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王子》是一本由[美] 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色王子》读后感(一):多面王子
威廉·冯·哈布斯堡,出生于哈布斯堡帝国,成长于巴尔干半岛,被养育成波兰人,最终自己选择成为乌克兰人。他可以身着奥地利军官制服、佩戴哈布斯堡大公的王室徽章,也可以穿着巴黎浪荡子的便装、佩戴金羊毛骑士团的领饰,甚至偶尔以女装示人。
一战期间,威廉是哈布斯堡帝国陆军军官,主张在哈布斯堡帝国统治下建立乌克兰国家。20世纪20年底他是巴伐利亚帝国主义者及法国享乐主义者。30年代他是哈布斯堡复辟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40年代他是反德国反苏联的双面间谍。他是个花花公司,同性恋者,一个被过度保护的人。
他在现代欧洲剧烈变动的时间里依旧试图恢复帝国往日的荣耀,如果以结果论而言,威廉所做的一切都以失败而告终,自己也最终病死在苏联监狱。然而波兰、乌克兰最终都在二战以后独立,冷战结束以后更加彻底的融入了欧洲。如今的欧盟,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有点神似哈布斯堡帝国(当然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现代国家联盟)。
威廉的身躯和灵魂都消失了,消失于君主制与现代性之间,他经历过精彩纷呈又光怪陆离的人生,却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
特别喜欢终章的最后一句话:然则此书以稚童为结尾,亦当以起始为终章。
《红色王子》读后感(二):四海未够我纵横
首先,装帧印刷精美,字体字号行间距舒服的很。其次翻译超棒,译者很用心,信达雅兼具。再者内容非常精彩,切入角度从一个哈布斯堡王朝大公在大历史中,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威廉·冯·哈布斯堡,他出身统治阶级,却因其思想(见书内容吧打不出来)被称为红色王子。他曾真心实意的想帮助乌克兰独立,却也在内心深处渴望着王位。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时期,民族主义、领土修正主义、纳粹主义相继兴起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成长背景带来的影响,以及哈布斯堡姓氏受到的政治关注度,威廉常常被各种势力所影响。在他的亲民举止赢得乌克兰人民好感的同时,其思想总有许多不合时宜,在面对法西斯和纳粹态度上的暧昧摇摆令人唏嘘,轻信他人的特征令人无奈。
这位生而荣耀,却未真正改变历史的大公。其情色丑闻和情报工作的经历,倒是给了日后风靡世界的詹姆斯·邦德作者许多灵感,邦德的同款手表,相似经历,以及那句本源自哈布斯堡的名言,四海未够我纵横。都与威廉相关。
尽管这本书主角是威廉,但威廉的兄长,阿尔布雷希特无国籍而死时,我的心都碎了,他保全家族,照拂弟妹,不畏强权,坚守信念,最终却被一心捍卫的国家新政府无情抛弃。事实上,若没有兄长违背父命一直暗中帮衬,威廉恐怕很难有那么多风流。
20世纪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格局今日之情势,与昔日哈布斯堡王朝的多民族国家颇有相似之处。而威廉和阿尔布雷特,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被有意的淡化着。
作者在文末的一段叙述,写出了一种阅读并背诵全文的逼格。
一言以蔽之,很好看。
《红色王子》读后感(三):成也联姻,败也联姻 成也联姻,败也联姻
哈布斯堡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帝国,是典型的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帝国形体。说它半旧,是因为它是由一系列的联姻和继承权不断扩大而形成的王朝联合体,但是另一方面它已开始具备现代帝国的一些特征。
哈布斯堡帝国建立之初,不仅版图庞大,而且野心勃勃,不断染指周边领土。在1438年以前,哈布斯堡家族仅仅统治着它仅有的奥地利领地,其影响力微不足道。然而,通过15世纪哈布斯堡家族、王朝的政治联姻,至16世纪中期,它已建立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庞大帝国,极大地影响着欧洲的、甚至世界的国际关系。
即便面对咄咄逼人的拿破仑,哈布斯堡家族也没有放弃自己联姻的武器,他们的公主成为了拿破仑的皇后,从而避过了拿破仑的锋芒,直到拿破仑兵败莫斯科,哈布斯堡王朝才又捡起了武器。
哈布斯堡家族迎来了他们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他的妻子(著名的茜茜公主)与独生儿子都意外死去,让弗兰克.约瑟夫苦恼的还有继承人问题,王储鲁道夫竟然自杀,皇后伊丽莎白早已与他闹僵,并且在意大利被刺杀,他的弟弟马克西米利安成了短命的墨西哥帝国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留下了三个不争气的儿子,其中唯一一个勉强还说得过去的弗兰茨.斐迪南成为皇储的不二候选人,一个不幸的候选人。
在哈布斯堡家族中,有一个名叫斯特凡的大公,他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德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与波兰语,规划在奥斯曼帝国崩溃的时候建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三元帝国。第一步还是联姻,斯特凡将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了波兰王子们,这让他以及他的儿子拥有了波兰王位的候选继承权。
本书的主人公威廉,斯特凡的儿子,生来就是波兰问题的答案。本书故事结构宏大,他个人身份随着历史的进展不断变化,折射出欧洲国家的崛起和古老欧洲濒临没落。他见证了纳粹德国,经历了苏联统治下的欧洲。让人深思,让我们思考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在这一特定的时空领域下,联姻却具有一种胜似战争的作用,它不再象征着浪漫,扮演的也不仅仅再是纽带的作用,而是借助于一种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独有的继承制度,建构起了领土的聚合、国家的成长,将联姻的作用扩大到了极致。 中世纪晚期的哈布斯堡家族便是因为家族、王朝的联姻而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好处,其后继者查理五世成为了联姻制下的集大成者,使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从西到东,横跨欧洲大陆。
然而,为什么欲建立全球王朝的哈布斯堡家族最终因心力殆尽而走向历史的边缘?这是因为15、16 世纪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宗教改革到来的时代,民族国家和宗教狂热齐头并进、融为一体。 一方面各国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它们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传统制衡哈布斯堡,威胁着帝国的霸权;另一方面,宗教改革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基督教统一王国的神话被打破,从意识形态上进一步解体着哈布斯堡的世界帝国。现实障碍与抽象因素时而各自挑战、时而共同对抗,共同限制了查理五世迈向“世界君主国”之路。
我们应当明白,在现代民族的崛起过程中,历史的影响非常重要但不是以现代民族主义者所宣称的那种形式。我们所遭遇的每一种现代民族主义都忽略了近代早期的传统,反而支持想象中的中世纪历史延续。我们也应发现,现代化和民族主义息息相关,尽管现代化理论无法解释民族兴衰的基本事实。
哈布斯堡家族以联姻建构的帝国霸业既缺乏一个国家所固有的内在的凝聚力,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作为核心的支撑点,对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者来说,“并非自己个人属于某个民族,而是某个或某些个民族属于他们个人。
增强家族权势、扩大王室领地是他们‘天赋的’和首要的使命,他们的主要政绩并不来自能否使治下民众富足而是能否增加王室的领地和财富” 哈布斯堡帝国可以说是联姻政治的产物,看起来庞大无比的国土,其实只是松散的联合体。到了19世纪,当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之后,这个联合体受到了强烈冲击。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革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匈牙利、捷克也爆发起义。
现代集权国家的建立,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复杂结果。国家被建立、被摧毁、被摧毁的方式往往会决定下一代的民族观念。当国家被建立时,它的形式经常是含糊不清的,比如:早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民族政策时有改变,每当民族复兴浪潮涌来,知识阶层就暴露在大规模清洗的危险中;内战中的波兰因对民族的定义不同而分裂,雄心勃勃的波兰人既不能消除分歧,也无法建立起联邦结构;战后波兰的国家合法性源自种族同质性,却由共产主义者统治这个国家。
《红色王子》读后感(四):威廉与他选择的民族
本书讲述了威廉.冯.哈布斯堡的传奇一生,作者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贯穿于二十世纪的中东欧历史中。民族主义的泛滥,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中的种族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分崩离析都是威廉一生经历的精彩篇章。通过了解威廉在这些重要时刻的选择与经历,可以了解二十世纪上半段的中东欧历史,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所经历的惨痛。
一、关于威廉 1.梦想的萌芽 威廉出生于1895年,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在欧洲广泛崛起,德国和意大利先后独立,哈布斯堡王朝-这个多元民族的王朝-不断的受到境内民族主义的困扰。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和北部的波兰民族,都是正在试图独立的民族。威廉的父亲-斯特凡-形成了自己民族主义想法:帮助这些民族统一,但这些统一是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上,受到哈布斯堡大公的带领下完成的。也就是说帮助南斯拉夫和波兰实现民族统一,使其变成哈布斯堡王朝广阔领土上的一个行省。 在这一民族思想的引领下,斯特凡精心培育自己的孩子,将全家波兰化,在定居加里西亚之后,斯特凡将女儿嫁给原来的波兰贵族,开创了哈布斯堡波兰分支。寄希望于这个分支带领波兰实现民族统一。因为在波兰分支里面受到冷落,从小被父亲按照波兰王子培养的威廉感到不满。他要寻找自己的王国,因此将目光转移聚焦到乌克兰民族。 2.乌克兰王国的梦想 威廉找寻到自己的归属民族,着手为了自己的乌克兰王国努力。约瑟夫皇帝与卡尔皇帝也重视乌克兰问题,在一战期间,卡尔皇帝支持威廉在乌克兰活动。威廉在军队任职与乌克兰士兵相处,在政治上成熟,与乌克兰的宗教领袖舍甫季茨基建立关系。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乌克兰在基辅宣布独立,威廉帮助他们与德国和哈布斯堡谈判,在“面包合约”里面使得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形式上被承认。 在乌克兰境内的塞契要塞,威廉缔造着乌克兰民族,实施“乌克兰化”政策,逐渐被乌克兰人视为候任的乌克兰国王。似乎一切都顺利发展,但是一战失败后,在美国总统提倡的民族自决政策中,多元民族的哈布斯堡王朝分崩离析。“战胜国有权决定谁是民族”,因此乌克兰不被承认。 3.乌克兰独立统一的梦想 虽然实现建立乌克兰王国的梦想无法实现,但是威廉还是为乌克兰民族统一努力着。因为民族自决政策使得战败国的领土急剧缩小,德国、奥地利与匈牙利不满,产生领土修正主义。威廉加入德国领土修正主义中,从皮廷格组织中获得金钱帮助,为乌克兰进行宣传,建立乌克兰企业联合会。但是对抗苏维埃的行动被证明不现实之后,威廉也无计可施。 在流亡西班牙和巴黎期间,他寄希望于齐塔皇后带领哈布斯堡复辟,然后再实现自己的乌克兰民族统一。但是威廉的风流韵事被相关机构所利用,使得他深陷诈骗丑闻,阻碍了复辟行动。虽然逃回奥地利,但是被金羊毛骑士团除名,失去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 在奥地利期间,威廉于托卡里建立联系,为乌克兰事业进行构思,他逐渐吸收法西斯主义,想利用法西斯主义帮助乌克兰统一,这种思想能够挑战一战后的秩序,“以武力改写欧洲地图”。但是威廉的法西斯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与纳粹的法西斯主义不同。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都想和纳粹合作来实现目标。 4.未竟的事业 但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纳粹对种族进行区分,没收非德国人的财产,斯特凡家族产业被充公,威廉逐渐意识到纳粹思想的危险。在维也纳期间,威廉化身地下工作者,促使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与英美法国家建立联系,借助协约国的力量来为乌克兰努力。 德国投降之后,乌克兰还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国,实行民族集中居住,乌克兰人在乌克兰境内,波兰人在波兰境内。威廉等民族主义者被视为危险,约数万名和威廉一样的人牺牲。威廉并没有见到自己的民族实现独立的一天,他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与记忆当中。
二、民族主义 在这本书中,通过记录威廉的一生,也记录了二十世纪里面中东欧的许多历史,描述了民族主义者的不断努力。从多民族的大帝国时期过渡到民族国家,威廉一家人表现出那时期人们的民族身份选择与民族认同。民族与政治相关联,每个民族都想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因此引发关于领土的纷争,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引发两次世界大战。 民族主义塑造着威廉,改变着威廉,他不平凡的一生在实践着民族主义。除却他的风流韵事,同性恋等问题,威廉是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过于天真的实现梦想的人。但是他却没有战略眼光,因为身份的问题,在处理事情上多少有些不切实际。这一切都不能阻碍我们记住他的伟大之处。他从孩童时期建立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青年时期做出自己的选择,用一生为自己的民族奋斗。
本书以乌克兰玩耍的孩子作为结尾,与威廉的一生相呼应,这些孩子也会与威廉一样,为了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奋斗。威廉的梦想有着无数的继承者。 在威廉牺牲数十年后,乌克兰于1991年底成为独立国家,于2004年成为民主制国家。虽然现在的乌克兰依旧动荡,但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威廉的梦想,他所选择的民族已经统一独立。虽然他不被多数的乌克兰人所铭记,虽然最后变成无国籍人士,但是他永远属于他选择的民族—乌克兰。
《红色王子》读后感(五):红色王子——奥地利大公的乌克兰之梦
威廉·冯·哈布斯堡(1895——1948)又名瓦西里·维什凡尼。奥地利大公,出生于哈布斯堡帝国,成长于巴尔干半岛,被养育为波兰人,最终选择成为乌克兰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为哈布斯堡帝国陆军的军官,主张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建立乌克兰国家。20世纪20年代,他是巴伐利亚帝国主义者、西班牙王权主义者以及法国享乐主义者。20世纪30年代,他是哈布斯堡复辟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20世纪40年代,他是既反对纳粹德国又反对苏联的双面间谍。他还是个花花公子(疑似双性恋)、东方学家、运动健将……
不要误会了,这并不是什么架空历史小说或者同人文,而是真实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人物。东欧史专家蒂莫西·施耐德走访了超过二十个欧洲国家的档案馆,查阅了以十几种文字写就的记录后才有了这本《红色王子》。本书掐头去尾共有十章组成,作者给每一章都赋予了独特的色调,可能是用来喻意主人公的斑斓人生。在这个基础上粗做划分的话:
金色、蓝色、绿色三章:鲜亮明媚,充满希望,诉说大公从童年到青年的经历。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威廉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另有哥哥、姐姐五人,六个孩子一起长大。从小接受贵族教育,就是为长大后能效忠哈布斯堡家族。彼时欧洲各地民族主义甚嚣尘上,民族自决、独立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哈布斯堡君主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已如风中残烛。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已经统治了欧洲大片领土600多年的哈布斯堡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作为应对,哈布斯堡家族的东欧政策便是将民族装到王国的篮子里,再将王国们置于哈布斯堡帝国的统治下的方案。威廉父亲斯特凡的任务就是成为波兰国王,为此斯特凡让六个孩子从小学习波兰语,给女儿们在古老的波兰家族中物色夫君(这操作非常地哈布斯堡),但他最小的儿子偏偏迷上了一种听起来更为柔和的“波兰语”,并励志成为乌克兰人。
红色、灰色两章私以为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终于,紧绷的民族关系酿成了流血事件,再加上各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积怨已久,新兴崛起的势力拉上意欲恢复往日辉煌的帝国对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国们发起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世界陷入混乱,对于机会主义者而言,混乱就是机会。威廉得以前往东线开始自己的终身事业。彼时乌克兰地区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除了哥萨克以外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缺乏认同感,威廉就帮他们觉醒,帮他们寻找认同感。在哈布斯堡皇帝的支持下,威廉建立要塞庇护所,在沙皇俄国、第二帝国甚至是奥地利君主国军队的枪口下保护当地贫民,组织哥萨克作为武装力量,一时间声名远播,几近成为乌克兰的无冕之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沙皇政权的倒台,布列斯特条约的签订象征着德奥在东线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这胜利更是让威廉心目中的独立乌克兰王国的形象日渐清晰。而就在建国梦想触手可及的时候,西线长年战火带来的负担终于拖垮了第二帝国,而单凭哈布斯堡君主国一国之力是断然无法将战争继续下去的。随着巴黎和会的召开,民族自决权成为国际共识,在这个共识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共和国纷纷建立。威廉的乌克兰国王之梦就此破碎(当然碎了一地的还有他父亲斯特凡的波兰国王之梦)。
一个越是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的理想破灭后就会堕落为越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作者选择灰色和白色来代表威廉在战后的迷茫,以及浪漫的紫色来指代他在巴黎度过的短暂岁月。这几章虽然对下文故事展开必不可少,但私以为属于书中较为平淡的部分(虽然彼时的世界并不太平)这段白色和紫色的时期威廉依然没有放弃他的乌克兰之梦,借着自己的哈布斯堡大公身份在各大国之间周旋意图东山再起。
褐色之章,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哈布斯堡王朝能够在东欧复辟,将对威廉的乌克兰之梦重现有重大意义,因此他又投身家族复辟事业,但他在法国闹下丑闻的发酵却对此事却造成了反效果,为此哈布斯堡家族不得不与威廉划清界限,也褫夺了他在金羊毛骑士团的席位。尽管如此哈布斯堡家族复辟依然没能成功。
黑色篇章,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混乱又给机会主义者们带来了希望,想必威廉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难怪他一度自称是法西斯主义者。但他对法西斯给予的期望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希特勒根本不屑于同哈布斯堡家族合作,不但如此还反过来觊觎哈布斯堡家族波兰分支(威廉父亲斯特凡一族)的财产。威廉不得不待在维也纳,暗中救助远在波兰,选择了波兰身份也为波兰而战的家人们。战争结束,威廉实际的祖国奥地利和他选择的祖国乌克兰都成为了东西方争夺的焦点,由于他的间谍行为他本人最终也是以乌克兰军人的身份死在苏联监狱中。
橙色篇章从二战后一直写到当代(没到英国脱欧,更没到新冠),这章最精彩的部分是拿哈布斯堡君主国和当代的欧盟作比较也提到了哈布斯堡末代皇帝卡尔的儿子奥托(2011年去世)。言归正传,今天的乌克兰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能由于当年的橙色gm作者选择了这个颜色。除了新闻当中偶尔出现,对于今天的乌克兰我也不是很了解。但书中的一段着实感动到我:
瓦西里·维什凡尼是威廉的乌克兰名字,这名字来源于一战期间他在乌克兰的时候常常穿的一件乌克兰民族风格的绣花衬衣。在利沃夫(当年威廉战斗过的地方)一个宁静角落里有个小广场,叫瓦西里·维什凡尼广场。广场的唯一装饰是一块黑白相间的路牌。广场正中央有个灰色底座,上面没有任何纪念物。从广场上那些涂着简单颜色的跷跷板和秋千来看这是个儿童乐园。夏日的午后,老太太们坐在长椅上看着孙儿孙女们玩耍……
《红色王子》读后感(六):性与谎言
《红色王子》讲述了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代:威廉王子在一战、二战期间及冷战初期所经历的波诡云谲的一生。他的全名是威廉·冯·哈布斯堡,曾祖父利奥波德二世当过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皇帝(他妹妹就是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死于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但哈布斯堡这个荣耀的姓氏只给他的孩童和青年时代植入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之后就变成的一个足以让各国政府暗暗警惕和监视的包袱。
封面在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 )笔下,一个末代王朝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王子,在20世纪初欧洲大陆的炮火中,奥匈帝国与德国在一战中东线击败俄罗斯帝国,乌克兰的独立唾手可得。但西线的溃败让他的梦想如吹大的泡泡在瞬间破碎,他是怎么样的心情?帝国如多米诺骨牌倒下的下一个就是奥匈帝国,他面对国破山河在,何处是故乡的局面,应该如何应对?面对北方强邻第三帝国的兴起,他身处奥地利该如何处置?二战后苏联占据着乌克兰,他又有良策?
20世纪初+人在欧洲=一个悲剧。肩负重托、头戴哈布斯堡光环的威廉更是让命运的潮流推着起起伏伏。这两次大战把他的命运分为明显的五段:
一,蓝色和绿色。1895年出生的他,幼年有着严苛而精彩的成长环境。他的父亲斯特凡有着完美的政治构想:大儿子取名阿尔布雷希是为了致敬两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军事英雄;二儿子莱奥将来希冀能号令东正教徒,成为整合南斯拉夫的摄政王;而威廉,自小就学习波兰语,希望在将来俄罗斯帝国崩溃之际有机会成为波兰摄政王。父辈指明的路线就在于“王子们将会舍弃作为军队统帅的传统角色,转而成为民族领袖,以争取新的尊严。”(P55)当时辽阔的帝国促成了他在亚得里亚海的逐浪,湛蓝的海浪也是他的目光。他延续着王子们应走的教育道路,但在关键时刻,他违背父亲的希望转而投向波兰的对手——乌克兰。十七岁时他独自旅行去看望狩猎和耕作的乌克兰人,回到日维茨家里时已经怀有成为一个没有王国的民族之王的梦想。他相信波兰已经不需要他,而乌克兰是他父亲梦想的绝佳延续,虽然他不知道这是潜意识中对父亲的一种叛逆。
二,红色和灰色。一战到来,他是奥匈帝国乌克兰主力步兵团的少尉,指挥一个排(P103)。他用他的乌克兰名字“瓦西里”,他信奉社会主义,被波兰军官称为“红色王子”。他初露锋芒,维护乌克兰士兵的利益,对犹太人有好感,也得到了东仪天主教主教的指引。他感觉轻轻一推,乌克兰民族就能独立,他就要成为乌克兰的候选国王。在1918年,哈布斯堡和德意志瓜分乌克兰的企图就要得逞,他被召回西线面见德皇威廉二世,之后返回乌克兰的路程受到层层阻挠。更严重的是,一百万美国人抵达法国了,不但带来了英法的希望,也带来了感冒大病毒,让对战的双方损失惨重。10月他被迫从敖德萨离开亲手缔造的乌克兰(P140)。紧接着,11月哈布斯堡卡尔皇帝退位,德皇被迫流亡荷兰。
三,白色、紫色和褐色。一战后,他妄想武装入侵苏维埃乌克兰,但在1921年另外一支乌克兰共和国武装入侵的失败,让他的投资人、来自巴伐利亚的德国人切断了对他的资助。1922年他只能去马德里,寄身于另外一支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分支,阿方索十三世是他的表哥。可惜此时的欧洲,军事独裁统治比腐朽的君主政体更受欢迎。阿方索国王8自身难保。威廉有着丰富的人脉,也需要很多钱,但没有投资的头脑。他的流亡生涯得到来自匈牙利贵族的资助,生活无虞。1931年他在王宫贵胄多如狗的巴黎定居 ,沉醉于酒色之中。可惜他的王公派头只是让身边的小人得到利用的机会,很有可能他在波莱特这位交际花身上栽的跟斗,背后有波兰情报机构的出力。一来打击威廉的筹款以求复辟王朝的愿望,二来破坏失意的哈布斯堡的王公贵族的名誉,三来离间威廉和哈布斯堡王室之间的关系(他被“自愿”退出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汇集哈布斯堡精英的“金羊毛骑士团”),用桃色的欺诈官司逼迫威廉逃离法国回到维也纳。1936年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幻想复辟的动力,他成为了奥地利军官。此时的威廉,孤独无依靠。他开始同情纳粹主义,寄希望于德国入侵苏联能创造乌克兰民族独立的机会。可惜希特勒讨厌哈布斯堡家族,也没有在奥地利成立乌克兰军团的意图,他连成为傀儡棋子的命都没有。
四,黑色。 1938年3月德国强行合并奥地利,接下来的一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威廉的哥哥的阿尔布雷希特家族受到波及,很快地东面的苏联也加入这场瓜分盛宴。阿尔布雷希特不否认他的历代祖先曾当过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他强调自己是波兰人。他是个有勇气的人,虽然如果他承认自己是德国人能够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财产。威廉很快披上了德国军官的制服。他和姐姐一起起诉阿尔布雷希特,希望婉转地保全少部分的被德国没收的财产能保留在哈布斯堡家族手里。他们作为自由的德国人,获得了此生无忧的一次性补偿。精彩的是他大嫂阿莉塞对纳粹政权的抨击,并预言希特勒所谓的“千年帝国”折腾不了几年(P256)。威廉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看到了纳粹的罪行,他重新评判了希特勒的政策,观点转为和他大哥大嫂的越来越近。第一次大战让希冀乌克兰争取独立的他,和身为波兰人的大哥分道扬镳,在第二次大战中,德国对波兰和乌克兰的镇压,让他们兄弟重新团结一致。他转变为一个反纳粹的间谍。不但为英法提供军事情报,也联系乌克兰的民族组织,他牵线搭桥为他们取得了西方大国的联络渠道。他这次不会重蹈乌克兰在一战中只能依靠德国、缺乏西方的支持而被苏联吞并的覆辙。
五,橙色。1945年战后的奥地利被四国分治。威廉继续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保持联系,在冷战初期继续反抗苏联。这时,危机到来。1947年他在火车站被苏军士兵抓捕,1948年8月18日,在被关押三百五十七天后,他死于肺结核。他死于基辅,死得其所。
本书的特点
本书记叙流畅,作者功力了得。序章以青春可人的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哈布斯堡起头,引出他的叔叔和父亲。行文至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十六岁的她在日维茨家族城堡的美好生活被轰炸中断,全家马上进入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在终章,老年的她喜欢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访客,讲述过往哈布斯堡家族在波兰的辉煌。笔者最喜欢的就是终章最后几段文字:
“…她们转过头去,而我亦然。她们的孙儿孙女正在空无一物的基座上玩耍,而基座上依然空空如也。
然则此书以稚童为结尾,亦当以起始为终章。”
“空空如也”让笔者想起金庸《天龙八部》最后慕容复成为孩子王,妄想着复兴大燕的桥段。
在主角威廉的身边,有着各色家族成员的性格描写闪现。有着雄心壮志妄想复辟的奥托,面对纳粹迫害意志坚定的大哥大嫂, 也有在巴黎背叛威廉的各种走马章台的凡夫俗子,以及为了乌克兰民族解放奔走的地下工作者。
无疑,威廉是其中最闪耀的明星。他会六种语言,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乌克兰语和波兰语,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乌克兰民族独立几乎就要在他眼前实现。他有着冒险精神,两次大战的战火考验不曾改变他的意志,他有着暗地反抗希特勒、斯大林这样大人物的勇气。
依靠作者的生花妙笔,威廉精彩的人生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可能是007的雏形,也值得一部专门描绘他的电影,也许把书名略改下,电影名字叫《性与谎言:哈布斯堡大公的秘密人生》就很贴切。这部发掘于波兰国家档案馆、维也纳、乌克兰和德国多家档案馆的史料,在作者的编织之下,恰如其分嵌入了地图,文后的家族谱系,人物传略,哈布斯堡王朝年表,术语及语言,以及注释和索引,顿时让这本书丰满许多。
感谢审读人:忧郁小狗,比提尼亚王后。本文除了几句略微拗口的语句,基本没有问题。阅读流畅,爱不释手,笔者一口气两天看完。与另外一本同样包含一战前夕巴尔干及周围大国形势描写的《走向火焰》相比,本书更有节奏感,没有冗长的书信描写;人物描写集中于威廉一位主角,让人更有代入感。配上社科另外一部《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更能解乏。
赋诗云:
古风·红色王子
亚得里亚海陪伴
哈布斯堡担令名
一战东线功垂败
换得巴黎薄幸情
颠沛流离屠刀识
暗送秋波救众生
奈何民族时空转
君王梦散舍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