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六极物理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8 03:0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六极物理读后感1000字

  《六极物理》是一本由严伯钧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极物理》读后感(一):圆了年少时期的科学梦

  《六极物理》,可以说带我看尽了前沿物理精髓。通过这本书,我好似回到了高中时代,想起那些年曾经学过的不太懂得的物理,也想到了我少儿时期,一直有的一个科学梦想,别人问:长大了你想做什么?我说,我想做科学家。

  可是随着长大,这些梦想离我越来越远,而现在也真正从事了文字工作,但是回忆却一直都在,《六极物理》可以说弥补了我的这个梦,让我离科学又近了一步,是真正近了。

  《六极物理》读后感(二):六极物理读前

  看过作者的小视频,特意赶来。其实现代想要传播知识,网络是绕不开的,作者就很好地利用了网络,向大众普及新知。无论书中内容是否像前人所说是“短视频的文字稿”,都为知识普及有所贡献。

  了解物理,多培养自己对世界的幻想,以更多视角看待宇宙,也是一种小乐趣吧。

  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对“物理”这门学科释怀。不再畏惧,发现物理学的乐趣。

  图书馆有活动啊嘿嘿嘿我来了

  《六极物理》读后感(三):419,20:13,严伯钧首次带货直播,六极物理,隆重压轴

  看尽物质繁华,但你知道它们背后的科学神秘吗?

  和家人,一起看严伯钧,怎么讲透产品背后的运行秘密。

  4月19日20:13,我们不见不散!

  WHAT???买个东西,都能涨知识?!

  看尽物质繁华,但你知道它们背后的科学神秘吗?

  和家人,一起看严伯钧,怎么讲透产品背后的运行秘密。

  4月19日20:13,我们不见不散!

  《六极物理》读后感(四):一本没有公式的大学物理教科书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评分在三到五之间反复振荡…最终还是稳定在四星了。总体的感觉,见标题。 教科书是个好词么?也不是,也是。对于普通人来说,闲着没事看教科书并不能成为一种乐趣;不过如果你对科普感兴趣,网络上的鸡零狗碎必然无法满足你系统性的求知欲,这时候就很需要这样一本看着很扎实的教科书。 没有公式确定是个好词,避免了真变成教科书。 本书的定位特别清晰:要做“兼备广度与深度的物理科普”。物理本身是个挺散的学科,内容的广度用“六极”硬凑起来,倒也不太违和,因为看着看着就逐渐忘记章节标题…而内容的深度注定了本书并不太适合完全零基础的读者(可以先复习一下高中物理,当然更推荐先去看严老师的短视频)。

  个人体验方面,我毕竟一直在搞科普,物理水平退化不算厉害,但看到杨-米尔斯场之类的地方也是云里雾里…真的是客观难度太大了。可能谁上都不好使,加之行文耿直干货密集,少有编故事讲段子,包含信息量的插图也不多,纯阅读体验上讲并不太愉快。但是在看书过程中能逐渐把这些年看科普短文和视频接收到的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线、成面,发现他们之间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关联,以及用早有耳闻的理论解释清楚先前不明就里的现象,真的是人生妙事,可以说第一次有本书做到这一点。这两种感受,分别是打三星和五星的理由。

  最后发个感慨,做科普还是写本书才完整啊。据说严老师今年还有两本新作,表示期待。

  《六极物理》读后感(五):《六极物理》读后感

  

看书时间:2020年10月31日-11月3日

六极物理8.0严伯钧 / 2020 / 接力出版社

作为一本科普的书来说,《六极物理》的算是不错的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覆盖面广。大到宇宙,小到夸克,热到恒星,冷到绝对零度,快到光速,重到黑洞,都讲到了,而且是系统的讲,各个理论的来龙去脉都讲的很清楚。

像相对论,黑洞,宇宙的起源这些以前没搞懂的在这本书里都搞懂了。但是像夸克、宇称不守恒等高深的学问还是看不太懂,以后有时候再来研究一下吧。

科学理论的对错是相对的,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比如万有引力在它的适用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是超出适用范围就不那么好用。于是在宏观物体上引用了相对论,在微观物体上引用了量子力学,还有比较前沿的弦理论,他们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科学是可证伪的。科学就是不断推翻重建的过程。所有模棱两可的都不是科学。

要有质疑精神。

  《六极物理》读后感(六):《六极物理》中关于“现实中的黑洞如何诞生?”

  

如何形成一个黑洞?

广义相对论推论出来的黑洞,表现为时空的极致扭曲。那么物理上,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形成一个黑洞呢?

我们直觉上会认为,要产生一个黑洞,需要有极强的引力场让空间极致扭曲,而这种扭曲只能由质量产生,因此要成为一个黑洞,则需要超级大的质量。宇宙中真实存在的黑洞也确实如此,黑洞的质量往往在10倍的太阳质量以上,还会有那种质量大到令人咋舌的黑洞,比如银河系里有个叫M87的黑洞,它的质量达到了64亿倍的太阳质量。直觉上,要形成一个黑洞需要超大的质量,但事实并非如此,制造出时空奇点本质上只要强引力场,并非要大质量。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做个估算,引力正比于天体质量,反比于距离的平方,也就是一个天体,甚至不是天体,只要存在密度足够大的物质,就可以形成一个黑洞。即便物体的质量不是那么大,如果我们能想办法把它压缩到一个很小的体积,它也会成为一个很小的黑洞,并且这个黑洞的体积也非常小,不会对周围的时空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瑞士的LHC(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要开始运行的时候,曾经有一批人担心这么强能量等级的对撞机,已经完全有能力在微观上制造出黑洞了。

小质量的黑洞理论上也是有可能形成的,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研究天体的形成过程,就会发现宇宙中的主要黑洞质量都不小。因为黑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聚集质量的过程中要经过很多阶段,比如恒星阶段。黑洞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天然形成过程中,没有那么大的外部压力把它从很小的质量开始就压缩成为一个黑洞。

总结一下就是,原则上,形成一个黑洞只要密度够大就行,对质量没有要求。但是宇宙中实际存在的黑洞,通常都是质量很大的。这是因为天然形成过程中,只有大质量才能提供极其巨大的压力,让天体的密度大到可以成为黑洞的程度。在物质聚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与引力向内收缩的趋势相对抗的因素,譬如核聚变、简并压等,只有质量足够大,提供足够大的引力,才能最终抵消这些抵抗的作用。

小质量的黑洞要形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初的时候,当时的宇宙能量密度极高,在如此高的能量密度下,就有可能使得物质密度达到黑洞的要求,这样的黑洞叫作原初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原初黑洞理论上的质量可以非常小,霍金曾经做过计算,质量小到10-8千克的原初黑洞都是有可能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至今都没有探测到任何原初黑洞。

霍金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叫“霍金辐射”(Hawking radiation)。霍金辐射是说,如果考虑量子力学的影响,黑洞并非完全不往外“吐”东西,考虑量子力学效应的话,在黑洞的视界线(horizon)边缘,黑洞会等效地向外辐射粒子。这种辐射越大的黑洞越不明显,所以小的黑洞倾向于很快地蒸发掉,因此即便有很小的原初黑洞存在,它也早就蒸发完了。

如何定义黑洞的边界:史瓦西半径(Schwarzschild radius)

了解了什么是黑洞,以及如何形成一个黑洞,我们回过头来问一个之前在“极大篇”中经常问的问题:一个天体形成固定大小以后,由什么来平衡引力呢?这个问题也可以问在黑洞身上:

(1)黑洞的大小是多少?

(2)是什么力平衡了黑洞的引力?

黑洞的情况跟普通天体不一样,因为黑洞内部不能用广义相对论描述。更加可怕的是,黑洞当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跑出来。换言之,我们从黑洞里面无法获得任何信息。既然没有信息,从原理上,我们就根本无法研究它。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先归纳,再演绎,后验证。

我们要通过观测先得出原理,然后才能进行演绎和推导。但是黑洞什么信息都无法给出,我们完全不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样的。可以想象,黑洞里的物理定律也许跟外面宇宙时空的物理定律完全不一样,我们不知道里面的物质处在什么状态,也就无法回答黑洞里面是什么力跟引力平衡,甚至黑洞可能并非处在受力平衡的状态。

我们甚至无法确认黑洞是不是有一个确定的大小。你可能会在其他的书籍中看到,黑洞的密度无限大,它没有大小,就是一个致密的几何点而已。这种说法其实太过武断,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就去定义它的密度,其实是不妥的。

在不知道黑洞里面是什么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定义黑洞的里外、大小和界限呢?这里就引出了一个概念,叫作视界线,就是地平线的意思。视界线,就是黑洞的边界,越过了视界线就等于进入了黑洞。视界线以外是正常的时空,也会经历大的扭曲。视界线虽然叫线,但其实它是一个球面。你向黑洞靠近,一只脚踏进视界线的时候就进入了黑洞,就再也出不去了。视界线这个球面的半径,就可以被定义为黑洞的半径。知道了如何定义黑洞的边界,就自然引出了一个概念,叫作史瓦西半径。

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他在1916年给出了史瓦西半径的概念。一个球形天体的史瓦西半径的位置,是天体周围的爱因斯坦场方程中,那些让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除了计算复杂以外,它的原理跟找出y=1/x当中x的取值会让y爆掉的点是一样的。

史瓦西半径是任何一个天体都有的,不同质量的天体对应不同的史瓦西半径。对于非黑洞天体,史瓦西半径要比这个天体的实际半径小,也就是史瓦西半径落在天体的内部。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对这个天体进行压缩,当它的半径被压缩到史瓦西半径以内的时候,这个天体就变成了一个黑洞。比如,太阳的半径大约是70万千米,但是太阳的史瓦西半径却只有3千米。也就是说,如果太阳要变成一个黑洞,我们要把太阳压缩1.3亿亿倍。地球的史瓦西半径更小,大概是3 厘米。也就是说,地球如果要成为一个黑洞,需要压缩到一个小橘子那么大。

根据史瓦西半径的理论,我们就知道如何去计算一个黑洞的大小了。一个黑洞,如果知道了它的质量,那么它的半径只能比它的史瓦西半径更小;如果比史瓦西半径大,它就不可能是一个黑洞。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宇宙中实际存在的黑洞大多是质量比较大的,只有质量足够大,引力才会足够强,才能把自己压缩到史瓦西半径以内。否则,在压缩的过程中就会有太多的阻碍。早期会有恒星的核聚变阻碍压缩,后期有白矮星、中子星的简并压。只有天体质量大到充分胜过这些阻碍,才能把半径压缩到史瓦西半径以内,成为一个黑洞。

总的来说,黑洞诞生的关键是要密度够大,史瓦西半径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但是宇宙中不是只存在引力,一个正常的天体要在引力作用下收缩会遇到各种其他因素的阻碍,譬如电磁力、简并压、核聚变等,因此在实际情况下,必须质量足够大才有机会成为一个黑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六极物理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