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是一部由中国大陆执导,2020-10-02(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如歌》观后感(一):拉长岁月的往事如歌~
有心、有爱、有沉淀、有信仰的纪录片~在清华园学习的三年,让我见到了太多优秀的人、执着的精神、有趣的灵魂,追溯到六七十年前,他们是多么珍贵的存在~前辈们话语中充盈着的力量,是那代人那段岁月特有的光亮~此外,超级喜欢旁白的文案和声音~和以往的纪录片不一样~细腻、青春、温暖、明亮,和纪录片深沉的美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恰如其分的合拍,仿佛拉近了我们和那个岁月的距离。希望以后多拍些这样的好纪录片。
《往事如歌》观后感(二):不负韶华 此生无悔
这两天,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校友合唱团“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的视频片段火的一塌糊涂。(在此之前,我听到这个歌,看到很多配着“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音乐的片段是从心里反感的,年龄并不是一无是处,油腻的你我他唱说自己“没有一丝丝改变” ,不亏心么?)
但这次,发自内心的觉得他们就是那群不负韶华的少年,除了容颜,并没有多少改变,他们中有人是天之骄子、有人资质平平但异常努力,他们历经岁月和苦难、在大环境的起起落落中不忘初心躬身笃行,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于专业事业、于爱情婚姻、于报效祖国;他们像海绵、像星辰、像植物,默默肆意生长、发光发热、尽全力而不留遗憾。
音乐,对多数人而言是消遣,是消费,是商业,但对这群少年来说,是享受的心流、是日复一日的练习,亦是终生不渝的共同信仰。
纪录片的谈话中,很多苦难都被笑着一带而过。青春无悔、此生无悔、笑对人生,都不只需要情怀,还需要实力。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大多数人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去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有个小插曲是,曹耶南应该是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她的女儿成绩优秀,却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做了一名国际航线的空姐,放弃了报考大学,因为“你看看那么多亲戚里面,谁像你们那么穷的”。如今,她16岁的外孙决定向自己感兴趣的法律和历史发展,因为“工作不能以钱来衡量,要有自己真正的兴趣、真正的热情”。这一段儿,侧面讲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观点,委婉但很贴切实际。
80岁的刘西拉每周是在给交大上10节专业课之余参加排练,影片中他自问自答:“如果我们再有一辈子,能不能比这辈子过得更好?很难说,因为我们不一定能有这个机会能看到中国的这样一个跃进。”还有一句很触动我的话,在第三季谈到死亡的间隙里,口琴队的严成钊说:“我们自己都不能延长自己的生命,但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拉宽一点,寻找自己在生活中的乐趣”。
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但他们又都在说同一个故事:不负韶华、此生无悔。
希望这部主旋律的纪录片是真切的记录了这群少年的日常生活的片段,并不是主观只给观众看一面,只为让观众悟一面。如此,观影悟到的感动才能实实在在的影响当下的人。如此,才真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我给五颗星。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许可。
《往事如歌》观后感(三):《往事如歌》:用影像细节穿透叙事的疮痂
《往事如歌》拉开帷幕的片头采用波普拼贴的手法,风格与纪录片中作为场景重现的插画相契合。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个被截取出的生活片段:一位妻子想帮丈夫扣上背带裤,动作迟缓却坚定,但可能因为上了年纪,扣子却始终扣不上。这个镜头就是摘取了扣不上的瞬间,反复播放,卡通化处理后带有了些返老还童的天真,仿佛一次次的失败不过是充满童趣的游戏。
用影像细节穿透叙事的疮痂
作者:路上有雨
编辑:K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纪录片《往事如歌》,在2020年12月26日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获得“最佳系列纪录片奖”。
《往事如歌》聚焦的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成立合唱团的背后故事。正如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往事如歌》不仅记录了建国前后一代人的不凡经历,还追溯了历史语境下的文化思索。
虽然有宏大叙事作为背景,但《往事如歌》始终关注和回归的是对个人价值的追问。最重要的不是人物的命运从属,而是萦绕个人生活的存在问题。这体现在《往事如歌》中就是双时空交叉的叙事推动。
《往事如歌》一方面讲述一代人在时代转折点如何翻转腾挪,为自己撑起一片生活角落的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提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的前半生要如何选择和生活才能在后半生面对时间的质询时不用畏缩。换言之,《往事如歌》与一般主旋律纪录片相迥之处是制作组赋予了影像更多生活的氛围。
《往事如歌》共三集,每集50分钟,采取三幕曲的结构,讲述合唱团团员们从青年求学到壮年奋斗再到耄耋之年借歌声重获新生和安放记忆的故事。第一个场景和最后一个场景都是团员们排练合唱的现场,中间以访谈讲述为主,穿插纪实跟踪拍摄和历史照片档案,再以插画作为点缀补充。历史与当下交相辉映的同时,叙事清晰,层层递进。
纪录片虽然讲究影像的纪实作用,但作为一种在文化价值中沟通社会、自然和人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如何关注和探寻人的生存意义。纪实是通往真实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往事如歌》拉开帷幕的片头采用波普拼贴的手法,风格与纪录片中作为场景重现的插画相契合。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个被截取出的生活片段:一位妻子想帮丈夫扣上背带裤,动作迟缓却坚定,但可能因为上了年纪,扣子却始终扣不上。这个镜头就是摘取了扣不上的瞬间,反复播放,卡通化处理后带有了些返老还童的天真,仿佛一次次的失败不过是充满童趣的游戏。但观众仍然忍不住开始挂念,思考他们是谁,发生了什么。拼贴将图像从语境中掳走,尝试像炼金术淬炼哲学石一般,浓缩和提炼一种不在场观众的参与感。
果然,第一集开始不久,《往事如歌》就开始讲诉他们的故事。这位妻子是飞机设计师贺亚兮。丈夫程不时是中国第一代民用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年轻时是清华首席小提琴手。
妻子眼里丈夫风头无两,程不时眼中的妻子更是“明朗坦荡,以特有的风度和形象吸引着路人的眼光,但她自己对这一点都毫不知觉。”倘若故事停在这里,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讲述个人奉献与功成名就的模范纪录片。但不料《往事如歌》虚晃一枪,真正的重音在后头。程不时研究的“运-10”因为“造飞机不如买飞机、买飞机不如租飞机”的理由在试飞成功后竟被终止研发,一腔心血和青春付水东流。
多年以后,程不时在纪录片里回忆往事,提及飞机C919首飞时,只是用了“看淡”来形容。看淡是因为此事非人力所能改也。失意者的惆怅和英雄的迟暮比千篇一律的成功故事更加动人。然而,《往事如歌》在“往事”以外还记着“如歌”,于是镜头一转是两位老人当下的日常生活。程不时颤颤巍巍把买来的包子再次蒸热,端给给失忆的老太太吃,老太太早已经记不清下马后那段时光,只剩下微笑,失忆的人最快乐。
借细节潜入日常,这是《往事如歌》取径生活和打动观众的能力。其实纪录片如何将日常微光和宏大叙事相融合一直是一个创作的难题。《往事如歌》不是一味褒扬他们的奉献和付出,也不是将镜头一味对准艰难困苦,而是娓娓道出每个人与时代相处的艰难和风光背后少有人看见的求索和寂寞。
第二集在第一集的基础上继续讲述其他身份背景的团员的故事,音乐也从《共和国之恋》切换到《祖国不会忘记》。连结二者的是歌词“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背后的情感记忆,是镜头一以贯之对特写和中景的偏好。
《往事如歌》常用特写雕刻皱纹下的时间痕迹,用谈话的中景聚焦主体的同时,不忘让谈话人与周围环境建立细节上的联系。适当的镜头移动和拉伸让抒情时刻不至于因为停留过久而泛滥,但也不轻易放过那些动人时刻。
比如纪录片保留了制作组登门拜访时,在旧家具环绕下的老人那一句“我笑一笑”。也会用歌声代替一直作为情感补充的旁白,宣告这些特殊时代下个体的自我决断,言有尽而意无穷。个人生存的意义借由影像的重现和视听的冲击,和其他人的过去、当下、记忆共同聚集起来,发出想要永远奔腾的合唱,由此未曾到来的未来就在汇聚中不断奔来和逼近。
但这些细节为何可以穿透记忆的疮痂,直击观众。究其原因是制作团队有对存在体验的静观。也正是这种审美的静观,《往事如歌》里穿插的老旧照片和历史影像,总会让人感到时间的眩晕。
照片,口琴,钢琴和飞机模型不再只是被凝视的物,而是人际因缘的连接点,背后是人的丰富性和世界的可能性。所以《往事如歌》逃脱了一般的英雄纪录片总会陷入模式化的叙事困境:只讲述没有道德缺陷的人如何为了集体而牺牲,再点缀好人好事般的工作奉献,缺少真正对国家民族和个体的体贴与关心。
在以葬礼开头的第三集中,合唱团在1960级工化系符毓如的告别式上唱起了《落叶》:“飘落飘落,远去的你的快乐。飘落飘落,你从来没有被埋没。”歌声作为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引子和线索,作为纪录片主人公们的情感寄托,伟大之处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如何与世界在困境和难言中相处。这是宏大叙事和文字意象之外属于纪录片,属于影像的经验之美。
当然,《往事如歌》仍然有些美中不足,例如这些金童玉女在时间的滤镜下到底还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刘西拉面对同学的挫败迷茫时的回答或许有更进一步的对话展现。但《往事如歌》至少为主旋律制作开了一个不错的例子:合唱既要容纳不同的个体,又能让不同的高音低声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和选择。宏大叙事与人生故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影片介绍
本片讲述了清华大学校友会合唱团的故事,通过纪实跟踪拍摄、采访讲述、历史照片回溯、动画呈现等方法,刻画了中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群像。全片以歌曲为线,着力挖掘出旋律背后的人生往事,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无悔的青春和高昂的事业,是那一代人年轻时代的梦想和毕生的奋斗,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当你80岁的时候,是否还会歌唱,是否还记得20岁时的爱情……
上海静安区老弄堂里,每天都会响起小提琴声,演奏者是89岁的程不时,听众是82岁的妻子。每周六下午,程不时都会参加合唱团排练。合唱团的成员和他一样,是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50多年前他们考入了清华大学,在那里弹琴歌唱、遇见爱情、埋下理想。毕业后,他们四海为家,做过工人、当过农民,最终投入自己热望的科学事业。他们生活在车马都不算快的年代,一生只爱了一个人。他们是没有太多选择的一代人,在时代洪流裹挟中,依旧诗意栖居。岁月流逝,白发相聚,他们歌唱青春与衰老、爱恋与别离。
人生像一条奔涌的河,有着无数精彩瞬间。怀着对真实生活的敬畏之心,纪录片《往事如歌》开启了一段人生巡礼的过程,以全新的视角和语态解读上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与命运,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答案就在歌声里。
获奖记录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最佳系列纪录片奖
导演介绍
范永东:1990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毕业。1995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主任记者职称。2017年,导演创作纪录片《镜子》,获第七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长纪录片奖”、“评委会大奖”。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纪录片人才扶持计划优秀摄影。
何青:201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2012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从事纪录片创作。央视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分集导演,央视人文纪录片《往事如歌》导演、讲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