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本由[苏联] 鲍·瓦西里耶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精选点评:
●未删减版的电影比书更好看一点
●七分吧,选一个小事件来写,没有主角光环的英雄还是很不错的。
●战争年代的牺牲精神令人感动。愿永无战争。
●在图书馆看完这本书,眼眶湿润,心里堵的很,五个年轻的姑娘就这么牺牲了,好难受!
●小时候读过很多遍,泥沼、树林、河流、清晨的高炮连,很多场景都在心里埋藏多年
●想起知乎上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俄粉。。。 因为这片土地你爱的不够深沉。。。
●阅读俄国作品的最大绊脚石就是那堆人名。。。
●难以名状的沉重压抑着我。战争于我们而言,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却又是多么陌生的景象。而瓦西里耶夫把战争,把恐惧,把所有残忍与伤痛从数年前直接拉回到我们眼前。对战争模糊的概念渐渐除却,与之相反,对俄罗斯人民所付出的沉痛代价更加清晰明了。瓦斯科夫“胸中满怀激情,仿佛整个俄罗斯就在他身后,仿佛正是他,此刻是俄罗斯母亲最后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整个世界更无他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
●那些女孩们太可爱了~
●从几位女性的视角展现战争,更显得战争残酷无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二战题材是我一直喜欢的类型,前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从女性方面的角度描写战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像我们讲述了苏德战争中围绕着苏军小分队与德军侦查兵的一次激烈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我感受到了书中几位女兵的勇敢与坚强的意志力。在这场战斗中,正如书名所取,一切都是静悄悄,隐蔽在静悄悄的树林中,更有着作战双方紧张而又迫切的希望,这种强烈的反差生动的带领读者体会着那个时代革命战士的艰辛不易,同时我更深深的感觉到了一股革命勇敢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二):一本让你反思人性的战争书
一口气把这个中篇故事读完了。
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为什么我不放过这些个德寇,偏偏要采取这样的决定呢?
这是我读这本书的起因,这段话打动了我,然后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更多这样的语言,他诉说苦难,诉说过失,诉说狼与兔子的天性追逐。还有:他们打死伤员——这就是他们的法则;人跟畜生的区别就在于他知道自己是人……
这些让我感动,更让我心疼,人类与战争,人性与战争,特别是那个德国伤员为了自己活命而选择让同伴在他面前死去,这很残忍,也很无奈。面对生存的选择,我们无力改变什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三):战争没有输赢
感觉翻译的很好啊,有译者自己的风格在里面,没有一味的打翻译腔。
故事从最开始女兵到来的轻松快活,到后来战争过程中的惊心,再到最后的惨烈悲壮,五个女孩走完了她们的一生。一直觉得战争没有胜利可言,无论是正义方还是非正义方都是输家——无数性命消逝,如何计算输赢。
作者寥寥几笔便塑造了五个个性鲜明的姑娘,讲其生前事一一道明。以准尉瓦斯科夫为主线,生动详实的描写其心理活动,以一个男性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战争,还有这个民族的精神。选择本该被保护的美好又柔软的女性为主角,也更反应了战争的残酷,在当时的苏联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吧。
俄罗斯文学读起来自有其民族风骨在其中,男人熊一般的刚强,鹰一般的敏锐,以及他们对女人的保护,对敌人的恨和狠,对祖国崇高无比的景仰和热爱——文学孕育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四):暴力美学,爱的反身代词-战争
我不想说苏联人民抗击德国侵略怎样伟大,就像书中前言中所说的,这本书教会人们爱自己的国家,那么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是否也有同样的恩仇呢?库页岛?海参崴?中俄反击战?需要清算么?那么现在的中俄友好年?不知道,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只要这个地球上还有人类,1个以上,就会有战争,记得看过一段文字,说这个世界的人类战争历史比和平历史要长久很多很多,所谓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差不多就是打来打去的历史,可是这样说吗?可以吗?不可以吗?可以吗?不可以吗?这话我信,人类一直都在和自己过不去,宗教,文化,观点,思想,所有这些大脑的衍生物-分歧都通过战争来解决,只不过形式有所区别,口水战争,火药战争,电子战争等等,没完没了,也难怪,如果不是这样,那天天也就不需要什么新闻频道了,都信一个宗教,一种文化,行事一样,世界大同了?那新闻还播报什么呢,还会让哪个国家又有武装冲突或者骚乱来占领大篇幅吗?还需要去剿制索马里海盗吗?还需要战地记者吗?决不能说这让人类变得具有差异性因而多姿多彩。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五):不曾有过的春天
这本享誉盛名的小说原名叫《不曾有过的春天》,我更喜欢这个名字。
大学时读了很多“十七年文学”时期的红色小说但大都如过眼云烟,没有想到苏联的一部描写卫国战争的红色文学意外地打动了我,或许是因为它短、或许是因为它凄美。
一个准尉和五个临时拉起的女兵,为了阻止德寇炸毁铁路只身追击,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十六位德国士兵。故事还是挺具有传奇性的,但也不失真实动人。
真实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瓦斯科夫准尉看似平庸古板而且死守操典的教条、小火车站的生活湮没了他的英雄主义与斗争精神,但在面对敌人时摇身一变成了最富经验的猎手和指挥官、有勇有谋,可以说战斗的胜利完全就是他所引导的;同时他有着特别可爱的一面,比如面对着女兵时的无奈,在战斗最后他在心灵上与情感上完全接纳了五位女兵、所以最后五位女兵的牺牲成为了他要用一生去消化的痛苦。
五位女兵性格与经历各不相同,但都一齐牺牲在这场战斗中,她们不是所向披靡的女天神、只是被战争摧毁的无辜少女。
永远期待明天的李莎倒在了沼泽地里,她既没有等到那位猎人给她许诺的生活也没有等到与瓦斯科夫共同的歌唱。
翻译古尔维奇在为准尉取烟荷包的路上死于德寇的刀下,微弱的呼喊是她惟一的反抗。
弃婴契特维尔达克一生都活在幻想与谎言里,她的死最不“光彩”,她无力承受战争的残酷、怀抱着极大的恐惧,慌张之下暴露自己从而毁坏了准尉的计划,可是谁能去责怪她呢?谁能去苛责她呢?
“冒险的母亲”丽达更有经验更老练,可那是失去丈夫的代价换来的,开枪自尽前她该如何牵挂自己年迈的母亲与弱小的儿子?
冉卡是作者用了更多笔墨与情节刻画的一个形象:她美丽自信、光彩照人、桀骜不驯。为阻挡德寇渡河只身跑出去游泳、在准尉被制服时用枪托砸向德国人、最后的战役中自己引开全部的火力,从恐惧到无畏,她在这场短暂的残酷的战争中真正获得了成长,可最终也逃不开牺牲的命运。这种美丽的摧毁谁能不心痛呢?
不曾有过的春天,这些少女短暂的生命就这样全部终结在了一场深林里的战斗:她们命途坎坷,或许从未拥有过春天、或许被战争带走了春天,而且再也看不到战争结束后的春天了。
战争是罪恶,摧毁所有美好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