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是一本由(日)加藤谛三著作,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一):曾经的我,现在的我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和他人关系的书。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只看见了自己想看的东西,我觉得书中的好多话都戳中了我,像曾经的自己也像现在的自己。我也是最近才觉得自己稍微成年了。 我曾经的状态就是对他人依赖很重,我甚至可以觉得别人说的什么都是对的,说的什么都可以接受,甚至是伤害。我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意识,一切都是别人对。我知道这在别人看来很荒唐,但是我自身身处其中,却不自知,只是后来依赖没有了,必须靠自己,通过对自己的评价,思考,与他人的对话,还有书本和电影,那些挣扎和难过之后,自己才觉得要更加正视自己,并且成长自己。那种依附于他人,自己失去主导权的日子,那些被依赖的人抛弃的感觉。后来才觉得要爱自己,自己的人生转瞬即逝,蔷薇盛开时,愿君多采撷,活在当下。 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我曾经,甚至自己现在的状态,我自己觉得自己不爱这个世界的人。我以前的生活以及受到的影响,都觉得和自己不熟的人在一起说话都是浪费自己的生命。我也曾非常自负,觉得周围的人怎么都不好,我总是发现别人的缺点,我也无法对他人信任,我觉得不OK。但是这样的我,并不快乐。我曾经,不快乐,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想证明自己,又无法接受和肯定周围的人,这样的我,没法发现世界的可爱,我不快乐。 人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活在他人的眼里,让别人觉得我这样做很棒。我应该寻找自己的炙热,发现这个世界的可爱!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二):和灵魂自洽
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让自己从容的活着,可能就是书中“稳”的真正含义。
世界的运行规则就是:你变优秀了,其他的事情才会跟着好起来。可你没办法强迫自己优秀,难道就要一辈子别扭的活着,拧歪的横眉冷对。和灵魂自洽,找的属于你自己的那种高峰体验,人生不是只有别人眼中的优越才是胜利。
小时候,哭是搞定问题的绝招;长大后,笑是面对现实的武器。成长中不需要拔苗助长,而是顺势而为。身体里住着一个不喜欢自己的自己,平易近人的微笑背后藏着一长串厌倦的哈欠。不要伤害自己,学会在应该的场合,做恰当地事,不要责怪自己虚伪,只是大多数清醒成年人活下来的工具。
你总是从自己选择的人生看向自己没有选择的另一种人生,一边羡慕不已,一边悔不当初。你心里经常出现的句子是:“要是当初……就好了。”这种在劫难逃的宿命轮回,破坏了多少本应朝气满怀的鲜衣怒马。自洽的透视短暂的人生轨迹,为何在责备中断送艳阳万里。
你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说服自己,以为向生活低个头、服个软,生活就能对自己好一点点,结果却发现,生活总是得寸进尺,因为它希望你能跪下。跪下就跪下,有没有发现,下面空气还可以。生活的真相就是:除了容易长胖,其他的都挺难。
你越来越清楚地发现,时间只是一个包治百病的庸医,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坚硬、现实的功利和交际的不圆融,也越发有“我已泯然众人矣”的伤感和“我还能怎样”的无奈。那又怎样,我把握住自己才是我自己的世界。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三):遇见最好的自己
现实的世界愈来愈变化多样,使得我们经常的眼花缭乱,而我们也随之渐渐乱了自己的脚步,迷失了自己的初心,有些走上光辉,有些走上歧途,活到30岁,我又该怎样独善其身?
“顺,不妄喜;逆,不惶恐;安,不奢逸;危,不惊惧。”看到这个句子的第一眼,我就喜欢的不行,因为我觉得这正是我想追求的,想去实现的最理想的状态,想要一个安稳的生活状态,首先得有一个安稳的内心,这并不说不能追求梦想,只是说我们要有一颗平稳的内心,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简单明了,直抵我内心,深度阅读后,才发现,那浅显的道理才是生活的真谛,其中全书都在强调“撒娇欲”,这个“撒娇欲”是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很重要的阶段,满足了,孩子会成功获得归属感,反之,这个人会用一生来填满自己幼年时的空缺,在这一点,我深有所悟,我的父母对我的要求从来都是很高,总是那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做比较,我的记忆中,从未和父母有过撒娇式的沟通,导致我现在的人格就有一些“窝里横”,欲与外人交往时,总是委屈自己,但是在和家里人交往时,却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没有半分的忍耐,我时常也觉得自己这样总是不好,但是却总是改不掉,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幼年时期的缺失,导致现在的性格,尽管我深知改变很难,但是我仍要改变,不仅仅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还要为我的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并且对他的爱,我不想缺失任何一块,哪怕只是一小块,因为我自己已经深受其害,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不能继续传承下去了。
我认为所有成功的人士,都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内心的安稳,才能获得精神的满足,最终才会体现出对万事万物的态度,做事的风格和做人的态度都取决于内心深处的感受,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都有自己的烦恼,关键在于我们是怎样面对自己的缺陷,怎样处理自己的问题,聪明的人喜欢面对自己;愚蠢的人喜欢隐藏自己,隐藏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只有坦然面对自己,诚实的接受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可能生而不得完美,但是我们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我们自洽的接受我们生命所有的未知,做到源自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这需要我们不断不力和探索,期待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四):蜕变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抵挡末日的残酷......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抵挡失落的痛楚,一个人的路途,也不会孤独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用生命做长度,无论我身在何处,都不会迷途.....”
看到《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这本书,第一时间想起了《我要稳稳地幸福》这首歌,你会问,与本书有关吗?有又没有,工作中我们不懂争取,迷茫未来,害怕挑战;在爱情中我们患得患失,胡思乱想,没安全感;对关系我们过于强势或讨好,本质都是担心不被认可和接纳;对自己我们是自卑与自恋的矛盾综合体。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都希望幸福、有安全感,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找到方向和不在迷茫,正如歌词中说的不会孤独,不会迷茫。
该如何解决人生这些困惑呢?跟着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一起学习“稳”带给我们的力量吧。很想从书中找一些“硬”道理给大家分享,难,加藤谛三以生动的事例来阐述一个个观点,而非枯燥深奥的专业术语。未被满足的“撒娇欲”会妨碍一个人的内在稳定,开启 本书,说是写给我们的,本书更适合给父母看,自恋的父母给孩子的爱也极具杀伤力,书中有大篇幅阐述。开篇就提出对于小孩子的成长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能够接受他的缺点弱点,接受他不够好的一面,父母接纳的态度对孩子而言意义重大,会造成自卑、自我价值缺失等,《顺从的动物》一书在本书中也常被提到,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名望是爱的伪装 ,因自我价值感的缺失,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旁人关注。
划重点:抑郁症的病前性格,第一听这个词,翻看下来感觉自己时时在“中招”,主要原因:过低的自我评价及自我压抑,强烈的依赖心理所产生的欲求不满以及对欲望的压抑,对攻击性的压抑。非现实程度的自我过高要求是此性格特征之一,“原本的自己”本可以更好地生活,所谓的活得好,是接受原本的人生、接受原本的结果,抓住机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满足于其结果。
我们常说好好爱自己,加藤谛三又给一个新视角,反对把自恋翻译成爱自己,爱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只有懂得重视自己才会重视别人,且人的能量只有在对除自身以外的外界对象时才应称为能量,如何释放心里的能量:相信自己,克服痛苦,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专心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无所畏惧”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但它会带给我们人生的改变,不再极端计较“得失”,“不强求,不勉强”有得有失的交往增进人与人的关系;“该有”的兴趣不是真正的兴趣,低谷时,尝试换种做法试试看,设立适合自己的目标,朝着目标努力,也可让人生变得快乐。克服依赖和自卑心理,使情绪安定,自己会迎合自己,适应自己,相信自己,不恐惧“他人的目光”。
心稳了,之前在乎的人和事,不会再成为烦恼和软肋,安全感是自己给的,学会正视自己的合理需求、目标和价值感,蜕变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五):罗志祥40岁了不可以自称男孩吗?
很多人觉得罗志祥都40岁了还自称男孩,很好笑,于是陷入群嘲。但仔细一想,会这么想的人,好像也挺可悲的。
加藤谛三说:“撒娇欲”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如果这个欲望得不到满足,那无论你长到多少岁,心底都会残留着三岁孩子般的撒娇欲。
但碍于成年人的脸面,没法像孩子一样撒娇,所以你会压抑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显得像个大人。
但是,被压抑的撒娇欲终究还是在的,所以这样的人要么是窝里横、要么就是拿自己没办法,最后丧失自我……
嘲笑别人一把年纪还自称“男孩/女孩”的人,如果你确实没有压抑自己的“撒娇欲”,那么你是幸福的,嘲笑一两句也没什么。
但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压抑这种撒娇欲望的人,你嘲笑别人无非就是自我投射。
也就是说,你其实也是个想要自称“男孩/女孩”的人,只不过你觉得这不是“大人”该说的话!
但你,其实就是个小孩!
在“撒娇”这方面,男人得到的宽容总没有女人多。
因为男孩子常常需要证明自己才能得到接纳。比如你要达成什么、受了伤也不哭,怕黑却能自己走过黑暗的路等等。
他们总是被评头论足,比如“你果然是个男子汉”或是“明明是个男的”……所以40岁自称“男孩”好像就显得很幼稚!
身为男性却不能被认可是个男人,非得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被认可是男人,这事本身就可笑可悲。
渣男我也很讨厌,但排除“道德”,我觉得40岁的人自称“男孩”也不是什么不能被理解的事。
需要理解的,只是我们自己罢了!
很多人笑:50多的乔碧萝被称为萝莉,40多的罗志祥自诩为男孩,30多岁的肖战被叫作少年,我20多岁过个儿童节不过分吧?
其实你想过就过。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永远是小孩。真没必要拿别人为你心底里的“小孩”做挡箭牌!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六):心为器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为政》篇共有24章,主要内容包括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不同于凡夫俗子,君子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使命。因此,君子需要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局限于某个方面,而是通观全局、甚至领导全局。
关于“不器”二字如何理解,一说为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另一说为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此外,“器”还要根据“道”来理解。孔子在《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既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也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更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孔子认为,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加藤谛三也表示,很多人越在乎什么,就越会被什么影响、干扰和伤害。当你患得患失、质疑当下、胡思乱想时,人格核心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被外在的冲突消耗掉了,只会觉得内在空虚无比,根本没有力量支撑自己。因此,永远不要让人看到你焦躁不安、惊慌失措的样子。
根据神经症竞争的三个特点(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加藤谛三在其另一作品《性格中的蜜与毒》里引申出了自己的看法:人常常是因为没有自信,才会在完全没有必要比较的地方怀有竞争意识,进而消耗自己的能量;对于这种人来说,在做的事情是否有趣、有意义,都无关紧要,他真正关心的只是这件事能够为他带来多少荣誉,但幸福的关系不该是竞争的关系,总是折磨自己也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当一个人热爱生命,会为了没有对立的利害关系之人的幸福感到喜悦、为他们的不幸感到难过时,他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在《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里,加藤谛三进一步指出,稳的感觉,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足够大的容器,可以装得下很多的情绪、问题,以及更多的智慧和创造,沉稳、扎实地立足当下。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正视自己的感受来了解“弱小的自己”以及对方“内心的真相”,进而展开“不勉强”的交往,从而将“焦躁”转化为“稳”——顺不骄,逆不馁,安不奢,危不惧。
以心为器,反省已知,接纳未知,宠辱不惊地享受自己的一生。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七):《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 ——教你宠辱不惊地享受此生
记得有位老学者说过:“学问的好坏是要用时间来检验的”《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了吧,因为它的作者加藤谛三是位80多岁哈佛心理导师,在这样一位老人说出来的学问应该在他哪里得到了印证。全书从根源起一个不成熟的成年人,影响到了不仅是他自己的人生,也会影响到他孩子的人生。这也应了现代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先从教育自己开始。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全书没有什么专业的心理术语中,平实朴素,就像在说家常。第一章正视自己的感受,就能化“焦躁”为“稳”。其中提到“撒娇欲”竟然是妨碍一个人内心稳定的罪魁祸首。这也提醒我们这些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不要认识,从小懂事不会撒娇的孩子是教育的成功案例。第二章了解“弱小的自己”就能化“焦躁”为“稳”。引用德摩斯梯尼与和伊壁鸠鲁的故事,让我们什么是自恋、自卑与精神自律。第四章发解自己与对方“内心的真相”就能化“焦躁”为“稳”。这是讲到了“一言不合就变脸”的人想要的是什么?相信你一看到这标题,一定会去探个究竟。第四章“不勉强”的交往就能化“焦躁”为“稳”。这里的观点我是很赞同的“不强求、不勉强”是构建人际关系的基本。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可以说是一本全面解读家庭、同事、亲情、友情等各种社会关系,如何对待,如何处理的心理指导书。工作中:不懂争取,迷茫未来,害怕挑战。爱情中:患得患失,胡思乱想,没有安全感。对关系:过于强势或讨好,本质都是担心不被认可和接纳。对自己:是自卑与自恋的矛盾综合体。了解到这些问题的本质,让自己变成一个足够大的容器,可以装下很多情绪、问题,以及更多的智慧和创造,沉稳,扎实地立足当下。稳的感觉,也就自然的来到了你身边。正如书中前言所说:“站在新的角度看街自己和他人,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弹性,更经得起考验;不断创造新的可能,不被黑白对错、是非曲直束缚,做出最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我们这这让用“稳”宠辱不惊地享受此生!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八):一本冷门的心理学-----寻找原本的自己
观察自己和外界,当他人依赖你、讨好你、抱怨你、诋毁你时,跳出来看到更多的客观因素,坦然地就事论事,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弹性,更经得起考验 。
自洽而稳 读心理学的书总能感受到好多,看完之后再反观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为什么活的累,好像很多人都是在刻意有意无意的去讨好别人。或者去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其实我们内心当中都应该知道答案,那么就是我们没有正视自己的内心,或者用作者的想法来说就是未被满足的撒娇欲在妨碍着自己的内心的稳定。
成年之后,我们总是被别人教育说要像个成年人一样,可是成年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本来就没有定义。而迫使我们更加想要去追求完美,让自己最终迷失在了本来就缺失的自我意识当中,形成了难以自愈的心病。比如说古雅典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从小口吃,在刻苦训练之下终有傲人成就。可是最后却落下一个自杀身亡的结局。究其原因,也不过是自己没有满足内心的撒娇欲。不管压力是来自外界还是自身。 生活中寻找一个属于自己并适合自己的目标是多么重要。但是很多人(其实特指我)知道自己的弱点可是改变起来真的很难。因为内心的弱小所以更想表现的强大去伪装自己。过度的自我保护最终成为了最卑微的别人眼光中的自己。而自卑在自己卑微的滋养下更像一个弹簧一样,越来越强大。反弹也越来越强,那么要么被打的遍体鳞伤,要么在压力下随波逐流。
加藤谛三在书中谈到在抛开恐惧的那一刻,人才能自由。而写到这里的时候,无意间想到了蜡笔小新。没有恐惧,所有的事都是天性使然。一派天正烂漫。也不在恐惧父母会对自己的指责。因为这恰恰是对孩子而言意义重大,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被自己的“生命之柱”——父母惩罚更可怕。 其实作为平时接触孩子比较多的人,当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好多事,其实都在受着父母早期的所作所为的影响。可是我却无能改变。有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因为我的精力也在胡思乱想,患得患失中被消耗。 那么能够做到稳而自洽的人才能算是真的成熟的人,那么首先需要从自我形象的热爱中解放出来,离开原生家庭。做到真正的相信自己的价值并且不在恐惧别人的眼光,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强求,不勉强。学会接受,学会拒绝。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九):接受每个阶段的自己,这才是最高级的活法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身不由己
在成长过程中
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以前看不起快三十岁还没稳定工作的人,觉得他们一点追求都没有,结果自己到了这个年纪,也一样。
以前看剧总觉得自己会跟女主一样,觉得自己对就敢跟上司顶撞,大不了直接辞职,结果发现,见到老板我却殷勤了起来。
现在每天我都很有危机感,如果不拼命,就有可能被别人替代。现实就是这样。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更没有一劳永逸的安稳。
所谓的岁月静好,不是让人生定格在某一个姿态,而是不断打磨自己,时刻跟上时代节奏,内心强大而自由,活出笃定而踏实的模样。
我曾以为,自己会比别人飞得更高,但快30岁才发现,做个负责任的普通人,才是最难的。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一句台词:
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但是一旦长大,没有一件事能遂自己的心意。
现实就是如此赤裸且残酷。
说实话,哪个中年人曾经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谁在青春年少时,不曾有过抱负和理想,不曾梦想过自己是手握巨剑的屠龙勇士,认定自己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
但真正长大以后才发现,我们手里握着的,只不过是一把再普通不过的菜刀,忙活着为家人做口热饭,过着的也是自己当年所不屑一顾的人生。
记得之前看过杨澜的一段访谈:
俞渝女士坐客杨澜主持的《天下女人》时被问道:“你最不自信的地方是哪里?”
俞渝回答道:长相。
杨澜说:“我很想知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自信了呢,因为我觉得你现在越来越有气质和光芒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越来越自信了呢?
俞渝给出的答案是:我越来越接受自己了。
她这句话跟《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中“试着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原本的自己本,可以更好的生活。”一样的。
所谓活的好,其实就是接受原本的人生、接受原本的自己、接受原本的结果,抓住机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满足于其结果。
当你真的“稳”了,你在乎的人和事,不再是你的软肋,而是持续突破自己的动力!
卡尔.罗杰斯说: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
心猿意马”是《西游记》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这四个字其实代表的就是人的私心杂念。
很多人对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故事印象深刻。这对于三藏法师来说,是一场“桃花劫”。
这里没有妖魔作乱,也没有高山险滩,年少时总以为这一段仿佛过家家般地儿戏,但是成年后才发现,这才是人性中最大的一次考验。
因为他所要面对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故事的最后我们都知道,三藏法师挥剑斩情丝。
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你前进的脚步,除了你自己。
你越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要什么,你就越不会被困扰。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读后感(十):稳稳的,很安心——《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书评
一本小巧精致得如现在流行“把玩物件”般的书,拿到手里舒服而轻盈,书的纸张质地柔软,不宣不硬,翻书亦能闻到书页随风而动的书香。封面简洁而有哲理的概述介绍,直抵人心灵深处最需要的地方,直白而温暖,简约而不简单。看一本书吸引不吸引人,往往从封面封底呈现的文字就可以一目了然,而《稳》就是这样一本书,从封面就把你锁住,非看不可,欲罢不能。很久没有这么动心了,只看了一眼,就能望眼欲穿!
看到书的名字,突然脑海里浮现了三角形。因为上学期间,数学几何里有三角固定法,曾记得老师说最稳定的就是三角。果不其然,当看到封面上那个大三解形套着几个小三角形的时候,我惊叹我与策划、设计、作者的默契,竟然让我欢欣鼓舞。
稳定是生活的基础,稳定是政治的前提,稳定是内心沉着的定海神针。从物质丰足给人带来生活的安定、安逸感,到精神充实给人带来的愉悦、幸福感,都告诉世人,创造稳定的环境才是人立身处世之道,才能让社会和谐安康、可持续发展。稳,让我们可以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稳》用四章内容告诉人们怎样做到不焦虑:正视自己的感受;了解弱小的自己;与解自己与对方内心的真相;不勉强的交往。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有情节,作者从幼小时候的感受开始,向读者剖析了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撒娇“给人的影响。撒娇是婴幼儿在寻找亲密关系中的关注,是最原始的互动,是建立内心安全感的初始行为。当撒娇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婴幼儿就会建立内在稳定的情感,这是他们成长中的第一站。否则,即使成年后,人们也可能会因为遇到某些挫折而退行到婴幼儿时期,继续求索”撒娇“的状态,以达到建立关系的目的。所以人的成长需要体验自己真实的感受,在不断满足自己的阶段性需求后,才能建立新计划,稳稳地开启新征程。
很喜欢作者这句话:“别人眼光下的奴隶“。我想,这句贴切的比喻,形象的说明了人的自卑和有些人的生活状态。如果你内心没有能量,也没有后续成长的源动力,你就是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儿,永远都要受呵护才能生活、才能不害怕、不恐惧。每个人都会从小慢慢长大,也会从孱弱慢慢变强大,只是在种种经历中,有的人虽然断奶,但精神上依然恋着母乳;虽然生理年龄三四十岁,但精神上依然稚气未脱。人需要看清自己,接受原本的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拥有改变的力量。
当你可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时,才可以全面审视自己,才能生长出自我防御力量,才能够离开父母,独立闯荡世界。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会努力去寻找什么,就会主动训练需要的技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巨变,心里就会获得安定,那样才可以不敷衍不焦虑的生活,稳稳地工作,朝向幸福。
与人为善,不强求、不勉强,是构建人际关系的基本。生存在关系社会里,与人交往是逃不开的事情,是工作生活必需,如何恰如其分的交流,是人一生要修炼的技能。过高估计自己,会让人骄傲自满,心浮气躁;过低看待自己,又会自卑气馁,势气低落;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才是做事做人不偏颇的先决条件。从心开始积蓄力量,有正确认知,有坚持行动,有调整反思,终会稳稳的,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