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30 03:3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100字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是一本由[日] 新井纪子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一):如何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稀缺人才

  

☑️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演的底层工人在穷苦生活的漩涡里苦苦挣扎,资本家鞭策下的工人被异化,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身不由己。现在这样的场景被智能流水线替代,但前景不乐观。按照东大机器人考入大学的排名比例,推断出「在所有被人工智能夺走工作的人中,很可能只有不到20%的人能胜任那些必须由人来做的脑力劳动」。

☑️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生产率,解放人工劳动力的同时,也给社畜带来了隐忧,在不远的未来,如何提升自身职场竞争力,成为不可替代的精英。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为职场人预想了未来的工作场景,做出最坏的打算,尽最周密的准备去对抗强劲的对手,与此同时还破解了诸多关于人工智能危言耸听的传闻,率先筹划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去路,保持灵活的头脑,绕开人工智能擅长的记忆和计算领域,洞察现实中新晋的需求,主动出击,打败不具有任何情感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虽然看上去强大,但也存在着弱点,比如在对人类语言的理解上就存在着缺陷,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人工智能无法对语文主观题自动阅卷。因此提升理解力就可以在诸多情况下脱颖而出,不再只有劳力这一个生存砝码。而且阅读理解力的培养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实现,何时都不算太迟。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二):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

  这本书让我初步的了解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未来会取缔很多职业,同时也会孕育出很多新的职业,但是被取缔职业的人并不具备融入新工作的能力,这样就会有很多人面临着失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本书很好的讲述了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东西,既沟通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人工智能说到底就是纯粹的四则运算,所以只要人们的生活不能转化成数字的就不能依靠人工智能来解决。这样的观点让人们提前做好准备,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很喜欢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三):AI擅长计算逻辑,不擅长阅读理解。

  

我之前在文章里表达和很多对社会遭遇ai&自动化的忧虑,还在朋友圈里转发爱因斯坦在20世纪40年代对于此事的忧虑。“在我看来,目前衰败的症状基于如下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极大加剧了人类的生存斗争,严重损害了个人的自由发展。而且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为满足社会需要要借助个人劳动将越来越少,因此。有计划的分工,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样的分工将使个人在物质上得到保障,有了这种保障,再加上留给个人支配的自由时间和精力,就有助于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方式下共同体得以恢复健康,而且我们希望未来的历史学家能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弊病解释为一个怀有远大抱负的人类社会所犯下的幼稚病,一切都因文明进程过快所致。”这样看来爱因斯坦实在是先知。

在图书馆看心理学的书看的七荤八素,想到之前ai心理咨询的可能性分析,心里产生了会不会因为AI的盛行导致心理咨询都没了。

遇到了它,集日本科学家之力研究如何让ai应付日本高考的方法,给出了应对不同科目(阅读,数学,世界史)等ai的应试策略。

讨论了技术奇点问题:ai会不会不依靠人类来超越人类。网络热议的阿尔法狗不能算作“奇点”。对于普通人来说,作者结合日本的调查谈了谈:银行柜员和半泽直树这样的贷款专员(ai计算,逻辑都可以,但阅读理解不行。)作者觉得奇点不会到来。项飚在《把自己当做方法》中提到的技术人员,管理层,社会群众需要同力合作。社会学家才能发挥作用。作者作为技术人员,参与了测试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项目。我觉得有点类似项飚提到的理想的运转模式,不经感叹了一下如果未来我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项目就好了。其实我觉得技术人员思想觉悟高的话,没理由不成为这些项目的主力,将科技运用于社会。

对于我来说我转专业的思路其实也是避开ai,运动康复和心理咨询都较符合作者提到的不会被取代之列。不过试想下,心理咨询都被取代的话,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工作不会被取代呢?

有点像头号玩家里面的未来世界了。

书中还提到2013年中国的ai高考项目,回来一查,一本考不上现在已经看不到后续了。NLP是技术难点。(逃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四):AI时代已经到来,不要在等待中被淘汰!

  在每日的早上,“小度”会叫我起床,并且告诉我一天的天气情况和国内外的新闻。家中电器,洗衣机、冰箱、空调……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操控,及时没人不在家也可以让洗衣机把衣服洗好,扫地机器人把卫生打扫干净。这种便捷,不仅在家能体会到,在超市、酒店、餐厅都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方便。感受一下机器人大厨做的菜肴,那个味道也是大师级别的;尝一尝机器人给你冲的咖啡,在品尝咖啡的过程中,还可以和“咖啡师”进行调侃;没有服务人员的酒店,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能自己操作入住,勤劳的服务生机器人,会把你所需要的物品送到你的房间……酒店、餐厅、自助超市一年可以节省不少的人力成本。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   那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能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得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服务,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亦或是,在未来是否会发生人机大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新井纪子教授的《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或许能给一些答案。   新井纪子是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教授,理学博士,专攻数理逻辑学。2011年起主持名为“机器人考东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目前致力于阅读技能测试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人工智能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未来世界人工智能机器人会不会主宰世界取代人类?人工智能机器人主宰世界,更像是电影中的桥段。人工智能再强大也是人类所发明,取代人类是不可能的。我们首先先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是指为了实现人工智能而研发的各种技术,包括最近比较热门的语言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工智能”实际是指其中的具体技术。而这些人工智能的技术是由人所编写。人所创造出来的技术,又怎么会被它反过来掌控呢!新井纪子教授通过研发东大机器人来考取东京大学的事例说明,虽然人工智能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识别能力、搜索能力等,但是计算机的大脑仍不能完全模仿我们人类的大脑。   人工智能没有更高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它对人类语言的理解还没那么的准确。这也是东大机器人没有能够考取东京大学的重要原因。人类是有情绪感情的,而人工智能怎么能够敏感感知这些情绪和情感。人工智能的“思维”就有局限性,而对于需要灵活处理的事件,它还不能完全胜任。   人工智能的大脑无法与人类大脑比拟,但人工智能能够胜任的工作可以代替这部分的劳动者。能够被程序化的工作,人工智能都能够胜任。能够程序化的岗位超过半数,这也就意味着从事这些岗位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 如何在未来的工作竞争中不被淘汰?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人工智能不能做到的,应该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不具备的能力,应该是我们提升的能力。   在书中特别提到了阅读理解的能力。新井纪子教授在日本国内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调查,但是调查的结果让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吃惊。这就是我们需要提升的地方!   往往有什么样的思维习惯,就会有什么样行动方式。思考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需要我们提升的的方向。   AI时代已经到来,不要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的时候,等待着,要开始提升我们不能取代的能力,否是那个AI机器人将会把你KO!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五):解锁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六):《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人工智能时代尚未开始

  

人工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这些热门名词近些年不断冲刷着我们的眼球,跟机器有关的东西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就像机器人很快就会替代人工作,真相到底是这样吗?

这一天的确快速的向我们逼近,AlphaGo赢了围棋世界冠军,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技术我们都已非常熟悉。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我们该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当道的社会呢?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给出了我们答案,本书作者是日本国立信息研究所的教授新井纪子,她从2011年开始实施“机器人能否考上东京大学”的研究项目,2016年开始着手研发“阅读能力测试”,对于人工智能颇有研究。

新井纪子花了数年时间训练一个机器人,让它通过著名的东京大学入学考试。她的Todai机器人的表现超过了80%的高中学生,数学成绩也进入了前1%。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研究人工智能到底能有多聪明,又会有什么样的事情无论它多么努力都无法超越人类本身。

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

虽然Todai机器人在东京大学入学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依然考不上东京大学,甚至新井纪子直言,Todai机器人永远也考不上京东大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Todai机器人在语文和英语上成绩却一直在50分上下徘徊,东京大学则需要77分以上。尽管Todai机器人的成绩一直在进步,但新井纪子认为想要超越65分是永远不可能的。

常识壁垒是无法解决的障碍

机器是没有人类的常识的,也很难用技术使得拥有人类的常识,目前技术只可以做到让机器拥有大数据检索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检索的基础上做出逻辑判断。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机器人很难考上东京大学了,机器无法一句话的语境里的意思,只能抓取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比如说我们让机器帮我们找附近最好的一家书店,机器只会检索出附近的书店信息,而无法分辨出哪家是最好的,再比如我们让机器帮我们找出附近最差的一家书店,机器依然只会检索出附近的书店信息,而无法分辨哪家是最差的。

这是因为机器不能理解什么是“最好和最差”,只会使用大数据检索句子中的关键词“书店”。

人工智的弱点就是必须学会一万个才能学会一个,不会变通应用,缺乏灵活性,只能在给定的框架内进行处理。

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

首先我们要区分二个名词,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一字之差千里之遥,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的所谓的“人工智能”都只是人工智能技术,既然是技术就是为人类服务的。

而人工智能是建立在人工智能技术之上的顶层设计,就犹如一台电脑只是硬件,如果没有操作系统只不过是一堆废铁,人工智能技术就是为了实现人工智能而研发的各种技术。

其次他的工作流程是数据化的,通过大量数据库的输入让其去一次次的训练,已得到更优的算法,一切的解决方案都需要去输入,他不可以像人类一样可以举一反三,更不可能去发明创造,这就是为什么人工智能在下棋方面如此优秀,全是因为数据逻辑的堆砌。

而在语言语法上得不到突破也是这个原因,同一句话在不同场景,不同语气,不同节奏的情况下意思完全不同,所以人工智能做事情全部是需要过往的经验而做。

结语:

此书我我只看了一下午,但是却深深的陷入了沉思,因为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不仅让我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而且关注到了一个我从来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阅读和理解力。

人工智能不会夺走所有人的工作,但会夺走一部分工作,这也是本书作者想要告诉大家的,由于人工智能的问世,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很大变化。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七):机器人能考上东京大学吗?

  

奇点、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它们包围。就像眼前这本书,《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是不是看见书名,心里就有种焦虑感?

该书作者叫新井纪子,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教授,理学博士,专攻数理逻辑学。2011年起主持名为“机器人考东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这部作品就是阶段性成果,出版后引起轰动,成为现象级畅销书,一时间,日本仿佛人人都在讨论:机器人能考上东京大学吗?如果机器人那么聪明,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岂不是自己制造了劲敌?

在这些年里,科研组不断改进这个项目,东大机器人果然如让他们所期待的不断“成长”。2013年,它第一次参加“高考”,得分387分(满分90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分(459.5),三年后,它的分数上升到了525分。成绩提高的关键——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让人工智能自己去研究应该关注哪些特征,不再依靠简单的加总,而是将多个特征量组合起来表示“弧度”或“放射状”等略为抽象的概念。2017年,东大机器人亮相TED,以挑战世界史论述主观题的方式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这届大会还展示了实时物体识别系统等前沿图像识别技术的进步,作者重点讲述了美国IBM公司开发的“沃森”在医疗领域的工作原理,很显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开发,谁领先,谁就在未来走在前面。

科研成果表明,人工智能有能力与希望考上大学、然后成为白领的年轻人短兵相接。正如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的那样,新发明或新技术的问世会导致某些工作的消失,接着,某些新型的工作将随之兴起。不过,作者并非人工智能乐观主义者,作者指出了过程其中的时间差以及在此期间的大量失业和社会动荡。这是需要避开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作者列举了10至20年后将不复存在的职业的前25名,包括:电话营销、不动产的审核和调查、手工裁缝被服店、税务申报代理人、数据录入人员、体育运动裁判、汽车保险鉴定人、银行窗口工作人员,等等。这些工作的共同特征都是容易通过工作手册进行管理,即劳动者只要按照给定的规则操作即可,因此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作者还说,这里只是前25名,其实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预测,美国总计702种职业中约有一半将会消失,所有就业者里有47%将处于“有风险”状态,即可能失业。

作者也列举了今后10~20年仍然存在的职业,包括:休闲治疗师、危机管理责任人员、听觉训练师、营养师、舞蹈设计师、教育协调员、心理学专家、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等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很多都是需要沟通力或理解力的工作,或者类似护理或需要灵活判断力的体力劳动。这些工作都是人工智能不擅长的领域。不过,我们要注意到,以上两项未来工作的预测分析,作者所面对的是日本的国情,与我们中国存在差异,只可作为参考。

机器人能否考上东大,这并不重要,作者及其团队的目标是,在这个过程里,发掘人工智能的优点和缺点,为我们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份借鉴。这项科研得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人工智能无法理解语言的含义。举例来说,东大机器人怎么也弄不懂“前两天我去了冈山和广岛”和“前两天我和冈田去了广岛”之间的区别;对于“附近有什么好吃的意大利餐厅”、“附近有什么难吃的意大利餐厅”和“附近除了意大利餐厅,还有什么别的餐厅”这三个问题,机器人只能给出相似的答案,因为人们的提问往往是第一类,机器人的数据结论就只能围绕“意大利餐厅”来寻找答案。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弱点是不会灵活变通,只能在给定的有限框架内进行计算处理,作者说,只要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变通的能力、不被框架所限的创造力等,人工智能就不足为惧。该书后面部分花了很大力气强调,“基础阅读理解能力将左右人生”,理解能力、主动学习,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回到该书开头,作者说:“人工智能尚未问世。”全书反复强调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及其背后的数学的局限,作者认为,只要计算机依旧只能运用数学语言运行,那么,“人工智能毁灭人类”、“奇点即将到来”等说法就只是危言耸听,绝无实现的可能,目前,只有“人工智能技术”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而所有的技术都是由人类掌控的。

读了这部作品,也许有人更加焦虑,也许有人获得启发。不管怎样, 不管怎样,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八):未来的你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Siri的应用,京东无人货仓机器人的使用等。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科幻电影《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电影中机器人女友是从未来世界回到现在来拯救保护男主角的,在通过不断学习中甚至有了一点人的情感,尽管结局并不美好,但是还是让人期待未来能够研发出这样的机器人。但是当我看完《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之后,就没了这样的期待。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这本书是由新井纪子著,朗旭冉译的。新井纪子教授是一个数学家,研发了“东大机器人”去挑战东京大学的入学考试,通过推进东大机器人挑战项目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写这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目的在于如实地告诉大家今后即将出现的情形,人工智能既不会代替上帝为我们带来乌托邦,也不会拥有超越人类的能力而毁灭我们,至少目前不会。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什么?你认为机器人是一种人工智能吗?其实,大部分人都混淆了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含义。人工智能技术是指为了实现人工智能而研发的各种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等。而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最终目标,目前在任何地方都尚未问世。

一些科幻电影中所展现的人工智能拥有了超越人类的能力进而毁灭人类的情况,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当然,也不会出现电影中机器人拥有人类的情感,至少目前不会。但人工智能是不是就对我们没有任何威胁呢?答案显而易见,当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工作的时候会造成失业等。

“东大机器人”的目标

也许你会认为,东大机器人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挑战东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它的目标就是要考东京大学。虽然这个人工智能项目是要人工智能挑战东京大学的入学考试,但是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研发出能考上东京大学的机器人,其真正的目的是要了解人工智能究竟能达到哪个程度,哪些事情是它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的。换句话来说,研究出这一点,有助于了解人类应该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在长达七年的项目研究中,东大机器人虽然不断“成长”着,但是还是没有考上的希望。主要是因为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存在很多无法超越的障碍,是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的。计算机运行的是能够转换成数学语言的问题,而数学是只能阐释能用逻辑、概率或统计表达的问题,人类的智能并不能全部转换成数学语言,因此,只要人工智能还是计算机,就无法理解语言的含义,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你能胜任人工智能所完成不了的工作吗?

人工智能能胜任很多工作,但是不擅长需要沟通力或理解力的工作,因为目前还无法研发出能够 灵活变通,能理解语言含义的人工智能。比如编程语言必须要规范,计算机才能准确识别,不然就会报错。从反方面来讲,只要人类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有一定的沟通力和理解力,以及不被框架所限的创造力等,那就不用担忧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了。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通过一些实验数据,我们能够发现目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偏低,这是不太好的现象。文中还附带了一些例题,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全部解答正确呢?从东大机器人考东京大学这个项目,我们必须要了解到的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不知道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呢?未来的你能否胜任人工智能所完成不了的工作?

如果你对人工智能感兴趣,不妨读读这本书,不是科幻类的小说,而是通过人工智能项目理智的分析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既不会代替上帝为我们带来乌托邦,也不会拥有超越人类的能力而毁灭我们,至少目前不会。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九):当人工智能可以考上名校,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早上起来,我们会说:“小度小度,放轻音乐”,于是,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吃早餐,开始一天的生活,中午可能会问siri,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她会为我们精心挑选出来。我们刷脸付钱,扫码乘车,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不过我们也听到阿尔法狗打败围棋世界冠军,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考上名校,我们不禁开始担心,如果人工智能继续发展,人类是否要失业了?我们和人工智能相比,有什么竞争力吗?新井纪子的《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告诉了我们答案。

  新井纪子是理学博士,2011年主持了名为“机器人考东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现在致力于阅读技能测试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她在书中用理论和实验数据详细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展望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提供我们应对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 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 我们常常会混淆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那些为了实现人工智能而研发的各项技术,比如语音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像我们熟悉的siri。 而人工智能其实还没有问世,我们平时说的人工智能准确来说是人工智能技术。这两者,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实现的方法。 二 东大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缺陷 东大机器人在最后一次参加的“2016年度进研模拟考试 综合学力摸底模拟考试6月份”中取得了偏差值57.1的成绩,其中它最擅长的世界史B的偏差值为66.3,数学中的数学ⅠA为57.8,数学ⅡB为55.5。不仅如此,在模拟东京大学二次考试的“2016年度第一次东京大学入学考试预演”中,东大机器人的数学(理科)偏差值竟然高达76.2,世界史也达到了51.8。如果只看数学成绩的话,东大机器人已经完全能考上东大理科三类(医学部)了。这是巨大的成功。 可是它的英语和语文很差,这使得它考不上东大。 人工智能机器人很大的问题是它听不懂我们的话,因为它并不理解语言的含义,它只是根据我们输入的信息,通过计算输出答案而已。 当我们问siri,这附近有好吃的法式餐厅吗?它会通过GPS识别出位置信息,为我们列出推荐。可当我们问,这附近有难吃的法式餐厅吗?它给出的还是这些餐厅,它并不懂“好吃”和“难吃”的区别。 三 我们如何应对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10到20年后将不负存在和仍将存在的职业前25名。

将不存在的职业仍存在的职业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幸存”的职业,很多都是需要沟通力或理解力的工作,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不擅长领域。可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常识、创造力和灵活性呢? 通过作者的调查,日本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堪忧,很多人都看不懂初中课本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共同的问题。很可惜,现在还没有研究出到底什么因素会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不过作者认为,精读和深读或许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为她在上大学后至少度过20遍笛卡尔的《方法序说》,尽管这本书非常薄,她还是有看不懂的部分。 通过作者详尽的讲述,我们知道了,人工智能不会毁灭世界,但它确实会取代一部分职业,这也向我们发起了挑战,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在的教育体质,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变革和创新。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十):一本让人放下恐惧,也不再盲目乐观的书

  

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对人工智能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既期待又害怕,这是因为作为外行的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所有了解都来源于媒体报道和科幻片。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的认知陷入了极端,要么认为人工智能拥有绝对的优势,足以取代人类;要么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生活得更好。当然也有一些人总是在两种极端的认知之间来回摇摆,我自己就是摇摆中的一员。

模糊的大背景下,《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的出版便显得难能可贵,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数学家,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东大机器人”,去挑战东京大学的入学考试,结果“东大机器人”并未能考上东京大学,但它的分数已足够考上日本的其他名校。

这次实验性挑战曾轰动一时,这本书也是以此为基础写成,作者的出发点打动人心:

“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如实地告诉大家今后即将出现的情形,而不是宣扬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未来幻想。”

数学家凭借专业的学识,结合严谨的实验数据,向我们层层剖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局限,以及未来二三十年的趋势。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有点阅读门槛的,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看那些数学方面的论述有一些吃力,有时候我会跳过那些实在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和解释,但这丝毫不影响我能看懂作者的结论,那就是目前人工智能还只是一项技术,并没有真正制造出能够完全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作者还明确告诉我们,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下一代生活的时代,人工智能都不可能取代人类。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又有足够的能力,在职场上成为人类的强劲对手。

结论之所以令人信服,当然首先是基于作者的专业,其次便是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人工智能的确可以在许多方面优于人类,但同时有很多人类轻易就能完成的工作,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却不可逾越。

和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强大的功能在于记忆(其实在人工智能来说是记录),还有运算。这两种能力都是人类一直想要提升的,平时形容一个人厉害,我们会说他“过目不忘”,“脑子转得快”,假如谁能拥有良好的记忆力,或者能进行快速运算,那么他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比身边人更有优势。

但无论这个人的记忆力如何强大,运算速度如何快速,也比不过人工智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早就普及的电脑已向人类证明了这一点。

但人工智能的局限也很明显,首先是不具备人类的常识。书中讲了一个例子,从冰箱里拿果汁,对我们人类来说,这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简单到我们都以为这是不需要动用任何知识的。可是人工智能呢,我们或许在演示中看到过它成功取到果汁的情形,但作者却明确指出,演示的背后都有严密设计的脚本,假如把这个机器人派到别人的家中,就无法完成这件简单的小事,原因就在于,这件事避开了人工智能所擅长的记忆和运算,而是需要调用数量庞大的常识。

“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初中生所具备的常识,实际上数量却极为庞大,把它传授给人工智能或机器人的难度超乎想象。”

也是说,就目前来看,仅在常识方面,人类完胜人工智能,这也导致人工智能在许多需要运用常识的工作中受限。

人工智能的另一个局限是没有理解能力,它听不懂人话,读不懂书本。打个或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听不懂人话”这点很像“书呆子”的行为,脑子里装满了知识,但日常生活中却无法沟通。而“读不懂书本”这点又等同很多学生的通病,死记硬背厉害,一遇到转弯的考试题目就傻眼,离开老师的讲解,也没有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局限都很明显,人工智能既可成为人类未来的助手,也是人类避无可避的对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尽管我们无法像科学家那样深入地研究人工智能,但能在科学家的引领下中,稍微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也是一件幸事。

而这也正是我们坚持看完《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的收获,不仅仅开拓眼界,更关键的是心中有底,对于人工智能,我们既不会盲目地乐观,也不会陷入无谓的恐惧当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