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瞌睡虫警察局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1 02:0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瞌睡虫警察局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瞌睡虫警察局长》是一本由[日]山本周五郎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一):一位不一般的警察局长

先来说说《瞌睡虫警察局长》这本书的作者山本周五郎吧。这是一位非常有趣的日本作家,他出生于1903年,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主要创作青少年小说,在四十年代开始转向面对成人读者。他接连创作的《红胡子诊疗谭》、《日本妇道记》、《没有季节的街区》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中《没有季节的街区》后来被黑泽明拍成了电影《电车狂》,《日本妇道记》为山本周五郎赢得了日本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直木奖”,但是他拒绝领奖,理由是“文学不是为了文学奖的”。这样豪迈的话语跟他的形象非常相符,据说山本周五郎祖上是武将,而他“生得短粗胖,双眼有点凹,成名后也不爱照相”,因为怕读者特别是女读者失望。

之前读过山本周五郎的《没有季节的街区》,其中描写了日本街区平民甚至长屋贫民们愁苦无奈的日常生活。这部《瞌睡虫警察局长》也是以平民生活为背景。这或许跟山本周五郎出身贫寒有关。但是在这本书中不一样的是平民们有了一位虽然每天看似慵懒爱打瞌睡但是其实总是心系百姓的警察局长:五道三省。这个人物让整个故事都温暖了起来。

本书通过一个个发生在警察局长辖区内的案件以及局长与“我”这位秘书一同侦破案件的过程来一步步刻画警察局长的形象。看似是侦探推理小说,又不是非常正规的推理小说。其中《中央银行三十万元遗失案件》让读者读出了局长对贫穷落魄之人深深的同情。他通过六次召集嫌疑人们复述案情,试图听出其中的破绽,也是在给嫌疑人以机会。后来局长给银行找回了钱却并未将真正的嫌疑人缉拿归案,反而成全了一对有情人。在《海南氏恐吓事件》中读者见识了瞌睡猫局长的好身手,“倒在地上的局长一个漂亮的挺身鱼跃而起,像一枚飞梭朝着海南氏扑了过去……”。原来局长这家伙身手可以这么敏捷。虽然局长爱民如子,但是却并不是喜欢被人簇拥的人。在他即将离任时他竟然设计了一个案子让游行请愿局长留任的居民们放松了警惕,而与此同时“瞌睡虫局长……一副要去哪里散步的模样,就这样悄悄地独自离开了本市”。

山本周五郎将这样一位看似慵懒却头脑清晰、目光敏锐,但是行事低调的警察局长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还让读者享受了破案的刺激。非常温暖又有趣的书。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二):战后的祈愿

  

很高兴能看到山本周五郎的作品被引进中国,这位作家属于久闻其名却始终未能得见多少作品的作家之一,中国读者或者观众要是想了解山本周五郎的魅力,几乎只能通过黑泽明的《红胡子》《电车狂》与《椿三十郎》管窥这位作家的魅力。

虽然了解的渠道很少,但即便从这三部电影或者再加上黑泽明编剧的遗作《大雨天》《大海作证》《铜锣平太》中,也可以了解到站在这些作品背后的作家——山本周五郎常用的题材,江户时代的底层平民或者浪人的故事。

这本《瞌睡虫警察局长》也不例外,虽然它是山本周五郎在日本战败后的1946年为日本侦探小说杂志《新青年》所写的十篇系列侦探小说结集而成,但作品依旧对准的是城市的平民乃至贫民阶层。只不过虽然写作于日本战败,但是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明治年间。

从第一篇故事《中央银行三十万元遗失案件》开始,我们就从作为局长秘书的“我”的叙述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五道三省貌似是多么的懒惰毫无存在感,可是随着五年任期结束时,大家惊觉他的重要,出现了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万民伞”、“留靴”情节。这样的叙述角度与叙述方式其实有些像福尔摩斯故事,“我”作为常伴五道三省的秘书记录下局长瞌睡的背后办案的身影。

随着一篇篇故事将五道三省的人物像慢慢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五道三省作为执法者对失足犯罪者的惋惜、作为上位者对新兴艺术的宽容、对玉成好事的热爱、调解邻里纠纷……还有传统小说中最常见的惩恶扬善、劫富济贫,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浓浓的人情味,也无怪乎在山本周五郎死后二十年会有一个面向通俗文学的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阅读的时候,感觉这十则故事几乎是山本周五郎拿手的时代小说的翻版,时代虽然改换为明治,但是底色依旧是江户时代那贫民之间相互依偎,一起取暖的情感。这种设定当然是其来有自。明治时代作为日本从锁国转向开国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民众依旧受制于官员的管理,在这个时代主人公作为警察局的局长就会有巨大的权力,甚至连市场在哪里开设都有需要警察局的批准。与此同时,欧化的西风尚未吹遍日本的每个角落,江户时代的风情还在这个乡下小城中有所遗存这也是有可能的,不过这并不是说小说中虚构的小城就是一成不变、隔绝于日本开国向西方各国学习的浪潮之外的。相反,即便在这样一座虚构的小城中,我们可以慢慢看到这个小城开始受到新剧的影响,有钱人的女儿开始学习钢琴,甚至还有一位专做“日本的浪琴手表”的大师。《我的终曲》似乎就描述了这样的风潮之中,华族这一旧日贵族的消逝。考虑到这个侦探小说系列的创作背景是在刚刚战败的时候,似乎看到这一系列的故事似乎是在探索一个日本如果回到明治时代,在五道三省这样一位“慈父”一般的领导人的带领下,毫无波澜地完成国家转型,不用经受战败的痛苦的可能。也许只不过是战败后的祈愿而已。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三):在中国古代,这是绝对要被送万民伞的节奏啊

  

看完短篇推理小说合集《瞌睡虫警察局长》中的最后一篇《最后的致辞》,心中不免有些感伤,思绪中并不只是对于被称为“瞌睡虫局长”的五道三省的人性的佩服,最主要的还是他主持下的德政深得民心,取信于民,刚直不阿。

《瞌睡虫警察局长》是由日本作家山本周五郎创作的一本推理合集,共计包含十个故事。通过这些短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警察局长,他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整天呼呼的大睡个不停,在那懒散、无神、丧丧的外表之下,有着一颗果敢、缜密、坚定、细致的内心。他善于发现,发现人们的烦恼和不安,发现人们的犹豫和踌躇,尤其是那些“不小心”犯过错误的人们,他更愿意给他们人生上多一个改正的机会,而不是一刀切的将他们送进监狱。

《瞌睡虫警察局长》

当然,在触犯法律和犯罪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想当然的给出一种逃脱法律制裁的狡辩。但是,在对于某些特殊的案件上,需要处理的更加人性、更加理性。例如《中央银行三十万元遗失案件》《新生座事件》《一颗珍珠》等,五道三省局长明明已经看透了事件的本质,明明已经知道犯人是谁,明明察觉了对方的态度和目的,但却并没有趁胜追击,而是通过委婉的表达和有明确目的性的引导,将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或事从危险的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快意恩仇虽然痛快,但留下的恐怕也是一地鸡毛。在洞察社会、观察人性的运行轨迹后,警察局长的处理方式显得更为的柔和、更加理性。

看上去懒懒散散的局长,其实是个内心缜密的人。他并不只是善于发现人们内心的弱点,还善于发现那些自诩为聪明绝顶的不法分子,看透他们的狡猾和诡计,对于这种人,局长并没有过多的废话,他狠狠的揭穿了他们虚伪的外表,将他们绳之以法。像《海南式恐吓事件》《每晚十二点》中充满恶意的人,装作无辜的那些恶人们,局长怎可能轻易放过他们?

五道三省局长其实是一个身份、背景极其深厚和可怕的人,但他能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深入民间,深入最底层的社会,用他特有的方式处理着一件件看上去影响力并不大的案件,当然,对于很多当事人来说,那些案件可是影响着他们身家性命的大事。像《眼中钉》讲述的那样,局长为拆迁被损毁房屋的居民提供临时住处,并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身居高位、善于利用法律漏洞的县议员,打个措手不及,保证了那些生活清贫的人避免露宿街头。

就是这样一个人,来任职的时候毫无波澜,让人评论、吐槽甚至抨击,调职的时候选择默默离开,避开情绪激动的场面(在中国古代,这绝对要被送万民伞的节奏啊),他是一个真正为民的好人,好官。在这一刻,人们似乎已经不介意他是不是瞌睡虫,人们只是单纯的想让五道三省局长永远留下来。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四):虽然有点理想主义,但还是被这个严肃又顽皮的瞌睡虫局长萌到

  

一如既往的山本周五郎风格。 那个喜欢在办公室打瞌睡的警察局长——五道三省,看似无所谓的表面下,跳动着的是一颗善良细腻的心。 本书写作于1946-1948年,是在二战刚刚结束后创作的作品,也是山本周五郎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现代风侦探小说。 讲一位从东京调来的局长,身材肥胖,动作慵懒,似乎永远都在打瞌睡,但他在局长任期的这段时间得到了上至市议会,下至普通市民和警员的爱戴。 虽然这本书被列为侦探小说,但和传统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区别。 书中的案件少有复杂的推理和手法(虽然很多案件我依然没有猜到真相……),更多的是讲述各方当事人的性格,人生经历和背景等。 而局长对于犯人的处理方式也并没有只侧重惩罚,而是更看重犯错的人如何弥补自己的错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补偿,为受害者尽量挽回损失。 这本书的视角“我”,局长的助理,在他的描述中,这位瞌睡虫局长,时而严肃,时而顽皮,甚至会使出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办案招数,把犯错之人推到一个没有退路逃跑的位置,不得不接受惩罚。 喜欢书中对一些人生问题的探讨,这些探讨抛开了时代的局限,即使放到如今也是有一定启发的。

“心里知道”就是问题所在。他们分明拥有力量,却光凭脑内的计算就举手投降,这就是人类软弱无力的最大原因。

和曾经看过的一句话类似:“焦虑往往来自于那些还没发生的事情。” 可能“潜力”也是如此。 常会看到“激发潜力”这个词,被封印在身体里的潜力总是需要什么契机什么困境才能被激发,换个角度想,算不算是胆小和怕麻烦的体现?如果现在平安无事,何必要那么努力呢?选择最舒服的方式又算不算逃避? 我想书中给了一个这样的答案: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充分满足自己所有的感官,尽可能多地去感受生活赋予我们的快乐,这才是人类该有的样子。”

最后局长调职时,也选择了消无声息的离开,仿佛要去哪里散步的模样。 末尾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动。

“不落别处,是不落分别处。是说诸法无我,离一切分别心。雪若有我执,落处分别对待,就不会有这般自在的雪景了。好雪就是好心,片片无我,片片自在,片片好心。”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五):瞌睡虫警察局长:对三猿主义说不

  

日本的推理故事常常让人沉迷,从动漫名侦探柯南到日剧机动搜查组404,看起来就是欲罢不能:想要知道案情的谜底,更想要知道作案人为何这么做?看似相似的剧情,为何动机截然相反?瞌睡虫局长里收录了“三个富豪遭刺杀”的故事:一个是栽赃嫁祸、一个是遭继承者恐吓惊惧而死、另一个却是自杀,开端相同背后的人心却推着故事走向迥然不同的结局。

每次读到结局,都会恍然大悟“居然是他!”,这是推理小说的一大乐趣。但作者的用意不仅仅在此,山本周五郎擅长写市井故事喜欢写芸芸众生,带有深意的人生箴言借人物之口娓娓道来,即使普通人也深受震撼——《中央银行三十万遗失事件》中,作者借局长之口讲述了爱情的美好和强大,《一颗珍珠》中一大段都在阐述局长关于贫穷的言论,《毛鼓舞大当家》中则提到了局长对百姓知言不知行、不敢站出来斗争的愤慨。虽然普通人一辈子也遇不上一次案情,但读者依旧能在故事里找到生活的影子。在日常里我们都是小人物,亦有悲哀和无奈,不自觉将角色带入其中,局长的话更是振聋发聩。

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局长劝诫想要逃避的小人物,理应站起来和须川组的势力对抗!小人物摇摆不定只想逃离,局长直言哪里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只会逃走最是无用。像不像极了在职场中被pua的你,像不像身陷社会圈套的你,像不像被逼迫无力的你?下属很是好奇局长为何要说这样一段话,局长滔滔不绝起来,身边无用的知识太多,只会让人陷入盘算的困境,如果只是衡量“打不过”就退缩,那么只会永远被欺压。这不过是掩人耳目的三猿主义!

之前去日本旅行的时候,曾在寺庙见过这三只猴子,有的捂住眼睛有的捂住嘴巴有的捂住耳朵,原本寓意“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人生哲学,在此处却直指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弱者。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名言“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要硬碰硬,但倘若人人如此,那岂不是让得势者更为猖狂?总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即使头破血流却也给后来者勇气。这正是这本小说的有趣之处,比起案情更有意思的是背后的人性。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六):日本史上最善良的侦探

  谭松韵山本周五郎对中国读者来说,名气应该还可以,可能和茅盾之于日本一样。都是老前辈,书出版频率没那么高,但以其命名的茅盾奖却是闻名遐迩。山本周五郎奖,我想大家也听过。山本周五郎奖,是日本主要的文学奖项之一。由新潮社赞助的新潮文艺振兴会为纪念日本著名作家山本周五郎而于1988年创立。吉本芭娜娜、宫部美雪、吉田修一、森见登美彦等中国读者比较熟知的作家都得过该奖。令人讽刺的是,山本周五郎一生不接受任何文学奖项,曾拒绝过直木奖,他认为读者的认同和赞美就是最好的奖。 我手上这本《瞌睡虫警察局长》,据译者胡氏所说,是作家生涯中唯一的侦探小说。因此,我读这本书,第一时间的感觉是为难。我害怕这本书写得并不如意。 当我真正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吃惊了,我为之前的感觉而羞愧。大家不愧是大家。一般来说,一本书能够受到读者的欢迎,必定满足了以下三要素之一:①丰满的人物,②精彩的故事,③高超的写作技巧或者个人观念。 本书的主角无疑是丰满的,这位新上任的警察局长在任五年都在睡觉,被称作是“瞌睡虫”。我们可以看看他办公的场景,“局长瘫坐在扶手椅靠背上,脑袋朝着肚脯深深垂下,此刻睡得正酣。宽大的办公桌收拾得十分整洁,只有一本没读完的汉斯.雅尔森的作品摊在上面。不光是那一天,局长在任的五年中,那张办公桌永远都打扫得一尘不染,从没有过文件资料散放在桌面上的情况。对了,我记得有一次县里的内务部长(名叫村。” 这是我喜欢的侦探形象,有很明显的缺点。我一直很讨厌以柯南(五音不全)为代表的近乎完美的侦探。因为这样的侦探他的人设过于完美会显得剧情过于无聊。你想想看,天才解决什么事难道不都是应该的吗? 这个短篇连成长篇的小说,每个故事谈不上精彩,但连起来便不同凡响。作为推理小说来说,不算复杂,它没有足够复杂的诡计也没有特别的谜团。一些日常之谜,但它背后折射的却是人在特殊环境下难以处理的复杂因素。 瞌睡虫局长很容易令我想到波洛,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是心怀善意的胖子。他们的善意是出于对“犯罪”的一种同情,他们是侦探,他们做得并非只是解谜,而是抚平犯罪背后的伤痛。 “生于世间的不法和罪恶,犯下这些过失本身对于人们来说即是一种天罚。 即便是行不法之事而逃过法律制裁、看上去尽享荣华富贵的人,仔细观察也一定能发现他们已经在某些地方受到了惩罚,因此对于犯下罪过的人,我们要尽可能地抱着同情和怜惜的心态去处理和对待才行。” 故事的结尾,瞌睡虫局长选择默默地离开,也许就是对这世界恶意无法全部处理而选择一个离场吧。麻耶熊猫的《瞌睡虫警察局长》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七):充满人情味的警察局长,令人动容的可爱形象

  

本书作者山本周五郎,是日本一位大师级的作家,以其名字命名的山本周五郎奖是日本重要的文学奖项,其祖上曾有一位武士,而山本周五郎身上也有一种武士精神,曾拒绝过日本影响力极大的“直木奖”。

不过我对这位文学大家并不是很了解,之前只在《推理要在本格前》中读过其一篇短篇《清一色》,现在已经没有太深的印象了。之所以陌生,一个原因是年代太远了,大师活跃于战时年代,而本书故事创作的时间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另一个原因是大师很少创作侦探小说,根据译者胡长炜老师的叙述,本书是其唯一一部侦探小说。

本书主要描写了一位叫五道三省的警察局长,看似平时总在打瞌睡、碌碌无为,其实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各类案件,维护最底层民众的利益,全书都是围绕着这个角色展开的。全书除了《我的终曲》一篇勉强算作“密室杀人案”之外,都是一些日常的案件。所有案件都是通过局长秘书这一视角,体现出了一个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读完本书,我也稍微说一下自己对于这个角色的个人理解。

第一点是身份设定,将其设定为警察局长,除了形成表面上不作为和实际雷厉风行的对比,其警察局长的权威和权力也在很多案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眼中钉》一篇中,不是警察局长的话,是没有底气和能力与当地财阀对抗的。

第二点是能力分析,虽然书中没有把五道局长定位为一位侦探,但其具备一名优秀侦探的一切能力,超强的记忆力,强大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这些在很多案件都有体现,而在《海南氏恐吓事件》中还体现了其胆量和敏捷的身手,对比其外形还真是意外。

第三点是破案手法,警察局长为了破解案件,并且带来最圆满的结局,往往会采取一些不寻常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行为,这点在《毛骨屋大当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冒充黑道大佬,甚至“绑架”别人的女儿,还真是很有个性。

最后一点就是人情味,每个案子中都体现了五道局长的人情味,即使是知道了罪犯是谁,也要给误入歧途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另外,局长对于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关爱也使人感到无比的温暖,这种人情味正是本书最出色的地方,可能也是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总之,这本《瞌睡虫警察局长》虽然没有现代推理小说中石破天惊的作案手法、令人拍案叫绝的惊人逆转、抑或是匪夷所思的犯罪动机,但文字间流露出的人情味足以让人动容。

外封内封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八):《瞌睡虫警察局长》: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看完《瞌睡虫警察局长》,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平静温暖,然后轻轻感叹一句:“好可爱的警察局长!”

这种平静感首先来源于局长的形象。

“局长名叫五道三省,那时应该是四十或四十一岁。他的身材相当肥胖,双肩如岩石一般耸起,下巴叠起两层,他挺着个啤酒肚,实在是不怎么潇洒。他那一双眯眯眼永远眨巴个不停,动作总让人觉得有些慵懒,说起话来也是结结巴巴、含混不清的,整体给人一种迟钝、笨重的感觉,仿佛是一头疲惫的公牛。”

在我们的印象中,警察局长应该要像黑猫警长一般,双目炯炯有神,身姿要英武挺拔,身手更是要敏捷果断。而如此猥琐颓废的局长形象实属罕见。

别看局长表面蔫儿,实则是扮猪吃老虎。面对飞扬跋扈作恶多端的须川组,化身毛骨屋大当家的局长以牙还牙,毫不手软;面对冷酷狡猾的八卷氏,局长丝毫不掩饰对其的厌恶,以独特的手段将其绳之于法;当面对穷苦百姓的时候,局长则充满了人情味,侦破案件的同时还总是顺带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让善良之人扬眉吐气。

于是无论故事中的各方冲突多么激烈,到了局长这里就好像时间都变慢了一样,小火慢炖,反而还煲出了暖人心的美好。

这种惩恶扬善的柔和之感,让我想到曾经给孩子读过的《森林警察局》中的蟾蜍局长戈登警官,也是一个怀抱“没有犯罪,没有惩罚“的美好愿望,整天打瞌睡看似不靠谱实则有智慧的角色。这两者的形象完美地重合了。

中岛河太郎的解说提到作者山本周五郎主要是面向青少年进行创作的,所以《瞌睡虫警察局长》虽然也是侦探小说,却并没有着重描述案件的具体手法和证据推理,反而在人物关系、性格经历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上着墨颇多,可以感受到作者骨子里对儿童的关怀和对底层民众的怜惜爱护之情。

书中甚多的“局长语录“也深深地震撼了我。

“真正的贫困到食不果腹的生活的人,绝不会犯下如此罪行,他们根本连犯罪的闲暇都没有。犯罪滋生于懒惰的环境,从安逸、狡猾、不劳而获、奢侈及虚荣中而来,而绝不是贫穷的产物,绝对不是。“

“看到不法和奸猾的行径,人人都会感到愤慨,然而,我们警察绝不可只是这样而已,若不能理解‘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道理,警察只会沦为单纯的暴力工具……却让弱小而无力的人充当了牺牲者,因此我生气了。”

“力量只在自己手中……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有一点依赖他人的心思,最后即便完成了工作也会缺乏灵魂。”

五道局长依靠对贫苦人民的共情和理解,处理案件总是独辟蹊径,如何让当事人从案件当中得到救赎是他优先考虑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涵义深刻的箴言不过是作者借局长之口传达自己的想法,也是山本周五郎的写作风格之一。

《瞌睡虫警察局长》除了局长本身语言迟缓、胸怀宽广博爱容天下之事的形象带来的平静祥和之感,叙述者的平静讲述也是功不可没。

正如波洛身旁有黑斯廷斯,福尔摩斯身边有华生,五道局长也有一个秘书在旁观一切。他时不时要添杯咖啡,吃个冰淇凌的讲述方式,就像对着一群孩子在讲故事,原本剑拔弩张的故事氛围也在这种插科打诨的描述中划为了绕指柔。还有他偶尔抑制不住的正义感、幽默感、启而不发的愚钝也让读者忍俊不禁。

《瞌睡虫警察局长》在当时的年代确实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和温暖的关怀,想必也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吧。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九):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记瞌睡虫警察局长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是老子的《道德经》中对于统治者的评价。山本周五郎笔下的瞌睡虫警察局长——五道三省按道理来讲并不能算统治者,也并不能说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但是,在阅读这本《瞌睡虫警察局长》的时候,“太上,不知有之”这句话却总是浮现在我的心头。

  五道三省这真的是个奇怪的名字,相比起来,瞌睡虫警察局长这个名字感觉更容易让我们记住,而他的相貌也并不怎么潇洒:他的身材相当肥胖,双肩如岩石一般耸起,下巴叠起两层,他挺着个啤酒肚,实在是不怎么潇洒。他那一双眯眯眼 永远眨巴个不停,动作总让人觉得有些慵懒,说起话来也是结结巴巴、含混不清的,整体给人一种迟钝、笨重的感觉,仿佛是一头疲惫的公牛。 这个描写让我想起了《名侦探柯南》里面的目暮警官,不过我想目暮警官应该会比他更加灵活一些,也没有那么的疲惫无神。而说起来这个奇怪的外号是来源于媒体的讽刺,因为他在这里任职的那五年中无论身处警察局还是官邸都呼呼大睡个不停,于是媒体就给他取了“瞌睡虫警察局长”这样一个外号。 不过奇怪的是他的任期之中无论媒体还是警察局,到处都是一片讽刺之声,但是当他即将离任的时候,却得到了一致的挽留和所有人的不舍。可见此人的能力和魅力。他就是那种平时不会没事来摆摆威风、彰显下存在感、有一点小功绩就大肆宣扬的那种管理者,或许你平时不会想起、也可以没事嘲讽两句以释放一下心里的不满,可是当你需要的时候,他绝对是能够信赖的。

  他不是那种为求破案不择手段的人,而是在努力地创造一个更加适于民众的地方。面对辖区里的事件,他并不是用雷霆的手段去破案得出一个结果,而是抱着一种治病救人的态度,我觉得甚至可以用“悲悯”这个词去形容他。 对于那些一念之差犯下错误但还可以挽回的人,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施压,去让犯罪者改过和补救,不但完美地解决了事件而且让犯罪者能够重新做人。对于那些强硬的恶势力,他却并不是慢慢吞吞或是缩手缩脚,而是让人感觉“现场仿佛飒然刮起了一阵风,给人带来的感觉就像有妖魔路过一样”,让人看到了局长的另一面。 其实,说是另一面也不对,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唤醒人们心底的良善,只不过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罢了,就如同医生对病人,到底该是温调慢补还是猛药去疴全凭病人病情。

  瞌睡虫警察局长的故事有一种让人忍不住读完又有一种想要忍住不要读完的感觉,因为,在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他五年的任期结束了,最终我们都会和他告别,可是越读越觉得不舍,真希望这样的官能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当告别终于到来的时候,真的是忍不住一声叹息。 五道局长就和每天的散步一样,平静悄然地离开了,只给我们留下那些过去的故事和无限的怀念,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局长离开了,不知现在身在何处,可是那些在局长的帮助下重新生活的人却还在这里,或许他们会将局长的精神传下去……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十):人情练达即文章,领略山本周五郎的文字魅力

  

我这是第一次看山本周五郎的作品,而且会看这一部的原因也是因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虽然我没有看过山本老师其他的作品,但仅从这一部作品也能见微知著,老师的文字深得大众文学的灵魂,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平易近人,任何人看到这些文字都能感受领略到深藏在文字之内的对普罗大众的关怀之情。

阅读山本周五郎的作品时,虽然作品本身的时代离现在有些久远,但读者仍会觉得始终能与当代连接起来。就像天空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蓝色的,春天的风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好像在抚摸脸颊一样,山本老师朴实的文字也拥有穿越时间的能力,这也是为何山本周五郎奖能成为日本除了直木奖之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大众通俗文学奖项。

外封、本体

本作是山本周五郎老师在日本战败后为《新青年》创作的系列侦探小说,第一篇《中央银行三十万元遗失案件》刊登于《新青年》1946年12月号,最后一篇《最后的致辞》则刊登于《新青年》1948年1月号。这次引进方出版本书时,非常贴心地留下了中岛河太郎撰写的解说,并且增加了译者胡长炜撰写的译后记。读者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能够完整地了解到本作诞生的时代背景,也能够了解到山本老师的写作风格,也能对本作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本作虽然是战争结束后不久写的作品,但作品中的时代设定是战前,也就是昭和初期,因此作品中登场的警察机构还是内务省时代的东西。这个时代不像明治时期刚结束幕府统治的混乱,并且经过了大正时期,日本资本家已经抬头,官商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但平民百姓仍处于勉强温饱的阶段。而本作中塑造的五道三省警察局长正好填补了大众对清官的渴望之心。

看着这部作品中主角五道三省的所作所为,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是程小青笔下的侦探霍桑,他们同样都对贫苦百姓有着深刻的同情,有时候甚至会游走于法律边缘,只为实行心中的正义,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很多时候都不愿意让事件摊开在阳光之下。五道三省担任警察局长的五年时间里,辖区内表面平静异常,没有什么像样的事件发生,但背后存在的事件却堆积如山,都靠局长一个人在阳光下对事件进行软着陆。要问为什么不希望曝光这些事件,从我的感想来说,那正是因为五道三省的性格是憎恨邪恶本身而不将憎恨之心放置于人,那自然所有的处理都是从对事件中的当事人最有利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的,也即是充满了人情味,只要不是穷凶极恶的坏人,他都打算拯救。

山本老师借书中主角五道三省之口,述说了自己的罪恶观:“贫穷是悲哀的,但是贫困并不是他们一个人的罪过,因为贫穷,所以他们没有理由背负社会的债务,倒不如说在社会上应该向他们负债。真的过着连吃饭都困难的生活的人,绝对不会犯这样的罪,他们连犯罪的空闲都没有。犯罪是从懒惰的环境中产生的,是从安逸、狡猾、奢侈、虚荣中产生的,但绝对不是因为贫穷而生的。”这句话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情世故,是不会凭空产生的。而我相信很多读者会如我一样,对这一段话重新认知,从而反省自己。

而说到本作中的推理元素,细细品味下来,实际上也有很多:密室杀人、密码解读、犯人消失、毒杀,甚至还有“罗生门”式的多种证词,但解开这些谜题的方法并不是极强的推理能力,反而依靠的是局长那对贫苦人民的共情和信任。在本作中,任何一个出场的普通百姓都是善良的,邪恶的人永远是高高在上那些大人物。这种梦幻般的设定实际上并不适合侦探小说,那会让读者失去很多的阅读乐趣。但偏偏山本老师有意这样写作,一方面是为了和当时流行的侦探小说有所区别,另一反面当然是为了给战后日本百姓送上温暖的关怀和强大的体贴,给他们以信心。

在1984年到1985年关西电视台制作了《瞌睡虫警察局长》的6集系列剧,由冈林可典主演,这6个故事完全是原创剧本,但在原作诞生40年之后拍摄了全新的剧集,也可见本作生命力之强。正像我看完全书之后,最大的感想就是只有这么一本10个故事,太可惜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瞌睡虫警察局长》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