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成绩下来了。我家娃考砸了。
我心里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是,中等偏上就万事大吉。可偏偏,这回她有两科没过中等线(一共三科)。
现在小学里不搞分数排名,只公布你考多少分、班级平均分、班级最高分。我们一看她有两科在平均分之下,简直晕倒。毕竟这种事情前所未有,又听人讲这是孩子分水岭的阶段——是差生还是优等生,基本上在这个时候可以定下来。顿时全家不胜惶恐,集体寻找原因。
寻找原因的过程艰苦卓绝,首先,是不是遗传?其次,是不是我们懈于管理?再次,是基础分丢得多还是易错分丢得多,分别代表了什么?然后,孩子身上的哪个习惯导致的丢分?还有,她是不是为什么事分心了?甚至,是不是有喜欢的小男生了?嗯?(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被我妈打了一下头,毕竟人家才8岁多。)
在交谈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大人之间相互争执,相互讥笑。比如骆仰仰小时候成绩比我好,学习比我用心,姿态比我端正,她就说:“我小时候也不是这样啊”巴拉巴拉,说完又说:“哎我忘了,她又不是我生的。”这是赤裸裸的讥笑,我很生气:“我小时候也不这样。”我妈立刻就说,你有回考什么什么,考了二十多分。我说那是因为我考试的时候睡着了。大家群起而攻之,考试怎么能睡着呢,这分明是智商有缺陷,脑筋里有石头……再比如,我们反省是不是教育得不够,我爸立刻反驳,班上那谁谁谁,没爹没妈,姥姥带,从来不问学习,人家也没考中等以下啊。好吧,那归根结底还是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因为孩子是我生的,大家一起养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有问题……“追责”就这样隆重地、狂野地、强势地、长久地,霸占着我们的所有话题。
我想起我年少的时候说过,将来我要是有了小孩,哪怕天天考倒数第一我也不会管,因为生命不是为分数而来的。
现在我知道错了,我收回,请命运不要打脸。
成绩出来之后的这几天,我们家里非常热闹。动不动就有开会感,而且你也搞不清谁是领导。
唯一不发言的是我男朋友,我能从他凌乱的眼神里看出他的慌和忙(忙着在脑海里做笔记,将来他的娃也有念小学的时候)。
崩溃是有期限的,毕竟你不可能一直崩溃。在崩溃之后,人会陷入一种虚空感。这是大脑机制为了人类不至于灭亡而分泌出一种叫&%¥@#%~*的东西。我在这种冷静中,认真反向看了一下。
我觉得人生考砸一次,并不全是坏处……
比如,骆仰仰同学在这次事故发生后,明显肺活量增加。
以前她喊糖糖,有点娇滴滴的感觉,软糯糯的唤一声“糖糖~”均为升调(第二声),仿佛后面马上跟着什么惊喜。现在,她喊糖糖是气吞山河式。第一个“糖”第一声,拉长,第二个字第四声,落地生坑。后面的话还没说,你就知道这不容挑战的权威和这权威之下的斩钉截铁。
再比如,由于考砸,全家的凝聚力空前。之前大家都懒懒散散的,种菜的一心种菜,买买买的一心买买买,写稿子的一心写稿子,玩手机的一心玩手机(我爸),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小欢乐里不可自拔。突然!平地里一声惊雷!娃考砸了!于是大家全部放下手中的事情,清清嗓子,各抒己见。近看是吵吵闹闹,远看是欢聚一堂……吧。
还比如,娃考砸以后,在对娃360度的分析中,我们还是会发现平时她一些优点的。她老实。考砸以后主动上缴了ipad。她狡黠。她说妈妈我们这个寒假不要出国玩了,因为我没有考好。其实她能不知道是因为疫情吗。她情商高,懂取长补短,这几天上画画课和长笛课均得到表扬。她财商也高,问我,能不能以这个分数为起点,下次她考试每多考一分就奖励十块钱零花钱。
我内心OS:嗯?为啥要以这个分数为起点?你咋不以负分为起点?
当然,最大的好处是再也不用纠结她将来是念清华还是念北大了;
写“我们是社会上最默默无闻的一颗螺丝钉”时也更行云流水了;
“栋梁”一词更有高光了……
连睡觉都有智者跟我说话,说承认你的平凡和孩子的平凡吧,承认它接纳它,包容它怜悯它,让生命得以自洽……
在一系列时佛时魔的斗争之后,我思索我什么时候能放下。万万没想到它的契机来得如此突然——今天有个朋友带娃来玩,她聪明有钱又貌美,是成功女性的典范。我做好了自取其辱的心理准备,问道:“你家娃这学期考得怎么样?”
她说:“什么?孩子已经期末考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