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史(全二十八册)》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17 00:11: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史(全二十八册)》读后感锦集

  《明史(全二十八册)》是一本由张廷玉 / 等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0,页数:86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史(全二十八册)》精选点评:

  ●学历史的人,至少过一遍

  ●赶在24岁里读完最后一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读大部头中国历史书了。

  ●“远迈汉唐”。

  ●您应该知道,《明朝那些事儿》只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畅销的历史小说而已,小说,那是讲故事的。试着去耐着心思读读正史吧!推荐阅读《明史·阉党传》!

  ●朱勾结谄媚元大爹写的还挺含蓄.

  ●斷斷續續地讀了一年多,寫得很細緻考究。

  ●太祖竟以淮左数州之力并吞八荒囊括天下,此天之所以授天下于太祖也,惜乎刘宋高祖不得其时。天命哉!

  ●如果你想#创业#成功, 请阅读《#明史#·#太祖#篇》。 如果想在企业#内部创业#成功, 请阅读《明史·#成祖#篇》。

  ●1993年的暑假,刚刚小学毕业的我,有幸在长辈们的书柜里,看到了这个版本的明史,只有一本,具体是第几册早就已经想不起来了,只是记得高大上,晦涩难懂这种感觉。确实,对一个小学生而言,太难了。 一年后,和另外一个古文水平高的同学共同研读了他家的另外一本明史,拼凑在一起的智慧读懂了大部分,觉得自己很腻害。决定启动购书计划。 断断续续,用了7年,买全了这个版本的二十四史,消耗了儿时积蓄的一半(另外一半砸了邮票)。现在,庆幸少年有骨气有志气。男人,一辈子不砸锅卖铁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拼一次,人生不完整。每个人终将死去,我也是。如果上帝问我,你的10岁到20岁有没有虚度?我能自豪地告诉他没有,因为我没有收入,砸锅卖铁节衣缩食,买了全套的二十四史和1980年以来的全部邮票(含首日封)。

  ●翻阅一次。清修明史贵在繁简得当。

  《明史(全二十八册)》读后感(一):明史

  明史先后由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任总裁,最后由张廷玉等定稿。先后参加具体编撰工作的人数不少,其中以万斯同用力最多,但是他没有担任明史馆的职名。王鸿绪就万斯同已成的明史稿加以修订,张廷玉等又在王鸿绪稿本的基础上改编成为明史。

  看历史 品味人生 感受生活百态 很不错的一本书 推荐给大家 http://www.wzfkns.com

  《明史(全二十八册)》读后感(二):是的

  这是第一部正儿八经读过的史 读了一年半 还是挑着跳着才读完的 很有意义的大明王朝 读完感觉不会写评论了 不知道怎么写了 有很多感想 各种人物的命运在历史的潮流中夹杂着跳动着 青史留名就是这个意义吗 就是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后人书里的几句话吗 或者 从历史中学习经验 为现在自己的生活工作所用才是最重要的吧 毕竟不是历史学家 没必要去研究各种人物的关系 各种官僚机构设置 各人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必须有踩在历史车轮上的魄力 来支配自己想要的命运 必须用超越历史的视觉 来勇敢的面对将要经历的一切 必须用改变历史书写历史的决心 来承担起历史赋予这个家庭这个民族的重任 是的 就是这样

  《明史(全二十八册)》读后感(三):除前四史以外,二十四史中最值得一读的一部

  开始通读《明史》,主要源于偶然间看到《流贼传》中的一句,“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一直非常感兴趣,为什么《明史》将明王朝的灭亡,不归结于明末农民起义的滔天烈焰。所以就买来一部,花了一年时间,通读一遍。其后,经常翻阅。第一遍看的时候,热衷于看那些历史人物的传记,读起来酣畅淋漓,比如《徐达传》、《徐阶、高拱、张居正传》以及《袁崇焕传》、《卢象升传》。但是读到第三遍的时候,发现最有内涵的其实是在志里,比如《兵志》、《职官志》、《刑法志》。只有读《志》,才能“通知一代盛衰之始终”。按照黄宗羲的说法,纪传体史书,本纪应该为纪传之纲,先通读本纪,了解一朝之大事始终,然后再到诸臣传中查看每一件大事的细节。由此才能最终了解整个朝代的本来面目。

  《明史》,确实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明史(全二十八册)》读后感(四):文苑一。洪武文士

  读文苑一列传一卷,此卷所述,皆开国洪武时文人,以杨维桢始,起手布局如此,乃以铁崖先生为一代文宗,

  之后叙述多人,其中复有脉络,

  修元史者为一集合,此中央重视招揽之文人,

  然后以元季词学闻名者四人,初明四杰四人,此乃知名文人,

  再言北郭十友,岭南五先生,此乃地域文人,

  对以上各种形式的文人先以群分,然后一一叙及,由此可见,明初鼎革后文人之命运。

  此中布局,可谓颇有深意,不言而喻。

  当然,卷中明初文人命运,多坎坷,避难、归隐之类字眼比比皆是,两者意味,细细读来,也相去不远,,卷中不安隐逸,乐于仕进者,多不得善终,比之清初文字狱,两个时期对文人之政策自然不同,然文人所处之境遇优劣,殊难分辨。

  不怕怀才不遇,只怕生不逢时,想来,比起身在乱世,两者的那点郁闷都显得矫情,或者又都根本不算什么,

  新朝建立,百废待兴,文人,似乎劫后余生,柳暗花明,然而,至少对于文人,一切未必,,,

  所以,善为史者,何需阐述观点?材料一经裁剪罗列,一切昭然若揭,这才是经营者的高明,,,

  只是不知,当这些修明史的文士,在书写修元史的前辈之命运时,做何感想?

  是顿悟了千年的轮回?还是继承以史为鉴的传统,于其中多获教训趋利避害?再或者,不过重蹈覆辙,然后,知道了命运的力量?

  一切,不得而知,~这才是我,一个读史者的迷惑……

  《明史(全二十八册)》读后感(五):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內

  讀明史至陳子龍傳,臥子上書南明朝廷疏有“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內”,不禁令人慨歎再三,此真道出南明政權之寫照者!當闖賊李自成之攻陷北都,崇禎帝上煤山自縊而亡,南都諸臣乃誓死捍衛殘存半壁江山,可奈選用非人,以崇禎之勵精圖治者尚不能回狂瀾於既倒,昏聵之福王更是耗盡明朝最後一點精力,南明朝廷高層只知享樂,群臣內鬥不止,豈非“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內”乎?

  方崇禎帝之自縊,其自謂非亡國之君,豈其然乎?謂之勵精圖治則有之,謂之非亡國之君則不得也!思宗即位之初,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翦除魏忠賢閹黨,天下嚮往致治。然則,思宗實無拯亂救紛之才,閹黨朝除,中官夕出,廠衛政治延續,太監監軍抵於明亡不絕。亡國雖非思宗一人之責任,然則思宗以多疑、操切、躁進臨事,實乃加速明朝滅亡之正因。

  思宗在位十七年,內閣所用“宰相”竟多達五十人,政府如同傳舍乃思宗之多疑、操切導致,求治之心太切,以苛察為政,群臣皆不安其位,非但內閣,即六部尚書亦更換頻繁,兵部、刑部之長官多不得善終者。崇禎國事不可為,然則思宗治絲益棼乃至病入膏肓矣!明知唯有“攘外必先安內”之政策可救大明,卻畏懼清議不敢斷然執行之,最終陳新甲議和功虧一簣。袁崇煥本是最後一個有能力抵禦清兵之將才,思宗也因猜疑、急躁而失之,此後東事不可為。楊嗣昌、熊文燦撫賊失宜,李賊自成、張匪獻忠掙脫車廂峽,從此寇匪不可為,以迄於亡。

  皇帝壯烈殉難,全國範圍內,尤其是南方,抵抗清兵範圍之廣,時間之久,殉難人臣之多,實乃歷史罕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史(全二十八册)》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