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记忆》是一本由[美]V.纳博科夫著作,15.80出版的1998-2图书,本书定价:31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吧,记忆》精选点评:
●这个译本妙绝!期待陈东飙老师新译著!
●嗯,没有我读过的那一版
●看了序言就没兴趣了,挨着看了前两章,再也无法忍受。俄罗斯人,天那么冷,所以对回忆这种东西有一种近乎病态的痴迷,还是能够理解的吧。 纳博科夫的作品,看过的只有《洛丽塔》,那细节描绘实在是很少有人能企及,把我都给看心动了......然后也就理解为什么了,这种站在一个比较奇异的角度来写自传,不一样的语言系统还是怎么,要试图接近他。但是,一直觉得,这种类似于隐私的细处感受,是比较适合独自领会的,也不太希望分享别人的,所以才会看不下去。 至于时间,介乎于两片黑暗的永恒之间的这短暂如光缝的生命,这生命的时间怎么能说就是环形的监狱呢,倒更应该说是,永劫回归不存在的线性路径,从黑暗的永恒里延伸出来,又直奔黑暗而去。刹那光影,怎么办?
●老译本令人怀念
●阅读中必须沉溺贵公子生活和流光溢彩的语言风格的双重语境,一旦走神就会对比陡生“我等刁民”之感。
●被里面的名字给绕得有点晕,总体还是写得很有意思,特别是捕蝶那一段很好看。
●我看过的,比较好的回忆录。
●这位作者的文字始终不是我的茶,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但仍有感动,足矣。
●落寞贵族的别样生活
●求求你不要再翻译这样优美的文本这么差了!
《说吧,记忆》读后感(一):玻璃小球中的彩色螺线
我读过的自传中最独特和优美的。它说的是时间。他相信,他用这本书杀死了时间。
用最浓缩的语言,选择最浓缩的场景,追忆最浓缩的生命。
然后慢慢地,由某个读者在几十年后的某个午后,把它们轻轻泡开。
翻译只算勉强及格。越往后越不知所云了。希望译文能出个好点的版本。
《说吧,记忆》读后感(二):说吧,记忆
按说如果写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纳博科夫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其人生甚至可以算是传奇,出身俄罗斯贵族之家,十月革命时逃出国,然后以英语写作,移居美国,以文学得享大名。这里有多少值得一写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写这些东西的话就和八卦并无二致。于是就有了本书,本书的特征之一是其章节是零散写出而后集结出版,并且内容也仅仅到作者逃出苏联之时,算是前半生的回忆。
不过说是回忆,我感觉更多是作品。正如有人所说:一切作品都是作者的回忆。纳博科夫此书出色的证明了这一点,整体感觉作者把自己人生的素材给粉碎了,然后一丁点一丁点的以素材的形式表现出来。其表现手法新潮现代独特,可是读者们就有些迷惑不解,到底书中何处是回忆,何处是创作。当然轻松些来说,既然我们不是研究纳博科夫的“专家”,其实是无所谓的。“假亦真来真亦假”,庄周梦蝴蝶与蝴蝶梦庄周又有什么重要的。读吧!
《说吧,记忆》读后感(三):说吧,记忆
说吧,记忆
“下雨时我们为何感到如此快乐?”
──1918年塔玛拉致纳博科夫
在一颗荚果里,世界的速度
让我吃惊……王子的船已经驶进记忆中的雾港,
他在摇晃中睡着了,当他醒来:
我发现我躺在克里米亚湿润的大森林中。
一滴昨夜冰冷的雨水落在我的额头上,
想起了什么?伦敦贫民区球场一个孤独的守门员,
看厌了前场上泥泞中的奔跑和争夺,
于是做着梦,他闭上了眼睛……
我放下足球手套,在黑暗中踩着软软的黑土
就一直踏步远行。这可是一个
火车汽笛在风中奏着小圆舞曲的国度?
世界变幻,玻璃闪着破碎的光,我的心
是一个印着五彩广告的、廉价的万花筒,
那个卖它给我的流浪艺人已经远去了。
我的脸颊埋在青翠的草中,我的睡眠
充满了松针的香味。
说吧,记忆。有一个幽灵喝着掺水的酒,
带着他最忠实的老狗和他最好的诗句
蹒跚着迷失在哈莱姆区,
下着雨。我记得在1943年也有女孩这样问我:
“下雨时我们为何感到如此快乐?”
路过的牧羊人合上了我的眼。我唱着,我又唱着
二月革命时她写给我的歌……
19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