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影像》是一本由张献民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影像》精选点评:
●4.0 沒有想到的誠懇和評述。
●2006年6月21日 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季风书园
●3年前济南泉城路买的
●书城连载结集,就是无缘见其前言
●那些被禁的影片,可是这世间又有多少事情是被禁止的啊!
●这些历史都太远了真希望有最近的...
●书是在青岛火车站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买的,奔着看不见背后的故事去的,没让我失望。
●自己神游
●了解那些不可公映之作的一个通道。
●最想看的是里面提到的最后一部《铁西区》。150小时的素材,没有画外音和拍摄人的声音。他想要表达的都在影像里,但他又不在乎能不能够被看到,就这样。
《看不见的影像》读后感(一):·看就看张献民·
张献民在评论《苏州河》时,特意提出剪辑技术在一部作品的叙事中到底占有多少能量?到底拥有多少种剪法?有的导演拍出来的东西一刀都不能剪,动了就散了;而有的导演拍出的东西你可以随意剪,甚至可以倒着剪或者完全不按顺序打乱去剪,怎么剪都说得通……任何一个门类的学科,当你真的钻进去之后,无不匪夷所思、奥妙无穷,想想都神奇。
看他写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那一篇文字,然后又看张写何建军的《邮差》和贾樟柯的《小武》,这三篇连在一起看下去,过瘾得直想让人大叫几声。张称赞冯远征在《邮差》中的演出有着后来再没出现过的摄人心魄的表现,我深以为许,有兴趣的话,可以把这几篇文字找来一看,令人拍案叫绝之处时时浮现。
这个小胡子小眼睛的家伙写的东西,我喜欢,有嚼头儿。
《看不见的影像》读后感(二):1990影像断代史
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这是一本回顾1990以后大陆拍摄的长剧情片的书,并且大都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得到公映的作品。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被阅读的必要性:一是,我们无从了解的一些故事,需要听作者去说,那个时代如何,导演如何,背景怎样,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另一个原因是,这些片子通常理解起来存在一些困难,需要看看一个专业的影视人的解读。这两点也恰巧构成了这本书的两层内容,一是历史,二是解读。
能看见历史的人往往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并且,他们未必有能力和机会去记录历史。然而我们至今不能确定的是,究竟是简单有力的纯粹史实记录更好,还是在历史之余倾注一些个人智慧的解读更好——一个人的智慧往往随着历史和时间的演进变得渺小乃至愚蠢——张先生的书属于后一类。
好在这仅仅是一本倾注了个人理解的历史,而不是个人情绪。人们在讲述那几代导演的作品和历史的时候往往会过于激动,导致作品充满偏颇的论断。我仍然坚信,在一部带有历史记叙意义的作品中,个人的情绪应当被尽可能的弱化。也正是由于这点,张先生的这本书显得相当好看——事实的声音往往比议论洪亮的多。
《看不见的影像》读后感(三):看不见的影像
《看不见的影象》,张献民作品。
几乎大家都知道,我对张老师毫不掩饰的欣赏和对他作品的喜爱。
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已经买了很久了,
却一直没有打开阅读。
那些文字几乎之前也都读过。
前天晚上开始阅读。
我在想,为什么我这么喜欢他和他的字呢?
即使在现实中,他是一个很难接近,
脑门上写着“没有事就不要来找我”的人。
影评我看了多了去了。
坦白说,“后窗”大部分的都只是影感而已。
而那些专业的影评,又写得一点才气也没有,
文字本身苍白,理论像水泥一样僵硬。
给看不见的影象写字,
却不是看不见的字。
他写得很不同。
写中国地下电影,有指点江山的笃定,
你读他的文字,甚至觉得是在读一部史,他在盖棺定论。
非常有魄力,权威。你几乎以为你从未看过的《法国电影手册》大概就是这样吧。
语气一向是淡淡的嘲讽,有点戏谑,具备优越感。
文字写得很散,开始似乎不明白在绕着说什么,
好在总也能绕回来,并且你隐约会明白,他绕得不冤枉。
他不扯淡。
读了之后,你会觉得那文字的游戏风格只是他说话的方式,
内在的东西非常认真,诚恳,严肃,
虽然我要说悲天悯人他或许还会不高兴,
但是揭露真实的同时,毕竟会带来勇气和温暖。
我一直在想,他的影评中,那么巨大的力量来自哪里?
来自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吧。
《看不见的影像》读后感(四):被移除了一遍的书评
一本并非单纯的影评性质的小书,随性如随笔一般的评论。更多的是自我经历与电影的结合。有赖于作者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同样经历的时间段。
除了影评,更为吸引我的大概是一些有的没的的文字,比如《苏州河》里提到电影人对于拍摄与剪接的态度,或者是《鬼子来了》中对于为何会被禁的一系列思考中对于为何无法公映的一系列思考。
其间可以看到当时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居然还看到了正在聊娄烨准备拍《颐和园》)。
影评的随意性在于,有剧本谈剧本,有思想谈思想,剪辑好也可以单谈剪辑。甚至加入了对人对导演的看法。
与其他影评人所不同的是,张献民与他评论的影片导演,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有着密切关系的(至少看上去是这样)诸如崔子恩、吕乐。导致他的评论可以透过人来看影片,透露一些与其他影评者完全不同角度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不仅仅是就影片论影片,显得更为深入——隐秘的深入。有时候不免在想,看懂了这个人,才懂得他的作品。然而一个人又是多难看懂的呢。
有趣的是,如果就事论事,谈电影谈影人都是没问题的,他却还谈自己。比如说到吕乐的性史时也提及了自己的比如说到吕乐的经历时也提及了自己的,说起《铁西区》时也说起自己曾经的经历。一个不仅仅坐在书房里幻想的读书人才是一个真正了解世界的读书人。
独立电影不可避免地触及两个字眼,“地上”和“地下”。无论是在哪里,都是一份心酸。即使他们信誓旦旦说自己都是为了理想,为了电影,但归结来说,有这样一对反义词出没的地方,毕竟说明了问题。至少第五代以前的导演似乎不考虑这对反义词,不是么?张献民说有人做了说不出,说的就是这批人;又说有人光说不做,说的是自己。他评论《赵先生》的时候,说起了《有话好好说》,同样的题材,一个地下一个地上,地下那个死也上不去,地上那个其实被阉割过但没几个人知道。对这个管制的奇怪的社会有一点疑惑。
最后一篇《销毁与封存》,简直道尽国内影片大体制下的酸苦辣咸。没有甜。看完这本现在看来尺度颇大的书(写完这句话不免自嘲,何“大”可言),作为编辑,现在还要纠结于是否可以出一本评论独立电影的小书,我就伤心。
摘一段最喜欢的文字作为结尾:
合理地查询过去的画面是一个民族的正当权利。当然有成本等问题,需要保存、需要有适当的收费方法。但销毁是卑劣的罪恶,封存也只是个无能的权宜之计。封存比较接近现在时髦的词眼:行政不作为。这是渎职的一种。
谁•有•权•利•抹•掉•一•整•个•民•族•的•记•忆?
《看不见的影像》读后感(五):源于对影像的敬意
对腻了电脑,便寻了本书爬上床。《看不见的影像》,张献民著,从ZJ那借过来放在架子上积灰大概已近两个月,也该是看的时候了。哦,突然想起好久没见到ZJ了,不知道他在那个由厕所改装成的斗室里过得怎样。
这本书评论了未能在大陆公开放映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十二部国产影片,有的借助网络和DVD广为流传,而有的只散落在零星人手中,看了这本书你才会知道它存在着,但根本无处可寻,地下得彻底。它们涉及爱情、青春、寻找、死亡、弱势群体、扭曲的生活、一代人的集体回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的可以说什么也没涉及,只是记叙。但不管怎样,“在文字几乎不再被禁止的今天”,作为“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的影像也不应该“被刻意抹去”,这只能说明某些人在掩耳盗铃。它们既然被拍出来了,看不看就应该是观众的事,而不是由一些居高位者用俯视的姿态来决定。
张献民是一个对影像这种表达方式有着自我深刻理解的人。出于观看电影的私密性,这种理解越深就越是排他,因此他的评论在很多时候都只能带来一点模糊的领会。再加上很多电影本来就没有看过,所以看他那绕来绕去的文字就很容易晕菜,直接被他的话牵着鼻子走了,接受得完全没用上一点判断力。看完了以后想想,觉得自己好像被填鸭了,满脑子都是他的腔调和情绪。最理想的就是能像老牛似的不断反刍,磨去他不容置否的优越性和夹腔夹调的调侃,只剩下他的诚恳和体悯――来自于对这些影像的敬意。
以下是因书中几句话而想看的电影。话是有那么点意思的,希望电影也是一样。
《邮差》――
“其沉闷不来自剧情,而与人物、故事、影调风格相一致的隐忍不发。”
《动词变位》――
“性爱与九十年初的北京之冬、与动词变位、与火锅是一样的,把选择推迟到最后一刻,不断加菜,不断变化、只有主语谓语没有宾语,没有条理方向,没有快感之外的目的,没有形式之外的内容,只有事实,没有原因和结果,既是行动,也是话语。”
《盲井》――
“《盲井》不是向外界敞开的,没有其他方向,不接纳外来因素,剧情自我满足。但如果不把这当作缺点,封闭的情节和自我满足的故事,是形成剧情窒息效果的前提。”
《哎呀呀去哺乳》――
“叙述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寻找意义,而时间的流逝不一定有意义。没有意义也可能形成感慨和叙述……”
《海鲜》――
“朱文的作品湿淋淋的,有点油腻,看上去很新鲜,但要进嘴还是有点生。”
“这些人与他们周围的所谓现实生活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甚至这种若即若离是那些人物刻意追求、但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活方式。这些人物往往活得特别不用力……他们仿佛害怕对生活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