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毒小组》是一本由[美]黛博拉·布卢姆(Deborah Blum)著作,思想会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试毒小组》读后感(一):食品安全,一场永远继续的战争
这是一个关于100多年前,地球另一端,关于食品安全的斗争史,也是Harvey Wiley的一部另类传记。
本书以Dr. Wiley写于1899年的打油诗作为开篇“里面有什么?我想知道!...也许这片面包轻轻一咬,明矾粉笔木屑细末全吃到...胡椒也许掺了椰子壳,芥末也许加了棉籽粕,咖啡,真的,弥漫着烤菊苣的香...”在100多年前的美国,由于缺乏法律监管,食品厂商往食品中任意添加各种化学物质,用于防腐,调色等,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有些行为简直无法想象,甲醛,水杨酸,金属盐都被加入到食品中,酒精加香料可以当做威士忌卖,生产厂商拒绝标注食品原料,甚至政府的监管被当做是对化学工业的无知。但是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告诉公众他们实际买到的是什么,他们就不买了,那么,抗拒监管所做的所有辩解,都只能是说谎和狡辩。
通过本书,我们也看到了立法的艰难,由于监管不可避免的要触动食品供应商的利益,因此,各种游说不断,各种利益碰撞,打油诗创作于1899年,到1906年才有了第一部立法,直到Dr. Wiley去世后8年,相关立法才得到进一步完善。100多年后的今天,相关的立法和监管仍然面对各种挑战和掣肘。
本书虽然讲述的是100多年前的美国故事,但是相关的场景却并不陌生,前些年的毒奶粉,苏丹红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几个月前的鲜奶标准之争又让食品安全这一话题重回人们的视野。但是很遗憾的,很多引起关注的事件,又很快被其他热点所覆盖,不再有后续。但是,新闻可以停留在那里,我们却每天要面对各种食品安全的风险。食品企业的逐利性注定其具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动力,而大众一味追逐低价也成为相关行为的推手。比如看一下现在的猪肉价格,再看一下超市里所谓猪肉水饺的价格,相信谁都能想象,水饺里包的是什么,但购买的人却并不鲜见,当然有人们的收入原因,但更多的可能是习惯和无奈。今天,我们要知道的,仍然是100多年前那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吃下去的,里面什么?
本书的故事,显示了为了维护公众利益,要付出怎么样的努力,今天FDA的地位以及美国的食品安全,是几代人前赴后继取得的成果,Dr. Wiley付出了无数努力,加之各种机缘,才促成立法获得通过。虽然那么多年过去了,但是他的故事,在今天仍然鼓舞着我们。
《试毒小组》读后感(二):元素周期表做菜谱
本书偏向个人传记,内容略有杂乱,虽然陈述的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令人发指的食品造假,但中文语境下读的有些令人烦躁(个人主观感想),450页的书,前60页是引言和人物表,后150页是致谢+尾注,大家不要因为书厚就望而却步,翻翻看其实也就两百多页内容,一下午就能读完。
书中林林总总的乱象,总结一下:19世纪的美国食品市场大环境下, 消费者是真吃化学元素周期表:
温和派造价就不提了,比如用玉米糖浆假冒蜂蜜。
比较丧心病狂的是儿童吃的糖果里含有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糖果商用砷和铜染绿,用铬酸铅染黄,用红铅染玫瑰色和粉红色,48份糖果,41份含铅, 腌菜也用铜上色,罐装豌豆用硫酸铜和锌盐染色 芥末用马修黄,一种含苯的煤焦油染色。
茶叶里有氰化物、靛蓝、皂石、石膏 酒水里含水杨酸,面粉里加碎石和石膏 红糖里加碾碎的昆虫。 为了模仿威士忌起泡,直接酒精里加肥皂。
最离奇的是牛奶:牛奶里加水后变稀了,为了增稠加熟石灰或白垩、用牛脑浆模仿牛奶奶皮,而奶牛本身吃的是酒糟和垃圾,牛奶桶里含 木棍、毛发、昆虫、血液、脓汁、污物、蠕虫,而为了防腐直接在牛奶中加甲醛, 奶油是牛奶里加米粉和葛粉 ,人造黄油是猪牛羊杂碎和猫狗尸体,为了除臭和防腐,里面加了硝酸、乙酸铅,而人造黄油里的染色剂是砖粉、赭石。
肉类浸泡在甲醛里防腐,所有食物都用硼砂用来防腐,为了验证硼砂到底对身体有没有危害,试毒小组成员约翰 马歇尔教授,自己服用硼砂做实验,而服用甲醛牛奶的小组成员全员恶心、头痛、晕眩,敬佩试毒小组的每一位成员的牺牲与付出。
指望商家自己良心发现提高产品质量无异于天方夜谭,没有法律的监管,商家什么事都做的出来,而有了法律的监管,他们不过是放慢了作假的脚步,谨慎而小心的钻空子。
发现一个B站视频,配合本书食用更美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y4y1S7tK?from=search&seid=4277071485370673351 视频内容高度提炼书中关于食品造假 花样百出的手段,缺少了试毒小组部分。
《试毒小组》读后感(三):试毒小组 - 一场利润和社会责任的拉锯战
如果你不是一个食品工业从业者,这本书里所涵盖的造假手法会让你大开眼界。今时今日随处可见的往牛奶里面掺淀粉的造假手法,跟19世纪末美国牛奶商往牛奶里加白垩粉的方式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19世纪末美国人民跟各种食品掺假的斗争太有代入感了,见不贤而内自省,当基尼系数开始降低,食品工业化生产全面铺开之后,追逐利润,降低成本成本,尽快收回投资成了几乎所有厂家的必由之路。我们在人均收入迈入7000美元后,经历了毒奶粉,苏丹红鸭蛋等一大批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食品掺假案件。食品添加剂本无罪,化学工业进步本身也无罪。没有食品添加剂的出现和化学工业日新月异的成果,我们就无法享受现在这个食品品类大爆炸的丰足世界。有罪的是那些明知这些添加剂有害于人类健康而毅然将其加入自己产品中的那些生产商。是那些拒绝验证添加剂本身有害性的资本家。食品生产厂家作为已经进入市场的既得利益者,理所当然的会反对一切对自己产品的有害性怀疑,同时作为资本家,维护既得利润也是本能操作。但是作为对化学知识一知半解的普通群众,需要有人帮他们把住这道安全关口,需要一位勇士来洞若观火的来揭示雪白的牛奶后面的白垩粉,来验明鲜红的牛肉中的水杨酸。而本书就是关于这位勇士的故事。
本书介绍的就是1906年《纯净食品药品法》诞生之前,在食品安全、资本利得和社会责任之间,进行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主角就是哈维·华盛顿·威利。
本书内容引人入胜,给大家全面展示了一个食品掺假的世界。黄油、牛肉罐头、牛奶这些我们熟悉的食品中都能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进行掺假增量生产。从粉笔灰到椰子壳,从能吃的到不能吃的,从普通的天然矿物到复杂的化学合成品。一切东西都能用来掺假,跟他们掺假资格相关的仅仅是成本而已。在威利揭示这些掺假食品背后的真相之前,没有人关心这些东西是不是会使人致病,更没有人会将广泛发生的集体性致病事件与食品安全相联系在一起。
哈维·威利在历经数任部长和总统更迭后,最终成为了农业部化学局局长。他从进入农业部后,就成为了各个食品集团的眼中钉和游说对象。他们买通媒体,炮制有利于自己的宣传手册,对化学局的各个检验成果加以攻击。甚至在关于军供牛肉换头掺假的"牛肉法庭"中占据上风。而威利从当初仅仅的15000美金的预算开始,逐步对市场在售食品进行了检测。并最终在自己成为局长后,开始了自己雄心勃勃的"试毒小组"计划,他招募年轻人来参加实验,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物。用符合科学精神,且经得住推敲的方法进行对照试验。这些试验结果最终成为了他剖开食品造假,这一行业癌症的利剑。1906年在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最终《纯净食品药品法》得以颁布。
《试毒小组》读后感(四):“盛世毒宴”
本书其实是一封来自于上个世纪的宴会邀请函。
华灯初上,月色皎洁。
你如约来到请柬上标明的位置,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绚丽的庄园。一簇簇奇形怪状的艳丽植物花枝招展,长势喜人,仿佛正在邀请你进入。
不知为何,一阵恶心从你的胃中翻涌上来。
小心翼翼地穿过这片迷幻丛林,你来到宴会大厅,发现自己竟是迟到了许久,其他宾客此时正在座位上大快朵颐。你匆匆来到场上唯一的空座旁边,略带歉意得朝主人的方向欠了欠身,意外地发现那里空无一人。
似乎不太合理?你这般想着,转首四顾,竟是一个服务员都没有发现!你眉头微皱,察觉此处并不简单,再朝其余“客人”看去,发现他们已然是吃的忘乎所以,似乎并没有发现你的到来。他们的吃相让你对桌上的食物产生了兴趣,目光随之转移,只见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珍馐仿佛不要钱一般摆在桌上。你此时也觉得有些饥饿,忍不住伸手就要去抓桌上的食物。
就在此时,大厅内的“客人”突然停下了进食的动作,齐刷刷地抬头用一种诡异地目光望向你,但是还没等你毛骨悚然,他们纷纷用手捂住了嘴巴,喉咙发出一阵阵无比痛苦地呻吟声,先后从椅子上翻倒,随后而来并不是碰撞声,而是一阵寂静。他们竟是全都被地面吞噬,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进去,直到此时你才发现,自己脚底下所踩得并不是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板,而是黏糊糊的沼泽地。令你有些窒息的寂静并没有持续太久,一株株植物从四周的土地里破土而出,长成了与庄园内相仿的奇异植株,上面虽然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果实,可是却散发着阵阵恶臭。
等等,你意识到了什么,急忙扭头朝桌上看去,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竟然都是用这些鬼东西做的!
究竟是什么在阻挠威利博士?原因似乎有许多,邪恶的食品加工商利用化学工业制作出“毒药”,毫无社会责任感的专家为它们背书,深陷贪腐泥沼与政治漩涡的政府官员无心监管,而我们似乎也经常被低廉的价格和诱人的外表所引诱,掏出自己的腰包继续为资本家提供剥削我们的动力,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但更为直接的一个原因在于无法给那些有害的添加物明确限制剂量。
21世纪的今天,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能看到食品包装袋上的成分表,能够了解各种添加剂的有害剂量,可这场战争依旧在继续。资本的锁链从未离开我们,我们的每一次挣扎似乎都在给它提供能量,我们或许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反抗过,我们早已被所谓的“自由”迷了眼。可是,我们实际上连选择食物的自由都没有。愿这盛世,再无毒宴。
《试毒小组》读后感(五):毒药,解毒剂与阴谋
想一想每天的早餐,香肠用的是煤焦油色素和硼砂,面包用的明矾,糖浆用的亚硫酸钠,仅仅早餐就含有8剂化学物质和色素。当你一餐吃到这些,会有什么反应?这不是电视剧的场景,而是一个世纪前美国普通人家的餐桌。
像大多数国家一样,步入到近代,美国的食品安全也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丑闻和严酷的政治操控。这本书的经典之处在于,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更是关于科学和社会的关系。
这本书讲了1906年期间,美国首席化学家哈维﹒威利为了规范食品安全,为了出台《纯净食品药品法》而四处奔走斗争的事迹,里面展现了错综复杂的经济、政治、利益团队的角逐。
“千万别开始,哪怕宴会再美妙。直到想想昨日和明天,叹息感伤。我很想,我很想知道,里面有什么。” 序言这样说,故事就缓缓展开。一个世纪前,纽约巨人队的明星球员和主教练巴克﹒尤因,喝了美国的秘药(一种类似中国的“蛇酒”)而死亡。药品上也写有包治百病的承诺,但这个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巴克﹒尤因还是在47岁的那一年猝死。
那个时候,广告宣传虚假药物和假冒食品充斥在美国的各报纸、电视,不仅如此,在那个缺乏食品安全监管的时代,食品防腐剂的量完全由厂家自行决定,甚至部分食物基本上都是新化合物浸泡出来的。
看到这些,觉得和中国的场景有些相似。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这些问题。看这本书,有种感觉,有些场景像极了早年间,中国狗皮膏药贴满天线杆,像极了能包治百病的各种广告。
其实一个世纪前美国的食品问题也是触目惊心。一直很好奇,美国是如何保障牛奶质量的。阅读本书发现,在一个世纪前美国牛奶也是到处掺假,要么受到细菌污染,要么因添加甲醛而具有毒性。甚至在利益集团面前,政府在对糖精以及孟山都化学公司的起诉被无效审判而告终。
孟山都化学公司在国内是臭名昭著的,在美国也是一次次逃避法律的制裁。就像书名“试毒小组”,美国早年间的志愿者在餐厅测试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通过亲身尝试,来确定食品的安全性。
不可否认,如今的美国是世界上食品安全体系比较完善、健全的国家。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召回制度以及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说是美国维护食品安全的三把利剑。也就是说,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很厉害。
自2011年以后,奥巴马签署《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将食品可追溯性与召回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控制要求提出。法案规定,在确定食品有安全威胁时,食药局有权向企业发出召回通知。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出,专业化的监管机构和团队、现代信息技术、严格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及其不断完善是美国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三大基石。
我们更应该在了解自身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对于本书的吃瓜群众来说,也是看得津津有味。最大的悬念就是哈维﹒威利,在当时严酷的政治操控下,一名普通人是如何与利益集团斗智斗勇,如何保证公众免受有毒和有害物质的危害。
现在的食物离不开化学防腐剂和人造色素,如今的人不会因为这些而丧命了,这都是历代人努力的结果。任何国家的食品安全,都是每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
另外,还是要夸一下,甲骨文系列从事翻译还是一如既往的高质量。
《试毒小组》读后感(六):Call a spade a spade
先说题目。其实全篇15个部分专门写试毒小组的只有第5章,剩下的部分试毒小组只作为一个时隐时现的背景而存在,而烘托的人也是这本书真正书写的是美国最早的化学家威利博士,如副标题所说,是他一生为了吃好饭却几乎丢了“饭碗”的斗争史。而他所作的不过就是像皇帝新装里的孩子,“Call a spade a spade”,说白了就是,食品里有啥你包装就写啥,不要乱写乱画乱吹牛啊;这东西不知道有没有毒你就往里放会出人命的啊(事实上也确实直到出了人命才有进展);这玩意放多了有毒少放点啊喂;生产环境干净一点啊,不愿意从香肠里吃出来绳子这要求很苛刻吗喂。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愿望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实现。
再说结构。本书的结构安排的非常巧妙,开篇一首威利博士做的蹩脚诗歌(作者的原话,是实话也是调侃)作为定场诗,里面提到了许多食品掺假的例子,语言风趣,读过便罢。但很快就会发现,不能便罢,因为作者在每章的小标题下面开始引用该诗的一到两行,你逐渐发现诗里的俏皮话都变成赤裸裸的现实摆在了面前。每一章一两行,引文结束,全篇终了,再看该诗,会恍惚感觉这首打油诗其实浓缩了威利博士的一生。
说说翻译。或者说不说翻译了,因为译文流畅细心,没有槽点,反有亮点:那就是作者增加的各种括号,里面有对陌生概念的解释,有对翻译的说明或商榷,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好的翻译态度(甚至最后一章译者把原文给改了,然后附上原文说明原因[笑cry]),尊重原作,尊重读者,尊重自己。Respect。
几点感想。1.因为在看此书时还交叉看了林达的美国系列之二,深刻地感觉到一个好的体制是如何让想要维护公共利益的人可以毫不妥协地和“恶势力”作斗争。当然,恶势力是个夸张,其实那些“黑心企业”都是在私利的驱使下做出的利己行为,比如最大的一点就是成本考虑,还有是因为新生事物没有标准所以钻了空子;但同时这些人又是短视的,因为给食品掺假的人本身也需要食物啊,长此以往,大家岂不是变成互相毒害?所以必须要有脱离利益相关,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而这样的人需要一个有效配合的机制。所以你可以看到呈现出商人恨威利,而民众感谢威利,陪审团支持威利的局面。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媒体监督的力量,那些有良心的记者一次次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威利这边,冷冷面对以人民生命为代价换取私利的官商勾结,且不会受到管制。
2.试毒小组的人是真的勇士(虽然也有一些回报,可以免去伙食开销),以自我为小白鼠,直接吞下硼酸、糖精、苯甲酸钠等等奇怪的化合物,相当于神农尝百草,相当于直接来三期临床试验。Respect。
3.威利博士漫长的一生见证了化学学科的兴起,第一部食品法的出台(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捍卫这部法律而与商人、农业部长,甚至总统锱铢必较),推动了FDA的建立,使每一件食品饮品包装上都印上了成分表。可以说现代食品工业的安全性问题是从威利博士才开始受重视的。如今的食品厂,只要是规范生产的食物其实远比所谓的“天然食物”、“绿色食品”要干净健康得多。
4.我没给5星的原因是这本书只强调了在添加剂兴起之初因不规范而带来的安全问题,而一字未提它在食品工业中的贡献,通篇看下来很容易再次唤起好不容易慢慢破除的添加剂恐惧。其实如刚才提到的,在规范剂量下,无论对商家或消费者都是有百利无一害。虽然知道一本书只能讲清一件事,可作者完全可以至少在后记中提一下的,因为这其实也是威利博士的遗产。所以过于片面的结论我都会打个问号,这是我的个人原则。
《试毒小组》读后感(七):“西毒”与“东邪” — 《试毒小组》的勇气
《试毒小组》讲述20世纪初,美国农业部首席科学家威利推动食品安全立法的过程。 美国在19世纪末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工业色素,有机化学让各类化工原料如火山喷发般在工业产品中得到广泛使用。廉价的成本,和稳定可靠的化学特性,让众多化学家看到了在食品行业应用的大好良机,这也引发了食品行业大变革。 食品行业的大佬们看到了商机,从工业染料色素、防腐剂,漂白剂等全部应用到食品中。现代工业解决了食品容易腐烂变质,颜色单调等头疼问题的同时,让人性中的贪婪也无限放大。这些黑心商人即为“西毒”。 威利博士就是为了普通大众的身心健康,作出科学的试验以验证各类工业添加剂,参假行为对人体的伤害,在向公众提供各类报告的同时,也要推进美国联邦层面的立法。其中的甘苦博士自知,一次次从黑心的商业组织涌来的污言抹黑,农业部部长的不理解、求安稳,让威利博士倍受挫折和打击。正是他人性中的光辉亮点,让他坚持站在科学一方为大众的健康铸就一道道长城。他的身后站着“扒粪”有良知的媒体记者,无数觉醒的家庭主妇组成了各种行业联盟和协会,他们最担心家人的身心健康,为博士张目,奔走宣告,甚至抵挡来自总统的压力。少量有着超前意识、并按照博士指导生产安全合规食品的商业也坚定地支持这些科学报告。但这样的商人毕竟是少数。 如果说美国是因为商业立国,讲究小政府,尽可能少的干预市场,而把大众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二位,那在中国“踊跃”出现的食品安全的魔影,就是“东邪”。 他们在牛奶中添加工业原料三聚氰胺,提供给名牌奶业企业,企业接收这样的“潜规则”,没有去想着改良奶牛品种、牧草选择和草场的优化管理,却在谋害每天希望喝奶补钙人们的健康。他们在生产蛋白质含量不合格的婴幼儿奶粉的时候,没有去考虑改进配方,严控生产线质量管理,造成罔顾下一代的生长发育,引发“大头娃娃”的事件。杯酒交错之间,斗酒千篇的气氛中,塑料容器渗出的塑化剂,偷偷让男人们自动节了育。 和美国“西毒”相同,“东邪”们爆出的一次次食品安全都是要付出普通大众的健康乃至生命和未来,才会引发山崩地裂般的全国声讨。然而低劣的婴幼儿奶粉在低调几年后又会重现江湖。我们在等待自己的威利博士以及那些付出自己健康,就餐时怀有巨大勇气服用一粒粒试验化工原料胶囊的试验小组。 不要嘲笑中国人在香港抢购奶粉搞得港府限购两罐,过关抓人肉走私奶粉比盯白粉更严格。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附近所有的超市,通常是买不到奶粉的,早被那些回国为自己或亲戚朋友所托的国人抢购一空。我也不怀疑在澳洲超市随便买的牛奶,可以痛快饮用,而不用担心腹泻。所谓的华人多对牛奶有不耐受的情况,背后更大的可能是国内奶质的低劣。海淘、人肉背回来食品和膳食补充剂是我的无奈之举,但至少比购买国产奶粉和保健品要更安心。 回到本书,书中突出了威利博士的功劳和毅力,可惜没有看清楚那些付出健康代价得来试验报告的勇士,只有少量描写。我想看到这样的一个名单,那些在历次试验中的成员,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毕竟哈维•华盛顿•威利至少有部1906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食品安全法流芳百世。我也希望看到有中国版的勇士们。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都难,但我们还在期待变革,“青山绿水”最终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吃的更安心。
封面本书翻译流畅,女性作者和翻译都流露出细致的写作风格。如翻译加入一些详细的风俗,俚语的注解,可以让读者更好理解本书的内容。
勘误:多处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被省去了“斯”字。百度上有个典故,前校长艾森豪威尔去匹兹堡参加演讲,主持人漏了一个“s”把校名说成约翰•霍普金斯,艾森豪威尔机智地说“Pittburgh”,也特意少了个"s"的音。
《试毒小组》读后感(八):《试毒小组》—FDA的前世今生
《试毒小组》读后感(九):《试毒小组》—FDA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