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5 03:1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的读后感大全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是一本由达尔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4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精选点评:

  ●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在差不多兩百年前,當照相機還沒出現,22歲的達爾文踏上小獵犬號(Beagle,也有翻譯為“貝格爾號”),幾乎是單憑肉眼的觀察和文字的敘述,夾雜若干手繪圖樣,把他橫渡大西洋、深入南美大陸、穿越南太平洋、登陸大洋洲、遠赴印度洋等所見所聞一一呈現在後人眼前,寫成了這本《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用這種原始得像是不合時宜的方式去記錄一趟旅程,真是深得我心,4顆星

  ●从丹皮尔,到库克,到达尔文……谁知道我想写篇什么!

  ●把粪拉成一座山的神兽最萌!

  ●能读完我还是挺佩服我自己的,大段大段的景致描写还有地质地理的分析,让没有概念的人很茫然,啊对了,还有很多听都没听过的动物的名字。但是读完后,充满了……敬意……

  ●可以从任意一页翻开看,有点儿像看电视剧的感觉

  ●虽然这是一本科学著作,但是完全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什么时候我也能炼成这样的功力啊

  ●先僧

  ●译得较差。

  ●一个年轻的博物学家与他愉快的旅程。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读后感(一):书是好书,翻译太差

  书真的是不错,达尔文环球之旅非常吸引人。但不得不说,本书的翻译实在是太差了。“种”和“品种”搅和了半天,译者最后自己也没明白。其他语言上和科学上的错误随处可见。

  希望下次再翻译此类图书时,出版社要找个专业人士把把关。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读后感(二):内容有些专业,难以读下去

  很多专有名词和关于地质岩石形成的描述……看着头大。不过书中一些句子描写得细致,意思大概是:远处海浪闷声闷气的声音也无法打破夜的沉寂。

  关于书中多次写道可以毫不费力的用锤子锤死一打鸟,因为觉得很好笑,就把这个问题指给了我们生物老师,她表示怀疑,因为鸟是有神经系统的,她说。至今没有弄懂,也许达尔文当时见到的鸟与世隔绝太久了,还不怕人。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读后感(三):这本书简直就是垃圾!

  这本书翻译 简直就是垃圾!我先购买了中国大陆出版的《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 再在台湾城邦书店购买了《小猎犬号航海记》随便翻阅 对比了一下 发现前者简直就是误人子弟 比如说 大陆版的第八章 有一章节 翻译为“蝴蝶雪” 而台版翻译为“蝴蝶群” 大陆版的第十五章出现“红雪” 台版翻译为“雪对地面的影响” 大陆版的第十五章-------土豆煮不煮 台版翻译为一种野生土豆 不一一列举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读后感(四):读后感~

  真好看的书啊。。。

  老是不能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所以就是随机的打开一页胡乱读。昨天晚上读了那段关于牧羊犬的描述,笑死了。牧羊犬认为自己是羊,所以总是跟羊在一起保护羊,而野狗群听到了狗在叫,虽然怀疑剩下那些动物可能是羊,但因为前面有一只狗,所以又有点相信整群都是狗,所以不敢去吃羊……

  平常看的那些书,充满了思维繁复、感情绵细、性格怪诞的文科生主人公形象,达尔文却是个理科生主人公。比如昨天看到:两个有趣的土著居民说什么也不信地球是圆的,最后他们求着达尔文回答他们一个问题,达尔文认为:那一定是个科学问题。最后他们问的问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女人是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达尔文说是的。他们又问:世界上别的地方的女人是否也在头上插一把梳子?达尔文说不是的。两个人就心满意足,说这是他们俩一天到晚想弄明白的事。

  文科生会比较理解他们问出是否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女人最漂亮这种问题,哈哈!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读后感(五):思想的起源

  1831-1836,22岁的达尔文登上小猎犬号,开始了环球航行。这五年的经历,在酝酿了20年后,打开了十九世纪,乃至往后数个世纪的全新的生物大门,影响了人类对于自己的重新认识,亦将人类从宗教中解救,意义不言而喻。但当我们麻木于丰功伟绩,开始质疑《物种起源》中如今视来并不完善的错误观点时,何不静下心来,品味思考这一思想的起源,洞察天才视角的独特。

  当然,此书有多种读法,可视之为游记——书中尽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且如在马尔多纳,作者用心提到了“拉佐”和“波拉”,两种用以捕猎的原始工具,前者类似于套索,后者则是两端有重物的绳子,甩出后可以绕住猎物。高乔(牧人)们熟练的将其抡起,在空中飞舞后,准确的套中猎物的一连串潇洒动作,颇令人惊叹。随着作者新奇的视野,与之共同漫游这别样的地球,不禁令人神往。而视之为历史,又有一番趣味。这历史又可分为两种,其一当然是自然进化史。自然的进化,既包括生物的进化,也包括地理的演变,它往往记录着生物的进化。书中多次有关岩层的描述与解释,揭示了当地的沧海桑田。当剧变一页页呈现于面前,是如何的震撼!但科学的态度,又使感慨的心情归于冷静。第二种历史则是人本身的进化。在南美洲遇到的各种人的群落,又可洞察原始与文明的对比,用达尔文的话说,“是超越了驯养家畜同野兽之间的差别。”也许正是从这,达尔文获得了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上帝真的可以如此神通吗?如果不是上帝,又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是单纯的地理隔离吗?如果继续隔离下去会产生什么呢?除此两种读法,又可视之为科普读物。书中无时无刻向读者描绘着千奇百怪的生物,形态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让人惊叹万分,让读者发出了当年达尔文发出的感慨——这么多而复杂的物种,有什么可能是上帝造出的呢?

  综上所述,此书是一本完善而真实的博物学笔记。正如达尔文自称“我生来就是个博物学家”。观察,记录,使之可以论证一定理论,自然的奥秘从此揭开。

  然而,纵观这本完全将原著介绍来的书,以及市面上这类介绍西方经典科学的相关书籍,我总觉得还缺乏一些创新精神。任何一种理论都是追求尽可能完善的解释自然奥秘,但无论哪一种理论都或多或少的有不足之处,特别是这些经历百年的经典,在更多方面是启迪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不仅仅是正确与否。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大部分思想,尽管它启迪了一门学科——进化学的诞生,但在如今的生物领域更多用于研究生物学的历史而非理论被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介绍这类书籍时,是否应当在介绍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用现代的理论予以重新解释?而不至于在一些方面误导了一些本想通过经典汲取科学营养的读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