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与制度变迁》是一本由周其仁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产权与制度变迁》精选点评:
●人力资本的解释
●精当的分析起于直觉的判断。把握真实而又易于处理的假设。时刻保持对约束条件的敏感。
●周其仁谈农村改革有大量实证,这本书很好看。
●上班后读完的第一本闲书
●虽然是学术论文,不过语言都平白浅显,不过感觉有点过于流于描述了。书里的故事已老,不过改革仍然在继续。回看当年,参考今天,别有启发。
●关键词 产权,公有制,资源配置,企业家才能。字字珠玑
●应该是在北图看过的
●觉得他的书写得不错,算是中国经济学家中少数能逻辑自圆的人,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了吧!
●作者观点明确,论证严谨,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关于制度经济学的知识。全书分为4大部分。第一是关于农业的改革,二是企业的改革,三是电讯等三网合一的观点和评析,最后是对制度经济学的一点看法。文章主要重点落在前三部分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语言,是:1.通过产权改革,将利益(抽象概括)与农民,企业管理者的 产权相挂钩,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其中法律的改革尤为重要2行政垄断是市场最大的杀手,笨拙而无效率,人为的垄断是最具破坏力的,让市场的其他企业窒息,抑制产业的发展。因此,改革的本质应该直指:开放市场竞争,打破行政垄断,将价值机制引入,发挥市场的选择和调节作用。3.电讯的发展是未来的趋势,要进行三网合一的战略综合性发展,在改革模式上有英国的双寡头模式和美国的分拆模式,前者更具效率和合理性
●第一篇很精彩
《产权与制度变迁》读后感(一):旧瓶新酒和旧瓶旧酒
这本论文集,我个人觉得写得最好的是第一篇《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这一篇之所以好,是因为其中关于国家控制农村经济的收益和费用的图表,表明了国家进行产权改革的动力,也表明了国家为什么从农村社会生活中撤退,确实涉及到了所谓的“在国家职能曾经被滥用的约束条件下如何重建产权秩序”的问题。这比一般的泛泛而论的观察要更solid。
然而,这本书也表明,国内经济学家从产权角度对征地、垄断部门的改革等等问题的学术分析,也不过so so。无非是用了制度学派的理论架子,来套中国的现实问题。
《产权与制度变迁》读后感(二):还是周老师看得清楚啊
《产权与制度变迁》-周其仁
张五常评论说周其仁是中国最能把握现实的经济学家,并非过誉。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里头——“
对自发性毫无理解的人要称懂得市场经济,恐怕只是他们在自说自话。”
这也是这本书所有文章的最好注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就是在管制放松甚至
不过还是不太喜欢周老师写的经济学论文,不过其实我对大部分制度经济学的论文都比较
厌恶,仿佛用词构造从来就是生僻冷硬的样子。和他写得文气纵横的几篇论述电信行业的
几篇文章相比,确实有点逊色。
《产权与制度变迁》读后感(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本厘清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值得再读的书。读论文读到想哭于我来说是第一次,中国的农民,为这个国家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比其他阶层更大的代价、做出了更大的牺牲。
新中国的发展与改革成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作者从产权制度研究切入,结合大量调查与对实体企业的观察,勾勒出中国一路走来之所以是今天这样子的基本过程。今天这样子,固然并非尽如人意,但网路上动辄为反对而反对的批评声音,有多少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云亦云?
我的观点与书中呈现出的现实一致。相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我更加寄希望于个体自下而上的触发。但目之所及,我痛恨身边大部分个体——借用舌头乐队主唱吴吞现场演出的一段话:“这个时代摧毁了一切,但是它至少给了你反抗的权力。天下永远属于后来者,我们终将会成为铺路石或绊脚石。直到那一天,你我大家都将被踩在脚下。骨头不应该被埋在地下,它应该成为梯子或者工具,或者绳子;但是种子,必须埋在地下,埋在土壤里,那样,它才能长成一棵树,长成一个希望的火把。摇滚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自己。”
对,重要的是我们自己。
《产权与制度变迁》读后感(四):风云际会的年代
时隔7-8年,突然于元旦假期时重温此书。
一直认为周教授在中国农村产权制度变革这块是国内一流,而且入文平实,稍有经济基础的人都能体会文中的含义。相比他在汇率、金融、城市土地等其他方面的文章着实要高出一筹,这和他在农研室跟随杜老等一干人物的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处省略,其实我并不想写书中的内容)
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一批胸怀山河而不安定的老三届高材生们(多有插队的经历)在杜老的带领下引发的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讨论,涉及面之广、之深恐怕不是现在能容易想象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农村发展问题研究所)这帮年轻人们碰撞的火花直接影响了当时决策层,说是智囊单位实在毫不为过。当时华国锋已下,新一届领导人胡、赵在经济上都准备大干一场(包括万里,闻名的小岗村时他是安徽第一书记,亲自过问并认同了包产到户,和赵一样都是地方大员入中央。当然背后都是邓的支持和调度),区别就是赵在政治上保守一些,而胡更前进一些。
《产权与制度变迁》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产权与制度变迁》
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重点并不是人性为私,而是“人在约束条件下尽可能追求他的私人利益。”
产权是私人谋取自我利益的社会性制度约束。
根据诺斯的研究,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顺利完成了从土地公产制向私产制的转化,民富国强从此而起;差不多同期的西班牙被既得利益——养羊团——拖住了土地制度改变的步伐,国家就在竞争中落伍。【与城镇化差不多时期】
列宁提出的如下理论曾是计划公有制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可以像一家超级公司那样来组织社会生产,而全部社会成员将成为国家的雇员。据说年轻的科斯反复考虑了上述理论后的结论是:要使国家运用公司制的命令、计划和权威来协调全部社会生产,因为消灭了市场活动而节约了巨大的交易费用,但这家唯一存在的“公司”将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组织费用”。
+++++++++++++++++++++++++++++++++++++++++++++++++++++++++++++++++++++
《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
国家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长期经济增长点关键。但是,国家通常不会自动提供这种保护,除非农户、各类新兴产权代理人以及农村社区精英广泛参与新产权制度的形成,并分布通过沟通和讨价还价与国家之间达成互利的交易。
Michael Mann(1984)把“基础结构的权力”定义为,国家权力有能力渗入市民社会,但必须而且越来越依靠与市民社会之间制度化的协商和谈判来执行政治决定。
*他指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趋势是基础结构权力的加强,因为一个基础结构化的权力才能够更有效地动员公共资源。*【发展趋势是,国家更多依赖与国民的协商维持下去。】
社会主义国家控制的“全民”经济使一切排他性制度安排(在国内)成为多余。而取消了权利排他性,*也就取消了资源利用的市场交易*。这一点,在我看来是理解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市场倾向的关键。【计划经济的优势:省下了交易费用】
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真正区别,在于国家支配和控制前者但并不对其控制后果负直接的财务责任。【即全民所有制,国家财政担保就业、工资和其他福利;集体所有制时,集体并不能完全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甚至怎样生产,更无权涉及市场,但要承担分配任务,如工分等。】
什么动力机制使国家的控制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深入到乡村一级——【这是中国以往任何传统时期都不曾做到过的。】
传统中国农业剩余的主要部分即地租(加利息),在土地改革中被全体农村人口平分掉了。农民平分地租增强了他们对新政权的政治支持,但是,加快国家工业化的既定战略不能容忍20%的农产品从剩余转化为农民私人的消费和投资。【正因为如此,1953年之口,国家与农民关系紧张,表现为:农民惜售,国家收购困难。国家试图通过扩大征税,但高征税引发农民集体抗议,赋税达到农产品的15%即是极限了。】
国家权力逐渐侵入农民所有权。【step1:规定每家粮食和棉花生产指标,订购定销,禁止集市贸易——限制农民产权的使用、收益和转让;step2:互助组运动(联合农民的生产活动),初级社(归并农民主要财产),高级社(消灭土地和牲畜分红),人民公社(更大范围内推行公有化)】
国家如何在事实上取消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但又被认为是合法的?【土地改革形成的产权制度,即是土地的农民私有制。国家让农民快速合法地得到了土地,就把自己的意志铸入了农民私有产权。】【好吧,也就是说,暴力革命给你的分红,最终决定权还在我,我随时对它拥有支配权。】
【土改的农民受惠于政治运动和国家,单凭他个人的努力,不可能平分地主的财产。】
通过政治运动制造了所有权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政治运动改变所有权。
在一个国家可以任意指定所有权和改变所有权合约而无须经由与社会协商的环境里,即使全盘照搬一个最有效的产权制度,也无助于长期经济增长。【周其仁的意思是:这一切都是政治运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