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是一本由(德)莱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奥孔》精选点评:
●3月12日,P31 3月20日 P70 3月21日 P88 3月27日 P120 4月1日 操完,忘川秋裤,双腿瑟瑟发抖
●是朱光潜翻译的好还是就这么浅显易懂?总之在德国人的理论书里这本绝对是“小清新”~~~
●发现一个角度很重要
●读莱辛的《拉奥孔》远不如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有快感。读《诗学》我记得当时做了好多笔记,而《拉奥孔》让我记住的唯一一句话“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还是莱辛引用了温克尔曼的。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在于,很多问题在古人那儿根本不是问题,例如诗和画的界限,古人即使没有清除地说出来,他们内心不自觉地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到了莱辛的时代,很多本来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成了问题,探讨这些议题,显然就低于亚里士多德关注的议题,看起来当然就显得比古人low了。还有,最后莱辛对拉奥孔雕像年代的考证也被证明是错误的,直接略过不看。
●功课|用荷马热情的火焰来点燃自己的热情,从拉奥孔的雕像延伸到对伊利亚特的美感分析,希腊之后一切美都是对希腊美的解读。看完又想再撸一遍荷马史诗了。|这本书年龄实在太大,看完又老老实实放进保护袋
●写得好,翻得好,评得好。
●本书全名为《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1766)兼论<古代艺术史>的若干观点》。至于为什么取一个这么伊利亚特的名字,按莱辛自己的说法是:“因为我的出发点仿佛是拉奥孔,而且后来又经常回到拉奥孔,所以我就把拉奥孔作为标题。”这一仿佛出卖了莱辛想要出卖的自己的真正意图,而阿伦特看到了这一点,巴特勒在其《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中也直接将这部所谓的文艺理论-美学作品视为柏拉图式的戏剧作品。全书除了拉奥孔雕像外,谈得最多的就是《伊利亚特》,而《奥德赛》则只出现过一次。莱辛的意图处处都在改变近代德意志人对古希腊的误解,德意志人对希腊的爱起源于温克尔曼但误读也随之而起,莱辛一方面要恢复古希腊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还在第九章跑题一下来反对当时的神学观,这样一来,莱辛就为《汉堡剧评》和亚里士多德诗学观的奠定做了准备
●美学理论的书看得真是很辛苦啊…….....~>-<~
●西方的一般的理论著作,一种是作出一些理论总结;另一种是让读者看到正在进行的活生生的思想。前一种的代表是亚理斯多德的《诗学》、布瓦洛的《论诗艺》。后一种的代表就是《拉奥孔》。结合提纲来读,更见成效!
●我高二读的,没看懂......
《拉奥孔》读后感(一):美是相通的
世界建筑史的老师课上曾经推荐,借到没读几页,就觉得译者功力深不可测,文字极端漂亮,一翻见是朱光潜先生的译作,意料之中又肃然起敬。一目十行地读完,不明白的很多,明白的只有诗画有别,但是就是觉得好。
这是好书的品质,即使看不懂,依然觉得美丽动人。
《拉奥孔》读后感(二):拉奥孔
在梵蒂冈看拉奥孔雕像的时候那种震撼十分强烈,找到莱辛的《拉奥孔》阅读,里面提出了很多观点,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艺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但是美的感受是一定存在的。在梵蒂冈博物馆,面对面的欣赏拉奥孔群雕,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拉奥孔的面孔十分痛苦,你会不禁联想他是为自己和两个儿子的不幸而感到痛苦,还是对特洛伊的毁灭而感到折磨,又或是对诸神、对希腊人的愤恨,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情绪。
《拉奥孔》读后感(三):感想
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本书主要是diss温克尔曼的,属于德国启蒙主义和受到法国新古典主义(拉丁古典)影响的德国古典主义之间的辩论。目的是破除自希腊以来诗画界限不分的论点,肯定诗即文艺独特的价值,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影响了浪漫主义。亏我读完就记住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句话……歌德《诗与真》:我们必须回到青年时代,才能体会到《拉奥孔》对我们的影响。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幽暗的静观境界中拖出来,拖到爽朗自由的思想境界。
《拉奥孔》读后感(四):整理
从拉奥孔雕像和《埃涅阿斯记》中对拉奥孔迥异的刻画出发,论述诗与画的美学差异。西方一贯有“诗画一体”的美学标准,而莱辛却要打破这传统。本书中诗泛指一般文学,画实际上指造型艺术,本书中提到较多的是雕刻艺术。 1.画不宜刻画丑,因为丑是可憎的。何为丑,何为美?美是悦目,悦耳,令人欢欣的事物,丑是可憎,令人恐惧、厌恶的一切。这一审美标准来自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有提及(这里不太记得了)。所以画不能塑造毒蛇整个缠住拉奥孔的形象,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丑,不符合画的美学。 而诗却可以尽情刻画这样的场景。 2.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大意,原话不太记得),诗比画优越在,诗可以将事件的起承转合都放到一个场景中,造成动态的效果,而画却只能选取一瞬间的场景进行描绘。 莱辛推崇荷马,贬低维吉尔,举例荷马对盾牌的描写,荷马把盾牌上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动态的故事,从盾牌如何被打造,到其上如何雕刻画作,再到讲述画里的故事,荷马把这一整个故事压缩到一个画面中,从而有动态之感。而维吉尔则用了太多描述性的描写和词汇,在莱辛看来,描述是不好的。 3. 诗与画所用的符号不同,这里记忆有些不逮,以后有机会再整理。
《拉奥孔》读后感(五):莱辛确立新古典主义美学标准
很早就知道有《拉奥孔》,但是直到最近才把它看完。
欧洲人每次谈论古希腊美学观时,总是喜欢拿拉奥孔作例子。对于拉奥孔群雕像的不同看法就成就了各派美学支流,莱辛就是其中新古典主义的代表。
虽然副标题名为“论诗与画的区别”,但文中至少有一半的篇幅没有讨论这个问题,而且拉奥孔本身是雕像,而不是画,莱辛忽略了雕像与画的不同,这个错误是致命的。
但作者在文中很明确地提出什么是可以入画的,诗与画的表达对象,判定美丑的标准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莱辛认为画作为一种艺术只能表达美的事物,这一点我是相当赞同的。所以,这本书在一开篇就能吸引我。
但是,这本书也不好懂。它难就难在我们在美学领域的知识面是无法达到莱辛那个广度的。他对古希腊文学和艺术的诸多引用和说明看起来都相当吃力。
如果你是一个新古典美学派,那么这本书是引导你做相关美学研究的范例教材,因为莱辛不只给出了结论,他也提供了研究的思路。但如果你是一个实用派,结构主义者或是超现实派,那么看完本书,你很可能的反应就是“这个家伙只知道胡言乱语”。
末了,援引文中一句话作结,“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