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3 03:0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100字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是一本由果麦著作,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128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一):生活的调味剂

  

前段时间觉得生活枯燥,很无聊,无意中看到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一些物件来推敲古人的生活,例如团扇、催妆、梅花盒。团扇除了消除暑气,古人为了看了美观或彰显身份,还会在扇子上题诗作画。随手翻了翻这本书,心中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丝美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整体来说这书还是不错的,推荐!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二):确实可以说依附于《浮生六记》

  题目是古物记,开始讲了中国五大古典家具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柜架类和杂项类,我以为会挨个讲一遍,结果讲的极其零散,更像是想起什么讲什么,椅凳和柜架类甚至没有涉及。而且很多内容描述的不太好,又没有配图,如果以前没有见过的很难想象,但又大多浅尝辄止。全书更像是读完《浮生六记》的阅读笔记,若有举例全是"《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原来沈复……"等等等等,似乎作者完全想不到其他的例子。全书的最后又突然说了元宵节和春节,中间甚至有直接复制百度百科的内容,更像是一本为了出版而出版的书。题材不错,但内容有待加强。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三):确实可以说依附于《浮生六记》

  题目是古物记,开始讲了中国五大古典家具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柜架类和杂项类,我以为会挨个讲一遍,结果讲的极其零散,更像是想起什么讲什么,椅凳和柜架类甚至没有涉及。而且很多内容描述的不太好,又没有配图,如果以前没有见过的很难想象,但又大多浅尝辄止。全书更像是读完《浮生六记》的阅读笔记,若有举例全是"《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原来沈复……"等等等等,似乎作者完全想不到其他的例子。全书的最后又突然说了元宵节和春节,中间甚至有直接复制百度百科的内容,更像是一本为了出版而出版的书。题材不错,但内容有待加强。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四):从日常生活看物件儿,本没有生命的它们,一旦与人联系起来就会变得鲜活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和陈芸相濡以沫的美好爱情令人羡慕。而那些微小的日常在《浮生六记》中也都有详细地描写,可以让我们近距离品味这对恋人的甜蜜生活。不过,你是否注意到即使在这些琐碎的生活中,依然有很多我们所不曾了解的事情呢? 要知道,在古老的文化演变过程中,智慧的人类可是创造了很多物件儿的,有的到现在依然存在。它们大多被好好地保存在博物馆里,或者成为私人的藏品。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些物件儿承载了历史,也最终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我想,拥有这些物件儿的人,在精神上一定是相当富裕的。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是一本轻薄的小书,也是一本描写中国古代物件儿的大众读物。整本书的内容,以一个清代年间的民居为视角,追溯那些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儿的的历史,也能让读者了解古人的生活之美。 从民居的布局到床榻的样式,从结婚用的喜服到粉黛胭脂,从笔墨纸砚到翡翠团扇,从颇为传奇的八仙桌到杯箸酒壶,从刺绣女红到做饭的锅具……这些形形色色地物件儿在古人的生活中各有妙用,虽然书中仅仅是简单介绍,但是却足以让人窥见它们的独特魅力。

物件儿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当我们不经意间了解了它们的历史,把它们与古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就会深深地感受到那种鲜活的气息。其实,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向往精致而美好的生活,这点倒是恒古不变的。因此,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物件儿,都包含了人们对对生活的期待。你觉得呢?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五):跟随古物体验古人生活

  所谓“古”,是与“今”相对的,就目前来说,是以1840年为界,1840年以前为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近代,之后则是当代。说来对于500年后的人来说,生活在2020年的我们也是“古人”了,那我们这些人使用的物品也就成为“古物”了。

  本书是以清代沈复与陈芸夫妇的居处为载体,介绍了若干古物。也许有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没有细看序言,直接进入正文,就会纳闷:为啥这本书里面反复提到沈复与陈芸的生活,难得编这本书的人就光知道个沈复的《浮生六记》?其实不然。在序言中编者已表面,此书乃以沈复与陈芸居处为载体,进而引申出一件件古意盎然的物件,再道来这些物件的前世今生,令读者对这些物件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

  书中介绍的诸多古物,其实有不少至今依旧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些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的物件,想必依旧会流传下去。古物,代表的不仅仅是物品,更多的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物往往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生活与活动。随着科技进步,生活变化,有些古物已然从我们的视野之中淡出直至消逝。比如说书中提到的肩舆,乃至轿子、马车,在工业化发展之下人类有了更快速更便捷的动力,这类物件也就只能在古装剧中见到了,已经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像杯箸酒壶笔墨纸砚梅兰竹菊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优良的传统也会被一代代人继承并发扬。

  说来这本书其实算是一本小科普册子,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些传统之物,有一些我们是或多或少了解的,但也有一些不见得所有人都清楚这些古物的来龙去脉。

  本书还为提到的古物配了不少有趣的插图,图中不仅有物,还有人,毕竟物为人所用。虽未明说,但想来插图中的主角便是沈复与陈芸这一对伉俪。《浮生六记》一书早已耳闻,但至今还未拜读,读了这本《古物记》,倒还仿佛过了一把看《浮生六记》的瘾。沈复与陈芸的相识相知直至相别,与书中所提及的诸多古物契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画卷透过纸张直接展示在人眼前。

  书中在介绍古物的同时,还介绍了春节元宵节这些传承了千年的节日,借着这些节日带着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特有之物,以前只知道门神就是秦琼和敬德,殊不知在唐朝之前门神是郁垒和神荼(虽然两位的大名都闻所未闻),原来是先有门神一说,之后才将秦尉迟二人列为门神。

  文化这件事,还真不要以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就都一清二楚,妄自臆断,要想真正了解我们的文化,还真需要好好下番功夫细细品味。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六):翡翠钏,梅花盒,凤冠霞帔,这本书看千年的传承,也看生活之美

  

翡翠钏、八仙桌、梅花盒,这是古代的物品。凤冠霞帔,粉黛胭脂,催妆中上轿,这是古代的新娘。如果你对古代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如果你想知道远古的人们如何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那么,这本《古物记》就适合你。

静室焚香,岁月悠长

读《古物记》,是为了感受生活的仪式感。

焚香净气、抚琴作画,焚香被称为古代十大雅事之一,袅袅烟气里,升腾着风雅的香文化。

而读到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成语“红袖添香”,还真的和焚香有关。这里的红袖指的是美女,而添香就是往香炉里加一些香球、香饼等香料。想象一下这个画面,都觉得雅室盈香,惬意悠然。

其实现在也有不少人喜欢焚香养心,随风而散的一缕轻烟,却是来自千年的传承,也充满了岁月静好的韵味。

春风送暖,一饮屠苏

读《古物记》,也是为了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

比如以前的元宵节,人们喜欢耍龙灯,闹花灯,放天灯,而北方会“滚元宵”,南方会“包汤圆”。其实这些传统习俗延续至今,还是有不少地方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的。但在文字中读到,会别有一番滋味,感觉有了记载的依托。

总的来说,《古物记》的文字读起来相对轻松简单,更偏向于一本休闲小书,很快就能读完了。虽然写的是古物,但更是一本写生活之美的书。书中的图片也有一种古香古色之感,雅致中,自有一种生活的宁静。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七):千年传承,千年美。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想到会是浮生六记的姐妹篇。

直到看到里面的每一篇,都和浮生六记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才忽然恍然。

古物记这本书里,描写了中国古代从秦汉到明清的古物和一些文化习俗。

不得不谈,中华民族五千年底蕴的历史文明,至今已经有不少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但却仍旧还是有一些被保留了下来,方便后人去了解前人的东西。

都说人们对未经历过的事情,大多人都会抱着一种好奇和探究,不管是现在的汉服复兴,还是文化传承,其中蕴藏的都是历史积累的韵味。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比我想象的要小一点,内容也比想象的要更加简单和通俗易懂一点,在配上精美的插图,对于喜欢古代古物和习俗的孩子而言,可以成为很好的启蒙书籍。

这本书里各种精美的描述,包括建筑、床榻、团扇、笔墨纸砚、凤冠霞帔、阴文印阳文印等数十种器物的故事,既在丰富了知识的同时,也见识了古人的天工巧夺和趣味活动。

譬如各种民居的建筑样式,冬夏季的温度变化,古人结婚的礼仪和佩戴的凤冠霞帔,四君子的典故和寓意,焚香赏花的雅趣,出行工具轿子的由来,元宵节和春节各种有趣的风情民俗。

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放天灯,提灯笼,除旧迎新,守岁,贴春联,燃放爆竹,拜年等等一些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八):品古物故事之趣 赏传统生活之美

  

提起古物,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小时候家里吃饭用的八仙桌,还是古装电视剧中结婚用的凤冠霞帔,又或是现在依然很流行的文房四宝?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生命的延续,都是时间的沉淀。古物,不仅仅是简单的器物,更是一种生活美学。

这本《古物记》就为我们徐徐述说35件中国旧物的故事,还原200年前中国传统生活之美。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古人生活的细节。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比如,婚姻,在古时候原来写作“昏因”,这是因为结婚当天新郎往往都是在黄昏的时候来接新娘,而新娘都是因新郎而来,取“昏”和“因”两个字,所以合称“昏因”。是不是很有意思。

还有“八仙桌”的由来,之前我们都以为这一定是和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这八位神仙密不可分。原来最可靠的推测是,我们中国人向来有喜欢把数字带入吉祥话的习惯。比如,一帆风顺、两全其美、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报喜。到八的时候,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八仙过海”。于是,这样能坐八个人的大方桌就顺理成章地叫做“八仙桌”了。是不是涨知识了。

这样有趣的小故事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从秦汉到明清,从古代民居庭院到做工繁复的床榻,从结婚当天所穿的服饰到平时用的笔墨纸砚……从衣食住行到用赏鉴藏,一件件古物件被编辑老师别具匠心地放进一间清朝年间的民居之中。动人的文字描述搭配精美的全彩插图,为我们真实地还原古代生活美学的真谛。通过这些物件我们了解背后的小故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生活的精致与美好,最终让自己过得更精致、更有格调和趣味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当你对书中关于沈复和陈芸他们的美好生活大加赞誉的时候,请不要只是羡慕。因为美不是奢华,不与金钱等值。美,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一种观念,是我们平凡烟火气中人生的意义。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古物之美;而了解到这一点,我们也能把日子过得同样的精致与美好。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九):古物记,记的是古物于生活的美,更是古人对生活的爱。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推广国学,再加之故宫文化居高不下的热度,中国古典文化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追捧。古物,更是再度引领了时尚。由古物衍生出的各类文创和化妆品,如今在年轻人的世界里甚是流行;汉服,以前仅存在于影视剧的服饰,现在时常会出现在大街小巷,汉服表演更是日渐胜于风靡一时的cosplay。

相对于宫中遥不可及的奇珍异宝,古代民间的风俗文物因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显得更加吸引人。大概是因为家父对古代文化的痴迷,我对古物也十分着迷。过往比较自由的日子里,曾经去过很多古文化尚存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只剩下一丝影子,有的自古至今风俗习惯与生活气息从未中断,有的早已成为了商业景点……无论怎样的光景,那些个古物古景散发出来的魅力,依然深深地吸引着我。

中国地大物博,尽管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但是东西南北中各方的风俗习惯却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江南文化的细腻和柔情是极为打动人的。尤其是在读过名闻遐迩的《浮生六记》之后,更是对水乡的人物景难以释怀。早年间去过苏州沧浪亭,但遗憾错过了沈复与芸娘的故居。幸好,近日读完的这本《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用文字弥补了我的遗憾。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是由果麦出版社基于“沈复故居”的种种物件摆设以及《浮生六记》中所提到的风俗习惯、生活场景等,收集整理汇总而成的一本关于中国民间传统生活之美的书籍。关于古物、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书籍有很多,大多数是以宫廷文化和民间手艺为基础展开,或是以科普形式一板一眼地为大家描述。而这本《古物记》则不然,它是从熟知度较高的《浮生六记》所记载的内容入手,用沈复故居作为载体,将吃喝拉撒睡所用的物件与各重大节日相结合,以故事和科普相辅相成的方式为读者徐徐讲述了三十几件古物所承载的故事,并从中为读者还原了几百年前中国传统生活的品质、美学和哲思。故而,笔者建议将此书与沈复所写《浮生六记》相结合来看,更能体会到书中所传达的传统美。

说到古物,首当其冲的一定是古代建筑。尤其是以园林著称的苏州,更是把江南民居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江南清代民居,多数以“厅井式民居”为主,这种独特的构造非常适合潮湿闷热多雨的南方。无论大户人家还是小门小户,一院子的美景定是必不可少的。苏州现存的大大小小的园林就是这院中美景的代表。古人对居住之所的讲究之处还体现在室内的家具摆设之上,所有家具的设计均体现了古人颇富美感的生活细节。古床当是这些家具中最讲究的,古人的床与现代人的床不同,它们通常都是半封闭式的,再加上功能颇多的帷帐,这一方私密的小天地简直是最富情趣的空间。尤其是洞房花烛夜之时,掀起端坐在床上的新娘盖头,饮一杯合卺酒,再落下帷帐,于床笫间耳鬓厮磨,简直是人生最幸福之时。室内的桌椅柜架,更是重现了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笔墨纸砚、花草鱼虫、摆件器物……无一不体现着夫妻二人的生活小情趣;杯箸酒壶、刺绣女红、粗茶淡饭……日子再苦热爱依旧;梳髻描眉、焚香沐浴、赏月逛灯……生生世世不变的是烟火深情。这室内室外,一景一物,都是主人对生活的感悟、热爱和哲思。

古物记,记的是古物于生活的美,更是古人对生活的爱。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十):寄情于物,让温情膨胀,我们的生活“慢”起来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谁的心底没有一个古风古物梦。

  近些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汉服小姐姐,沉迷于古风歌曲的年轻人,喜欢看古代言情小说的我们,那些坚持学国画、书法、品茶的朋友,甚至还有将婚礼完全还原成古人婚礼的仪式。

  我们究竟在追求着这些古物古事背后的什么?《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这本书告诉我答案。也许,古人和现代人相比,在物质方面谈不上丰富,但他们却尽可能的追求生活美学,让日子过得精致有趣,让心态变得悠然自得。让我们从阅读《古物记》开始,让我们的生活“慢”起来。

  特别喜欢作者介绍古物的方式,将古物置于民居,与我们熟知的古人小生活相结合,赋予了古物灵魂,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比单纯在博物馆参观展品更有画面感和想象感。

  跟随作者,走进这间清朝年间民居,欣赏古人每日使用物件—“大至民居、小至帷帐、八仙桌、笔墨纸砚、粉黛胭脂”,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故事,真正触摸古人悠哉生活。

  “结秦晋之好,余生皆卿”。

  清代民居也因地势人文有南北之分,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小天井,这间民居就属于“天井”式,拥有“避弄”“雕花”“私家园林”,民居房子中大有床榻的故事,畅销款“朱红琵琶记戏文小姐踏步床”“百子百戏漆床”,小有帷帐、喜服的历史,你知道遥远的周朝,喜服是黑色的吗?作者甚至用《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的青梅竹马的故事为我们细说了婚礼揭头巾的一瞬间心情。

  像民居一样,作者将古人生活分割成八个场景,“平淡生活、志趣相投”“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每个场景都从一句有情趣的诗将我们引进古人生活,再一一具体到物件及历史,穿插《浮生六记》沈复的小故事,有趣生动极了。

  一本只有113页的小开本,让我们静下心来细数古人生活,引发我们对古物的兴趣,睡前读物,值得一看~

  并值得思考一下,怎么丰富我们自己小家,不用奢华细致入微,但自有一番味道,一束插花、一年一换的相册、一张满分试卷、一副充满童趣的画作,让温情膨胀,让时光在小家里“慢”起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古物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