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箭》是一本由[英] 彼得·柯文尼 / 罗杰·海菲尔德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之箭》精选点评:
●我完全反对书中有关时间有向性的讨论,但这不代表这本书不值得推荐
●书页真的会泛黄,我这本一刷的黑色封面,彰示我对时间的理解的转变——未来都是黑暗的
●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一切时钟产生了怀疑.时间,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亦或是我们的错觉.
●可能是我理解能力太差,但实在不觉得这是一本足够好的科普,感觉更偏向于一种科学史式的叙述,很详尽,但也过于刻板了。而且内容组合也不太好,前四分之一常常有指向后面章节的地方,没办法串联起来就总有还来不及想就被打断的感觉。先弃了。
●断断续续地花了两个月,终于把这本书翻完了——翻完了,但不能算看完了。 前几章还好点,牛顿物理学、相对论、量子物理学、热力学,虽然关于它们和时间之箭的关系并没有形成那么清晰的图景,但是当科普读物看也还可以。当涉及到混沌理论之后就开始懵了,什么自组织、分维、吸引子、各种钟,本着一贯来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每一段都勉强以全盘接受的态度看下来了,但是实际上并不理解——关上书之后就忘了。其中“时间之箭和生命之箭”这一章趣味性强,容易读些。然后“统一的时间景象”那章更懵了,看不下去,真的就是草草翻了一遍。但是我想我没看懂的那部分才是书的作者着力要表达的内容。
●哈哈 对于物理小白来说 比时间简史好懂
●非常人文性的科普读物。
●内容还挺全的,以至于我觉得话还是太多了看着累。作为科普书籍,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写的精炼一些,让读者能更快速的review涉及时间这一概念的所需要知识全貌。
●: O412.1/4907-1
●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
《时间之箭》读后感(一):是本很好的科普的书
主要讲了数学中我认为最迷人的一个分支,动力学。呵呵,至少我是很喜欢。我个人对动力学简单的理解就是简单的迭代造成不简单的结果,有序的确定性的不断加迭造成不确定性的产生。由于偶是老庄痴迷者,所以对于这种科学中的哲学,哲学中的科学甚是感兴趣。
当然,本书还有很多故事和有趣的例子,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那些曾为科学现身的人物们的写真照,还有就是那美丽的化学螺旋了。
当然,本书我没有读完,但是我还是很推荐。
《时间之箭》读后感(二):翻译很差劲
把芝诺翻译成基诺,把图灵译成杜灵,把爱因斯坦的“上帝不掷骰子”翻译成什么“上帝不会把世界当作骰子”(原话大概是God does not play dice with the universe?)。难道译者就这么一无所知吗?
此外通篇都是英文句式的中文,Enginese,居然有“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处在”这样的句子,还喜欢把“在此之前”直译成“到此为止”,或许你拿着1000中文字/30元钱的低廉报酬,难道为了谋生你就不能找份有尊严的体面的,不至于出产垃圾的工作吗?
《时间之箭》读后感(三):寻找大一统原理
本书作者写作水平不错,呵呵。如果一个普通的读者都觉得本书不难阅读的话,一般大众归此类作家为畅销书专业作家。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来说,能够把专业艰涩难懂的知识做日常语言描绘出来,需要相当丰富渊博的学识和超常的想象力。像书中描述的大部分现象和原理我都能看懂了。哈,只要能让我看得懂的作家我都会非常加以称赞,全不理自己智商不高理解力不强之不足。
好了,推荐本书的理由很简单。从物理世界中所摸索的种种现象规律最终都是为了找到大一统的原理证明这个宇宙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时间的起源和尽头。由此来推及人类这个突变的异数而产生的原由。也许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是如何而来的,何种原理定义而产生。但至少目前为止,我们人类都深深理解时间对于人类社会和心理的影响-----那就是人从一开始出生就是步向死亡,这个无奈的想法贯穿一生;如何看待人的生死,对人类自身来説,始终是究其一生苦苦思考缠绕的难题。
《时间之箭》读后感(四)::
作者借助时间之箭的概念回顾了一整部物理学史,希望在不同时期的物理学描述中寻找到有助于解释时间之箭的理论可能。 最末几章谈到了混沌系统以及混沌理论与细胞、组织、生命、群体现象之间的可能关联。作者时不时地把时间之箭附和其中(这种做法贯穿全书),这无疑是这本著作的一大特色,但是强调过头可能并非总是好事。因为作者似乎并没有帮助读者区分开来“时间”与“时间之箭”两者的不同。 时间“t”,真的是内禀于物理系统理论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元件吗?——一方面,“t”在经典物理中的确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它又是完全的不可度量;还是说,它仅充当一个意向性的概念置换?——出于便利,人们将事件的联系与变化所展现的固有模式(与形式)粗简地称为(甚至理解为)时间。 这样看来,我们或许不必执着于“时间”这一词汇概念,而应该越过这个可能造成概念混淆的虚晃,去直视使得它得以成型背后的物理性质,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此一来,时间之箭就出现了。
厘清之后,或许就可以将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全都接受下来。首先,时间在物理学上用字符“t”表示,它既能够作为一种物理意义上的“实在”被假设,也可以作为人们的意向性概念(像货币一样)被描述,只要人们能够梳理其中的不同含义;而时间之箭,指的是内禀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派生的事件联系和变化中特定的物理性质和指向,它的重心在“箭头”上。 至于时间是否真的是实在,还得看人们对实在的具体定义;至于如何定义实在,上帝那老头子在咯咯发笑。
问题出现在了哪里?我们!是的,我们!我们总想着一个独立、绝对的客观实在世界,有待被发觉。但是这世界必须经由我们去认识、度量并且加以论证,而我们老是忘记这一点!我们学得像上帝一样,脑子里构造着这么或那么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我们不在世界之外。
《时间之箭》读后感(五):我永远不能理解的四维时空
时间有箭头吗?
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来说,时间当然有箭头啊!不然我眼皮上只多不少的细纹是怎么回事?可是,在物理的世界里,科学家们却被这个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问题困扰得不要不要。
我在读完《上帝掷骰子吗?》之后,第二次尝试阅读这本书,却还是没能读完。《时间之箭》从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物理、热力学及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来讨论时间是否可逆。对我来说,很难读完这本书一方面是物理学知识的浅薄,另一方面是受限于生活经验的困扰。
“四维时空”,原来我一直不曾正确理解你的含义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以为四维不过是三维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移的轨迹,就像一段动画。而事实上,物理意义的“四维时空”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时”和“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时间,也没有绝对的空间,时间会延缓,空间会缩小。这匪夷所思的结果全拜光速所赐!因为光速是绝对的,至少从目前实验观测到的结果来看是这样,不管在哪个参考系里,光的速度永远不会变。
光速的绝对性会产生跟常识相背的现象。比如,在我们的常识里,一个行走在自动扶梯上的人的运动速度等于步行的速度加上扶梯的速度,这是牛顿力学中不同参考系之间的的伽利略变换。但是,行走在自动扶梯上的人发射的一束光,和静止在扶梯边的人发射的一束光,却是一样快的,光在任意参考系下都是3×108m/s。让人觉得舒服的伽利略变换在此失效了。
可汗学院公开课上的一个例子
有两个参考系:一个是在地面静止不动的我;另一个是胖胖的,他在以0.5倍光速飞行、相互间隔为3×108米,且屁股上贴了镜子的一队飞船舰队里。
假设,在T=0的时刻,胖胖的飞船刚好经过我。这时,他朝前面一架飞船“胖加一号”发射一束光线。
在胖胖看来,“胖加一”飞船相对他是静止的,光线用1秒的时间到达前面那架飞船,再用1秒钟反射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