歌发展之路受时代左右的痕迹。这一点,和武林高手用剑是一个理儿,高手用剑,不必鱼藏龙泉,也不必干将莫邪,破剑在手,甚至一段小树枝在手,同样威力无边。诗歌,亦然。水平到了,诗像泉眼的水,汩汩流出,根本不必思考怎样出招,一招一式都是随心所欲的施展,就像诗,一字一句一行都是诗人心性的喷发。戴的诗歌喷发期,有阶段性特征,和他深受生活牵绊有关。不能静下心来当诗人做学问,他的诗歌,是他心灵的主业,是他人生的副业,这就是身为诗人的遗憾,也无须叹惋,从古到今的诗人们,几乎都是这么过来的。

  译诗的无心插柳成荫,是戴的偏得。明明是被逼上梁山,却不想有所收获。可见功夫在诗外,很有道理。古今中外,扑蛾般的诗人还是义无反顾向着诗人的路无悔行来。戴望舒从出生起,就与诗结缘,这是他的宿命,也是他一生成败起伏的诱因,是他抗拒不了的天意。译诗是戴的上乘功夫,需要外语水平过关,还需要有相当的文学造诣。戴译波德莱尔的“信天翁”,很想与读者分享。他译的是青天的王者,被捕后的可怜,将其现象引领到人生的境界:诗人恰似天云之间的王君,它出入风波间又笑傲弓驽手;一旦堕落在尘世,笑骂尽由人,它巨人般的翼翅妨碍它行走。这几句是典型的比兴手法,渗透出来的意思大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味道。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杂融,成全了戴望舒。文学某种程度上,有为政治服务的使命。但真正的文学,一定先是文学,然后才是革命文学。从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角度,而非政治来界定诗的好坏,这是文学的标准。诗意对戴是成全,也是桎梏,他的译诗则对促进中外诗歌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他译诗的美感,很大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原诗的水平。北塔对望舒的诗评价很高,他说:“望舒的诗和译诗是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化或者说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成熟的标志和样本。他不仅自己大嚼特嚼、消化吸收外国营养,以助于他的创作;而且还乐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把象征主义尤其是波德莱尔的诗翻译出来,分享给嗷嗷待哺的中国读者。”

  真正的好诗不分国界,不论出身,不在精美的辞藻,不在形式和古今,更不在现代主义还是象征主义。只有不被浮世所囿,摒弃这些人为的窠臼,从内心发出的声音,才是好诗产生的基础。诗歌当然不能脱离时代,但也不能变成时代的机器,思维的跳脱与转换,修辞策略等,与传统迥异还是匹配,乃至诗学的现代性,都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诗与译诗成为戴的诗歌双璧,为他在中国诗坛奠定了地位,这一事实与他个人的勤奋分不开,也与时代相关,更与他的人生历程分不开。一个人一生有一首诗能在后世流传就很了不起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雨巷”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中传承着,让我们对这位感性的命运多舛的诗人愈加怀念,这也是历史对一个诗人最高的认可和礼赞。

  Q305259112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十):《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春天终会到来,美好永远长存

  漫长的寒假,宅家的生活,神兽无法按时出笼,还得按时学习,不至于荒废时光,这让无数的家长头大。

  上周语文留了一项作业,自己选几首喜爱的现代诗朗诵,并在班级群与同学分享。这对于没有接触过现代诗的孩子来说非常困难,只能家长来帮助做选择。

  这时候,在我心中出现的第一选择就是戴望舒。

  在许许多多人的印象中,中国现代派诗人、翻译家戴望舒,是跟《雨巷》联系在一起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发表于1928年《小说月报》上的诗歌,一发表就引起极大地轰动,成为一代经典,甚至于作者戴望舒也被称为“雨巷派”的代表性人物,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一座高峰。

  对于无数青春年少,情窦初开的学生来说,这首《雨巷》或许也是那个时期对于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了吧。

  戴望舒的诗作版本很多,挑选起来比较费脑筋。看到诗人北塔编著的领读文化版的《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时,一下子被素净、雅致的封面所吸引了,十分符合戴望舒的诗歌那种含蓄、优美、朦胧的风格,让人看到后就感觉心情一下子静了下来。

  孩子看到也十分喜欢,于是就定下来读这个版本的诗歌。

  戴望舒一生只写过92首诗歌,却凭着这寥寥92首诗,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坛的地位,可见诗人的天赋之高,才学之盛。

  另外戴望舒作为注明的翻译者,对外国的诗作研究颇深,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诗作。

  北塔在《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序言中认为,即使戴望舒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并没有必要全部读完,只要诵读其中最经典的作品即可。

  因此,这个版本的戴望舒诗集中,收录了戴望舒最后修订并正式出版的42首诗作,另选取了戴望舒译诗中较有特色的及对其诗创有较大影响的76首译作,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不需要很多精力的情况下就能够全方面地了解诗人的艺术成就。

  翻开书以后,自然是先领着孩子读那首最著名的《雨巷》了。戴望舒用他那纯净而又带着一丝忧思的语言,将“我”“丁香一样的姑娘”“悠长寂寥的雨巷”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很忧郁伤感却无比优美的景象,对于中华传统文字的驾驭让人叹服。

  之前带孩子去过苏州,在平江路、山塘街都闲走过。那悠长寂寥的江南小巷,那粉墙黛瓦的独特建筑,那长长的高低不平却又有着年代感的青石板路,这种情境是不是跟《雨巷》中的场景极度吻合呢?

  另外感觉油纸伞的描写也是点睛的一件道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油纸伞往往与美好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许仙与白娘子的初次相遇,白娘子就撑着纸伞;富家小姐与书生偶见,在纸伞下欲见还遮;即使是在玉渊潭公园,樱花树下拍古装照的美女,撑上一把纸伞之后那种古典优雅的感觉立马提升一大截。

  经过这样一番理解,让孩子带入当时在平江路上闲逛的场景,那时突逢秋雨,打着伞在狭窄、悠长的小巷中行走,外面是车水马龙的现代繁华,里面却另有一番凄冷、宁静、朦胧的古典美,感觉一下就来了。

  另外戴望舒身为一代诗歌大师,但是命运多舛,他有过辉煌,有过地位,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失意与痛苦。

  婚姻的不幸、牢狱之灾、抗战后被称为汉奸而无法自清,这些都折磨着诗人的身体与精神。

  戴望舒的很多诗作中,都流露出来极大的忧郁与感伤。这些都是生活困苦的一种体现形式,需要在诗歌中进行宣泄,同时将美好的期待留在诗歌中。

  杜衡说“戴望舒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

  戴望舒的诗受到当时的年代和局势多重的影响,在他的那个年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闪着耀眼的光芒。

  不过对光明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在当下,重读戴望舒,也会有着别样的感受。

  在孩子最近一次的云班队会上,大家展示自己做的抗击疫情,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PPT,在结尾我就建议孩子选用了一首戴望舒的诗献给广大的医护工作者。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这首诗,也同样献给在抗击疫情的战线上所有辛勤努力、舍生忘死的人们。

  相信生命的春天终会到来,相信世间的美好一直都存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