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家书》是一本由沈从文 / 张兆和 / 沈虎雏编选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0元,页数:3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文家书》精选点评:
●看什么总想起你!
●2004.3.11,于凤凰。
●仗义屠狗辈,负心读书人
●因了爱情,我有了写信的命运
●元旦假期阅读
●感情的事。。。
●我所看过的最美的情书。所有的人,在爱情里都是忐忑不安患得患失的,而经历偏执、痴恋的两人终于结婚,终于在一起,三三说,在家书抵万金的时代里,她是全京城最幸福的人,沈从文说,他只爱过一个正当时的女人。后来,他们回归了地面上,长久的两地分居,战乱的年代,絮絮叨叨啰啰嗦嗦的讲寄送衣物,稿费,节省用度,是否辞退老妈子。在这琐屑里面依旧有闪闪亮的温暖。后半部分,被陈思和认为当代文学潜在写作滥觞的部分,的确是体现了建国初期沈从文的状态,社会大体状况等等,但是呢,真心不算多么的喜欢这后一部分,由此可见社会体制和政治无意义不可思议的影响。每天看一点点看了十几天,越发艳羡。
●从人大图书馆借的这本书 书很硬 读起来却很暖 平常文字里见真情
●安静的人 内心都是异常的丰富 好好看了些他写的情书
●情话终究只属于年轻时候,老了一切都回到生活,回到地上。热恋时闪闪发光的恋人,相处久了也终归于平凡。但是,爱一直都在,因为爱不仅仅是爱情。
《从文家书》读后感(一):摘抄
沈从文
1.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我们忘了带点甜东西了,实在应当带些饼干,方能把这日子一部分用牙齿嚼掉。
3.我在温习你的一切。
4.一切生存皆为了生存,必有所爱方可生存下去。
5.在困难来时用幽默,在小小失望时用笑脸,在被他人所“倦”时用我们自己所习惯的解除方式,而更加上个一点信心,对于工作前途的信心,来好好过一阵日子罢。
6.凡魏晋又都酣眠了,只蚊子和我十分精神。
7.人真奇怪,近代交通工具虽这么缩短了旅行的时间,可是大多数人却不能如过去那么旅行便利,至于游山玩水更说不上了。人都为事缚住,失去了过去人应有的从容。
8.其实这里公园最好时光应在九十月里。
《从文家书》读后感(二):爱上文字的他
张兆和在1995年编完《从文家书》,曾在后记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理解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他的佳作不止一本,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出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的,有尾无头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写作像如绘画,一个句子就是一笔画,一篇文章就是一幅画。追忆文章也不例外,遑论抒发感受的文字。
沈从文曾抱怨张兆和更喜欢书信里的沈从文,不知他在写出“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的时候,爱上的是那个纯粹现实里的张兆和吗?
上面的后记里,张兆和是否又重新爱上了那个活生生的沈从文了呢?她和文字里的他发生热烈的关系, 一如他和文字一直以来的暧昧关系。他们把自身投射在文字里,让彼此在文字里迸发更缠绵悱恻的感情。就这样,她和他有了各自的文字影子,两个人嫉妒着各自的影子,那是个更有魅力,更加完美的形象。
文字,话语,想法都是人的创造,是绘画,是作曲,是写诗,绝不可能是客观的断言。男人、女人、情书文字之间复杂奇妙的三角关系纠缠在彼此身上,很难判定谁更爱谁多一些。即使一方消逝后,剩下的人仍能在意识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蜡像人,它如真人般行动,对话,甚至还可以争吵。
当她对他写下了后记里的文字,她把文字里的他贴在了蜡像上,她又一次地爱上了他。
爱情是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即使在两个所谓相爱一生的人那里也是旋生旋灭。而在灰烬中重生,那正是永恒爱情的秘密。
《从文家书》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从旧文中翻出。记于2006/08/07。
从文家书——从文兆和书信选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年2月第一版
这本书到手不足2日,已读完近半。真挚的感情,絮絮叨叨的文字,看似平淡,动人心弦。
《劫余情书·日记》
追求阶段的记录。看出了沈敏感的心。他迷恋但又卑微,她则冷酷地拒绝。她还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年太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胡适语)。
『每次见到你,我心上就发生一种哀愁,在感觉上总不免有全部生命奉献而无所取偿的奴性自觉,人格完全失去,自尊也消失无疑。明明白白从此中得到是一种痛苦,却也极珍视这痛苦的来源。』
与张爱玲那段尘埃里的花何其相似!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易折的萑苇,一生中,每当一次风吹过时,皆低下头去,然而风过后,便又重新立起了。只有你使它永远折伏,永远不再作立起的希望。』
沈是幸运的,苦苦追求三年零九个月之后,终于喜结连理。
《湘行书简》
自称为“乡下人”的沈,远别新婚妻子,返回家乡。他的感情依然炽烈,每天都写信。这份炽烈中,除了对新婚妻子的爱之外,还蕴含着对家乡的爱。写得很美。原来《湘行散记》的背后,有这么美丽的一个大环境。两部分合起来,才是一部完整的《湘行散记》啊。
《飘零书简》
战乱时期的飘零生活,天各一方。只能通信,通信,电报。信里面都是些平平常常的叮嘱的话,关于用钱,各自的见闻,生活,孩子,朋友,亲人,还有一些想法。到了后期,看到了沈对张迟迟不启程会合的埋怨。这部分信选出来的还蛮多,看得我有点难受。他还是不自信。不过长时间的分别,对谁都是一样难捱,特别是时局动荡,又牵挂对方。我恨这种别离的生活。
其实我挺喜欢这种平淡的文笔,简简单单地交待,但是满纸都是温情。即使是心情不好时的埋怨,或是对对方的要求,也是真心的流露。即使是批评的话,我也能够接受,因为感觉到的是对方的心。
另记,我一直都认为,夫妻双方的沟通,是应该完全坦诚的。不是尽捡好话讲,不是尽捡对方喜欢听的话讲。他到后来就觉得她不够坦诚,有点推搪,“到了应当上路时节还不上路”,“处处见出模糊”。双方有疑惑就得尽量主动沟通,对于问题不要回避,更是不能“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霁清轩书简》
孩子是永远的话题,可爱的小虎。
《从文家书》读后感(四):逝去的爱情,依旧可见动人之处
这本书是沈从文先生和妻子张兆和的部分家书结集,从1929年相识到1961年两人携手近半个世纪的通信。1931年的那封情书,强调一下,只是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多封情书中的一封而已。“一个月亮可不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不拘听到任何人赞美,不拘这赞美如何不得体,如何不恰当,它不拒绝这些从心中涌出的呼喊。你是我的月亮。”“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种热烈挚诚又美丽的话语,终于打动了张兆和的心,两人于1933年9月9日在北平成婚,当时沈从文31岁,张兆和23岁。
在成婚后不久,沈从文母亲病重,他独自返乡,在回乡途中,写了很多信件,向新婚妻子描述了归乡水路中的见闻和浓厚的思念之情。“我想睡到来想你,故写完这张纸后就不再写了。我相信你从这纸上也可以听到一种摇橹人歌声的,因为这张纸差不多浸透了好听的歌声”‘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的轻轻的叹息,我幸福得很,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少了“像这样缠绵又美丽的情话,几乎每封信中都有一段到两段。时隔大半个世纪,现在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可是,几乎没有人用手写下一封封真诚的书信来告诉自己的爱人,自己多么想念她/他。这个时代的我们,想念时候,发一句微信,说一声,我想你了。然后呢?可能絮絮的说上几句,可是那种耗费时间传达的信件中的郑重慢慢的消逝了。
沈从文在悠悠南行的小船上,思念远方的新婚妻子,担忧家乡病重的母亲,在此之外,他见到了两岸美丽的风景,也见到了船工生活的艰苦。”我这次坐这小船,说定了十五块钱到地。吃白饭则一千文一天,合一角四分。大约七天方可到地,船上共用三人,除掉舵手给另一岸上船主租钱五元以外,其余轮派到水手的,至多不过两块钱。即作为两块钱,则每天仅两毛多一点点。像这样的大雪天气,两毛钱就得要人家从天亮拉起一直到天黑,遇应当下水时便便即刻下水,你想,多不公平的事!像这样的船夫在这条河里至少就有卅万,全是在能够用力的时候把力气卖给别人,到老了就死掉的。他们的希望只是多吃一碗饭,多吃一片肉,拢岸时得了钱,就拿去花到吊脚楼上女人身上去,一回两回,钱完事了,船又应当下行了。天气虽有冷热,这些人生活却永远是一样的。他们也不高兴,为了船搁浅,为了太冷太热,为了租船人太苛刻。他们也常大笑大乐,为了顺风扯篷,为了吃酒吃肉,为了说点粗糙的关于女人的故事。他们也是个人,但与我们都市上的所谓’人’却相离多远!一看到这些人说话,一同到与这些人接近,就是我想起一件事情,我想好好的来写他们一次“看到这些话语,我莫名的感动,他的眼里有他人。那些平凡普通的船工,在他的笔下是生动活泼有喜怒哀乐和自己一样的人,不是面目模糊好似不存在的布景板。现在的时代安定富裕,都市中人崇尚达尔文主义,赤裸裸的优胜劣汰,我们都忙着成功,有几人会把目光看向那些平凡的面孔。
1949年前的岁月,对于两人可算是最好的日子吧,即便有战乱,有少许争执,可家人在一起,夫妻同心,怎样都是美满岁月。1948年3月,郭沫若对沈从文定性批评,这是开端,敏感的沈从文开始陷入抑郁症,在1949年两度自杀未遂,而一腔热情迎接解放的张兆和和两人的儿子不能理解此时沈从文的精神上的脆弱。哪怕有不冲突,有分歧,有分居,两人依旧携手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吧。
《从文家书》读后感(五):恋爱中的男人
读<从文家书>,总是有别样的感动,无论是一厢情愿的一往情深,还是苦难中的心心相印,都见出从文先生这个湖南乡下人的倔强与坚韧-----很奇怪的印象,阅读的过程中总想起卞之琳的一首诗:
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
掠过你的一丝笑影而去的,
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
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
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
南村外一夜间开齐了杏花.
和沈先生一样,卞之琳也苦恋着张家姐妹中的另一个(张充和?),不同的是,多年的等待与不倦的追求,沈先生终于移动佳人那颗婉转柔曼的心,志得意满地抱得佳人而归;卞先生就没那么幸运了,意中人竟然选择了一个美国洋鬼子(傅汉思?),竟然又随之越洋而去,以空间的暌隔干脆利落地彻底断绝对方的绮思妄念。可怜卞先生只得以老大之身,匆匆结婚育女,完成对生活的一个交代。据说卞先生心内的伤痕一辈子都历久弥新——经过近三十年的生死劫难,卞先生在大陆接到大洋彼岸的信,手颤抖得是那么厉害。
偶然的相遇,不经意的一瞥或是一缕轻笑,都会让一个男人因感通而泛滥为无际的春潮,杏花刹那怒放燃烧了整片天空,但是对方的小船却躲得远远的,不愿进入你的河道———
“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空有载人的绮思而已。多情总被无情恼。
恋爱中的男人,似乎总有在被爱者面前化为春水的愿望,柔弱无助地乞怜被爱者的一顾,我们来看沈先生的情书:
“每次见到你,我心上就发生一种哀愁,在感觉上总不免有全部生命奉献而无所取偿的奴性自觉,人格完全消去,自尊也消失无余。明明白白从此中得到是一种痛苦,却也即珍视这痛苦的来源,我所谓顽固,也就是这无法解脱的宿命的粘连。一个病人在床边见到日光与虹,想保留它而不可能,却在窗上刻划一些记号,这愚笨而又可怜的行为,若能体会得出,则一个在你面前的人,写不出一封措辞恰当的信,也是自然的道理。我留到这里,在我眼中如日如虹的你,使我无从禁止自己倾心是当然的。我害怕我不能节制的唠叨,以及别人的蜚语,会损害你的心境和平,所以我的离开这里,也仍然是我爱你,极力求这爱成为善意的设计。若过你觉得我这或是真实,我离开这里虽是痛苦,也学到要去快乐了。”
沈先生在另封情书中说男性的这种奴性,是先天的,因而也是普遍的,当然只是面对那唯一的所爱的女主人:
“。。。。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伺我,却愿意自己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的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放弃自我,丧失尊严,捧着一颗柔弱的心匍伏在她的跟前,哀怨地等待着她的骄傲的怜悯与眷顾。。。。。。。如果以这种自觉的奴性作为衡量爱情的标准,呵呵,我要怀疑我究竟有没有爱过了。
也许不过是自欺的幻象?
2003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