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中学图书馆文库)》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中学图书馆文库)》精选点评:
●幸读此书!!关于道家儒家,关于中国思想史,关于我的思想弊端,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看完诸子的观点,觉得自己跟弱智一样。
●人往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于潜默。
●原以为难看懂,没想到挺通俗,有点“中国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意思。看中国哲学还是在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还有另一层,就是中国人是在一种怎样的思想的指导下一代代过来的,了解这一点可以解答很多问题,比如国人的是非观。
●读哲学的好处在于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找到了一些习以为常观念的源头,不过尚需精读中国哲学史,才可更领会其精妙吧。
●还是比较清楚的
●18 9.29
●以后还要继续读的书之一
●细致又大气,这套书都非常好。
●中文翻译很赞,真的通俗易懂。前部分和后部分是作者自己所讲,看的很过瘾,中间对中国哲学讲述部分让人大快朵颐,有种被带领着进了一回大花园的奇妙感受,几页纸一翻,几百年就过去了。不同于看其他哲学书,这本书在看书过程中自己心中有所疑问的地方能在接下来的阅读中立即获得解答,这种能够挠痒痒的阅读方式真是舒适,文中的很多东西需要记忆,不记太可惜了。最后了解了作者及其译者的生平经历,看到作者与胡适的逸事,不禁笑出声来,“知我罪我,都留与后人说吧”。最后最近在看《君主论》,也许我能更明白一点吧。我什么时候也能流畅地用文言文写文章啊
《中国哲学简史(中学图书馆文库)》读后感(一):很少看书,却津津有味啃完它
终于将此书啃完。刚才读罢最后一章,又回到当初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中让我产生兴趣去读完这本书的观点上去,当时他大概分析了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宗教信仰(中国人更重哲思),引本章的句子:“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满足。这个未来哲学即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最后,分享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人往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中国哲学简史(中学图书馆文库)》读后感(二):不要看到“哲学”“史”就退缩了
虽然书名比较吓人,又是“哲学”又是“史”,但是大家写书向来通俗易懂,逻辑清晰,字字珠玑,缓缓道来,没有绕口的长句,也没有繁复啰嗦的叙述,是很好的阅读体验。仿佛讲堂上的老教授,正在讲一堂引人入胜的课。
读第一章,就被冯先生的话题吸引了,他大概分析了中国人为什么少有宗教信仰这个问题。他分析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是因为中国人更重哲思(哲思恰恰是形成宗教的先觉条件)。冯先生写这本书的时间是1946年——1947年,想想我们在网络上讨论宗教信仰的话题,用浅薄的知识去误解、甚至否定自己的文化,实在羞愧。如果想探个究竟,大家可以去读一读。
分享书摘: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满足。这个未来哲学即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人往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中国哲学简史(中学图书馆文库)》读后感(三):中国哲学简史的版本问题
首先我必须承认错误,这不是一个书评,我只是想借个地方向广大书友提个问题。问题如下:
我在网上大概浏览了一下。了解到,冯先生的简史,好的版本有:
1. 三联出版社的,因为这个版本是冯先生自己编写过的。
2. 天津XXX出版社或者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这两个版本是中英对照的。
针对第一个版本,我的问题是:我发现香港三联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是分别独立的实体。然而我通过豆瓣读书搜索发现香港三联和后者都出版过简史。那么,哪个出版社的是冯先生亲自编写过的?或者都是?其实内容是一样的?
针对第二个版本,我的问题是:这两个出版社的中英对照哪个好?或者说他们是一样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英文原版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先生亲自著作的原始版本。中英对照版的英文和原版一样么?
如果有其他好的版本,也可以推荐给我。
:请各位书友大神正面回答问题,不要拐弯抹角。拜谢!
《中国哲学简史(中学图书馆文库)》读后感(四):第一次体会到中国哲学的伟大
读这本书,是因为去年一次在学校旁听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讲座的时候,听见孙教授强力推荐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今年为了凑单免邮才买来看看。
我本人是个工科生,但一直都对文史哲比较感兴趣,但也只是止于感兴趣罢了,不曾有过深入研究的想法。
当我听见身边的人们谈论哲学的时候,除了已经说烂了的马克思外,往往听见大家更多的都是谈论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使我时时会有一种错觉,好像哲学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种舶来品一样,谈论起来,都是外国哲学家的成果,即使是在已经步入研究生阶段的今天,看见身边的哲学系研究生同学们写文作论,也大都是围绕外国哲学界的一些最新成果,只不过翻译过来再换个说法罢了。
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真真正正地第一次仰视我国古代的“那些圣人”,他们在那个物质文明还在起步的时代,也在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关于世界和我们人本身的谜团,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遑论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数之不尽的精神宝藏;而反观今日之人世,马不停蹄地在人生竞技场中奋斗的人不计其数,却少有人会停下来做一做思考的功夫,才可知古代先贤们是多么的难道。
昨天刚看了刘德华演的电影《失孤》,片中刘德华饰演的儿子被拐卖的父亲遍寻全国十五年而不得,最后想一僧人询问为何命运对他如此不公,而僧人对他说了一堆不痛不痒的“缘起缘灭、善有善报”的佛偈,刘德华竟然就坦然了,竟然就达到了心灵的平静。这一没有说服力的结局,实在是为电影划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这体现了电影制作团队,无论编剧还是导演,都根本没能理解佛家偈语的精意,所以用而不当,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现在的中国人根本不信宗教,所谓信教的人,都是迷信,只是懒于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想找一个现成的结果来依赖躲懒罢了。
冯先生的这本书,无疑让我们敬畏,也更让我们思考。前几天上自然辩证法的课程,面对老师让我们谈谈对阿那克西曼德世界本源“无定者”的理解的时候,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我国道家的有无之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那一刻心里特别满足,始知已经从这本书中受益终生了。
谢谢这本书,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中国哲学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