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礼物的流动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3 03:48: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礼物的流动的读后感大全

  《礼物的流动》是一本由阎云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礼物的流动》精选点评:

  ●作者为什么不用中文直接写,要是用中文的话,那岂不是写的更加行云流水了

  ●和《变革》一书一样,本书可读性也很强。而且,作为博士论文的本书更加集中,基本观感和《变革》一致,有意思,但「差口气」。不过,关于「礼物」种种的提问思路和角度,确实可以帮助我更清楚地理解我家尤其是我妈多年来的思虑和行为:)其实,阎所标举的人类学探讨个体情感的手段,对于文学研究自然是有帮助的,因为文学本就关乎情感,只是如何才能不隔地运用,还要思量……

  ●写的真好……可以当教科书了!

  ●1.田野的目的在这本书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实现。挺有意思,虽然说的是一个村子,却让我联想起从小到大的很多经历。2.搞清楚了礼物,就看得懂人情吗?你以为的好人,实际上是个大坏蛋呀。

  ●原来刘瑜翻译过这本书。。

  ●看的第一本人类学著作,在没有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许多地方还是很费解吧。

  ●平时身边习以为常的各种随礼,被作者写成一本研究著作。学问就是这样,抽丝画图。

  ●送的不是礼,是寂寞

  ●结合自身的经历能有很好的理解。作者对于历时和共时的研究都做了,是田野调查,也是农村社会学

  ●20160214:社会交换//20160329:主题和内容很下饭超有趣,但缘于学术专著文体,和结构不太明晰的章节安排,可读性不好。需要从连篇累牍、对非专业读者价值不大的田野调查中,打捞零星的有趣段落。前五章太水,故事太多,第六章开始光芒密度渐增,理论多了……暂搁下,不值得深读了,以后有空继续6-9章。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一):意思意思

  1.70年代,针对流产和妇女绝育的礼物馈赠已经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现象。

  2 不合法的情人间的礼物被称为“意思”

  3 单向送礼模式 村民给干部,低层干部给上级,村民给城里的亲戚。

  4 1989年,一个年轻人鼓励他想娶的那个估量向他自己家里所要一大笔财力。据一些受访者说,那个年轻人告诉那位姑娘:"尽量强硬写,要4000块钱干折,不还价。否则你不会从我妈口袋里搞到钱"。

  同时,他又坚称非那个姑娘不娶。可以预料,那个姑娘的得到了她想到的的一切。婚礼后几个月,着对夫妇离开了新郎父母家,建立自己的家。(父权的衰落)

  5 在农村改革早期,中国领导人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四属户会不会变穷。为了论证改革的合法性,改革积极分子们千方百计表面,四属户和其他村民一样确实从改革中受益了。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二):一点critique

  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结构清晰、内容夯实、语言优美和相关理论对话密切,并提供了创新之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作者们如何在第一章节为自己的研究增添光彩,逐个从各个维度论证本研究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以礼物为媒介,作者其实还是在谈关系、人情、面子、权力等议题,并论证为何礼物流动可以非常切中要害地分析关系、人情、面子、权力等问题。然而我还是觉得本书几乎完全不跳脱作者在第三章对礼物的分类设计的场合和关系,是局限的。除了比较特殊的礼仪场合之外,日常生活是最踏实的展现关系、人情、面子等问题的来源,如果本书适当佐以日常生活中的资料,会使本书更为丰满。就像在前言中,作者指出没有过多涉及妇女们之间的礼物交换,是本书的一个缺憾。的确,日常随礼,或者非正式礼物的其他回馈也可以当作比较广义的礼物,该研究也更加踏实。

  第五章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中,作者比较了姻亲和族亲,乃至朋友之间的关系程度排序问题。作者认为姻亲来访人数多、礼金比例大,就说明人们更重视和姻亲的关系网。而族亲的关系网则不那么被重视。但是这些礼单都是婚礼的礼单,而作者是否考虑到,有这么一种可能:婚礼而本就被视为族亲自家办事,礼单之外其他事务帮忙众多,可以说是提供了更广泛的礼。于是礼单出得少。所以要知道的是族亲是否分家,办事家庭结构问题。而且,礼单本来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需要努力才能建立的关系,自然建立的自有关系不需要用力培养。正是因为姻亲没有那么铁,所以才需要维持。另外,不排除姻亲本来人数就更多,自然比例更多,来参加婚礼的人更多。

  而且,送礼的行为,本来就是存在于非自己人之间,是同心圆中超过一层关系的人之间的流动和往来。姻亲需要往来,正是此理。

  既然已经在做田野了,为什么不直接分析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是族亲关系更铁还是姻亲关系更铁?本书仿佛是为了做礼物流动的研究,而一定要用礼单的内容和数目分析,还是没有走入日常家庭的核心。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三):今年你送礼了吗

  关于礼物,想到两个事情,其一是当我拒绝去给某一亲戚送礼时而遭到的白眼以及“不懂礼”的评价;其二是某县政府门口有一家烟酒店,送礼者在这里买东西送给相关领导,而同时县领导会定期将自己收到的烟酒在这里折现。这两个事情正好代表了礼物流动中的不同模式,从方向上而言分别是水平的和垂直的礼物流动;从目的而言则分别是表达性送礼和工具性送礼。

  所谓水平性礼物流动,是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礼物的流动主要是在相同或相近的社会阶层中流通。而这样的礼物流动多是表达性的,即送礼者为了向受礼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水平性流动的基本特点是互惠,即收送双方会达成最终的平衡,甚至会有为了收礼而送礼的情况出现。而垂着性水平流动,则是指礼物沿着社会阶梯上下流动,当然主要的方向是从下向上的流动。这种礼物流动则对应着工具性送礼,送礼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或是基层官员为了自己的升迁,或是为了得到某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垂直性的送礼的基本特点是非循环,因为收礼者一般是社会上层以及掌握资源和机会的人,所以不会出现回礼一说,或者回礼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即送礼者目的的达成。

  礼物在中国社会中像血液一样流通于整个社会网络之中,甚至可以说社会网络是由于礼物这一联系而产生并存在的。一方面,礼物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和维系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礼物的来往之间,人际关系得到维持和扩展;另一方面礼物也是权力生产和资源分配的一种手段,在一个资源和机会被垄断的社会之中,礼物成为分享资源的交换条件,同时在这样的礼物流通中也强化了有权者的权力和无权者的无力。

  礼物,从其字面而言是承载“礼”之物,而日常话语中也以“送礼”来表示礼物的流动。但是从这一人类学的研究来看,礼物背后更多的是“互惠”、“人情”、“面子”等实用主义所指。送礼更多的不是送“礼”,而是送“物”,工具性大大盖过了表达性。其结果便是,所有人都疲于送礼,但又不得不送礼,礼物成了负担和约束。当然这也是社会的应有之意,在我看来,“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强迫你去做那些你并非与你心同之事的人造物。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四):驳斥“一个奇怪的乱”的评论

  “一个奇怪的乱”用礼物的交换来理解南北方人的差异本人不能同意,首先,”南方人精于算计,北方人重义气“,这个前提就有问题,什么标准是义气,什么标准是算计,如果说讲关系聚山头算义气的话,南方人并不差,另外,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刻板模式"(stereotype)的伪问题,就如对河南人的污名化一样,说河南人各种差之类,那我还问一句你要把河南人归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北方人讲义气,南方人爱算计的问题,应该是属于南方人的重商主义比北方人强的问题,北方人在政治上又多有作为。所以可以把这个问题归为南方人更讲契约精神,但这种契约精神在集权统治之下发展不出民主制度,所以也需要礼物的交换去保护自己免受政治或其他灾难的威胁,比如南方的宗族组织等,而北方人(尤其是读书人)大都是抱着做官或从军的思想,现代社会中更是国企大部分是北方人当老大,拿山东来说,政治局里面的常委山东人最多,国企里面的高层领导也是山东人最多,而且齐鲁大地更讲”关系“。如果硬要说南北在礼物交换上有什么不同的话,南方可以算作”平衡互惠“(balanced reciprocity),北方应该算作”泛化互惠“(generalized reciprocity),两种礼物交换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都需要”送礼、收礼,还礼“,只是平衡互惠会比较明显地呈现出来,要求确定的时间送、收和还礼,这恰好符合南方人的契约精神,也即重商精神,当然,北方人中会认为明算账有点不近人情,所以才会觉得南方人算计,精明,但北方人的礼物交换本质上和南方并没有不同,只是在形式上不一样。千万不要把南方人的礼物交换当成”消极互惠“(negative reciprocity),契约精神不允许,如果把南方人明算账、理性交易的现象当成消极互惠,就会成为一种刻板印象,而把”算计“当成了一个贬义词。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五):礼物是什么

  礼物是什么

  礼物,是人们之间交流感情的重要媒介。例如为了表达友情、爱情、亲情,是人情礼物;为了委托别人办事,是关系礼物;也可以是表达一种仪式感、礼仪感,是场合礼物。

  一、送礼的分类

  本书一开始,是为了完成博士论文的目的,而且是用英文完成,因此一般的读者可能不好理解,作者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用现在的话说严谨有余,活泼不足。

最直接的缺憾恐怕来自于语言表达方面的限制。本书最初是面向英语读者,用英文写作的;其结构安排和表述方式在译成中文之后都难免有不符合国情之处。

  本书把送礼分成以下3类;

  1、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2、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3、工具性送礼。

  是不是觉得学术性太浓了?我来解读成;1、固定事件送礼。2、固定时间送礼。3、求人办事送礼。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之所以解读为“固定事件送礼”,是因为这个送礼一般是事情是固定的,但是时间不固定,在书中指导有婚礼、葬礼、生育、生病、参军、大学录取以及乔迁是主要的送礼原因。

  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解读为“固定时间送礼”,是因为这个送礼是事情固定,而且时间也固定,书中有所指有过年过节、老人小孩生日、结婚纪念日。

  工具性送礼,解读为“求人办事送礼”,是因为这个送礼事情不固定,时间也不固定,在书中主要是拉关系、走后门的送礼行为。

  二、送什么礼

  1、 特定的场合,会更倾向于送同一类的礼物。比如;春节送饺子、腊肉,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嫁女娶媳妇送汽车房子。

  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流行送现金。由于物质极大丰富,过多的实物礼物对于收礼人来说越来越是一种负担,人们就倾向送现金、购物卡,这样“自己想买啥就买啥”。

  三、为什么送礼

  礼物,是一种丰富的信息。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用各种祭品祭拜天地神灵以求安康,这可以说是“向上天送礼”。

  后来随着礼文化发展,向上送礼体现了位卑者对位尊者的尊重和忠诚,反映了后者在他们的下属中的权力和威信。

  而朋友与亲戚之间送礼,或为表示尊敬、或为维系亲近关系、或为延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而礼物就像一个盛装情感的器皿,表达的是一种亲情和友情。如果没有这个容器,这情感就无法传递、感受和保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礼物的流动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