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2 00:34: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1000字

  《经济史理论》是一本由约翰·希克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史理论》精选点评:

  ●这本短小的著作注定不是讲述世界经济的历史,而是通过对经济史的全面考察得出在几个重点方面(市场、货币、农业、劳动力、工业革命等)的某些总的概念。希克斯认为自己阐述的方式不同于汤因比和斯宾格勒,而与马克思更有相近之处。我赞同这一点,并同时认为就语言表现力而言,他与老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绝不只是翻译的问题。

  ●: F119/4244-1

  ●封建主义是军队向政府的转化。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

  ●只能说,写的很牛,不过厉以宁的翻译嘛,哎,毕竟是名人,就不骂了

  ●咋说呢,这书的思路我挺喜欢,翻译实在太特么傻叉了明显的长句硬生生按英语方式翻成中文,真是。。。读不下去了,强迫症的我硬是看完了

  ●一个头两个大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看不懂···不过,我居然还是读完了。命令经济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被秦晖解释毛时代的经济体制

  ●曾专注于数量分析的Hicks晚年的经济史转向颇值得玩味,诺奖级别的经济学家尚且如此,年轻的时候一头扎进经济史反而不容易出来,但见历史而不知其整体的逻辑。Hicks致力于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从习俗经济、市场的兴起、城邦和殖民地到货币、法律以及信用制度的确立,再到农业的商业化、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以及工业革命,从“统计学”意义上探求其经济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历史的走向,是为”经济史理论“。

  ●翻译……

  ●说实话,经济学家写的经济史中引用的历史内容与理论真是有失水准。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一):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内容5分,翻译3分,翻得不流畅,虽然没有错,不影响阅读,建议出新译本!

  本人学工科,不懂经济学,当初买这本就是为了科普的。斗胆总结下,经济的发展以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动力,商人不断面对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渐渐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经济体系和制度。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二):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内容5分,翻译3分,翻得不流畅,虽然没有错,不影响阅读,建议出新译本!

  本人学工科,不懂经济学,当初买这本就是为了科普的。斗胆总结下,经济的发展以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动力,商人不断面对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渐渐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经济体系和制度。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三):希克斯的方法

  由于学力很低,又不是主修经济的(其实是历史),这本书越到后面越难啃,尤其是到了李嘉图大哥那里(希克斯大概是他的拥趸),还是懂一点古典理论为好。但就希克斯的方法,本书中一再强调一般,连贯,这些就历史方法而论也是正确的,他强调特例,这就容易造成一个误解,容易被统计学带过去,一些离散的离谱的例子还是要慎之又慎,一定要给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原因来。总的来说希克斯的方法,他重视的方面,足以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一些联想,让人耳目一新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四):关于经济史的极富启发性的探讨

  这是一本小册子,信息量却很大。作者是凯恩斯的高徒,却不囿于导师的视角,多方面地探讨了人类经济的发展史。研究主题很宏大,但作者依然能极富条理,言简意赅地进行分析,尽显大师风范。

  谈起经济史,一般会以为是市场的演进史。作者却指出,市场是经济史的重要转折点而非起点,以一章篇幅介绍了“习俗经济”,“指令经济”两种自给自足为主的前市场经济形态,尤其后者颇具计划经济色彩。而后的市场的萌芽,标志着人类从自给自足及“岁入经济”迈向交换的经济,按哈耶克的话说,这可是“文明的起源”。

  而市场的兴起,除了新兴的商人阶级的贡献,亦不能忽略国家力量的支持:国际政府(王室)间的贸易,对商业扩张的保护,商业性殖民等。特别是小型分散的城邦体制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伴随着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的货币(自一诞生就催生了金融业的发展)与保护物权及交易的法律也应运而生,“货币与法律(商法)是古代世界两大经济遗产”。值得一提的是,与西方不同,中国的纸币(交子)极早拥有了信用货币的性质,诞生不久便能直接用于交易。

  中世纪小农制到农奴制,再到佃农制,土地产权日益明晰,农产品也不断面向市场土地买卖及土地制度的变化,标志着连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也走向了商业化。劳动力市场同样在此期间形成,奴隶的短缺,人口的减少,行业的对劳动效率要求促使自由劳动力的增长,尽管商业化的奴隶市场仍具一定优势。希克斯也分析了两种劳动力的具体差异,比如产权特征方面的不同。

  而后对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希克斯认为,金融业的发展是该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因为利率的降低使私人资本,尤其是流动资本变得宽裕,固定资产的投资得以增多,工业革命"正是在固定资金进入或开始进入中心地位时发生的"。同时在承认机器的运用长期使劳动工资上升,对产业工人有益(区别于前工业社会的无产者)这一古典经济学论断时,也说明工业变革短期内导致局部失业的增加(对应凯恩斯的工资理论)和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破坏,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在工业革命时期的久盛不衰的缘故。

  另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是由来已久。希克斯的观点很有趣:“(商业方兴未艾时)在市场所在地聚集在一起就是一种集会,每种集会都有潜在的危险。这就是政府干预市场最初的原因。”而后货币诞生,征税能力尚弱的政府盯上了这一财富的象征(第六章《君主的财源》)。垄断铸币权,确立法币,发行纸币,推行部分准备金银行制,权力一步步染指货币,最终操纵了人们的经济命脉。依愚之见,这部分应该与罗斯巴德《What Government Has Done to Our Money》一起读。此章也提到政府税制的进步,减少了通胀对财政收入的威胁,也削弱了政府制造通胀的动机。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五):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

  就像Hicks本人在结论篇中所说的那样,他所著的这本书尝试从国家(及国家政策)以外寻求经济史自身发展探索的道路。虽然从习俗经济和指令经济开始写起,但即使是这一初始篇章,所寻求的也并非原始商业的创始期情况,而更近似于城邦期之前或之间的植根于农业和落后部落的商业摸索期。从农村集市经济所带来的长久利益所形成的稳定性农村商人阶级的发展扩大,过渡到这些商人阶级为寻求海外贸易和农产品种类扩展而开拓的海外殖民地以及为保护商业发展而成立的以商法为正式法律的中世纪城邦(甚至是纪元前的希腊城邦也被认为一部分是为了保护商业的正常进行),再进行到信用确立、国家的商业化进程(但正由于不从国家角度去分析国家对商业进程的影响,而刻意没有谈及荷兰及英国的重商主义历史),直到劳动力以及工业革命以来工资的变化和无产阶级团体的形成。

  对个人来说,最有启迪性的两个章节就是对货币和信用的阐述以及对工业化时期工资增长进程的推断。对货币(重金属时代过渡到纸币时代和信贷时代)历史的描述,令人产生了一个新的困惑:既然地中海主要商业国家都经历过从重金属时代过渡到纸币时代的阵痛期,那么几乎在商业进程中从未经历过这一过渡时期而直接承认纸币信用的中国,商业为什么单纯由于取消海外贸易而面临长期摇摆止步不前近千年的历史阶段呢?虽然用国家法律与商法不合并且法官对商业抵押无法量刑可以部分解释这一情况,但事实上中国确实长久享受过名为“朝贡”实则就是海外贸易所带来的好处,这却没能令中国像法国王室那样(不能指望像西班牙王室那样为了寻求重金属而扩张)确立国家商业主义。而对工资增长的阐述,作者先借用了李嘉图的新技术采用会先因固定资产(采用新技术的机器和铁路)投资而减缩流动资金,继而会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而需要新的劳动力来完成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所以劳动力工资会经历先停滞(甚至减少)进而增加的过程;同时作者也认为凯恩斯的工资理论只适用于经济萧条期而不适用于经济长期走势(作者认为流动资金长期近似于工资总量),但个人认为虽然工业化发展会使人均占用的工业品数量出现增长,但这种增长幅度并非无限,而某种工业品占用数量的增长可能与其它工业品占用数量的减少相伴随,因此个人认为萧条经济(产量过剩及因产能过剩而停止或紧缩生产)才是长期趋势,而凯恩斯理论可能正符合真正的工业化趋势,也就是流动资金与工资并不产生联系,工资会长期处于停滞甚至降低的状态(瓶颈形态)。

  另外作者在最后提出世界一体现代化的阻碍是民族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西方国家为确保地位而采取的技术垄断,而贸易保护主义往往并非西方国家而是欠发达国家(由于对外国资本的不信赖而出于民族主义本能保护自国贸易,但自国被保护技术可能往往不能创造利益,从而使得经济长期停滞)。国家商业主义则在一战之后崩溃,西方国家不能全方位控制自国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央银行,但商业渗透并不强烈的俄国和中国却抓住社会主义教义和历史时机,控制住了本国的主要贸易和经济命脉。虽然这最后的概述对我的吸引力并不如前一段所说的两个论题,但这几个论述却是发前人所未发,不能不说对经济史其它议题的研究很具启发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