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30 03:3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100字

  《肖复兴散文》是一本由肖复兴 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一):一点一滴总关情 ——品《肖复兴散文》的人生甘苦

  肖老师说,散文写作一直是以余事为主的。他说兴起的“抒情散文”,并不是我国文学传统中固有的。我想起初中的时候喜欢读空洞的抒情散文,没有事,只有深烈的热词和情感,读起来觉得华美,也正符合那个年纪的特征。我感觉,很多鸡汤文、小品文、知音体,都或多或少的把散文引向了一条不太常规的道理上去了。或许,它们根本不属于散文的范畴吧。

  还有一点,肖老师的散文中,故事讲的少而精,却令其中的人物特别丰满难忘,比如他文字中的父亲,母亲,弟弟,姐姐,还有北大荒的队友酒鬼大老张……很多人物都用笔墨不多,但是特别丰满,几乎都能触摸得到那个人物了。

  散文是个很培养心性的东西,读肖老师这样的叙事散文,感受其中的意境、情境和人物,还用朴实的淡淡文风,读的人会特别享受,心境澄明起来。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四):忘不了那世间最深的情

  肖复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写过很多作品,有散文集、小说、报告文学等等,但是尤以散文见长。他的散文,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生活里最深的情。

  因为有了母亲,一切变得那么熟悉、那么温暖。《年灯》里,我看到家后面老爷子家每年会亮起的年灯,那是为了等候亲人的归来。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万,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里那盏橘黄色的灯闪亮着,跳跃着,像一颗小小的心脏跳跃着,我的心里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亲去世后,我晚上回家,再也看不见那盏橘黄色的灯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理都会有些伤感。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花边饺》里,满是母爱的味道。父母在儿女们年幼的时候,为他们包饺子,尤其是母亲一边擀面皮,一边和馅儿。妈妈八宝有肉馅的饺子留给孩子们吃,她自己却只吃素馅的饺子。直到后来,我长大了,母亲年迈了,我也学会了母亲在包饺子时故意留下“标记”的办法,然后让母亲满是高兴的找到那只包着红糖馅儿的饺子。《苦瓜》里,母亲并不喜欢吃,但是因为我爱吃,所以,目前总会炒上一盘苦瓜炒肉。

  读到这里,我是很受感动的,因为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在小的时候,母亲为了尽可能地让我们吃好一点,每当有肉的时候,她总会说“我不喜欢吃肉,你们快吃”,其实哪有人不爱吃肉,只是因为她心里只有我们而已。在她眼里,总会想办法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们。我想,这也是天下千千万万个母亲的代表。

  还有对父亲、对姐姐的文字。作者的父亲,是一位很要强的人,也是一位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人。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他总是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那些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有一次,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一套武侠小说了,但是售价是5元,那可是一个月的生活费。我到新华书店看过很多次,实在是喜欢。后来,因为看到母亲放钱的袋子,从中拿出5元钱买回来了。这件事被父亲知道后,父亲严肃的教训了我一顿,说爱读书是好事,但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后来,我好说歹说,总算是将这套书退回了新华书店。但是,没过多久,父亲却还是为我买回了这套书。从这一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严谨持重又很重视传统教育的人,他用他独有的方式爱护着她的儿女。姐姐是一位非常疼爱弟弟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尤其是在母亲去世之后。姐姐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只身一人来到乌鲁木齐从事铁路路建设工作,那是她才17岁,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此外,作者还写了他的弟弟、儿时的玩伴等等故事,都很动情,尤其是细节,写的很感人。

  肖复兴老师笔下的散文,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亲人之间的淳朴感情了。我们往往对外人付出更多,确乎死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实属不应该。读肖复兴老师的散文,认识亲情的感人和可贵,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五):忆过往,品生活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六):“淡”也会腻人

  这算是一篇迟到的书评,本来对肖复兴并不熟悉,之前想看关于古典乐的书时看到过肖复兴的《我的音乐随笔》,但说老实话,没看过,连书都没买。之后无意间在约评群里看到《肖复兴散文》,略有些兴趣,承蒙关照,还寄了实体书。不过自己一堆烂事缠身,这篇评论也就晚了近一个月,但答应了的事总得做,书评可能会迟到,但不能让它缺席。

  书的装帧很不错,平装,故意做糙的封皮,封面用了水墨画,有种复古的美感。

书的封面

  扉页还有几幅画,很有美感,不知道是不是肖复兴先生本人的画作。

配合文章的画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七):时光缓缓,渐行将远渐无书

  时光缓缓,渐行将远渐无书

  时间也许是有轨迹的,人的一生总会在不同的时期留下不同的印迹,在不一样的时光里面,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在不同,小时候读的《拥你入睡》在如今这个时间再来阅读,有种特别的感觉,尤其是捧书再读时,感悟总有些许异样。

  纸质书在这个时代为了保鲜,总是使用了光滑的塑料膜来封面,这本书比较特别,没有采用传统的那种光滑封面,而是带有一点宣纸一般的粗糙,拿在手里的时候很有质感,顺手翻开的一页是插图,也不是精美的电脑印刷画,而是手绘的彩色水彩画,看起来与那些流行的装潢始终是不同的,与这本选集的内容倒是搭配得相当之妥贴。

  其中有一篇叫 《年轻时去远方漂泊》 ,其中有一段话 “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少年的时光似乎是不太一样的,尤其是当我们自己已经决定踏上自己的征途的时候,那时候总是义无反顾,没有任何的顾虑的,只不过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期待的样子而已。所以呀,所谓的以梦为马,其实是你自己的孤独旅行,要的只是这个世界让你自己认可,而不是我们所追寻的一切有了你想要的模样而已,期待着你也可以发现自己,然后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辽阔呢。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作者亲自校订的,还自己作序推荐自己选择插图,我想,没有一个人比原作者更理解写作的心情的,文字、图画、装潢都可以如此巧妙融合,故事就值得慢慢品读了,愿你也会喜欢这样的文字。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八):是散文也是人生.....

  所以,当我拿到《肖复兴散文》时,并没有轻意的打开书,百度了一下肖复兴的资料,甚至刻意找了找他的花边新闻,结果很失望,网上没有任何他的负面新闻。网上的信息更多的是关于他的作品、演讲和课堂讲座。

  肖复兴生于1947年,比我父亲大一岁。老北京人,父母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普通人(虽然老爸当过国民党),家里还算穷(指过去,那时穷是一种光荣),三个孩子中他是老二,有个姐姐,有个弟弟。当过知青,去过北大荒,上过大学。写文章写着写着成了大作家。我发现我是看过他的书的,两年前看过《我的父亲母亲》,特别是他对母亲的回忆,

“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

  书中的这句话也一直记在我的读书笔记里,翻出来看依然让我感动。一位和我父亲差不多年纪的老头,一本看过让我感动过的书,我想这就是我打开《肖复兴散文》的缘份。看书之前,已经莫名有点感动。

  其实我现在很少看散文,散文太讲究铺垫,讲究过程,往往是写了一大啪啦,文章的最后给你来一闷棒,让你感动得不行。初看几本还行,看多了有种被套路的感觉,不爽。所以看《肖复兴散文》,权当看人物小说,换了个角度,发现这本书还挺有意思。

  这本书共分为四大块

  平凡而伟大

  我的父亲母亲

  恋食记

  明信片与远方

  全书收录了52篇文章,作者并没有完全按写作的时间顺序收录。也没有完全的按四个主题严格收录。而是按记忆中的情感思绪排序。这一点很是精妙,你可以在平凡而伟大板块里看到美食(鲫鱼汤),而恋食记我的理解应该全是美食,但你也可以在这个板块里看到从一颗草霉中吃出姐姐深深的情意。明信片与远方板块除了对儿子的思念,还写了很多关于艺术、音乐的理解、感悟。

  ----近一两年回老家,竟然是找不到过去的路,城市变化太大,老肖说这话,我为他高兴,过去的城市不见了,老朋友感情还在。而对于我,感觉并不竟然,城市变了,有时人心也在变。走在过去的城市,很茫然。

  年灯中写到长辈为小孩归来留灯,想想自己的父亲也是这样,年经时不懂事,常喝酒到半晚才回家,只是家里走廊的灯一直给我留着,现在想起来满满的感动。

  除了对父母、子女的思念,还可以在书中找到John Lennon的老歌,或是Tom Waits的破嗓门。在最无助的时间,音乐有时会拉你一把,把你带出泥泞。

  《肖复兴散文》是一本可以静下来,花不多的时间,听一位老人静静的讲述他自己的故事的书。当你坐在丽江的小酒吧,或是在机场一个人孤独的等候,它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如果你在学写散文,这本可以堪称范本,老肖写散文的功力还是很正的。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九):童年和少年是人生最重要的起点

  若问人的一生哪一个阶段最重要,每一个人回答可能都有所不同,有的说是大学,有的说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的说是青壮年精力最旺盛工作风声说起的时候,我最赞成的说法是青年和少年,这是奠定人生基调的最重要的起点。

  人的性格有一部分是有遗传的因素,但是更多还是后天的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往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对于孩子,我们往哪方面教育,孩子就会往哪方面发展。所以我觉得还是童年和少年最重要,童年和少年是人生最重要的起点。童年和少年也是我们回忆从前的时候永远绕不过的弯,童年和少年的人和事总是在我们面前闪现,那就像一座永远挖不走的山。

  他的散文作品多次获奖,比如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因为他的作品简单易懂,积极向上,语言精辟,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关于童年和少年的回忆,非常适合孩子们读,所以他的多篇作品入选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全书收录了作者创作于多个时期的经典散文作品五十二篇,每篇作品都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其中《花边饺》和《拥你入睡》被列为中小学语文教材必读散文。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十):著墨无声,墨沉烟起

  第一次知道肖复兴老师的名字,还是源于小学课本上的那一篇《荔枝》。少时读来不觉的他的文章如何,既因年幼,又因无所经历,现如今长大以后再看,就品出个中滋味来了。正如能从一滴水中窥见太阳的光辉,透过书里所载的生活点滴,我仿佛窥见了他闲适心境的全貌。

  读肖复兴老师的文章一大感受就是,那些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下来的琐碎情感如同一缕又一缕的丝线,或许纤细,但是足以织成一张温暖的毯子,伴着阳光的味道在不知不觉间将你团团围绕。他往往将自己对于身边万事万物万种人的醇厚感情都揉碎了,一点一点洒在了自己的文字上面。等我翻开书本之时,那种引起情感共鸣的味道就从他的文字表面直达我的心底。

封面的质感有一种淡淡的生活气息

  此书中“我的父亲母亲”这一辑最令我动容,又因《窗前的母亲》这一篇感触最深。

  “在家里,母亲最爱待的地方就是窗前”,作者在此篇中写自己的母亲年老之后,家中独她一人时常爱立于窗前,赏景赏人赏事,每每有人回家,进门之前母亲就已提前看到。她最大的乐趣,是与家人分享每日在窗前的见闻。后来母亲去世,老屋的窗前那个默然守候的身影就永远消逝了。在此篇最后,作者这样写道:“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动人的一幅画”。

  也许此篇是作者用来怀念母亲的文字之一,但字里行间并未充盈着对母亲的强烈缅怀,却只是用淡淡的口吻叙述着母亲生前的一些小事。但不知为何,后者却比以往所看的前者更让我默然。或许是文中母亲总是守在家门后为作者开门这一片段,让我想起了读高中时母亲在漆黑的楼道里为我照灯的那一幕。

  高三那年学习紧张,大部分学生都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我与母亲同住的地方,是房东自己垒就的三层小楼,地方非常偏僻。高三的晚自习放课极晚,每每走到回家的路口转角,看着眼前一条仿佛无尽头的漆黑小道,心中总是恐惧无比。唯一让我走下去的,是路的尽头那一团暖黄色的光。关上楼道门的那一刻,头顶就有开门的声音响起,随即就有一束亮眼的灯光穿透栏杆打下来,直直的照在我的脚下。母亲拿着手电筒,努力伸着臂膀为我照着光亮,我迈一级台阶,母亲的灯光便向上挪移少许,直到我走到门旁。是否天下的母亲都爱守候自己的子女归家呢?窗前的母亲留在了作者心底,门后的母亲留在了我的心底。

  作者的母亲,那位窗前静静站立的母亲,之于他是一幅无言的画;我的母亲,在夜里用微弱的光为我照亮前路的母亲,之于我也是一幅无言的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肖复兴散文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