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改新时代》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企混改新时代》精选点评: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本书中对新时代的国有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了混合所有制的经济的特点和价值,提出了新时代国企混改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尤其阐述了新时代国企如何“混”和“改”的两个重要问题,又硬核又有趣,值得一读~
●实操性比较强,尤其是案例很具体深入,大大加深了对国企混改的认识。
●国企混改已经提出好几年了,不仅关系着国企的变革,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整体经济的走向,但我们大多数人对国企混改的历程和措施,深远影响还知之甚少。相信大家拜读之后会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
●2018年,国资委推动双百行动改革试点,涉及国企404家,数量空前,国企混改决心不改,加量加速。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国企混改的过程与难点,并结合数据对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较大的比重,国企混改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国企混改的成功将极大的提高国有企业的质量,引导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的创新驱动阶段。值得一读
●混改是国企改革中最具色彩同时也是直击痛点的突破口,毫无疑问的是,混改让国企脱胎换骨。这本书系统性地论述了混改的各个要点、痛点。混改关系着每一位国人的切身利益。本书的案例也非常值得细细品味,非常具有启发性。如果你不懂混改又想了解混改,读这本书就没错了;如果你了解混改,更该好好地读这本书,他能深化你对混改的理解。
●国企混改牵涉的范围极广、问题极多,本书作者是国企混改的亲历者,从实践和理论角度对国企混改进行分析,叙述深入浅出,案例详实生动,读起来烧脑又畅快,推荐!
●2018政府再提国企改革,可见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此书正是了解国企及混改历史和进程的最佳读本。最被吸引的是书中详实的案例与作者偏僻入里的分析,好评。
●旧时代的论述比新时代好,政策落地的解读太少了,另外没有失败的案例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总结了我国国企混改的发展历程,案例深入浅出,有明确的观点和实际操作指南,值得一读
●国有企业混改关乎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和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营运效率的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作者对国企混改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并亲身实践,为后续国企混改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案例和宝贵的经验。
《国企混改新时代》读后感(一):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国企混改说了很多年,但成功的案例不多,究其原因就是国企改革牵扯到的因素非常复杂,然而国有企业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一个国企混改的亲历者,我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国企混改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书另一个比较惊喜的点在于作者摆脱了以往对国企改革主题书籍局限于政策梳理,意义分析这些空洞内容的“套路”,而是直切要害的指出了国企改革应该“怎么混”和“怎么改”,并且在每章的结尾都附有一个相关案例佐证。对于国企混改的方案设计者和实施者都很非常强大的借鉴意义
《国企混改新时代》读后感(二):金融学专业的必备教材
中国经济走过飞速发展的40年,也到达了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经济未来何去何从,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就是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平衡和再造,在企业层面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广义来讲,国企混改也属于私营经济改革,或统称为企业混改,因为其中需要私有经济的参与,而“混改”本身也是意味着两种以上经济成分的混合,但是国企混改更形象的突出了改革的主角,是国企。如何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提升国有资本的效率,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不少人对国有企业有一些偏执的看法,大部分人对于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知之甚少。而本书开篇就从世界国企改革史着手,以博大的格局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框架,因此后面很多内容都是水到渠成的,也是读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如果说仅仅谈历史和政策会让人感到空空而谈,那么每个章节后面的案例分析,将最新的国企混改案例展示在读者面前,严谨的逻辑和犀利的观点,让你仿佛置身于国企混改的历史趋势之中。那么,你不禁想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混?如何改?
这个问题是每一位国人应该重视的,这本书是每一位金融领域的人才应当从中汲取养分的,这些内容是每一位经济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应该熟知和思考的。
《国企混改新时代》读后感(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不了垄断
茅于轼
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变成了一个中国经济很重大的问题,按照最近的政策改革方向就是用混合所有制。但是我对这个方案没有多大的信心,理由是什么呢?现在很多国企已经是混合所有制了,但是它的机制上还是问题很多,就说明了混合所有制解决不了国企的问题。全部的央企中间,60%都上市了,它们占了央企的绝大部分,而且上市企业中间也是国企占主要部分。但是这些企业照样出问题,现在中央反腐败反到了国企里面,就发现国企里面有好多的腐败。民营企业有没有腐败?民营企业是不可能有腐败的,因为老板本人就得把它监督好。
而且我们的国企还出现了吃空饷的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吃空饷是什么问题,就是一个部队里面,假设有10000个兵,名单上有12000个名单,那2000人吃空饷,他要得国家的奖金,领回来的钱被部队的领导就贪污了。这种现象是部队里头的现象,现在我们国企里头有吃空饷,你说民营企业有没有吃空饷?老板吃空饷那不是笑话吗?就说明国企的问题非常大。特别是国企的利润基本上不上交。20年以前是上交的,后来改得不上交了,后来又要求上交,但是上交的比例非常低,不到10%。现在要求他们要上交利润,但是要到2020年,五年以后、六年以后,才上交30%。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你管不住它了,为什么不让百分之百上交?以前就是百分之百上交的,大概在十几年以前,后来国企没有积极性,忙了半天赚来的钱全交给你了,我干吗?我把它花掉算了,没有利润了。因此,为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不上交,你们自己安排。这样他有了积极性,但是这个积极性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最后的结果就是利润不上交了,那你这个国企干什么用呢?国企就是创造财富,为社会、为全国人民创造财富,国企的老板就是全国人民。你创造的财富要上交给财政,道理上是这样的,但是你现在就管不了他了。
我们说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国企,吸引外资,我们就用很多外资买了国企的股票,他也变成了国企的老板了。但是他们能不能管理这个国企呢?不行,在习惯上他管不了国企,国企的治理另外有一套,如果你这个小股东跟大股东打官司的话,你不可能打赢的,你跟政府打官司怎么能打得赢呢?所以,小股东的利益是完全没有保障的。当然,为什么还要买它的股票?因为国企的利润非常大,虽然不分红,但是它的股票会升值,因为利润很大。所以,买国企股票的这些资本,它没有想去参与管理,它只是想股票涨价分红,因为国企的利润非常的惊人,国企利润并不是由于它管理得好,而是由于它各方面的优惠、垄断,所以利润非常的大。像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还是用混合所有制来解决,我觉得是挺可笑的,它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所以国企的根本问题在什么地方?它不是个真正的企业,它是个半政府,跟民营企业的区别就在这儿,民营企业里头没有政府的。首先大的领导人不是股民选出来的,是政府委派的,他们的工资很高,几百万、上千万,政府派一个领导往往是副部级甚至于部级干部去当董事长,一年拿上千万块钱的工资,你干了三年拿了三千万行了,你下来,换一个人,不能一个人老占这个便宜。所以领导人经常得换,因为他有利益问题,而这个领导人并不是由真正的股东来选的,像这样一种体制,根本的问题就是你不是个企业,你是个半政府。
全世界有很多好的国企,比如说新加坡航空公司,它是个真正的企业,跟政府脱钩的,领导人董事长干得不好你下台,干得好你继续干,利润就是唯一的目标,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国企和民营应该同一个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不是为人民服务,你通过利润最大化来为为人民服务,不是牺牲利润去为人民服务,你没有任何别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只有一条,通过产品创造财富,由这个来为人民服务。只有做到真正的一个企业,国企改革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我说混合所有制解决不了问题,什么能解决问题呢?那就是把政府和企业一刀两断,把它完成变成一个企业,问题就解决了。
但这个怎么能变完全的企业呢?我觉得很难,因为这里头有利益问题,如果舍不得放弃利益的话,改革就没多大希望了。所以,我们说国企占了我们整个GDP比例的大概30%多,这一块让它变成有效率,它要克服的真正困难就是政府要割断你的私心,把企业交换给市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国企混改新时代》读后感(四):这本花钱的文献综述我免费总结给你
这一轮的国企改革方向是混改,可以非常模糊地理解为让国家从直接下场管企业转身为出资人。如果你对国企混改这个话题满心问号欲求答案,我明确告诉你这本书不能给你答案。本书最大的价值是文献综述,把这个话题相关的周边做了大而全的展示,并无洞见哲思和操作手册。之所以是周边而非问题核心,因为改革永远在路上,给你答案的一定是若干年后成功案例总结出来的内容,摸着石头过河依然是改革的方法论。
这本文献综述卖五十多元,我免费简要总结一下里面的核心议题,读过如觉刚需则买:
国企是公有经济主体力量的体现,保证社会主义性质。但是国企占据大量资源,因为体制机制因素问题经营效用未必有民企高。新常态时代的中国,国企改革两条主线:党建和混改。其中混改的目标就是取不同所有制所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中国经济体质加速创新发展。
宏观:让国资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管资本了才能理顺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取消国有民营之间的分野,打造机会均等的环境;提高资本流动效率。管资本是改革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实现形式(目前探索出来两类,一类是全国社保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控股公司这种金融持股机构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另一类则是国资委直接管人管事管资产)。
微观:去除企业行政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降杠杆 控投资 等约束机制,简历中长期约束激励机制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一章梳理了关于国企的历史材料,从官山海到工业革命,交待国企变迁,各历史时期国企主要演变脉络和改革经验。第二章提了一下国有企业混改的背景,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等基调。第三章全都是国企改革的政策和文件的整理,和简单梳理,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都简单列出,尤其是地方部分,走马观花,还需自查。
第四章讲国企混改如何混,摆国外实践经验,讲当下如何分类甄别哪些企业需要混(商业类 战略类 公益类);和谁混(长期的战略投资者,业务紧密相关的协同伙伴);混多少(国资绝对控股 相对控股 仅参股);如何定价(产权机构与公允价格)。
混的具体操作主要分三步:引入外部投资者,管理层和员工持股,通过资产证券化成为公众公司(IPO 节课 被上市公司收购etc)。颗粒度只到这里,之后再细节的东西就付之阙如了。
第五章讲混完之后如何改,几个方面工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长期激励约束机制,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加快资产证券化。治理结构方面,讲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下的各种公司机构设置,简单而言就是如何安排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员工等利益各方的关系和合约、程序等,国企多了一个党的建设;建立长期约束激励机制方面,其实干货就是员工持股计划(持股金额 参与人 持股平台 资金来源等);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方面,核心就是降低负债率,去干干,降低短期盈余管理,重视长期高质量发展;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方面,总体没说什么可执行的东西,都是建立体制机制之类的套话;最后,加快资产证券化方面,ipo和整体上市两支里重点谈整体上市。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路径,分步骤:确定混改思路,通过审批,启动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寻找外部投资者写上股权比例,建立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计划,履行产权交易流程和投资协议签署,最后是形成股东会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加强党建。
先是回顾了国企此前几十年的绩效评价发展历程,从承包制到后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后的许多评价指标,做了简单梳理,也列了些许模型出来。接着介绍国家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具体衡量指标,主要是以下重要公式: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营业收入/【年均总资本+劳动力支付】;管理效率=营业收入/管理费用);
总资产收益率=总利润/平均总资产;
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前一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前一年营业收入总额;
总资产增长率=(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
创新能力变化指标:专利数,全要素生产率(除资本和劳动力因素之外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息税前利润(EBIT)=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支出;
净资产收益率=息税前利润/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
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销售收入
杠杆率=权益资本瑜总资本之间的比率
以上是最简略的架构,要看具体说明可以翻书。全书最干货的是如何混和如何改的内容,稍微有点操作性;读起来比较轻松的则是国企小史部分,基本可以当作知识点来学习。每章之后大都缀有具体案例,但案例讲的非常简略,其典型性和真正价值并没讲出,实际上没有起到论据支撑的作用。
作者应该不是一线国企里亲身经历混改的参与者,文献综述做到这个程度不能说很强悍,至少及格,一个我等读者如果勤奋且有资源也可以达到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之类的书价值不大的理由:一个勤奋的旁观者,绝对可以贡献一个视角独特的文献综述,至于历史的细部,那些真正能给人启发的甚至不可为外人道的历史细部,永远是改革当事人的不传之秘,当事人如果能贡献到人物传记的精细程度,已经不算自私之人,是造福社会了。从这个角度讲,读读褚时健、袁庚等人的传记,或许更有收获。关于国企混改,希望也有一线老兵的著作问世,聊以慰藉勤奋旁观者或为财或为名而生产文献综述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