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叶》是一本由[美]汤米·巴特勒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抓落叶》读后感(一):有人说后半部分略鸡汤,我觉得事情发展的刚刚好,水到渠成
艾略特的一生都在努力去抓自己的落叶。年幼时,他曾经努力将家人的落叶抓到手中,失败了,接着将目光投向医生,医生给了他一片假叶子。读书时,他遇见了恋人、“四角诗人”,他以为抓住了他们结果一阵风把他们吹跑。工作时,爱人、小时候唯一愿意听他诉说的阿姨、班诺尔慢慢地一个一个离开了他,每一片叶子的离开都驱使他向死亡更近一步。如果不是萨沙,如果不是这位勇敢的,让自己努力走出绝望的姑娘,艾略特想必已经从屋顶那一跃而下。我想,艾略特得感谢自己的利他主义精神,他知道萨沙重新写小说代表什么,为了肯定她,鼓励她,他选择停下脚步,去读一读她的小说,他帮助萨沙抓住了属于自己的落叶,恰恰也抓到了自己最重要的一片落叶。与此同时,妈妈、爸爸、哥哥的转变让艾略特拥有更多落叶。他满足的选择继续生活,但内心的空洞仍然会提醒着自己去追求点什么。
《抓落叶》读后感(二):幸而为人
读之前不知道这么好哭的一本科幻小说。
这本书外表有点像童话故事,但只要你翻开第一页,就会被它吸引。
它似乎是一个软科幻题材小说,借此思考自杀与死亡两个话题。主人公是个一生都行走在死亡边缘的人,仿佛只要一不小心,他就会坠入无尽的死亡之中。从叙事上说,故事分别由「艾略特」、「以前」和「未来」交替行进,「艾略特」是主人公艾略特成长的轨迹,「创世」是地球之外有一艘飞船,原来人类的祖先是外星人,它们向地球投放生命,以外星人的视角去「研究」人类。「未来」则是借着生命这个话题来思考死亡,确切地说是自杀。
如果你理性地读它,读到的可能是生命的虚无。不过它更渴望读者感性地去读,生命就像一次孩子抓落叶一样,叶子纷纷落下,孩子在地上随手一抓,没被来得及抓住的叶子就落下去,不成生命了。
《抓落叶》读后感(三):落叶
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一直都在努力生活,却越来越觉得只是单纯地在被生活推着往前走,就像风里的落叶一样。 今天送的就是刚好戳到这个问题的一本心理小说,《抓落叶》。 这本书用了一个很有哲学感的科幻设定和三重故事嵌套的奇妙叙事,讲述了一个找寻人生意义的故事。 小时候的艾略特充满想象,但他被自己的家庭狠狠地“上了一课”,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欢迎不一样的人”。所以,他开始努力迎合别人的期待,不再听从内心的声音,不去理会自己的感受,不失望、不委屈、不难过,也不再快乐。 他会一直为了讨好哥哥故意输了比赛;听父母的话做稳定的会计工作;按部就班地恋爱、听上司的话给公司账目动手脚,学习所有“成功人士”应该学的事情,甚至是穿着打扮…… 但他慢慢发现,自己做的事越多,就越是感受不到自己是在真实地活着。 整本书的设定很棒,虽然探讨了深刻、严肃的人生问题,故事和语言上却又有点黑色幽默。 看完这本书会有强烈的感同身受以及释然的感觉。 因为艾略特真的和我们都很像,所以看到他终于终于找回了生活的实感时,我的心里好像也充满了力量。 你所在的城市,现在应该也已经飘满落叶了吧?试试抓住它。
《抓落叶》读后感(四):《抓落叶》:为什么人们总是把快乐当成生存唯一目标?
曾有一段时间,我经常思考起人生的意义,除了一双儿女还让我坚持着之外,我真觉得人生不值得,很多人跟我说想开了就好,可是最终发现,原来想开了只不过是不在乎了而已。看《抓落叶》里艾略特的故事,我突然之间茅塞顿开,后知后觉发现,原来这就是人生啊! 艾略特这个孩子第一次发现做自己与众不同时,会被所有人排斥,于是为了随波逐流,他隐藏真实的自己,既而迎合他人,可是他不快乐甚至有些压抑,看着他拼尽力气维持的世界居然还是如此轻而易举奔溃,他思索起人生的意义,究竟怎样才是真实的。于是两个幻想的故事伴随了他,在一切设想之后,他最终发现,原来人的一生就是会被这些所谓的七情六欲劳累住,根本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生存方式。 如若生活不下去,看《抓落叶》这本书,真的会茅塞顿开,就像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用道德标准要求别人,如果别人做不到,我们就会觉得非常气愤,既而伤心不已,可是最终发现,也只不过是如此而已,而自己是否又会完全不犯那样的错误呢,未必,通常,我们自己也难逃命运,回首往事,原来都不过如此。 很多科幻大片,幻想故事,都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过于失望而衍生的产品,然后发现,都不过如此,都是这样罢了。那如果人性都是如此,我们是否还需要努力奋斗,努力朝着美好方向奋斗,很多人随波逐流其实真的无可厚非,只要我们自己心中有一杆秤即可,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也罢。 无数次我思考起人生,总觉得世界不值得,其实也只不过是被眼前的雾霾遮蔽住了美好,剥开雾霾,我真的没办法成长起来,迎接美好吗,未必如此。但是向往的美好一切真的在眼前,是否会永远保持呢,象牙塔的存在,只在于善恶交融的世界里显示出光明。 看《抓落叶》一书,我终于明白人生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用自己最明智的思维方式生存着而已,不需要做完美主义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些才是生命最真实的价值。如果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时,觉得一切都堕落了下来,那不防看看这本《抓落叶》一书,也许会深刻觉得世界都是如此,原来都这样,既然如此,何必强求打不成的美好呢,期待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生活的历练之中想通这些问题!
《抓落叶》读后感(五):一个小彩蛋
抓落叶这本书,初读的时候其实很难读懂,也很难体会作者究竟想要表述些什么。故事的线索显得非常的凌乱——过去、未来、之前、之后、艾略特,多条时间线索互相穿插交织,让人总是难以进入故事之中。它们之间似乎互相存在关联、又似乎相互独立,并没有特别好的逻辑可以将它们串联起来。
再加上作者的语言朦胧而晦涩,使得想要表达的内涵如同水面下的冰山一样难以发掘。因此,在初读完之后,我基本没有什么收获。之后经过了一番苦功夫,才捋清楚了整个文章的脉络,甚至发现了作者留下的意外惊喜。
书的英文名字是Before you go,我倒是觉得翻译过来的《抓落叶》这个名字,似乎与书的主题以及内容有所偏差,不那么令人满意。如果译作人生奇旅,好像更加和谐哈哈哈。本质上来说这个故事就和电影《心灵奇旅》如出一辙。有许多的回答都已经提到了,我就不再展开赘述了。
提一下我发现的作者留下的小彩蛋:
艾瑟尔就是梅里亚姆
艾瑟尔第一次见到艾略特之时,询问他‘你的皮肤是绿色的吗?’并且非常差异他并不是矮精灵,其实这是因为艾瑟尔将他当成了乔利斯。
精灵是梅里亚姆的主意。实际上所有的伪装都是梅里亚姆的主意。乔利斯很欣赏她娴熟的技巧。此外乔利斯很适合穿绿色的衣服。当然了,乔利斯和她一起走。尽管梅里亚姆的计划漏洞百出,而且那个大洞是她留的,他也不可能让她独自下去冒险。总体来说,《抓落叶》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只是要想真正的捋清楚整个故事线,需要在读的时候将故事根据时间线来进行排列,用心花费一点功夫才能解锁正确的打开方式。
《抓落叶》读后感(六):《抓落叶》:不要急匆匆地赶路,或许你需要停下一会思考一下方向
你抓过落叶吗?
你在抓落叶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稳准狠,还是另外一种方式呢?
或许你也发现了这其中的秘诀:想要完美地抓住落叶,拼得不是稳准狠,而是学会静止不动。
你要先有耐心观察风速和方向,然后在树叶犹豫不决、回旋下落的瞬间,轻柔地接住它。
是不是很简单,至少,比我们想象中简单,又或者说和我们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今天带给大家的故事《抓落叶》,一个叫艾略特的小男孩在8岁的时候,就掌握了抓住落叶的秘诀,但是为了让哥哥高兴,艾略特假装输掉了抓落叶的比赛。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偶然事件,却成为了他一生的缩影。抓落叶的这个事件,从此成为了他人生中的每一天。
他的观察力还是那么敏锐,敏锐到可以关注到周围每个人的期待。
他事事处处都让着哥哥,在家里是一个听从父母安排的懂事孩子,在工作中是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好员工,在感情中是一个体贴入微的好恋人……
但是,他却关闭了那扇自己所有感受的大门。
从此没有了失望,没有了委屈,不会有难过的情绪,当然,也不再拥有任何的快乐。
周围的世界好像与自己无关一般的加速下沉,艾略特却不断地在寻找逃离的方式,他能成功吗?
他能找回在抓落叶比赛那天开始失去的一切自我感受吗?
而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是不是每天也都在做这些并不是自己真心想要去做,但为了迎合和讨好身边的人,也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呢?
如果我们不再理会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也不再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麻木而机械的活着,这样的生活还有意义吗?
艾略特是否也为无数次地问自己呢,他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吗,还是生活当中,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和新的契机呢?
我们在期待故事答案的时候,何尝不是在找寻自己生活的答案。
这本书有三条主线,一条线讲人从何而来,由外星人创造的人类身体上有一个空洞,这个洞是欲望,是情绪,因为这个填不满的空洞,让人类变得痛苦和复杂起来。
一条线讲未来,人类死后到哪里去。依然是脑洞大开的幻想。
最重要的一条线,讲现实,因为敏感和敏锐,过分在意和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又特别轻易掌握一些秘诀,想要让别人开心,而一步一步放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最终只会走向抑郁和毁灭。
生命,在于奋斗,不结果如何都没有失败。欲望也是一样,能使人万劫不复,也一样可以让人重生。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和合理的利用它。
《抓落叶》读后感(七):比起非洲的孩子你已经够幸福了
你小时候有没有被这么一句话怼得哑口无言。
事情的起因也许是父母答应你——买零食、买玩具、带你去公园玩、答应多陪你一会儿……
但等到兑现承诺的时候反水,你委屈得发脾气开始大吵大闹大哭大叫。
“你明明答应过了!”
“隔壁小明的爸爸妈妈都答应了!”
总之,你就是不依不饶,最后束手无策的父母冷不丁痛心疾首地来这么一句:
“比起非洲的孩子你已经够幸福了。”
然后开始描述某一天新闻或者小视频里刷到的可怜小孩的新闻。
事情从父母答应你某件事变成了你不懂事。
挺简单的一件事,最后把你弄得委屈、愤怒、愧疚、莫名其妙。然后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别人家的妈妈也是一样的!同情小时候的自己纯真就是这么沦陷的。各位有心继续做父母的在教育问题上可过过脑子吧!
学十八般武艺没有个健全的情感教育小孩也很痛苦的。
《抓落叶》在封面问了个问题: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你还愿意吗?
喜欢这个贴纸的设计但是为啥要贴在外面的塑封上差点撕烂了做成书签不好嘛虽然我是绝对不愿意的,但这本书真是帮我想通了一些问题,捋顺了一些情绪,争取做情绪稳定的中年人。
《抓落叶》读后感(八):成长的道路上曾渴望被理解,却发现还是需要靠自己调节心情走出困境
《抓落叶》是美国作家汤米·巴勒特的小说。刚看书名,还以为这是一个小孩子游戏的故事,仔细读下来却发现这并不仅仅是关于抓落叶的故事,而是关于一个叫做艾略特的孩子的成长心路以及他的成长历程。
小孩子的成长,有时候是很孤独的,对艾略特而言,孤独是常态。某天,他发现自己可以看到怪物,他告诉了父母,父母却觉得他疯了,不信他说的话。
在这样的状态下,作为父母,要有耐心地鼓励孩子,而不是一味否认他,让他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会让孩子从小就有孤立感。
在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里面,小豆豆第一次去车站和坐电车,从大井町线的电车上下车以后,小豆豆被妈妈拉着手准备走出检票口。
小豆豆拿着车票,舍不得给检票的大叔,她问大叔:“这张票,我留下来可以吗?”大叔说不可以,然后拿走小豆豆手中的车票。小豆豆又看着检票口的满盒子的车票问大叔:“这些,全都是叔叔的吗?”大叔很有耐心地回答:“不是叔叔的,车站的。”小豆豆依依不舍地盯着盒子,说:“我长大了呢,要做一个卖车票的人!”大叔回答小豆豆说:“我家儿子也说想在车站工作,你们一起工作也不错。”
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叔工作很忙,有些大人根本就懒得搭理小豆豆这样一个小孩子。可是大叔却很尊重小豆豆这样一个对车票充满好奇心的小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尊重小孩子的想法,保护他们的纯真,有利于他们成长。
小豆豆是很幸运的孩子,因为小豆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她很“不乖”,不是那种大人说什么,她都照单全收,默默照做的小孩子,小豆豆很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不顾别人的看法,在被管教的年龄里,这一点很多大人都觉得很烦,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让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就像在《抓落叶》里面,艾略特的父母根本无暇去把足够的耐心留给从小就与众不同的艾略特。无人理解的小孩子,只能从别的事物和愿意理解他们的人当中找到存在感。
艾略特并不像小豆豆那样幸运,小豆豆在成长的路上,除了不愿接纳她的幼儿园,后面遇到的人都是愿意给小孩子耐心的,愿意发掘小孩子不同兴趣,又鼓励小孩子拥有自己想法的,因此小豆豆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小豆豆的妈妈更是不像别的毫无耐心的父母那样,因为幼儿园不肯接受太淘气的孩子而责备小豆豆,相反,妈妈努力去找可以接纳小豆豆的学园,找到了更适合小豆豆成长的“巴学园”,遇到了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小林校长。
在“巴学园”的小孩子们,他们不再是小孩子,而是跟小林校长一样的人,小林校长了解每个小孩子的特点,不会因为他们学习不好,或者不爱说话,就责备小孩子,相反想出各种办法来鼓励孩子们。
《抓落叶》书中的艾略特,在成长历程当中没有懂他的父母和老师,还好后面遇到了真正爱他的萨沙度过了一生。其实我们更太多时候像艾略特,独自成长,在各种打击当中消沉,曾经渴望得到理解,却发现最终还是需要靠自己调节心情,才会走出来,能够被理解是幸运,不被理解是常态。
《抓落叶》读后感(九):《抓落叶》,人的一生到底为何而活?
最近读了美国作家汤米.巴特勒的作品《抓落叶》,读完不由得思索良久,人到底为何而活,怎样的人生才是足够精彩的呢?
书中梅里亚姆担当了女娲的角色,她亲手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人体,但是她选择在心脏的旁边缔造了一个新月形状的空洞,一个无底的空洞,后来他们发现这个空洞一旦形成,永远无法填满了。
空洞是什么?人类的贪念,或者说是人类永远的不满足,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也是把人拖入地狱的魔鬼,名利、财富、地位,一切的一切都无法填满这个空洞。
这本书是值得让人深思的,深思人为何而活,人活着到底要追寻什么?
在书中,其中有一位旅行者归来,他很完美,完美的体型,完美的生活习惯,但是造物者却觉得这种完美并不是应该不需要的,需要的应该是有疤痕的身体,因为疤痕代表着经历,人之一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大概只有这一生的经历才是,足够丰富多彩,足够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大概才是最精彩的。
所以人到底是要束缚自己,还是要放纵自己,这又是个哲学的命题了。
束缚与约束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似乎世界的进步也会被拉快,但是作为个人因此却要错过很多平凡人的美好。
放肆的玩闹、放肆的任性,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财富的,但是永远如此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因此大抵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在束缚自己与放纵自己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呢?谁也不知道,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需要自己去探索,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大概就是无怨无悔四个字。
书中艾略特天赋异禀,能察觉别人不能察觉的事物,他利用自己的天赋,抓落叶的能力远胜过哥哥,但是他却不把与哥哥的玩耍当作比赛,于是他假装输给哥哥,他需要哥哥这样一个玩伴,但是在棒球比赛中,他却无法让自己不去争取胜利,无法让自己心甘情愿的输给哥哥。
是的,他跟每个人一样,对于生活中的抉择,他是有取舍的,为了棒球他付出了很多,他不愿意让自己的辛苦付出付之东流,抓落叶却不一样,抓落叶对他来说很轻松,所以他宁愿假装输给哥哥,这样可以和哥哥很好的和平共处。
人之一生有很多东西要追寻,有些很轻易到手,有些却要苦苦追寻,付出很多努力,轻易到手的往往不知道珍惜,辛苦百般最终得之不易的倒是容易珍惜起来。
人之一生得失,很多时候,需要到老了,年龄大了才能更好的明白,比如书中的男孩,到了很多年以后,他才深深地了解了亲人对他地深刻地爱。
这本书很值得思考,第一遍简单快速地浏览给我的感触已然不小,但是我想我还需要再详细的仔细的阅读多遍,再思考人生的真谛。
《抓落叶》读后感(十):《抓落叶》 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满足于不满意
8岁那年,艾略特就知道抓落叶的秘诀:不是快狠准,而是静止。先耐心观察风速和方向,在树叶犹豫不决、回旋下落的瞬间,轻柔的接住它。 但为了让哥哥高兴,艾略特假装输掉了抓落叶的比赛。 从此这变成了他人生的每一天。他像观察落叶一样关注着周围每个人的期待。他处处让着哥哥,听从父母安排、勤勤恳恳工作、对恋人体贴入微……他不再理会自己的感受,不失望、不委屈、不难过,也不再快乐。 周围的世界加速下沉,艾略特不断寻找逃离的方式,却意外抓住了留下的希望。 这是美国汤米·巴特勒的小说《抓落叶》中的一段描写。 《抓落叶》这本书,通过两条平行的线索,描绘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让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透视我们的人生。 线索一 外太空的故事 在外太空的某一个星球上,生活着一群人。在他们眼中,地球是一个遥远的发光的球体,他们知道球体的内部是绯红的火焰,球体外面裹着黄色的阳光,如宝石般美轮美奂。他们还知道,在这个球体上可以容纳二十亿的人口,如果超过了就会引发灾难。 而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是一名叫梅里亚姆的外星人创作出的一个作品,作品的官方名称叫“船舱”,虽然制作者私下里称呼他们为人体。可是这些人体实际上不过是承载旅行者的一艘小船而已,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是从遥远的外太空驶来的船舱,为了怕船舱来到地球后不愿返回,创造者们特意在人体胸口处留下一个空洞。无论人们怎么做,这个空洞都无法被填满。 线索二 艾略特的故事 艾略特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爸爸开了一家鞋店,妈妈是专职的家庭主妇,哥哥比他大两岁,本来他应该有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如果他不是那么的敏感和忧郁的话。可是艾略特的童年很孤独,敏感的他总认为爸爸妈妈对哥哥更加关注一些,在他心中家庭的常态是爸爸妈妈和哥哥有更多的交流,给哥哥更多的爱,而他,只是躲在角落里不被重视的那个孩子。 为了能让哥哥高兴,他会故意的输掉比赛,可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能融入到大家。于是他幻想出一个影子来陪伴他,每天晚上都会来跳舞给他看,甚至还会在妈妈溺水的时候救助妈妈。同时,天真的他也会把自己的幻想告诉家人,却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只会越发让家人觉得他很奇怪。 于是,艾略特自己去寻找快乐,在他的天地中,有个极乐世界——奇迹之门。在奇迹之门的门口,他遇到过梅里亚姆,和她的相遇让他很快乐,更让他无比渴望走入奇迹之门。可是每当他将要走入奇迹之门时,总会有家人出现,把他带离奇迹之门的门口,他们说那是在阻止他自杀。童年的艾略特就这样一次次在奇迹之门前徘徊。 长大后的艾略特依旧摆脱不了自杀的念头,于是他加入了自杀互助小组,在这里认识了他生命中的两个朋友,会穿越时空的班诺儿和一直写小说却不给人读的萨莎。 班诺儿说:在未来,什么都有药丸。药丸可以用来控制和改变人的情绪,于是人们不再悲伤、痛苦、绝望、心碎……因为这些情绪都被药丸征服了。还有些愤怒、孤单、内疚、无聊、羞涩、厌恶……等浪费时间情绪也逐渐被消灭。于是人们的生活中微笑多了,眼泪少了,到处都是笑声,尖叫和争吵声不见了。可是班诺儿想不明白,他问:“艾略特,为什么人们总是把快乐当做人生的唯一目标呢?”于是他在某一个夜晚,穿着他在重要场合才穿的西服套装,从一个没有人关注的大桥上飞跃而下,去了大桥尽头的另一个世界。 班诺儿的离去让艾略特更加孤单,情人珍妮弗的背叛,更让他无所适从,走入奇迹之门的渴望再次在心底产生,他写好遗书寄给母亲,然后去挑衅恶贯满盈的毒贩,想借毒贩之手走完人生的旅程,警车的轰鸣救了他。正当艾略特在思考如何结束生命时,萨莎带来了她写的小说,请他在走之前给小说提点意见,于是艾略特有幸成为这本小说唯一的读者。 萨莎的温情和体贴,最后让艾略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直到82岁时萨莎先一步离开他。他了无牵挂的走向了奇迹之门,他知道在那里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再有什么不同,因为那里只有永恒。 读完《抓落叶》总觉得心里还有一种情绪没能表达出来,是对过去的留念?是对未来的渴望?抑或是对现在的不舍?我不得而知。 也许只是因为在我胸口这个空洞,一直没能填满,因为我们在被制造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永远也不会满足,而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满足于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