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之冬》是一本由张大春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国之冬》读后感(一):这就是民国
“四季书”一晃20年才到《南国之冬》,繁体版的《春灯公子》2005年已经出了,郭德纲有个节目叫“坑王驾到”,大春老师我看也不差,说好的《大唐李白》也是出了三部后停了!前阵看了《长安客》聊以慰藉,总有同时代、同时空的热闹感。
没想到以前在网上听到“这就是民国”还真有些篇章入选,其实那时是辛亥革命百年,趁热度出了《这就是民国》也能让我们和宝岛的同胞们“耳福同享”。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丁连山(赵本山)出境不多,可台词都是金句,这次书中也讲了那么多传闻,不过这段时期的武林背景,还是另一个编剧徐浩峰的作品更充实,不过你要是对比徐浩峰的《道士下山》和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读起来同一个感觉:这么神奇!
这本书的起源与胡金铨导演分不开,这次胡导是主干,引出各路神仙,你就会想,那些孤魂野鬼、遗老遗少都去宝岛了,这些风物造化、稗官野史都被大春老师串起来了。
我只看整体的感觉,不细说每一个故事,从写字、作诗、创作小说、当编剧等等,一个字都那么多故事,何况是他写的那些长篇,还有那么多引经据典,让我有突破这时间空间的感觉,还好“认得几个字”能读个小说。
PS:看了一半,如看完还想说,会补上
当年台湾作家宣传有“二高”,高阳和高拜石,大春继承高阳衣钵,高拜石的“古春风楼”是一定要提一提的,简体版,记得只出过一版,一套十几本。
章士钊一章,党、政府、国家,这可是三权分立了,打住。
《南国之冬》读后感(二):每日读:冰与炭
按照一天虚构,一天非虚构的次序来,想看《南国之冬》,潜意识就觉得这该是非虚构,一头扎进去,满纸活动的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看了两页才意识到,这竟然是小说。但是绝对无法做小说看的。
张大春的老师王静芝先生说,““古代的民歌,现代的小说、戏剧,都不能只从虚构的角度去解释它的技巧,那里面都有非常真实生活的面貌。”
一会儿,作者的意图就清楚了:戏为史补,书为戏补。小说最终还是为史做衬里。那种别人从外面看不见,也不好伸手去摸质地,但是你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东西。
各种人物的名字随口到来,就是旁逸斜出的一话,其实都是布局,又不是小说家草蛇灰线,而是他们终将被命运汇聚。读者或看官不用紧张于这陌生,就像听健谈者讲古,根本不必立刻就搞明白谁是谁,他们终究是为这段叙事的张力服务的。
讲者的理直气壮终于使我意识到书的主角是鼎革之际的晚清民国,有着无限可能的一刻,许多“机遇之窗”还打开的时候,终于这些窗子一个接一个关闭了,因为缺少幸运,因为奸佞之辈的能量和势力永远更强一些,因为机会只有一次。
胡金铨的兴致勃勃和赍志以殁都反衬出民国史的被弃养状态。两边都不愿碰,不好碰。那些激越、闪光、天才得不像中国人的人物们,火光迸发后沉寂,社会依然如一段沉沉的湿柴。但是那些人物也不是孤悬在历史里,他们身边的人、知道他们故事的人、不是从书籍里了解民国史的人,总想把这些热力传下去。
写过《小说稗类》的作者把这个体裁玩透了。笔记体那种侧写、勾隐、沉郁,用来包藏爆炭一般的热忱和愤怒再适合不过。
非常非常推荐,大概是填补认知盲区的那种必读书吧。
《南国之冬》读后感(三):【须叔试读】历史下的众生
《南国之冬》作为张大春笔记体小说“春夏秋冬”系列的收官之作,更侧重于发掘中国近现代史里的故事,并结合了戏剧、电影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了颇有意味的探讨。这一本从篇幅和体量上讲都更为丰富,除去楔子有十九话之多。
张大春以毕顺风与产鬼的遭遇为引,牵扯出丁连山与宫宝森的往事,又相继巧妙过渡到杭州的藏王、南阳的白安人,至此都还显露出诸如《春灯公子》《战夏阳》里的民间轶事。然而接下来叙事主角迅速转入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袁世凯、吕公望、伍博纯、辜鸿铭、张之洞、蔡东藩、熊成基、景梅九、章士钊、梁启超、王亚樵等人物纷纷登场,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民国历史事件中的有关具体细节被抽丝剥茧般徐徐展现。张大春本身就对中国历史颇有研究,善考据,本书内容上又有胡金铨、王家卫等导演、王静芝老师、朋友藤井贤一与柳亨奎等帮助与启发,可谓做足了功课。
对中国近现代史并不十分熟稔的读者,可能对故事和人物关系理解有一定吃力,但其中有些叙事与分析确实颇有趣味。另外,前几话之一的关于丁连山与宫宝森叙事,可视作王家卫导演《一代宗师》的细节延伸展开,“面子与里子”的对话更加丰富而清晰,融入家国历史背景,不禁更让人慨叹。
每个故事之间,叙事上都做到了首尾衔接,对电影《一代宗师》《扮皇帝》等多次进行回溯,故事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的钵儿,张大春说“只是用作转场的道具”,蛮巧妙,每次出现给人感觉会稍有不同,真真假假倒也不必认真分辨。
张大春书写历史,书写了众生相,又从戏剧、电影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考,想来倒是真的,戏剧或电影负载着某种召唤现实的具体使命。笔记体小说有着说书般的叙事节奏,语言生动活现,尽管中国近现代史料中的内容难免显出一些枯燥,但读来依然饶有趣味。“春夏秋冬”系列的收官挺完美。
《南国之冬》读后感(四):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张大春的书,我喜欢长篇远过于短篇。无论是最早的《公寓导游》《四喜忧国》,还是现在的春夏秋冬系列,与他的长篇相比,虽然颇能一窥其小说家功底,但触动我内心处极少,大概因其为短篇,更偏向于技法而非情感之故。
而这本《南国之冬》却有所不同,虽可将其与春夏秋系列同视为短篇,但通读之后,视为一长篇恐怕更合作者心意。所谓《南国之冬》,书外可与《一代宗师》互为参照,不外乎再现港台那一批时刻不忘寻根故里、心怀故国的做戏之人“想象中的民国”;书内当与《离魂》参看,本身就有大春对于台湾与大陆关系的现实隐喻,而这本书最后选择在大陆出版,也给他的心迹蒙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面纱。只是揆诸当下两岸关系,张大春在书中所言所感,竟显得太过于“温柔敦厚”了。书中人物,尚是辗转异乡而不失忧思故土之人,而今异乡即为家乡,故土可谓寇仇矣。
《南国之冬》与春夏秋系列不同,它是披着长篇小说这一外皮的。这书在前十八话以我和王静芝、胡金铨、王家卫等做戏之人交游旧事为缘起,以铜钵子为引,以血饵为线,以小说为针,游走大历史虚实之间,串起一桩桩看似驳杂的民国故旧人事,竟成一部颇似太史公手笔的民国列传小说。恰如一位友邻在短评所说,张大春并非以小说虚构历史,而是以历史乡壁虚造,成就其小说。
在书中,我们看到张大春不光自诩为替胡金铨、王家卫等做戏之人代言者,还要替王静芝等故旧学人传经言志。他不光游走在民国历史虚实之间,还将自身与做戏之人、故旧学人交游之事虚虚实实点缀其中,汲汲于埋藏在大历史角落不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的细碎繁琐旧事,妄图探究大时代浪潮迭生、浮沫相连密不可分之运命循环、人事变换。最后,张大春竟是想用这小说这一饾饤琐屑之学,来成就自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心迹,当真是好志向,大手笔!
《南国之冬》读后感(五):【须叔试读】探究电影背后的真实
连着读了十天张大春先生新作《南国之冬》,以我自身的语文底子,恐怕还要苦修十年汉语言文学才能领略先生的文章内涵。因此说为这本书写评,我是万万不够资格的,能读到已经算是幸运了。我只能从一个文学功底浅薄的普通读者角度,去写写读后感而已。
首先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虽然只是读过寥寥几本有关民国时期的稗官野史,好歹对众多民国人物有所耳闻。他们或激进、或文雅,或正直、或邪淫,在乱世中交织出光怪陆离般的画面。而在张大春先生的《南国之冬》中,我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看得新鲜,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民国史和人。
这本书到底算是小说呢?或者算是张先生在电影编剧写作经历上跨越时空的记录呢?就像序言中王家卫导演说的:“怎么去掌握戏剧里的真实呢?到头来还是得做学问。”这句话便是本书的核心要点了——张先生在求学、从业之路上,真的与民国时代那纷繁复杂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进而为他探究戏剧背后的真实,提供了大量便利、丰富的素材。这还不算什么,更厉害的是,张先生合作过的胡金铨导演、日本制作人藤井贤一、王家卫导演,都不是等闲之辈,无论哪一位都在寻找、探究民国时代种种鲜为人知地线索,把它融入电影之中,这样的电影,更具有生命力吧!
写电影剧本的张先生,写出的作品风格很有特色,夹叙夹议,每一话呈现出各不相同的人物,笔墨着重的是各位革命党人,命运却各有千秋,在枭雄辈出的混沌之中,乱针交织出粗具辨认的历史画面。这个感觉,是其它作家表达不出来的。我甚至在想,若能穿越时空,回到那时,偷偷体察生活于那时的人和事,不知会是什么样子,只怕是连当时的报纸都读不懂。
写到革命党人吕公望,他属于怀才不遇的处境,但他想到了革命必须掌握军队这个道理,无奈怎么也办不到。写到自己的老师王静芝,他的父辈王镜寰、王岷源皆任过张作霖的奉天省行政与财政要职。写到伍博纯,民国时期提出社会教育说,实在是一个改变中国社会面貌的宏大思想,无奈却由于政变,打破了他的梦想,可悲!可叹!时局动荡,再有抱负的个人,也可能如同蝼蚁。
这《南国之冬》,真是难得的好书!
《南国之冬》读后感(六):【须叔试读】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奇书
坦白说,这本《南国之冬》,我是囫囵吞枣看完的,因为看不太懂。
张大春老师和他的“春夏秋冬”系列,鼎鼎大名早已耳闻过,也有相应的心理预期,觉得张大春老师一定写得十分好,不然不会每一部都评价这么高。但当我开始看《南国之冬》后,才发现我低估了张大春,高估了自己。
本书是张大春“春夏秋冬”系列的收官之作,距离该系列第一本《春灯公子》出版,已有15年之久。我不了解之前三本的风格是不是都和《南国之冬》一样,反正本书对我来说,读起来吃力的首要原因,是我在历史方面的薄弱。在本书中,张大春提到了很多清末、民国和近现代时期的人物,写了很多关于他们的趣事。而其中大半人数,是我所不了解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于是,我便像个不懂艺术的门外汉一样,只能看懂名画(人)的表面,挖掘不出其内在精髓。
而就在我打算干脆将本书当成历史人物小故事来看的时候,却吃惊地发现,本书居然是一本小说!还是一本笔记体小说!什么是笔记体小说呢,就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类似于《阅微草堂笔记》《世说新语》等等。什么啊,我都当真了,居然告诉我是小说!我说怎么在楔子“毕顺风”里会出现“产鬼”这样怪力乱神的东西呢。得,张大春老师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本事还真不是盖的。
不过,一旦接受了本书是一本小说的事实,我反而更容易沉浸其中了。反正就是读故事嘛,人物不了解就算了,也没什么心理负担。如此一来,本书真正的趣味,竟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归根结底,张大春写了这么多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想要表达的,还是时代与人物的关系吧。人是不可能脱离时代单独存在的,一如张大春所说:“大时代就像黑洞一样,把每个人都卷在里面、陷在里面;把人人都拥抱起来,有如浪潮迭生,浮沫相连,密不可分。”
人的个性和选择会受所处的环境影响,而环境其实就是看不见的时代洪流,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顺流而下。身在其中时,我们往往不觉,只以为一切选择皆是发自我们内心;多年后回首再看,才会明白其实命运早已注定好一切,我们努力或不努力,命运就摆在那里,一动不动。
《南国之冬》读后感(七):【须叔的书】小众文学的春天
一直奇怪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小说能成为现在的小说主流,也许人性内的偷窥性格在作怪。
从古至今,小众文学都很受大众欢迎,从最早的带有黄*色意味的《笑林广记》,到明末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清代时候,小众文学到了巅峰时代,《石头记》也就是我们很多红学家一生研究的旷世奇书,《聊斋志异》、《蜃楼志》都是其中翘楚,我们且不说其中的此处删除多少字,就文笔来说,写的都是那时的社会人情。
民国年间,上海滩流行所谓的“鸳鸯蝴蝶派”,登载在报纸上,每周一回,让那些上海名媛们钻入角色不得自拔。接着又流行“侦探小说”,《霍桑探案》模仿福尔摩斯的风格,结合上海本土风情也一时风靡沪上。
解放后,小众文学陷入低谷,国外的一些爱情小说也摆不上台面,恋爱的男女们羞羞答答,而当时,敌*特活动还十分的频繁,于是《一双绣花鞋》让大家手抄人手一册,躲在被窝里看,越害怕越要看。
看过这本《南国之冬》后,有一种高大上的小众文学的味道,这不是贬义,因为这种怪力乱神的段子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样的精神文学是填饱肚子后的有益补充,如果说带有时代背景的小众文学是经久不衰的文学主力,那么可以说,玄幻的文字和时代的结合一直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绚丽的标签,文中关于王家卫关于寻找“藏王”的故事,一如既往的加入了鬼狐神怪,但是依然滋滋有味。
其实,民国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有着辉煌,也有着没落,而其中的人物,都不过是这个时间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被人遗忘也是正常的事情。
看过张恨水先生的《八十一梦》,你说是梦也好,说是那时的现实也罢,都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记得其中有一个自己做梦变成齐天大圣的章节,把自己幻想成无所不能的猴王,要把日本侵略者从国土上赶出去,这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对祖国滚烫的爱,也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的中国人的真实心声。
对于这本《南国之冬》,以为自身的文学修养仍然达不到参透的意味,很多地方似懂非懂,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到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对于书中的那些伪君子之流着实痛恨至极,也对这个社会充满了迷茫,但是当自己一身的棱角磨砺干净后,自己看待事、看待人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角度,也就是丰子恺先生的那种“悯人”的感觉,这世上芸芸众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在自己的舞台演出自己,有时候不妨作为观众来看看自己的表演,也许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
待自己老骥伏枥,用心去看书,多了解这个社会,也许能读懂这本书,但是那时自己已经是耄耋之年了。
《南国之冬》读后感(八):【须叔试读】南国冬如旧,西江月不新
此书是张大春的新书,内地比台湾更早发行。先说说作者——张大春,他应该是华语界有名的作家,其博闻强识,诙谐幽默,知事明理,融汇奇侠与演义为一体,让你分不清真真假假(也有炫技嫌疑),这系列的前三本(《春灯公子》《战夏阳》《一叶秋》)也值得一读,于史于实傻傻分不清楚。 这本《南国之冬》开篇的楔子,写风高月夜,一奇人毕顺风在返家途中碰上一个死于难产的女鬼,得知女鬼将要找一个替死鬼从而使自己自渡,然而女鬼物色的替死鬼,正是毕顺风那正待产的妻子。得知消息的毕吃了一惊,但恐惧不外露,大方自然的和女鬼举杯对酌,洽谈往事,聊着聊着还得知女鬼怕伞这一惊天动人的秘密。女鬼白昼不能赶路,选择驻留,毕顺风则马不停蹄的真奔家中,跟前前后后的邻居们借伞置于家门口,女鬼发现后厉吼村骂,生嘶不竭,不能超生,鬼不如人啊…… 读完这楔子,会觉得有《聊斋志异》那味儿了,然而下面几篇乃至读到全本,又会发现这其实是历史传奇笔记体小说,书中不乏有惊心动魄,让人印象深刻的如《人间藏王》,《诗诈》,《马鸣风萧 鸿渐于陆》等几篇小文,具体内容就不细谈了,应让读者们自己去享受这场阅读盛宴,下面说说张大春的叙述风格。
在这本《南国之冬》中,张大春仿佛一个说书人,一个个民间故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当你以为已经置身在那个年代背景时,他又用现代因素,现代人将你拉回现实。“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尤其生于现代,经常自诩为创造之人,殊不知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夷坚、伯益、大禹。一旦听到了、看到了可喜可愕之迹,就急忙转述于他人,此市井之常情,一切都是听说而已。这正是春、夏、秋、冬系列作品的本质,一言以蔽之:民间。”所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成为张大春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是他创作构思的来源。 如果将作者当作说书人,那么我们读者就是观众,当我们看累或者情节不再打动我们的时候,台上的说书人就需要调动观众的注意力,这也就涉及到了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张大春的技巧耀人眼目,他学习钻研的玩意儿,统括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他天生具有一种敏睿的内感,一种冥冥的灵动,加上不是常人所能比拟的想像和组合能力,以及极具爆发性的语言创造力,这许许多多的因素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性,各种传说各种文体的插科打诨,行文并不生硬无趣,让人有一看到底的欲望。 创作是一种技巧,阅读也有门槛,这本《南国之冬》适合在无人的夜晚,泡杯香茗,细细阅读,穿越书中的时代,感受文字带来的享受。
《南国之冬》读后感(九):一本厚重的历史笔记体小说
【须叔试读】
张大春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喜爱炫技的小说作家,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从历史小说、儿童文学、武侠小说到魔幻作品,他的作品种类驳杂、文风戏谑、思维天马行空。
《南国之冬》是他“春夏秋冬”系列的收官之作,是一本历史笔记体小说。笔记体小说是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通常具有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等特点。最著名的笔记体小说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南国之冬》一共十九话,每一话都是围绕一个清末明国初的历史人物写就,例如丁连山、宫宝森、袁世凯、张作霖、梁启超、辜鸿铭等有名无名的人士。
读这本小说需要对清末民国初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和知识储备,也需要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才能读得津津有味。在这段历史中,波澜起伏的政局动荡是时代的主旋律,中外价值观的冲撞是时代的主要特色。各种大事件铺满了这段历史的坐标线: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入侵、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的兴起、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起义被镇压、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后被逼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封面上的那句话很精辟:这个动荡的时代就像黑洞一样,把每个人都卷在里面、陷在里面;把人人都拥抱起来,有如浪潮迭生,浮沫相连,密不可分。
这本《南国之冬》是在作者与众多电影人的交往探讨中成篇的,历史故事是作为这些电影人拍戏的素材呈现的。小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书中穿插了各种各样的史料笔记、古文原文、奇闻轶事,叙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故事的趣味性。张大春自己谈起春夏秋冬这一系列作品时说:“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尤其生于现代,经常自诩为创造之人,殊不知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夷坚、伯益、大禹。一旦听到了、看到了可喜可愕之迹,就急忙转述于他人,此市井之常情,一切都是听说而已。这正是春、夏、秋、冬系列作品的本质,一言以蔽之:民间。”所以,作者从民间收集了这些精彩的史料故事,作为佐料进行烹饪,最终做出了一桌上好的美味佳肴。
在胡导演等这些电影人眼中,历史和现代的区分并不明显。时间这个维度消失了,历史人物的经历和现代人的生活交织重叠在了一起。这些历史人物仿佛从那些故纸堆中爬了出来,进入到了一个个电影画面之中,活灵活现地向观众演绎着他们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观众从这些人物的经历之中,也可以提炼出对于人性和国家制度的思考,把这些思考诉诸于行动,运用到当今的世界中去。
《南国之冬》读后感(十):《南国之冬》书评:权当是个故事
除了读过《南国之冬》,我对张大春毫无了解,所以开始写这篇书评之前,我在wiki搜索了他的名字并顺藤摸瓜找到他的脸书翻阅几条,看完不由感叹这位先生不仅文字功力深厚,还是个嬉笑怒骂间针砭时弊、发表政见的妙人。这样一来,我在阅读过程中隐约嗅到的一点隐喻似乎被证实了,但是言归正传,谈政治我不感兴趣,聊历史我一窍不通,归根结底是自己知识储备不过关,还没到能分析先生作品的程度,所以我决定退而求其次,权当看了个故事,多了个谈资。
开始阅读之前看着有些老式的封面,我以为会是本言辞晦涩,催人入眠的大部头,但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全不是这么回事,从序言的童年轶事起就妙趣横生,到了楔子毕顺风,更是以精怪小说的风格描绘出一个少年老成又足智多谋的有趣形象,直到看到楔子的末页,瞥见“辛亥革命”四字,我在心里直呼上当——完蛋,这是本历史小说。
这是本历史小说?好像也不是这么回事。就当我准备硬着头皮看下去,就当还了高中历史课上给课本插图画人物画胡子的债时,下一篇开端“丁连山是个鬼魅般的人物”又给我开了个玩笑似的告诉我又猜错了,而此篇吴越的“舍一生拼与艰难缔造,孰为易?”与丁连山“杀人逃刑,被杀送命,与夫撑持掌理一门户,孰为易?”对应,活生生勾勒出一股侠气来,让我对这本书又多了一点浅薄的猜测,而此篇末描述的与王家卫的对话和由此引出的贯穿全书的那个铜钵儿又大声嘲笑我的自以为是,我决定就此放弃,不如就让张大春先生牵着我的鼻子走,干干脆脆地做个茶馆听书人。
转变心态之后的阅读居然顺畅又痛快了起来,他讲归他讲,我如何发散思维他也管不着。看《人间藏王》时我想着论坛都市怪谈“生南王”,一样的仅有其名不明其状;看《白安人》时我在脑海复刻那一夜货船铁索连环,妙龄女子暗器击落水贼;看《写蛮笺,传心契》时我自想象双碧城见的那一面,必是惊鸿一瞥惊为天人相见恨晚相谈甚欢;看《龙意茫然》时想起溥仪在鉴宝节目上那一句“这和我家的不一样”,竟和末代皇帝共起情来,心下戚戚然……至于那些丁连山、宫宝森、袁世凯、张作霖、梁启超、辜鸿铭和清末民国大大小小的人物,便全囫囵吞下,再感谢一下作者科普扫盲,也是一番闲趣。
直到“薄无鬼”这个角色在藤井贤一和作者的交谈里再次登台,藤井贤一说“薄无鬼”是个自称,读作“わし”,写作“仆”,我不由莞尔,就要捉虫——“仆”的读音应该是“ぼく”才对,突然明悟过来,笑容凝固在脸上——我这是又被骗了。这书通篇四百余页,皆是一长篇小说,人物虚实、故事真假,全在作者一念之间。无论是历史,还是那些与电影人的交谈,静芝老师、王家卫、胡导演、张彻、藤井贤一。柳亨奎、藏王、那个铜钵儿,统统都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而已,实乃大手笔。果然,末篇那个借尸还魂的故事,除了讲了个“你看起来像鲁大、闻起来像鲁大、听起来像鲁大,那你就是鲁大”的刻薄笑话之余,何尝不又是在说,人生弹指一挥间,不过就是道士掐指一算后的某段预言,亦或是书卷里的某段故事、荧幕里的某部电影,起承转合自有编排,不必太过较真。
就像《花镜》中的偈文“生死去来,棚頭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一个时代的起伏,一个人的始末,在做戏的看来,皆是故事,而我们能的就是在傀儡线的掌控范围内,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