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5 00:0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1000字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是一本由[土] 萨巴哈丁·阿里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一):孤独是生命的本质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是一个非常悲伤的爱情故事,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男女主角在对方身上找到自我或者自我缺少的那一部分的过程。

主人公克莱夫是一个有着自己小世界的普通小职员,外人看来,这个人没有锋芒,没有进取心,唯唯诺诺,不辩解,一直服从,没有想法,像行尸走肉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无聊好像没有指望的生活。工作上勤勤恳恳却到处被欺压,家庭生活里任劳任怨却无人真正尊敬他,活脱脱一个没有感情的工具人形象。然而这么快速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未免显得过于仓促了。继续往后读这本书,会发现主人公坎坷的过往,以及造成他现在如此性格的根本原因。

克莱夫和玛利亚的相遇和相知,是我理想中爱情的感觉。一个是土耳其自闭富二代,一个是苦苦挣扎、有独立思想、特立独行的德国年轻女艺术家。因为命运的神秘安排,两人在机缘巧合之下相遇,只是因为一幅画。男主在看到那副画的时候应该就对玛利亚一见钟情了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结有时候真的很奇妙,人们常说对话是滋养爱情的养料,可是在真正的心灵相通面前,再多的语言好像又是多余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一直往前走啊走,默默地就走到了彼此的心里,再多的千言万语,即使跨过万岁千山,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得到。

玛利亚被克莱夫逐渐融化并且爱上他的过程让我很动容。玛利亚说:“一旦你想从我身上得到什么,我们的关系就结束了。”“男人总是自以为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是“孤独是生命的本质。”

正是因为孤独是生命的本质,才显得克莱夫和玛利亚之间珍贵的感情是多么难能可贵,在世界上那么多人中,他们能找到对方,拥抱彼此的孤独,互相欣赏,互相理解,你要的正是我有的,没有多出一丝一毫,一切都完美契合。正如美好的事物不长久,美好的爱情也不长久,不过我想在文学里,可能是最好的结局吧,让爱情结束在最美好的一刻,曾经有过这段回忆也够了。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二):一个孤独者的悲苦一生

  

世界上总有些悲哀的人,他们的生活十分不幸。他们都背负着生活的枷锁,有的人穷困潦倒为生活所逼,变得很卑微,小心谨慎的压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找不到几乎找不到幸福和快乐。有的只是和别人的疏离和孤独的内心。如果你对这样的一个人感兴趣,那么就来看看这本书《穿大衣的玛利亚》这本书写出了一个人是如何变得孤独和悲凉。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土耳其小说家,他先是在土耳其师范学院毕业。1928年赴德国留学, 他在法国留学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法国革命运动。回国后担任教师教授德语,并开始从事文学活动。他最初创作风格因受到法国浪漫主义的影响,所以也是浪漫主义的,1933年是他创作风格的分水岭,因为这一年他结识了许多现实主义的作家,因此,风格转向现实主义。 因反对暴政揭露黑暗支持革命,而被人追杀, 主人公的家庭极度的不幸福,特别是对主人公来讲,他的家人尖酸刻薄,看不起主人公,学的主人公没本事,赚不来钱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即便是这样,主人公还是努力工作。靠自己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人,他的家人也包括他的一些亲戚。他妻妹的丈夫是一毛不拔的。 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主人公的故事,而是以主人公一个好友的回忆为开始。这个朋友一开始对主人公比较好奇,因为主人公是一个极度隐忍,非常卑微的人。在主人公重病的时候,主人公的朋友央求主人公他的把日记留给自己,然后就开始讲述这本日记的故事。主人公无意间看到一幅画,这是一幅自画像。自画像上的人和主人公幻想之中的女性完全一样。 但后来他找到了这个女人,发现她和画上的大有不同,但是美好的印象却深深烙印在了主人公的心上,主人公接受了这个女人的一切,后来这名女性还了主人公的孩子,因难产而死去,而主人公也没有认回这个孩子。就在主人公的朋友拿到日记后不久,主人公九因病去世。 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的德国,本书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虽然这个故事是带有时代烙印的,但是即便到了现在,类似的悲剧还在发生,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才能真正的只有美好,只有幸福,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要经历些什么?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三):被信任的人背叛 就以一生为代价 值得吗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顺从的接受这些意外,接受生活压在我们肩上的所有重担” 人的一生不会永远按照你的设想去一步步完成,终究是由一场又一场或好或坏的意料之外组成的。小说《穿皮大衣的玛利亚》的主人公莱夫·艾迪芬的一生就是这样。 《穿皮大衣的玛丽亚》作者为土耳其小说家萨巴哈丁阿里。萨巴哈丁阿里曾因为政治原因两度入狱。这本《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土耳其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 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在一次画展上,主人公莱夫痴迷于一幅《自画像》。自画像的作者玛利亚主动结识莱夫。玛利亚的美丽、善良、真诚、勇气与激情打动了一向将自己层层包裹起来的莱夫。开始了这个爱情故事。爱情来临时,两个人陶醉在爱情中,他们不仅爱着对方的身体,更是爱着对方的灵魂。莱夫相信这是两个灵魂的相拥。他们甚至感到无须借助任何语言,就能让对方理解。他们彼此坦白心意,彼此倾诉所有的念头。他们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相依赖着。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爱情啊。纯粹而美妙——如果能这样一直下去。但是,人这一生总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一天,莱夫接到了父亲猝死的消息,他不得不离开玛丽亚回到家乡。离别后,他们彼此牵挂,用书信交流信息和对对方的思念。但在一年后,玛利亚突然与莱夫失去联系。莱夫误以为玛丽亚抛弃了自己,再加上事业上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心灰意冷的他,随意与一个女子组成了家庭,靠自己当德语翻译的收入,支撑着家庭开支。 如果说人的生命最终是要走向死亡。那么莱夫实际上已经死过一次——那就是在他苦苦等不到玛丽亚消息的时候。猜疑让他绝望,以为挚爱的人,曾经唯一信任过的人背叛了自己。随着玛丽亚的“背叛”,他心死如灰,他的灵魂就已经死去。他行尸走肉般游荡在这个世界,苟且的生活着。 如果,玛丽亚的背叛是真实的,那么这个故事就不能称之为悲剧了。 不再联系莱夫的玛丽亚实际上十年前就已经死去。得知这个消息的莱夫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对挚爱的人的猜疑,让他自责不已。而这猜疑,也让他十年的时光内不人不鬼的活着。 最终莱夫因患肺炎也死了。但我感觉他的死更像是自杀。他愧对的人太多——玛丽亚,现在的妻子、儿女。但,难道没有他自己吗? 人的一生的确总是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发生——或好,或坏。你能做的,就是接受,并勇敢的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再将生活重新扳回原来的路上。 我同情莱夫,但我并不欣赏他。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四):一个丧丧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丧丧的爱情故事,却又不完全是。

那时,一战刚刚结束,害羞少语又孤僻的男主人公莱夫听从父亲的安排从土耳其来到德国。他浑浑噩噩的生活因一幅画的出现而被打破,这幅画的作者就是自由热烈的女艺术家玛利亚。玛利亚给他的生活注入新的生机,莱夫的人生也在玛利亚的出现之后变得有意义起来。

可是,外表奔放,玩世不恭的玛利亚似乎有着坎坷波折的过往,她拒绝对任何人敞开心扉,对莱夫的爱也躲闪逃避,殊不知自己却深切的爱上了莱夫。

后来,莱夫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即便莱夫认为他和他的家庭他的父亲之间仅仅是冷漠的亲情,他也不得不回到土耳其,参加葬礼,接手他被姐夫们算计过的微薄而荒凉的遗产(父亲众多土地中最贫瘠的一块)。

至此,莱夫和玛利亚的感情只有信件来维系了。然而,玛利亚的来信和信上的言语都变得逐渐稀少,本来就害羞多疑的莱夫,就更加质疑他们的感情。一错就是十几年。他和玛利亚终究都没有再相见……

-

这个故事更多是在莱夫的视角,讲述他的心理感受,从遇到玛利亚之前的孤独,到和玛利亚相遇之后的兴奋,幸福,再到和玛利亚分离之后的人生又再次陷入无限的绝望和黑暗。

莱夫表面看来是懦弱,多疑,焦虑和绝望的,除了和玛利亚相遇的那段时间,莱夫的人生仿佛一潭死水,他不和任何人分享自己的任何情绪,想法,经历,感受。

那些谨小慎微的心理活动在我这个读者看来有时候甚至是矫情而无意义的。我想这个故事安排在一战之后,是不是也想表达zhan争对人们精神上的影响?它让人失去希望,失去快乐,只是活着就精疲力尽了。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是陌生的,这在后来莱夫对待家人的态度里也可见一斑,他觉得是在养活一群和自己没有情感联系的陌生人。

-

莱夫说:“我活得像棵植物,没有知觉,没有抱怨,也没有意志。我已经失去了感受的能力,既不悲伤,也不快乐。”

时代的创伤,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五):一往情深深几许——读《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有感

  

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读小说。因为总觉得小说只是单纯讲了个故事,可能情节或震撼、或启发、或令人潸然泪下,但这些情绪在合上书本后很快就消失了,以至于我逐渐认为读小说只是一种消遣,便不再提得起兴趣。

这次遇到出版方的约评活动,因为本身学习外国语言文学的关系,对土耳其的文学有些好奇,就尝试报名参加,没想到竟然被选中了。收到书后,便放到台上展读。起初并未觉得此书有什么独特之处,仅围绕着叙事者“我”在土耳其的生活展开,描述那些遇到的人和事。但后来随着那本黑色笔记本的出现,故事内容突然闯入了另外一个空间,让我顿时产生一种在窥探他人秘密的快感,并随着故事情节的愈发深入,渐渐不可自拔。

在我看来,此书故事情节本身其实没有太大波澜,笔记本里记述的也仅仅是一段普通的爱情故事。但这种通过日记来展现故事主人公想法的方式却令我印象深刻,其中很多描述竟与我当下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阅读时,我竟莫名地产生了一种自我认同感,甚至可以将自己代入到莱夫·艾芬迪这个虚构的人物身上,同他一起经历这段爱情中的种种激动、彷徨、哀痛时刻。因此,当我读完一遍之后,竟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来描述我心里的这份如遇知己般的感动。

“只有遇见了,方才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渴望。“书中的这句话,是主人公初遇爱情时的兴奋。我现在借用它来说明我对此书的喜爱似乎也十分恰当。我对于爱情,可能也缺乏勇气,因为不晓得如何接近喜爱的人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意。当看到莱夫第一次遇到玛丽亚紧张的不敢抬头、在脑中不断幻想男女情爱甚至偷偷尾随她去到“大西洋”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大笑,或许自己在经历恋爱时也是这样一副傻傻的样子。

当然,令我印象很深的还有这对恋人对于爱情的理解。与以往爱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忘我般热恋桥段不同的是,女主人公在关系确定之前就直截了当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旦您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们的关系就结束了。这句话是如此的理性,以至于让人感到这位女主可能并未动真情。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双方对于爱情关系的争论,到最后双方都恢复了信任他人的能力,这此间种种,令人在感动的瞬间也提升了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当我回头看自己的人生时,目之所及全是空虚和荒芜,而这只是因为那里没有她的痕迹。“这是全书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不知是作者原文即表达如此,还是译者的文笔更为高明。总之,其中包含地浓烈情感以及人生感悟,在我心中久久徘徊。每念及此,总要重新翻开此书,回味其中描写的种种来自土耳其的异域风情。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六):哪怕是一个傻瓜也可能怀有一颗饱受折磨的心

  

看到书名,我就在想,这个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身上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读了好一阵,玛利亚都未曾登场,但却被男主孤冷的气质所吸引。

本书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男主莱夫率先登场,他是孤独的存在。除去正常的工作,他不与同事有其他来往,他被同事和领导嘲笑和欺负,他是做德语翻译工作的,除老板外的其他人都怀疑他是否真的精通德语,他从不做任何多余的回复,只勤勤恳恳地完成每份交到自己手上的工作。

是性格使然?还是在他身上曾发生过什么刻骨铭心的事情?嗯,是两者都有。

新来的小同事并不反感他,但也觉得他很无趣,他借莱芙生病给他传递工作资料为由,慢慢走近莱芙的生活,慢慢了解这个人,在莱芙临死前留下了一个笔记本,小同事恳求莱芙:“就让我读读吧,让我了解一下我的朋友。”日记里纪录了莱芙的身世和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家庭和时代都能改变一个人,受家庭和身边人影响,莱夫自小羞怯、孱弱,别人总把他当成女孩子并因此嘲笑他。经父亲安排,21岁时独自一人来到阴郁的柏林求学,无意间,被画廊里一副画所以吸引,从而改变了命运。

女主玛利亚登场,画中的女人来到了他的生活,玛利亚好强但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不信任任何人。莱夫羞怯孱弱,不敢表达内心的爱慕。两人爱过,最终却错过,这场生离死别的爱情改变了两个人。

多年之后,莱夫得知了真相,十年的怨恨停止。

莱夫的一生都在孤独中独自舔舐伤口。

自始自终,我都未曾觉对莱夫的孱弱感到愤怒或是厌恶,我却被他的隐忍与清醒所吸引。他的灵魂安静但闪光。无论是对工作还家庭,他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一个举动或是一件事,都不能简单的判定这个人是好是坏,是愚蠢还是聪明。如果不了解一个人,请不要妄自下评论。这也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

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是孤独的,但他们不是怪物。也许你恰好能碰到那个情投意合、那个能通过灵魂互相交流的人,但那些人只能陪你走过人生的一段路,更长的路还是需要自己一人在摸索前进。

家庭和时代都能改变一个人,这是谁都无法抵抗的,徕夫的一生也是作者一生的缩影。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人们在评判他人时多轻率啊!但我却仍然如此执着地想要洞察他人的思绪,想要发掘那个深埋的灵魂,想要看看他的内心究竟是平静还是骚动。因为,哪怕是最可悲、最愚蠢的人都有可能让我们惊讶,哪怕是一个傻瓜也可能怀有一颗饱受折磨的心。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愚钝?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了解和评判他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即便是对块芝士,我们也不会第1次品尝便贸然做出评价,但为什么对于第1次见到的人,我们却总爱立刻下个结论,并从此不愿更改?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七):《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深藏在笔记本里的爱情,让人如此念念不忘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是土耳其作家萨巴哈丁·阿里的小说,于1943年首次出版,也是土耳其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用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一段深藏在笔记本中的爱情,一段充满柔情和忧伤的爱情往事。

萨巴哈丁·阿里1907年出生,于1928年去往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德语教师,并从事文学活动。二战后,阿里因发表政论鞭挞出卖祖国的反动派被捕入狱,获释后被迫脱离写作,靠当搬运工糊口,后逃往国外,在过境时被暗杀。《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是阿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个77年前的爱情故事,如今仍会让我们念念不忘。

一次邂逅打开爱的大门。 二十四岁的莱夫•艾芬迪离开家乡去德国柏林学习手艺,在一次画展上,他被一幅穿着裘皮大衣的女士的肖像画吸引了,画中的年轻女人穿着皮毛大衣,脸上带着一种他从未在其他女性那里见过的神情,那是玛丽亚•普德的《自画像》。“虽然我与画上的女人素未平生,但我却又仿佛已经见过她很多次了一样。他就是我曾经幻想过的所有女性的化身。”莱夫结识了这幅画的作者——二十六岁的犹太裔德国画家玛丽亚·普德,她坚定、独立、冷静,羞涩、敏感的莱夫被这位不同寻常的女性深深吸引了,性格不同的他们在相处中彼此靠近、相互接纳。

一次分离,从天各一方到天人永隔。 父亲的离世让莱夫匆忙回国,他一边处理着家庭事务,一边保持着和玛丽亚的通信,可就在他一点一点准备着两个人的新家时,通信中断了。他再也找不到玛丽亚,只能笔记本中一遍又一遍地怀念她。莱夫再不愿投入一份感情,他将自己放置在空虚和荒芜中,任周围发生什么都与他无关。“我活的像棵植物,没有知觉,没有抱怨,也没有意志。我已经失去了感受的能力及不悲伤,也不快乐。”他在孤独和虚无中生活了十年,一天突然得知玛丽亚在十年前就因病去世了,她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他的真实身份,不愿让他惹上任何麻烦,到最后她带着他们的故事离开了这个世界,只留下一个病弱女孩。而这一消息也抽走了莱夫生存的唯一气力,死亡仿佛是他最好的解脱。

一次意外的邂逅、一次意外的分离,这意外,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又无计可施,幸福仿佛就在眼前,又总是擦肩而过,于是,相遇、分离、想念,纠缠了一生,直至生命停止。一场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终于落下帷幕。 这个77年前的爱情故事,不同于那个时代的传统爱情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对亲密关系、女性的独立等话题进行了探讨,让这段深藏在笔记本中的爱情故事即使今天读起来仍然令人动容又发人深思。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八):《穿皮大衣的玛利亚》——不仅是在书写爱情,也是在书写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在社会本身遭受重创之后,人们的精神生活自然也会受到打击,固有价值观被推翻,传统信仰遭到质疑。保守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大多感到十分空虚和迷惘,激进派则积极地重建着一种崭新的现代价值体系。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这个故事的舞台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柏林。当时德国正值战败,经济不景气,就业艰难,人们活的没有什么尊严可言,人们热衷于政论,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替德国“雪耻”。男主的祖国土耳其也是当时的战败国之一,失去了70%的领土,同样,人民的屈辱感被印刻在脑海深处挥之不去。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去德国学习香皂工艺的土耳其人莱夫和德国画家玛利亚相遇了。莱夫是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腼腆的小伙子,他热爱文学,年轻时喜欢读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成年之后成了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狂热爱好者。他自尊心强烈,害怕自我表达,因为他和这个疯狂的社会本身格格不入,别人完全不能理解他的想法,他孩子气的性格导致他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方式。玛利亚是个骄傲的女性,她有半个犹太人的血统,童年悲惨的经历促使她形成了独立且多疑的个性。她看不上周遭那些追名逐利的普通人,也不想和有着大男子主义的男人交往,讨厌被人掌控,被人怜悯。她也和社会有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和矛盾,但她比莱夫更现实,更有应变能力,所以尚且能找到一份工作生存下去。

当莱夫在画廊中看到玛利亚的画时,这个腼腆且自尊心强的男青年瞬间读懂了画中人眼神中睥睨一切的傲气,他被这幅画深深吸引了。玛利亚的自画像和安德烈·德尔·萨托油画中的圣母玛利亚有着相似的神情,可以说承接了古典绘画中圣母玛利亚的意象。所以当玛利亚一开始问莱夫你觉得画中的女人像谁的时候,莱夫脱口而出说像妈妈。比起现代绘画纷繁复杂的流派,莱夫更喜欢古典绘画含蓄逼真的传统美。然而莱夫比起顺从又听话的传统女性,他更欣赏强大而又独立的新女性,认为这样的女性可以给自己指引的力量,让自己摆脱丧失了信仰的深渊。换句话说,玛利亚的自画像无意中重塑了莱夫丧失了的信仰,在他眼中,画家玛利亚本身就是自己崭新的信仰。

莱夫和玛利亚可以称得上是灵魂伴侣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对周遭发生的一切变故都很敏感,不仅都有卓越的艺术敏锐度,而且都是崇尚理性之人,两人的灵魂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左右是相似的。对于爱情,两人的态度倒是不甚相同。莱夫对玛利亚的态度是百分之一百信任,百分之一百追随,只要能待在玛利亚身边,他不惜牺牲任何事物。而玛利亚多疑的性格则促使她无法打开自己的内心,无法相信有一个人会爱她到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信仰,这就是两人第一次矛盾的根本原因。

后来,当两人矛盾迎刃而解的时候,却被现实的洪流所袭击,最终阴阳相隔。作者书写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是通过莱夫和玛利亚的眼睛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人们的自私自利,以及信仰丧失所造成的道德沦丧。失去玛利亚的莱夫彻底成了一个“活死人”,每天机械地活着,挣着一点点工资供一大家子人糊口,没有灵魂,没有慰藉,一心盼着自己早点死亡。

但是作者还是在小说的末尾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玛利亚怀上了莱夫的孩子,她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孩子的生命。莱夫和玛利亚的爱情虽然是个悲剧,但是也曾开花结果。他们孩子的身体虽然不好,但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孩子拥有无限可能性,只要世界上还有孩子,人类就不会落入绝望的境地。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这本小说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作者虽是土耳其人,但是在德国接受教育,作品中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思维特征,既含蓄又热烈。现代人可以说也是信仰丧失的一代,读这样的作品很容易找到共鸣,也能从精神上的空虚无望中窥见希望。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九):爱情对于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是荷尔蒙的陷阱,是多巴胺的一时兴起,历来众说纷纭,亦有人直接盖棺定论,爱情不过是生物繁衍的本能。人们都说男人面对爱情,比女人更为理性。

日剧昼颜里女主角纱和,进入婚姻后面对感情诱惑,动心过挣扎过、随后却冷静地说出这样的台词——“男人总是这么狡猾。明明自己敲门了,却不会自己把门推开。非等女人自己打开门锁,温柔的招呼她进来。不然男人就会装作不知情的走过。”

“现代社会,爱情大多都是快餐式的,比起女人的胡思乱想,男人简单很多。女人在他们眼里,就是猎物。”我曾对感情对方的行为困惑不已,同事直白地说出症结所在。她和我说感情是博弈,谁先露出底牌谁就输了,男人本身就渴望更多的主导权。我惊讶于她的看法,更迷惑于这个比喻,没想到却在土耳其的小说里,再次邂逅了“男人猎物论”。

“您看出来了吧,他们就是猎人,而我们则是他们可悲的猎物。我们的责任呢?就是点头哈腰,给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一切……但我们不该这样。我们不应该出让一分一毫的自我”

《穿皮大衣的玛丽亚》出自土耳其作家之手,封面带着异域风情,情节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男人为一幅女性画像着迷,谁知现实里确有其人,两人还因此陷入爱情纠葛。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也不过是个俗套的爱情故事,男女主的性格和以往的迥然不同,男主是个羞涩的画家,总被评价“像个姑娘”,女主是酒吧献唱者个性张扬,并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

她抗拒爱情,她不愿与任何男性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从内心,她是质疑的否定的。男主对她越来越着迷,她关于爱情质疑却越来越多地被抛了出来。

“您知道我为什么恨您吗?——您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所有男人。因为你们想从我们这里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好像你们生来就有这个权力似的……记住我的话,因为你们向女性索取的时候可能连一个字都不用说……男人就是这么看我们,就是这么冲着我们微笑的,他们就是这么伸手讨要的。”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男女到底为什么需要爱情呢?男人和女人在爱情里,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两个人的观点大相径庭,理性和争论让这段感情充满抗拒和挣扎,但渐渐地感性淹没了理性的河滩,玛丽亚渐渐接受了她和男主的关系,男主却因为父亲去世要回国了。玛丽亚知道这个消息后要求主动离开,男主再次知道她的消息是十年后,原来玛丽亚回乡下不久就病发了,但依旧牺牲身体健康生下了两个人的孩子,满足地死去。

男主从此生活在悔恨之中,虽然他早已有了妻子和孩子,但他依旧觉得自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是机械地在履行责任。这个故事终究是掉入了俗套,玛丽亚成了她最讨厌的那种人——虽然品尝到了爱情的甜,但也牺牲了生命,只为了生下一个孩子。虽然那个孩子的父亲,她再也见不到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剥掉浪漫主义的外壳,爱情是多么虚无缥缈,难怪玛丽亚曾说,一个人了解另一个人的灵魂,是始终不可能的,但她依旧选择爱情,只为了一瞬的相互扶持。她讨厌掠夺性的男人,只因为男主缺乏攻击性便和他走得近,其实换个角度,男主依旧索取了她的爱还因为性格的软弱无法为她提供坚定的保护,男主真的比那些她瞧不上的男人更好吗?

理性无法解释玛丽亚的行为,因为本身爱情就是理性无法解释的事,如果一定要给这个事情加上一个注脚,那玛丽亚或许是终究抵抗不住繁衍本能,陷入了爱情的圈套。最后的满足,可能仅仅来源于生命延续的愉悦。人很难了解另一个灵魂,其实人连了解自我的机制和情绪都很艰难,虽然世间有了爱情这个定义,但真正地爱情是什么,却没人能够说得清。我一直想,玛丽亚倘若没有遇到男主,她少的只是一段艳遇,但依然会恣意痛快地活着,脸上带着骄傲不屑一顾的表情,但可惜谁让她遇见了爱情。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十):一幅自画像引发的命案

  

说起土耳其,想到的是棉花堡、热气球,还有历史上的土耳其帝国。这样一个亚欧交界处的国家,在文学领域有什么好看的作品吗?这本出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穿皮大衣的玛利亚》就很不错!本书讲述了出身于土耳其地主阶级的留学生莱夫与出身落魄中产阶级德国女子玛利亚的曲折爱情故事,全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感,读完小说为他们的爱情感到深深惋惜。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萨巴哈丁阿里,是一名土耳其小说家。阿里曾于1928年前往德国留学,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德国革命运动。回国后担任德语教师,并从事文学活动。曾因为写了讽刺总统的诗而被监禁14个月;二战后,创办幽默杂志,因为发表政论、讽刺诗而再度被捕。获释后被迫脱离写作,靠当搬运工糊口。后在逃往国外,过境时被暗杀。这本《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是萨巴哈丁阿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土耳其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

社会背景

小说开篇设定的是1933年,而莱夫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大约十二年前,或者十五年前,也就是1918-1921年期间。这个时期正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开始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开始。德国正逐步发展为世界强国。土耳其应该还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封建社会尚未完全瓦解,小地主正在逐步转为小资产阶级,有一些小地主则转型失败,走向破产,沦为无产阶级,底层人民的生活拮据,失业率高升。

主要人物

小说的线索人物——“我”,学历较高,热爱写作,细腻敏感。被银行辞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失业阶段,生活拮据。偶遇老同学哈姆迪才获得一份工作,结识了德语翻译——莱夫。从“我”的角度,对莱夫进行了观察:一个话语不多,德语水平很高,却总是被老板压榨、被同事欺负的老实人;一个把自己深深藏起来,不肯轻易表现自己的内向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默默支撑家庭的开支却常常被忽视不被重视的人。“我”看过了莱夫的笔记,才了解了他的故事,也引发了关于人生的思考。

莱夫——本书的男主人公。出身于地主阶级的长子,从小性格内向,喜欢看书。曾经学过绘画,但是因为害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放弃了绘画。被严厉的父亲寄予了厚望,由父亲资助留学德国,原本打算学习制作先进香皂的技术,回家继承橄榄园产业。留学德国后,在一次画展上偶遇了《自画像》这幅画,被它深深吸引,结识了这幅画的作者玛利亚,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玛利亚——本书的女主人公。出身于落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早逝的父亲为她和母亲留下了一笔钱,却随着物价上涨而大幅贬值。平时在歌舞厅作为歌女工作,赚取生活费;同时也是一名不知名的画家,在画展上展览了《自画像》。独立、自主、真诚、开放,一方面拒绝普通男人的追求,一方面又渴望爱情,遇到爱情就像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不惜牺牲自己。

主要情节

玛利亚的《自画像》让莱夫和玛利亚结识,玛利亚主动结识莱夫,莱夫却含羞的跑开了,从此不敢再去观赏画作。直到再次在路上偶遇玛利亚,悄悄跟随玛利亚,来到了她平时工作的歌厅,开始了这个爱情故事。在新年夜进一步发展了关系后,莱夫突然接到了父亲猝死的消息,抓紧回到了土耳其。一年后,莱夫失去了与玛利亚的联系方式,事业上则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则成为了一名德语翻译,苦苦支撑着家庭开支。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是一幕悲伤的人间惨剧。土耳其小伙子莱夫与德国姑娘玛利亚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体现了亚洲的含蓄与欧洲的开放之间的冲突。玛利亚对莱夫的表白让我想起了英国小说《简爱》中简对着罗切斯特的那段表述。这个爱情故事源于自画像,这段爱情直接导致了玛利亚的难产死亡;听到玛利亚死亡的消息后,莱夫则像十年前一样,脱掉外套走在大街上,并最终导致了莱夫因肺炎而亡;更可惜的是,我认为莱夫在十年前失去与玛利亚的联系后,在精神上就已经死亡了,对生活不再有希望,也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从未对任何工作产生兴趣、低价出售了父亲留下来的资产给自己的姐夫、娶了公务员的女儿作为妻子、逆来顺受的承担起照顾妻弟、妻妹的责任,完全失去了自己,说是行尸走肉恐怕也不过分吧!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是时代悲剧,更是个人惨案。跳出故事,也更直接地看到了文艺青年的问题:过于追求理想、忽视现实世界;无法直视问题、放弃努力解决矛盾。看到莱夫不顾财务状况贷款装修、自暴自弃变卖家产的情节真是生气啊!读小说有的时候像是照镜子,看到小说人物也看到会自己。如果你对土耳其感兴趣,或者去土耳其旅游,不妨看看这本小说,走在首都安卡拉的街头,跟着这本小说穿越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阅读土耳其青年莱夫的异国恋,思考爱情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