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一本由徐飞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287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雀东南飞》精选点评:
●最是淫荡古代人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封建旧礼教下的悲剧。
●刘兰芝的本意是追求新生活,摆脱那个要和婆婆争夺妈宝男的家庭,那个因父亲缺场令母性超我发威也注定薄禄命的老公。偏偏自由品格和痴情信诺这两个相对真理发生冲撞,导向虚无主义之覆灭。但两个真理并不是等价的,和创伤型梦境一样,刘兰芝和焦仲卿一开始无意识的强大性欲力才是诗歌的驱动力。君当如磐石,妾当做蒲苇。这里的感人训诫不是反抗礼教,宣讲婆婆反面教材,而是人性形而上的冲突,是刚烈痴情女不嫁恋母情种男。-这两种命中相克的元素契合了西方悲剧美学。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结婚后千万不要跟婆婆住一起o(╯□╰)o
●(^o^)/~,嗯。不错。
●呵呵,估计婆婆们看了,要由衷的感慨时代的变迁了!
●是时代的悲剧
●略有瑕疵,但是还是完全值得五星的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一):《孔雀东南飞》中感人至深的两句诗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前几天又读了遍《孔雀东南飞》,觉得其中有两句感人非常,一句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另一句是“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先说前一句——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兰芝被遣,仲卿相送,临别之际,二人低头耳语,立下誓约,仿佛只要故人心未变,姻缘便可继续。虽然刘兰芝此时已对父兄的阻碍有所虑及,但眼下焦仲卿仍然是她所有的期盼。 衷肠已诉,难再迁延,分离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了。车内人倚窗凝睇,马上人回首相望。千种无奈,万般不舍,都被“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两句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想来“举手”这一动作是颇有深味的,“举手”不同于“挥手”,其摆动幅度很小甚至于不摆动,这也就把焦刘二人不忍别离的情状描摹了出来。“悲莫悲兮生别离”,离别在即,刘焦二人满腔的愁情从胸中溢出,游走于眉宇,则愁容不展,凝结在指间,则难挥手再见。就这样“举手”二字将动态的离别定格成静止的画面,更显愁苦之深。 再看第二句——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当日一别之后,人事几经流转,虽然故人心未变,但事情的发展却是让人始料未及的。焦仲卿听闻变故策马还归,悲恸万分;深闺之中,刘兰芝闻得一声马鸣,顿觉中心摇摇,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就冲出门去,她知道这个她日夜盼望的人终于来了。可欣喜只在刹那间,而后便是无尽的怅然。离别时的誓言犹在耳畔,谁曾想今日竟会是这样的重逢。尽管世事无常,她的心依旧坚定如初。虽然早已下定必死的决心,她却还想再见他一面,还有千百种委屈想向他倾诉,“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凝眸远眺望,故人急驰归。可是,这个从远方赶来的人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自己的苦衷会被理解吗,还是只有日月可表,天地共鉴? 这一幕的悲,悲在无人理解,面对后文焦仲卿的责问,她无奈答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这其中的心伤又有谁人能知? 因此,虽然他二人最终选择共赴黄泉,但对于刘兰芝来说可能终究是意难平的吧。如此想来,便觉此句的悲相比前一句所写离别之苦更让人伤感。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二):思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还是喜欢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越读越觉词藻简练精妙,故事通古论今,很有趣。
记得上学时对刘兰芝被休原因讨论再三,现在读来,除了无子外,也有些别的思量。
一、兰芝从小家境优渥,生活富足,接受诗词曲赋的教育,个性独立有见地。可想见,日常生活中必不如婆婆心意的乖巧听话,容易出现婆媳不同想法的摩擦,即使兰芝遵循婆婆安排,神情举止也会泄漏人的真正心思。更何况很多不经意的小事看似无关紧要不需请示婆婆,实则挑战了婆婆持家的权威。“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现代也一样,婆媳常在持家、育儿、甚至家里谁做饭谁洗碗,媳妇作主妇还是出去工作等方面存在矛盾。谁能分是非对错?只是思维不同,看问题的角度立场不同而已。
二、兰芝被休也使婆媳明争暗斗这场无硝烟战争的必然结果。你看,妻子对回家的丈夫抱怨,“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用现代话说就是,婆婆明显刁难人,我受不了了,离婚!嗯,再加两滴泪跺跺脚。做丈夫一看心疼了,赶紧跟自己妈求情去了。婆婆一看这还得了,小蹄子竟然唆使儿子来责备我,一向乖巧听话的儿子学会顶嘴了,这样的媳妇怎么能不休!好么,儿子还来了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这一句更火上浇油,婆婆一听气得捶床大怒:这日子还怎么过!想我辛辛苦苦一个人把他拉扯成才容易么,这娶了媳妇忘了娘,还敢威胁我。兰芝被休更是板上钉钉。当妈的对儿子通常有很强的依赖感与独占欲,对那个与自己分享儿子的女人难免有敌意。儿子不偏不倚还能敏感地无风掀起三尺浪,更何况偏帮明显之语。
三、其实我特怀疑兰芝平日的生活状态是否真得如此劳累。结婚二三年依旧“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当年可没有微波炉全自动洗衣机,倘若整日的洗衣、煮饭、机织,在日复一日冷水搓洗中,在烟熏火燎中,在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中,还能维持纤纤玉手无老茧,凝脂肌肤不见烟火色,很神奇呀。《氓》里的女子从嫁三年尚且“其黄而陨……渐车帷裳”,难道兰芝真是传说中的“天生丽质难自弃”?要说有下人做这些活的话还要兰芝“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干吗?不明白,很不明白。
题外话,要说以前对妇女还是很宽容的,你看,兰芝还家十余日就有县令为子说媒。这放宋明之时你就是想另嫁还得一堆人跳出来喊“好女不事二夫”!如此。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三):愿做鸳鸯不羡仙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鸡鸣拂晓之时,天将将亮堂起来。她早早起床梳妆。曦光悄悄照进窗棂,映着铜镜里的人儿,脸庞静柔似月,肤白胜雪,明眸似星,却是双眉颦蹙。她轻叹一口气,将久久不曾穿过的绣花短袄穿上身。
似乎怎么打扮都不够精致,不够,不够。
脚下的丝鞋,头上的玳瑁钗子,腰上的白绢,都挑了又挑,换了又换。
她容颜清艳得好像是沾着晨露的兰花,柔软的青丝像瀑布一样倾泻下来,腰似细柳,步步生莲,精妙世无双。
呵,要这美貌有何用?百般讨好也还不是换了婆母的百般挑剔。他再是指着天发誓说要结发共枕席,要黄泉共为友,也抵不过婆母的一句“遣去慎莫留”。
她心疼他,不愿他为难。于是忍着心中的百般不舍,强作欢颜,早早为他铺好了台阶——“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他亦是不舍的,眼中是万转千回的深情:“誓不相隔卿”。
她心中漾起滔天波澜,再开口时已定了决心:“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的好郎君啊,既然你情深似海,那么我也定不会负你。只是我上有性情暴躁的长兄,回了娘家怕是前途未卜。
她坚定的姿态傲然凛冽,毅然回绝了县令三公子的说亲。只是媒人再来为太守五郎说亲是,却抵不过兄长的一句“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毕竟是自小爱她护她的哥哥,怎会摸不清她吃软不吃硬的性子?
于是,这门亲事算是定下了。
他却怒气冲冲地寻来,冷嘲热讽道:“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言言逆耳,字字诛心,如刀似剑地将她打得遍体鳞伤。
她委屈得泫然欲泣,强撑起精神解释,紧接着用一个女子以似水柔情铸就的决绝,义无反顾地立下誓言:“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到了成亲的那一天,盖头之外喜庆热闹的敲锣打鼓,众人的恭贺话语,全都与她无关。她木然地走着过场,像是个提线木偶一般令人摆布。到了拜堂之时,忆起第一次出嫁,却不禁笑出了声,当时的心跳如雷、紧张羞怯,如今还难以忘怀呢。
日暮黄昏,人们渐渐安歇,世间万物仿佛都寂静下来。她来到清水池边,一如平日一般轻轻挽起裙裾,脱去鞋袜,步入清水池中。
湖水从她赤着的双足,慢慢荡至腰处。她用如葱玉手柔柔地撩起水波,自己的模样影影绰绰地倒映在水面上。她有些恍惚,眼前浮现起许多有关他的记忆来。
洞房花烛夜,盖头被他掀开,他面如冠玉的清俊模样就这么撞进了她的心窝。陡然间,忘了呼吸,羞红了脸。
就这样,举案齐眉的柔情蜜意,琴瑟和鸣的心心相印,一点点填满了她的心房。
还有,还有他许诺一定会接自己回家,发誓绝不负她的坚定,是支撑她到现在的支柱。
噢对了,就连他策马而来,风尘仆仆的冲天怒气,此刻回忆起来都是那样甜蜜。
一步,两步,三步,她向着湖心靠近,原来放弃呼吸是件如此简单的事情。沉没窒息的瞬间,她释然了,笑意溢上唇角。
人们都说,愿做鸳鸯不羡仙。这一世我们情深缘浅,来世再续前缘,可好?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四):易求无价宝,难觅有情郎
闲来无事,重读《孔雀东南飞》,无意中察觉若干值得深思之处,年少初读时竟不曾在意。现录于此处,望赐高见。
1. 自古以来,兄弟都是出嫁女在娘家的头号大敌。县令太守来求亲,兰芝母虽然也希望女儿嫁出去,但到底没有强迫她,见兰芝不愿意,还帮她从中周旋。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说得相当圆滑。然而兰芝她哥就跟条大尾巴狼似的强迫她再嫁,言语间完全把妹妹当成商品。兰芝给他的回答:“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然是“仰头答”,但每一个字似乎都透着鄙视和讽刺。“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说得太好了,妈永远是亲妈,咄咄相逼的多半是弟兄。
2. 这篇作品里男女主的形象并不对等。先说焦仲卿,我不怪他懦弱,毕竟那个时代孝道大过天,但他还特别的小心眼,这就不太妥当了。
其一,兰芝被休的时候看得很明白,自己不可能回去了,“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但他却用甜言蜜语作着不切实际的承诺,给她虚假的希望:“不久当还归”。他是真心希望有朝一日破镜重圆呢,还是单纯地不愿意见她改嫁?无论如何,就是这句话,让兰芝认为有义务为他守身,埋下了日后更大悲剧的种子。这和序里说的“自誓不嫁”似乎有些出入。
其二,刘兰芝真的是自愿殉情的吗?对于改嫁一事,最初她只是“愁思出门啼”,并未露出明显的轻生之念。要不是焦仲卿跑来刺激她,说不定她有很大可能会为了母亲和哥哥忍辱负重地活下去。然而焦仲卿不分青红皂白的“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几句太怨毒了,逼得兰芝是不得不死了。这个男人啊……大胆推测一下,焦仲卿大概是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这个性格很像是成长过程中父亲完全缺失造成的。
刘兰芝的形象,个人认为就是以现代标准来看也相当出色,她聪明、清醒、不卑不亢、有情有义,既有柔顺静专之德,兼有尾生抱柱之信,这个女子真是让人既心疼又敬佩。我始终认为,她拒绝再嫁并不是对重回焦家抱有希望,她很清楚丈夫所谓的许诺有多么无力,而是因为她已经答应了要等他,答应了就要信守诺言。最后,面对怨语相向的丈夫,兰芝纵然有满腹苦衷,也没有跟他多废话,而是非常干脆利落地践行了她的承诺。倒是焦仲卿的行为值得玩味:既然已经“作计乃尔立”,为什么还要在听到兰芝死讯之后,还“徘徊庭树下”许久才上吊呢?他徘徊之时在想什么、在犹豫什么呢?会不会他之前只是在说气话,但没有想到兰芝竟然如此刚烈,真的去死,这下他如果不死就不是东西了……我不敢往下想了,再想下去这个经典爱情悲剧就要变味了。
3. 焦仲卿跟他娘告别的最后一句话“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越看越像诅咒啊哈哈哈哈,和《血观音》里棠真说的“长命百岁,万年富贵”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人用起反讽来也这么熟练吗。也或许,这是作者在封建桎梏下借主角之口所能做出的最大限度的反讽。
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作者的愿望很美好,那么后人吸取教训了吗?不可能的。陆游唐琬、宝玉晴雯、光绪珍妃……到了21世纪总该好点了吧?你猜?现在人家相亲男上来就是一句:我无所谓,我妈喜欢就行,我就是想找个我妈喜欢的。不得不说,现代人还是比古人聪明多了,懂得把隐患掐灭在摇篮里。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五):评论《孔雀东南飞》的叙事角度很有趣
在《孔雀东南飞》全篇作品中,诗人共使用了两种叙事观点——故事外叙事者的全知观点以及故事内人物的有限观点。因为其中提供观点的人物(聚焦者focalizor)为数众多,共有六位——兰芝、仲卿、刘母、焦母、媒人、兰芝的长兄,因此产生众声喧哗的叙事现象。这些众声喧哗的叙事完全指向兰芝,并与兰芝的悲剧息息相关。在叙事作品中,不仅叙事观点会随着人物的改变而改变,叙事声音也随着叙事观点的不同而不同。如在作品一开始,先以故事外叙事者的全知观点,以比兴的笔法,为全篇的悲剧设下氛围,其中的叙事声音带着感叹。之后,叙事观点换成兰芝,叙事声音与气氛随之一转,变成一位刚毅果决、贤惠勤勉、深爱夫婿,但遭公婆百般责难而悲伤无奈,因此毅然决定离开夫家的女子口吻,向其夫婿娓娓述说事情的原委以及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之后,叙事观点换成仲卿,叙事声音又随之一转,变成一位性情驯良而懦弱,对父母唯命是从不敢忤逆,但深爱其妻而不忍离别,却又毫无主见的男子口吻,在面对焦母之时,只是唯唯诺诺而言不及义,既不敢详述其理,又不敢为兰芝抱屈,既不愿焦母的再婚安排,却又深怕焦母之怒。然而,当聚焦者转为焦母,在焦母专横跋扈的声音出现之畴,已将兰芝的未来推向悲剧。
不只是人物(聚焦者)的转变会影响叙事的观点,即便是同样人物的不同心情的变化,也会影响叙事观点,进而影响叙事声音。例如,仲卿在不同的心情下,所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与声音。当面对焦母的蛮横之时,仲卿显得惊吓胆怯,懦弱无能,不知如何言语来护卫兰芝,只能要求兰芝先行返回娘家暂避焦母的怒气:“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然而当面对兰芝的再婚之时,他却气愤填膺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竞不惜以最刻薄之言伤害最心爱之人。
详言之,兰芝在再婚前夕于房内悲苦煎熬而苦苦等待之后终于见到仲卿,当时兰芝一心只求仲卿的谅解而迫不及待地解释:“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然而,仲卿气愤难消,完全不问兰芝有何遭遇与苦衷,也不顾兰芝心中是如何悲苦与无奈,反而以刻薄之言直斥兰芝违约背言、贪图富贵:“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仲卿一句“贺卿得高迁”已是极尽刻薄之能事,让兰芝心坠深渊,悲伤而意绝。再一句“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以两人的誓言来嘲讽兰芝,更将兰芝推到人生的绝地。
藉由同样人物的不同心情变化,来影响叙事的观点与声音,也可以从兰芝身上得到例证。当兰芝辞别公姥之时,其心情是既悲伤愤怒却也相当抑制,因而其声音坚强不屈、不卑不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然而,当兰芝与小姑辞行之时,其心情转为不舍与悲伤,其语调则变为深情与眷恋:“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读者从人物的观点与人物的声音,听到了兰芝的委屈与悲凄、仲卿的不知所措以及焦母的蛮横跋扈,叙事观点与声音的跳动与转变,使得叙事变得更加多采多姿而生动活泼。
本想把整篇文章都转载过来的,但是太字数太多,如果有谁想看全部评论,可以直接点击这个网址就行:http://www.caizicheng.com/article/Art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