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必须死》是一部由保罗·塔维亚尼 / 维托里奥·塔维亚尼执导,萨尔瓦多·斯特里亚诺 / 柯西莫·雷加 / 安东尼奥·弗拉斯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一):凯撒必须死
电影节第二场观影。
电影从开头的彩色转为黑白,倒叙讲述监狱死刑犯演出朱丽斯凯撒的话剧,这个出发点很好,但是连篇累牍的台词让不熟悉该剧以及这些据说是真实人物的观众看得无比困伐,中段数次打瞌睡,结尾稍有些感人。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二):《凯撒必须死》
一个特殊场合上演的戏剧,无关纪录,完全是再创作,属于电影本身的创作。艺术、戏剧、监狱、思想……都可以被偷换概念。
探讨的是关于艺术作用于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以及在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上各种可能。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三):三重记忆
一段导演的采访中节录下来的:
三重记忆的冲撞:
1,剧本,被无数代人,无数次重复;
2,狱囚,各自承载着一段强烈的记忆;
3,监狱,作为建筑体,作为人活动的空间和载体,
也被铭刻上了某种记忆。
一部足够精彩的意大利式的影片。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四):观影日记
像是《寻找作者的六个剧中人》一样,扮演着凯撒、重刑犯真实的自己。重刑犯并不是演员,他们没有义务去全身心投入彩排,但他们的情绪是真实的,会有低落抑郁的时候无心演出。最后决战那段激情四射,燃了。都是为了自由,戏剧与现实。犯人们可能没有机会再融入社会,回归正常,但至少莎士比亚让他们在舞台上获得了无比的赞誉与掌声。“当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艺术,这个小房间又变成了牢房”,真实的残酷。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五):你的美与善从未消失
没有人有原生罪,之所以没有被感化,没有体会到生活美好,那是因为你一辈子可能也没机会接触。虽然身处牢笼,依旧有机会享受艺术的熏陶,依旧能够感受生活之美、内心之善!死囚并非十恶不赦,很大程度是由于环境所迫,希望曾经犯错的人都有机会感情到生活的温柔!希望社会不会像主人公一样等到他死之时才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另一面。全剧虽然只有七十几分钟,但是明线和暗线分明,表面明线为拍摄莎士比亚的舞台剧,暗线为一群心理状态随意艺术熏陶不断改变的囚犯!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六):凯撒必死有感
加起来年龄超过160岁的塔维尼亚兄弟,因一次偶然,看了重刑犯的表演后,鲁莽、借钱、挣钱罢向世人贡献了一部骇人的具实验性覌念性的电影<凯撒之死>。尽管够前卫,我仍可闻到新现实主义的意面味:所有真实身份非职业演员在导演设定又给予的空间里,完成电影的、戏剧的也是自我的表演。把戏剧的舞台腔与现实空间及演员的现实生存痛苦关联、揉杂、奔放又落地。戏剧结束后,导演又现实交待演员(意大利黑手党头目在内)各自命运走向,令人唏嘘。这片最震处,我认为仍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超越。戏剧、生活与电影,观众时常被间离。导演的观念性在于探讨虚拟与真实边界何在,现实中人和舞台上人谁在表演。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七):#电影好分享#凯撒必须死
前两年的电影,意大利的剧情片。故事讲的是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重刑犯。这些被判数十载甚至终生监禁的囚犯,经过试镜、排练,排演着莎士比亚戏剧《尤利乌斯·凯撒》。他们在监狱的房间、走道、操场上,演绎着那段两千年前的阴谋和悲剧。 这部电影整体构思很棒,电影所呈现的效果也是对得起这部电影的编剧。时空的错位,伴随着剧情的进展,所有角色的情绪的发泄,都在有意无意中传达着对每一个艺术个体的尊重与怜悯。当所有一切都安静下来,在艺术中走过一遭的囚犯,终于满是木讷地心酸道:当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艺术后,这小房间又变成了一间牢房。艺术唤醒了他的渴望,却也清晰了现实的痛苦。禁锢与自由、现实与历史,整部电影表现的很有张力。也许,我们现在做的,到底是谋划未来?亦或是在重新书写过去?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八):凯撒必须死,金熊必须亡
Cosimo Rega:“当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艺术,这小房间又变成了一间牢房。”艺术,是插上翅膀,还是认出颈上的枷锁?
看新片真的很有风险,如果不是自己不太会欣赏纪录片的话,那只能说铺天盖地评分和风传还是少看点的好,或者应该这样说,被电影感动的其实都是自我感动。
6个月跟拍,最后只得这76分钟,深度和戏剧性都赶脚不很够,交代也不够清楚。6个月的记录,不管是人类学的笔记、定性研究的东西还是口述史基本都是可以驾驭的,结果却如此蜻蜓点水,G点全无……也许是被好莱坞荼毒太深,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也许这就是八旬导演的返璞归真吧…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九):艺术生而自由,人类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017意大利电影周·凯撒必须死·2012】2012年柏林金熊奖颁给了一对耄耋之年的老兄弟,塔维尼兄弟,以表彰他们拍出这部表现监狱重刑犯排演莎翁经典《尤里乌斯·凯撒》的半纪录片。电影中的角色由真实的囚犯出演,监狱成为排演的舞台,现实与艺术的分野被彻底打破,也真正践行了一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发愿:“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和“ 还我普通人” 。
监狱部分是黑白片,用特写近切把这群草根演员的头颅躯干框进镜头,影像极尽粗砺,表演刀削斧砍,生硬有力。囚徒们操着方言诵读莎翁台词。牢里的黑门囚窗铁笼栅栏,都被有机地调动成了舞台元素。观众盯着“罗马人演罗马人”,仿佛穿越到2000年前的罗马。
影片中最重要的还是囚徒演员们在一次次的排演中不断被拷问忠勇、背叛、代价、偿还与自由这些根本问题,一次次体验无论出于怎样的理想与情怀,凶手必须付出代价的必然结局;一次次被带出又送回牢房……曲终人散,一位回到牢房继续受刑的囚犯长叹“当我开始懂得艺术,监狱才成为真正的监狱。”
艺术生而自由,人类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凯撒必须死》观后感(十):感觉是一个可以拍的很好但没拍好的电影……
有点失望,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个人觉得只是披着"戏中戏"外壳(虽然他们都是真实的囚犯,外层的"戏"是真实的)的戏剧排练表演纪录片。外层戏(即电影本身的讲述)的剧情很弱,所以从始至终都没啥代入感。从形象塑造方面来看,人物被扁平化了,没有什么对外层戏中个人犯罪经历的延展。脸盲本人无法对应每个角色现实生活的罪行,更很难从70分钟的电影(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内层戏里)里联想出他们内外层戏中的个性联系。这种联系是撑起整个剧情张力的关键,而在电影里内外层戏的环境架构虽然不能说有割裂感,但是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没有被很丰满的构造。在我看来他们全就是【罪犯】,一群罪犯在排练莎士比亚,仅此而已。暴政、谋杀与监狱社会本身的联系本来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就像《死亡实验》那样,这部电影还会增添戏剧本身的表现力。如此,罪犯们会不自觉将自己的现实经历同所扮演形象结合起来,再被接受设定的心理暗示与环境影响,最终将戏与现实的边界完全模糊。此时的表演才是最真实,对观众最有感染力的。但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看到有进行过什么有关延伸,作为我是很难入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