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30 03:0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经典观后感1000字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观后感(一):生活在纽约的都是勇士

  When people say why do you live in New York, you really can't answer them, except you know that you have contempt for people who don’t have the guts to do it.

尽管弗兰和很多New Yorker一样,吐槽的同时也深深爱着这个城市。但生活在纽约,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弗兰说没有人担负得起纽约的生活,这也许是真的。纽约的房租有多可怕,一个人生活起步价2000刀每月,走运的话。以我现阶段的工作,在纽约能找到最好的岗位开价7万美金每年,平均每月不到6000刀,也就是说工资的一半要用来交房租。这也许还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但这样的房租价格(2500刀)只能住合租的公寓,我或许能租个卧室,而我的客厅会有一张床垫租给付1800刀每月的租客。屋里没有洗衣机,我得到公共的洗衣房去洗衣服,运气好的话地下室就有,否则就得去几个街区外的laundromat,当然都是收费的,一次大概5块钱,只收硬币。我最好提前备好零钱,因为laundromat的ATM取钱是收费交易。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吗,想象一下在冬日一个下雪的夜晚挑着两个大袋子揣着一口袋叮呤咣啷的硬币走过几条有抢劫犯出没的脏兮兮的街道,就为了洗几件该死的衣服... 你的公寓有老鼠?闻起来像大麻?暖气像摆设?太正常不过了,这里是纽约。

我曾经抱怨过巴塞罗那地铁里的尿骚味,但是跟纽约比起来,所有城市地铁的肮脏程度都是小巫见大巫。与巴塞罗那和伦敦地铁那种单一的尿味不同,纽约地铁有一种特殊的臭味,大概是混合了二手烟,流浪汉,狗,老鼠,大麻,酒精,呕吐物,奇怪的香水,和各种体液的气味。像所有大城市一样,地铁车厢总是非常拥挤,神奇的是卖艺的人还是能够自如地穿梭并表演着各种高难度动作,从乐器到吊环到空翻,纽约地铁无奇不有。有朋友提醒过我说,千万别走进空无一人的车厢,因为那节车厢一定有鬼。他大概是对的,我就遇到过一次,在拥挤的地铁找到一节空车厢,走进去之后一股刺鼻的氨味扑面而来。如前所说,这哪有地铁平时的气味可怕?但那一次的浓度,好像打翻了实验室里所有的尿液样本,形成了一个天然结界,把所有试图闯入的凡人一并轰了出来。车厢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妇女,疑惑地看着所有夺门而出的人不停地问"what is wrong???" ...她大概是一位仙人吧。纽约地铁还有一点很奇妙:坚持使用过时的刷卡式纸质车票,即使你买的月票,也是那张没有任何区别的黄色卡纸。这张纸一次刷成功的概率及低,常有那种连刷几分钟都没刷成功的情况,把跟在你后面等着乘虚而入的逃票人员都气得直骂脏话。

我的朋友Blaise,土生土长的都柏林人,二十年前选择搬过来做一个New Yorker。她说纽约的脏是"liveliness",街道上的污水,垃圾,老鼠,噪音,都是生活气息。我无比认同,但我可能永远无法像她一样热爱这种生活。最让我感到害怕的不是犯罪,而是毫无掩饰的生活的残酷。纽约的街头有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常常衣不蔽体地,以各种姿势盘踞在地上,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住在街上的人”,但他们通常零星地分布在遮蔽的犄角旮旯里,不怎么引人注意。而纽约不同,“街上的人”仿佛是城里的游牧居民,他们在各个街区形成了自己的“community”。与所有人一样,他们出没在脚手架下的人行道,地铁站,超市和博物馆门口,中央公园,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暴露在无数游客的目光中。纽约客们,抱怨着系统的问题,同情着他人的不幸,却用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与“街上的人”互不干涉的共享着这个城市。在我所生活过的六座城市里,没有一个像纽约这样把污秽,贫穷,饥饿,死亡,老无所依...所有生活的黑暗面如此直接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我却是那种“把灰尘扫到地毯下面”的人,注定无法直面生活的真实。

我曾对一位DC长大的朋友说,每个美国年轻人都应该去纽约体验一下真实的人生。她笑了,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如弗兰所说,选择生活在纽约,需要太大的勇气。

BTW,"Blowin‘ in the wind"有没有可能是迪伦对纽约狂风的抱怨?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观后感(二):有多智慧,就有多洒脱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观后感(三):纽约犹太知识分子的魅力

  

在看之前本来没有对这部纪录片有太多的期待,只是在一个没有安排的周五晚想着随便看看吧,没想到会意外的见识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就连已经功成名就的马丁大导演在片中也是仿佛“只要Fran呼吸,马丁就会大笑”

金句啊!Fran在纽约的街角

正如她在片中所说的,人们总是会喜欢自己年轻时候的音乐,因为会让他们想起那段欢乐的时光。曾经我住在慕尼黑的时候和一个正在攻读数学博士的来自纽约的特别聪明的犹太男孩子约会过,他也是这样傲慢不羁,最开始也会觉得他是一个Snob,很讨厌又自大,也喜欢说些看似刻薄但是又一针见血的话吸引你的注意力,也惊叹于他的说话风格,因为说的太快总是显的我雅思8的英文是三岁水平,但慢慢习惯了以后,也总是会看见他就笑,以至于他开始显摆自己家世不凡的时候也会觉得他可爱,总而言之是一段很快乐的交往。

所以当在Fran开始说话的时候,在慕尼黑的那一段时光仿佛就在脑海里被挖出来了,再加上Fran毕竟岁月积累下来的更多wit,听她讨论everything简直就是在慢慢的喝一杯调制好的水果鸡尾酒,实在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列举一些觉得很有意思的她的Quote:

“How can one learn a sense of humor?"

"How can you acquire a sense of humor?The same way you acquire height."

"One thing about the talent is that is absolutely randomly distributed throughtout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nything.You cannot buy it.you cannot learn it,you cannot inherit it,it's not even genetic .It is just sprinkled like sand around the world,and it could come up anywhere.

感觉Fran认为才华和幽默是一种天赋,这一点我觉得我认同她,相对于现在的都是以”资本“上位的时代,好看和有趣的人越来越少,没有人去花心思寻找,而是更愿意去给大众洗脑告诉别人什么是美什么是有趣的。

Fran也爱对自己吐槽,吐槽自己以高价买了纽约的公寓,但买了以后就跌了,但是她的公寓也实在是。。。太美好了吧

反正我要是在纽约拥有这样像图书馆一样的公寓,I don't know what to expect for rest of my life.

希望自己在老了以后也能保持Fran这样的精神气(虽然差距太大不太可能)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观后感(四):如何谈论纽约:假装这是一座城市

  纽约的千万人中,唯一一个看着自己在往哪走的人就是我。我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是《假装这是一座城市》。

01 一名New Yorker的城市生活速写 Fran Lebowitz是一名美国作家、评论家、演讲家以及业余演员,她对纽约大都会生活发表了许多尖锐、具有洞察力的见解,其中不乏对于美国城市发展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批判。1950年出生,1969年首次来到纽约,从事过清洁工、出租车司机、专职司机等工作,最终被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聘为《Interview》杂志专栏作家。她于1978年出版的第一本书——《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记载了纽约客的日常烦恼,这部充满幽默感的作品使她名声大噪。

2021年,70岁的FranLebowitz仍在发掘这座城市的“槽点”,她与老朋友Martin Scorsese共同执导的纪录片《Pretend It's a City》以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的形式发表了对纽约城市交通、文化、治安、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见解,以及她眼中真正的纽约生活速写。

02 片段节选:我们如何谈论纽约

这部纪录片共有七集,每集半个小时,Fran Lebowitz的发言拥有加速时间的能力。尽管未曾像她一样深入体验过纽约生活,但许多观点放在当今的城市都是相通的。关于城市步行体验,她说如今纽约的人们都行色匆匆,不再有人留意周遭的事物。关于城市更新,她说在纽约没有什么东西是永久的,政府花了四千万美元修了一堆对市民来说没用的装饰,却忽视了人们真正的需求。以下精选三个小片段:

- 城市中的“彩蛋”——路上的纪念牌

纽约的路面上有许多东西,有涂鸦,也有广告。而很多地方的路面上镶嵌着各种纪念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件事,因为这表示他们希望有人看到这些牌子。我不认为他们想:“只有Fran会看,其他人只会在走路的时候盯着手机,只有Fran看到,但她值得,我们为她做这些纪念牌吧。”图书馆附近有不同作家的纪念牌,还有一些作家的名言。如果以为人们都会停下来阅读这些铭牌,那就实在是太乐观了。

-观察

在纽约,生活永远不会无聊。换句话说,如果坐在某个地方等待,比如地铁,大部分人都在看手机,少数人在看书,但我从来不会做这些事。我就坐在那里,看着我的同胞们。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非常有趣的。

- 他们为什么来?

Martin问道,你觉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来纽约?这里有什么魅力?Fran答:纽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都不是这里,所以他们来了。

02拍摄地:新纽约与旧纽约

《Pretend It's a City》的拍摄地点经过了精心挑选,从1888年成立的Player’s Club到如今的时代广场,访谈与街头漫步的镜头穿插,饱含历史感的色调蕴藏着对黄金时代的缅怀。

- 纽约微缩模型版图

纪录片中Fran最常出现的场景是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纽约市全景微缩模型展区,她在这里将个人记忆与城市位置相对应。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模型,它将纽约市831平方千米的土地浓缩为8.67平方千米。该模型由由Raymond Lester Associates的100名工匠组成的团队在1964年精心打造,并在当年的世博会上展出,并进行了多次更新,其尺度误差不超过1%。

-玩家俱乐部(The Player’s Club)

《Pretend It's a City》中的许多访谈都是在The Player’s Club进行的。这一俱乐部位于Gramercy Park,其成员主要包括戏剧界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成员是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他是一名狂热的台球爱好者,曾经规定在他生活的任何地方必须要有合适的台球桌。在俱乐部的一楼摆着一张台球桌,直到今天,他的球杆仍然挂在那里。

- 赫斯三角(Hess triangle)

Fran在第一集中表达了对纽约路面上各种纪念铭牌的喜爱。其中出现的Hess triangle位于纽约West Village附近的第七大道(Seventh Avenue)与Christopher Street交汇处,这块占地0.32平方米的小三角形铭牌是政府与原土地所有者之间产生纠纷的结果。David Hess曾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一栋五层的公寓,1910年城市有关部门宣称要收回这片土地,对253栋建筑物进行征用并拆除,用于拓宽第七大道并建设地铁。对官僚主义感到愤怒的Hess一家用尽了所有法律手段也仍没能保住自己的公寓,但其继承人发现公寓被征用时,土地测量疏漏了55号地块上的一个小角落。纽约当局要求他们捐出这一小块地,但他们选择了拒绝,并于1922年在这里以三角形马赛克的形式标明了所有权。1938年,这块纽约最小的地皮以1000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175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附近的Village Cigars商店,日后又被转手出售多次,但这块带有反抗色彩象征的三角符号被保留了下来。

- 纽约大学毕加索雕塑

第二集文化事务(Cultural Affairs)中,Fran提到了视觉艺术在当今成为了一种欺诈形式,在毕加索作品的拍卖会上,人们只有在价格敲定时才会鼓掌,而不是在作品展示环节,我们生活在一个为价格而非毕加索作品本身鼓掌的世界。此时的镜头从演播室转移到了位于纽约大学的毕加索雕塑,这一公共性的作品作为城市中极具艺术性的地标展示出了真正的美学价值,而非金钱利益。 Greenwich村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纽约大学的部分由贝聿铭负责,三座30层高的塔楼主要是研究生和教职人员的宿舍,而广场上则引入了毕加索的“Bust of Sylvette”大型雕塑,该雕塑是整个西半球仅有的两座公共户外毕加索雕塑之一。该雕塑引入了天然混凝土工艺,其形状模仿了三座塔楼的风车布局。2008年,包括雕塑在内的整个超级街区被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the LandmarksPreservation Commission)指定为新的纽约地标之一。

03 THE END OF STORY

这部纪录片中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出自剧本,Fran Lebowitz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丰富的经历使她能够几乎没有停顿地妙语连珠。作为一名来到大城市闯荡的后来者,她在对纽约生活的种种抱怨中穿插着对于这座城市的喜爱,许多观点略显自负却也引人思考。对生活细节的风趣描述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听听她还会说些什么,哪怕全程只是一个老太太对着镜头讲话也丝毫不觉得枯燥。尽管后面几集更多的是对许多生活议题的见闻描述而不是对城市规划的体验探讨,但Fran自70年代起在纽约生活的种种见闻使这部纪录片成为轻松愉快的城市小品之作。

Referen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n_Lebowitz

https://untappedcities.com/2017/11/08/locate-mark-twains-pool-cue-in-the-players-club-in-nycs-gramercy-park/

http://www.bbc.com/travel/story/20190314-new-yorks-cheeky-symbol-of-defiance

https://www.villagepreservation.org/2013/10/17/october-17-1967-sylvette-gets-the-go-ahead/

文字 / mocy 排版 / mocy 图片 /Netflix截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