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2020-9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读后感(一):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哲学?
对于哲学来说,我本人是门外汉也是曾经的爱好者。十几年前的大学毕业论文我写的是尼采和他的超人思想,当然是用外语写的,我是外语专业。现在论文内容一概忘记了,就记得答辩的时候我说得云山雾罩,老师们也是一副一言难尽的表情。现在想想自己真是浅薄又大胆。直至今日,读了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我仍然想要说一句苏格拉底说过的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并非是由于没有看懂本书,而是进行了很多关于哲学的思考以后,发现自己反而更加无知了。 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其实并不会像它的标题那样让人生畏。这部简史是冯先生根据自己的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缩减而成的专门为西方读者而写的中国哲学史。所以其内容通俗易懂,译者的译文也简单流畅,尤其适合一般哲学爱好者阅读。冯先生在本书中详细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几个哲学派别: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阐述了这些哲学派别的主要思想及发展等。这是一本哲学入门宝典,值得每个中国人阅读。即便是你不喜欢哲学,你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人对人生及世界的认识发展,从而更加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文化。
针对这部哲学作品,我认为陈寅恪先生的评价非常到位,当然他所评价的其实是未缩减的两卷本作品。他说:“……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附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在讲述哲学史的同时,冯先生并未掺杂自己的哲学观点,非常客观地向我们呈现了中国的哲学发展。这非常难得。
正因为冯先生的尽心讲述,才让我有机会思考以下这样的问题,当然我并非专业,可能我的想法都是幼稚的,仅用来抛砖引玉: 第一,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个观点我们都知道了。但是中国古代是不是也没有哲学?冯先生之所以向西方推介我们的哲学,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那就是西方哲学界当时(甚至是现在)普遍认为中国人所谓的哲学只是思想,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如果从系统上来看,从课本上对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来看,这的确是事实。很多人说中国的哲学没有认识论也没有方法论,有的只是一些个人思想的阐述。首先我们说西方的哲学,即便是有系统有方法,但是建立在形而上基础上的哲学思想最终还是只能走向末路。最后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站住脚。而且,如果按照冯先生在本书第一章开头所说,“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其功能不是要增长正面知识,……”,而是要提高人的心灵。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是真正的哲学。不管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兼爱”,还是道家的“无用之用”,全部都是用以提高自身修养的思想。所以到底是不是哲学,就看如何定义哲学,以及你认为的哲学之用是什么。 第二,这个是我个人的纠结。因为我有一些“科学主义”的倾向,也就是说凡事我都喜欢找它的科学依据,有这个就是合理,反之就是不合理。当然这个想法已经被批判了,我们应该有“科学精神”,而并非“科学主义”。话虽如此,但是我的科学情结,或者说有些实用主义的倾向,让我无法对任何形而上的东西产生兴趣。那么中国古代哲学里有没有辩证的唯物主义?不,当然没有,如果有的话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对吧,也就是我们课本上所学的所谓的最正确的哲学。但是其中是有这个苗头的。比如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都是非常好的辩证思想。但是孔子没有就此而著书立说,他的主要功劳在于给学生们解释“六经”中的思想,他是位好老师,但是他并没有自己的独创。又比如朱熹提出了“理”和“气”的概念,说它们是世间万物的起源。我感觉有些接近唯物主义的意思了,但是转而又走向了玄学。所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无论是哪个派别都有些半途而废的意思。不深入,不透彻。 第三,虽然中国古代哲学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涌现出这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实属难得。除了这个时期,可能我们只能看到一言堂了。虽然就像毛姆读哲学著作的感觉一样,我读下来这部哲学史,没有一个派别的观点能够让我折服。但是就像老话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非常有幸读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
《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读后感(二):融入血肉的中国哲学
谈起中国哲学,作为普通大众第一想法大概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吧,甚至有一些人还会产生“咦,中国的哲学是什么?”,可能还会有人想中国哲学是不是引入外来的哲学理念,再进行中国化探索的思想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聊聊《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它堪称“门外汉”们的入门级中国哲学启蒙书。
而这本书最早源于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1947年给美国学生讲授中国哲学时的讲稿。1948年当时美国著名的出版社麦克米兰整理出版。因为它在世界级平台地展现,很快就风靡全球,五十多年来,是各大世界名校中国哲学史学习的必用教材。
到20世纪80年代,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将英文翻译成中文,1985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因其通俗易懂的表达,流畅清晰的逻辑,很快被中国大众接受。且因冯友兰先生中西结合后对中国哲学的再度思考,更具有世界高度的展望。
曾经我们不知何谓中国哲学,待揭开书方知原来它就是中国人的血肉。
什么是哲学?书面话叫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翻译成我们都知道的话就是,思考世界的形成,从何而来,探索人类思想的本质,为人处世的规则等等。
诸子百家: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阴阳家、荀子、韩非子、儒家、道家、佛教。这些人物和思想,根本不可能从国人的认知中彻底磨灭。
而这些就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组成。
第一阶段的大爆发
春秋、战国时社会制度开始了剧变,各个阶级的斗争非常激烈,这些阶级的代表学者和思想家,从本阶级的利益需求出发,对宇宙、社会、万物、行为进行诠释,并力争获得权力掌控者的支持,进而获得影响整个社会的能力。
诸子百家由此产生,为中国哲学体系打下了纷繁坚实的思想基础。
大浪淘沙,两个流派的自我革新
在漫漫历史长河的翻淘下,在权力与阶级的斗争下,无数流派慢慢沉寂,最后留下的是不断自我改革,不断寻求生存与进步的两个流派:儒家和道家。
道家,从“欲洁其身”、“人人为己”、“轻物重生”、“逃离世俗”的个人主义者,到开始认识万事万物的规律改变自我适应规律,再到了解规律掌控规律进而掌控万物,最后发展成实现自我思想与灵魂传承,“无我”的境界变化。
儒家:从“理想主义”圣人的仁义与“浩然之气”,到“现实主义”“人性本恶”的思考,再到被佛教冲击后再寻新生的“宇宙论”,进而发展“仁”与“理”的流派分歧,最后更新为“柏拉图式理学”和“宇宙心学”。
包容后的自我吸纳
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中我们总会面临外来思想的冲击,学习融合成为自己的文化是必经之路。
佛学在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接触与发展,慢慢形成了中国佛教。印度佛教的传入补足了中国哲学,在只讲“人心”的基础上,又讲述了“宇宙心”的理论。进而促进了道教和儒家的再度发展。
基督教的传入,因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但紧随而来的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界影响极大,为中国哲学提供了逻辑分析法。但西方哲学却没有和佛学一样彻底融入中国的哲学体系中。
这本珍藏版的《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从封面上采用了硬装书皮,为经典书提供了收藏保护;在内容上也别出心裁,既有原书的经典内容,又在结尾处贴心地添加了冯友兰先生小传和影像,
帮助小白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与书籍的背景与影响。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品读的经典。
《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读后感(三):珍藏版《中国哲学简史》:用世界的视野看中国哲学
一般,简单的中国哲学史都已经囊概在高中政治科目中了。这自然是我们应该需要学习的社科知识。之所以要学习哲学这门课应付考试自然是其一原因,而其二乃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心智之需要。但倘若你如果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哲学体系文化,那就得多读读其他有学术类的书,才能所有见地和长进。
而就目前出版此类相关的书籍中,窃以为由“现代图书馆”书系推出的全新珍藏版《中国哲学简史》是非常优质的。这自然重要说的是大师冯友兰先生那著述内容上的优质了,但这次这本书,经由“现代图书馆”精心策划,也还是更显此书本更有时代性和形式性上的尽善尽美之感。此话怎讲?在书的设计上,不仅融合了橙色和黑色相间的色调,使得书本十分深邃和鲜活。
此外,出版方为反馈读者,还精心用心地收录了著名哲学家(师从冯友兰)陈来为老师亲自撰写的文章《冯友兰先生小专》,此外此书也站在世界的视野,收录了此书英文版编者德克布德的引言,歌颂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体系在世界之巨大影响力。而书的结尾处还收录了专属授权珍贵影像,而匠心的出版方还用怀旧的黄色书页来呈现那些老照片。实为再现冯友兰先生当年的风华正茂的英姿,也再现一位大师的风采和睿智。这书,是十分值得读者收藏之书。
而说到书中的主要和重要的优质内容上,是会让每一个读者虽然不知身处哪个时空,但只要每读一次,都是如沐春风得到心灵或心智的洗礼,使人受益匪浅的,甚至会成为你不管面对着怎样的遭遇,都有着一种哲学的如“汽油”一般的帮你继续前进的思想原动力。
我们知道,中国哲学的发展史是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实)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而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是侧重简单而意味深长地讲述了中国哲学,因此取名为《中国哲学简史》,当然这部书事实上就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而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后来得到独立出版成书,是中国和世界读者的福音。
这本哲学简史,冯友兰先生指出它使中国哲学具有现世和超越的两重要性。作者用世界的视野带领着世界读者和学生去看中国哲学。其中,在第一章的《中国哲学的精神》部分,冯友兰先生就深入浅出又客观地说明中国人为什么不关切宗教,也回答了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说明因为中国人对中国哲学意识很强,于是就淡化了宗教的意识。因为在中国的哲学精神里,中国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找到了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换言之,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而在关于哲学精神的问题上,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也不肤浅。
而来到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笔者十分叹服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其中自然就说到中国的哲学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思想都是强调要区别“本”和“末”,都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商业是立国之末端,作者就是以哲学的思维去说明中国是农业大国的根本原因。但其他国家的人们有着其他的哲学思想。由此,我们可以与时并进地了解到时下关于很多国家之间的纷争就都是这个哲学思想的原委不同的情况下所驱动的。
此外,我们接着在第五章的《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可以读到作者对孔子和墨子背后代表的儒家和墨家的较量,说到了墨家对儒家提出了四大批判“罪状”。而更显得作者真知见灼的,就是其中,在“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部分,作者就分析、澄清乃至反驳了一些墨家对儒家的批判,如儒家重视丧葬礼仪,不是信鬼,而是重视去世的祖先,这是一种诗情,而不是出自宗教,这方面就是在后来的荀子儒学是有得到更为具体和深刻的体现的。
随后,我们就在第六章会读到我们很少知道的道家人物杨朱。在《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中我们一般人都觉得道家鼻祖是老子,但就在哲学层面而言,道家的真实第一阶段是隐者杨朱的杨朱学派,杨朱主张“为我”“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以此说明早期的道家思想是从私——即有我——出发的,在后来的发展中,“私”被倒过来,被否定了。然后才有第九章讲到的《道家的第一阶段: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那种无私,或者无为的思想。
再之后我们除了读到儒家、墨家、道家这些哲学,还会到读到名家、阴阳家、法家的哲学,形成了六大家。再之后我们还会读到新道家所主张的崇尚理性的玄学和豁达率性的风格。而这种新道家的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再之后我们就读到新儒家哲学宋明理学。
而在第十六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中,作者有提到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点说明。作者就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向世界读者和学生阐述了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看法。正如前文作者说中国人不关切宗教的原因是因为哲学,哲学让中国人看到了“天下”的胸怀。而就在民族主义方面,中国人的眼界也是很高很广的。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宽广的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体现在作者就分析了历史,以元朝和清朝的例子来说明中国人不着重民族意识,正是因为哲学化的思想所决定的,因为中国人都习惯于从“天下”来看问题。
不管哪一种哲学如何发展,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原来,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这就是这本书,这门科学给予我们人生境界所带来的终极意义。当你看完这部书,或许你对今年疫情的看法,对中美打贸易战的看法,也许就有了不一样认知了。
珍藏版《中国哲学简史》是作者用世界的视野看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之所以是哲学文化大师,不仅是因为他的著作简洁洗练、而且又叙述逻辑清晰,可谓深入浅出又真知见灼,而且文字也平易近人。还有就是他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哲学,也掷地有声地从哲学观的角度去回答了世界人们对中国哲学方面疑惑或者存疑的问题。而最重要的还是会让每一个读者虽然不知身处哪个时空,但只要每读一次,都是如沐春风得到心灵或心智的洗礼,使人受益匪浅的,甚至会成为你不管面对着怎样的遭遇,都有着一种哲学的如“汽油”一般的帮你继续前进的思想原动力。
《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读后感(四):珍藏版《中国哲学简史》:用世界的视野看中国哲学
一般,简单的中国哲学史都已经囊概在高中政治科目中了。这自然是我们应该需要学习的社科知识。之所以要学习哲学这门课应付考试自然是其一原因,而其二乃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心智之需要。但倘若你如果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哲学体系文化,那就得多读读其他有学术类的书,才能所有见地和长进。
而就目前出版此类相关的书籍中,窃以为由“现代图书馆”书系推出的全新珍藏版《中国哲学简史》是非常优质的。这自然重要说的是大师冯友兰先生那著述内容上的优质了,但这次这本书,经由“现代图书馆”精心策划,也还是更显此书本更有时代性和形式性上的尽善尽美之感。此话怎讲?在书的设计上,不仅融合了橙色和黑色相间的色调,使得书本十分深邃和鲜活。
此外,出版方为反馈读者,还精心用心地收录了著名哲学家(师从冯友兰)陈来为老师亲自撰写的文章《冯友兰先生小专》,此外此书也站在世界的视野,收录了此书英文版编者德克布德的引言,歌颂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体系在世界之巨大影响力。而书的结尾处还收录了专属授权珍贵影像,而匠心的出版方还用怀旧的黄色书页来呈现那些老照片。实为再现冯友兰先生当年的风华正茂的英姿,也再现一位大师的风采和睿智。这书,是十分值得读者收藏之书。
而说到书中的主要和重要的优质内容上,是会让每一个读者虽然不知身处哪个时空,但只要每读一次,都是如沐春风得到心灵或心智的洗礼,使人受益匪浅的,甚至会成为你不管面对着怎样的遭遇,都有着一种哲学的如“汽油”一般的帮你继续前进的思想原动力。
我们知道,中国哲学的发展史是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实)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而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是侧重简单而意味深长地讲述了中国哲学,因此取名为《中国哲学简史》,当然这部书事实上就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而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后来得到独立出版成书,是中国和世界读者的福音。
这本哲学简史,冯友兰先生指出它使中国哲学具有现世和超越的两重要性。作者用世界的视野带领着世界读者和学生去看中国哲学。其中,在第一章的《中国哲学的精神》部分,冯友兰先生就深入浅出又客观地说明中国人为什么不关切宗教,也回答了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说明因为中国人对中国哲学意识很强,于是就淡化了宗教的意识。因为在中国的哲学精神里,中国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找到了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换言之,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而在关于哲学精神的问题上,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也不肤浅。
而来到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笔者十分叹服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其中自然就说到中国的哲学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思想都是强调要区别“本”和“末”,都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商业是立国之末端,作者就是以哲学的思维去说明中国是农业大国的根本原因。但其他国家的人们有着其他的哲学思想。由此,我们可以与时并进地了解到时下关于很多国家之间的纷争就都是这个哲学思想的原委不同的情况下所驱动的。
此外,我们接着在第五章的《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可以读到作者对孔子和墨子背后代表的儒家和墨家的较量,说到了墨家对儒家提出了四大批判“罪状”。而更显得作者真知见灼的,就是其中,在“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部分,作者就分析、澄清乃至反驳了一些墨家对儒家的批判,如儒家重视丧葬礼仪,不是信鬼,而是重视去世的祖先,这是一种诗情,而不是出自宗教,这方面就是在后来的荀子儒学是有得到更为具体和深刻的体现的。
随后,我们就在第六章会读到我们很少知道的道家人物杨朱。在《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中我们一般人都觉得道家鼻祖是老子,但就在哲学层面而言,道家的真实第一阶段是隐者杨朱的杨朱学派,杨朱主张“为我”“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以此说明早期的道家思想是从私——即有我——出发的,在后来的发展中,“私”被倒过来,被否定了。然后才有第九章讲到的《道家的第一阶段: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那种无私,或者无为的思想。
再之后我们除了读到儒家、墨家、道家这些哲学,还会到读到名家、阴阳家、法家的哲学,形成了六大家。再之后我们还会读到新道家所主张的崇尚理性的玄学和豁达率性的风格。而这种新道家的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再之后我们就读到新儒家哲学宋明理学。
而在第十六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中,作者有提到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点说明。作者就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向世界读者和学生阐述了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看法。正如前文作者说中国人不关切宗教的原因是因为哲学,哲学让中国人看到了“天下”的胸怀。而就在民族主义方面,中国人的眼界也是很高很广的。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宽广的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体现在作者就分析了历史,以元朝和清朝的例子来说明中国人不着重民族意识,正是因为哲学化的思想所决定的,因为中国人都习惯于从“天下”来看问题。
不管哪一种哲学如何发展,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原来,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这就是这本书,这门科学给予我们人生境界所带来的终极意义。当你看完这部书,或许你对今年疫情的看法,对中美打贸易战的看法,也许就有了不一样认知了。
珍藏版《中国哲学简史》是作者用世界的视野看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之所以是哲学文化大师,不仅是因为他的著作简洁洗练、而且又叙述逻辑清晰,可谓深入浅出又真知见灼,而且文字也平易近人。还有就是他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哲学,也掷地有声地从哲学观的角度去回答了世界人们对中国哲学方面疑惑或者存疑的问题。而最重要的还是会让每一个读者虽然不知身处哪个时空,但只要每读一次,都是如沐春风得到心灵或心智的洗礼,使人受益匪浅的,甚至会成为你不管面对着怎样的遭遇,都有着一种哲学的如“汽油”一般的帮你继续前进的思想原动力。
《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读后感(五):哲学很难懂吗?不,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点也不难!
总是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面对这一渴望,探索自我、探索真实、探索个人与世界的本质与联系从未停止,进而也就繁衍出了哲学这一神秘而又深奥的课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哲学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事实上,它近在咫尺,只不过被蒙上了一层面纱遮挡而变得面貌朦胧。你看,古代儿童启蒙用的《三字经》中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到如今,它依旧被人们广泛认同,可见哲学是广泛存在的。
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我深以为然,哲学是由于人的经验累积而产生的对生活、对生命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不过,它虽然从经验开始,但是最终却能够发展成超脱于经验的“某个事物”,令人们获得无法凭逻来感知到的全新体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哲学具有着清晰的形态变化。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本享誉世界的经典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提起哲学,绕不开的“诸子百家”人的一切思想,无不受到生活环境的制约。一个人处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中,他对生活就有着相应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在哲学思想中又不免有些地方被反复强调,有些则被无意识忽略,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哲学思想特色。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对个人适用,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在社会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派别分明的“诸子百家”。其中,又以盖出文士的儒家学说,盖出游侠之士的墨家学说,盖出隐者的道家学说,盖出辩者的名家学说,盖出方士的阴阳家学说和盖出法术之士的法家学说为代表。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作为教育家的他,讲经著说,宣扬“仁义”;墨子以其姓氏命名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以杨朱、老子、庄子为主要学说代表人物,崇尚自然,讲究无为而治……不同的学说之间,派别分明,呈现良好的竞争关系,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璀璨的时代。
哲学,与时俱进的思想潮流朝代的更迭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消亡和兴起,而哲学思想在历史潮流中同样起起落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本书中,冯友兰先生不仅深度解析了中国哲学出现的历史背景,也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的展现出来。
自“诸子百家”之后,秦朝吞并六国,推崇法家;大一统的汉朝,独尊儒术;汉朝末年,“新道家”的兴起;公元1世纪前半叶,佛教的传入与潜默的禅学;还有在文化昌盛的两宋,从儒学中诞生的理学,以及后来明朝时期出现的宇宙心学等。
这些形态各异的哲学思想,在岁月中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或兴起,或沉浮,却始终不曾湮灭,反而与时代共进,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中国哲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俨然肩负着这种重大使命。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哲学,就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的结果。
当然,中国哲学不仅自身在发生变化,也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之前提到的禅学,就是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所产生的新哲学。同样,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西方哲学中所固有的逻辑分析方法也在影响着中国哲学,它不仅使人们拥有一种新思维,还改变了人们的心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毋庸置疑,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优秀的哲学著作。它立足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拥有着丰富的世界观,使读者可以看到哲学的诸多共通之处,很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