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是一本由玛利亚・蒙台梭利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孩子》精选点评:
●这本不是原著的翻译吧,对比新版目录都不一样: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89841/
●受益匪浅
●蒙氏思想在这本书中外延扩大了一些,对智力、意识做了更多的阐述。
●在蒙台梭利那里,教育从来不仅仅是教育本身,而俨然是哲学,是人生。
●尊重孩子天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启发。
●蒙特梭利系列 第四
●盗版
●必看的书吧
●2019-08。蒙台梭利系列的第一本。理念是挺好的,翻译不咋样,让书内容显得零散,读起来非常不舒适...(特指浙江教育出版社,郭凤英翻译的版本。)
●蒙台梭利教育法
《发现孩子》读后感(一):国人比较需要这个
不过还是要强烈推荐给所有要生儿育女,或者像我这样并不打算生儿育女的人们!
《发现孩子》读后感(二):笔记
很多动物选择食物的例子告诉我们,动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吃某些食物,它们也是为完成大自然的某个使命而吃。不管是生物还是无生命物质,所有成员巧妙合作,都是为了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存在而进行的。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让我们享受而存在的,但我们的存在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继续向前发展。
不要刻意不让孩子接触容易打碎的东西,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粗鲁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
不为儿童的自然发展设置障碍
情景模拟玩具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假的厨房、工具等环境,对小孩并没有什么用也没有吸引力,不如让他们参与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老师示范教具要靠操作演示示范,不用多说。
当孩子自己玩得很好的时候,不要打断他。
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需求,也不要过分夸大他的感受,要给予适当的满足。
想象不是建立在现实和真理的基础上,就容易成为负面的力量,压抑智利的发展,阻碍真知的展现。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们要用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知识经验来丰富孩子的头脑,让孩子成为环境中事物的主人,自由成长。
佩服作者,对孩子的成长,抱有如此自由纯粹不功利的心态。一切自有天意,相信孩子会自然盛放,我们只要在一旁安然守护即可。即使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依然对这个世界抱有如此美好的想法。以及,她也太会写了吧,啰里八嗦这么多废话,写得还这么流畅
《发现孩子》读后感(三):儿童精神的全面发展
这本书是蒙氏晚年(快80岁了)之作,是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做进一步的总结和深化,并就心灵的构建、意志、智力、想像力等问题上结合哲学、心理学做了更深入的探讨,试图探讨儿童心理成长更深层的原理。
开始的几节,作者大体上回顾了蒙氏思想的主要内涵,独立,自由,对孩子的充分尊重和了解,孩子的公民权(与成人的平等),感官练习的作用等。这些回顾秉承蒙氏的风格,有点述而不作的大师风格,都是谈话式的。内容上依然有宗教色彩,有明显的西方社会和时代的特点。
有以下几个观点是本书首次提到的:
1. 心灵的构建:孩子开始有多个敏感点,这些点是相对独立,并以各自为中心吸收外界信息,并取得经验,逐渐的这些敏感点各自趋于成熟,并逐渐联系起来,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灵。
这个过程要孩子自己完成,成人只能提供环境。孩子自己才是心灵大厦的建筑师,成人只能提供建筑材料。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心灵的构建过程只有一次,一旦形成之后,有些核心部分在成人之后就很难改变了,并形成成人的适应障碍。仿佛盖房子,主体部分的材料在房子建好就无法替换。因此,在孩子心灵构建的过程中,成人要通过改善环境,来提供给儿童最好的心灵构建的材料。
2. 纠错:注意纠正孩子行为中的错误。给孩子自由和独立,并不等于放任。可以放手、尊重孩子所有的合理活动,但一定要及时纠正错误。教育的关键就是想办法让孩子避免错误,并使孩子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改正错误,走向正轨。
3. 注意力(专注力):注意力是通往精神健康之门,也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感觉练习就是为了培养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源泉,也是品格道德的源泉。而注意力又和独立、自由、爱、尊重、兴趣、环境等等相关,没有这些因素,注意力难以形成。
天才就是有超常的注意力,和区别差异的能力(见后面的智力部分)。
4. 意志:影响才能的发挥的因素中,持续起作用的是意志。意识是通过行动来体现的,没有行动就没有意志。而意志又是冲动和抑制两个因素平衡、合理的结果。
意识是通过孩子不断地自己做决定并采取行动而得到锻炼的。判断、决定、行动,周而复始,逐步完善并强壮意志。
5. 智力:智力的发展以自由为前提,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行动才能使智力得到发展。
对“差异”的感知和识别是智力活动的开始。收集材料并加以区别是形成智力的初步过程。
同时,智力和“快”紧密相关的,必须快速的进行智力活动。
对材料的快速区别,并对熟悉的工作进行有组织的,调理分明、层次清晰的再安排,这就是智力活动,最终,儿童通过逻辑思维和辨别能力,区分和抽象出事物及特征,并基于现实的基础进行再创造,完成整个智力活动。
区分-->判断-->抽象-->决定-->行动-->创造。
最后,高级的智力活动可以愉悦身心,形成完美的人格。
6.想像力:想像力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没有科学和现实基础的幻想是有害的。使孩子陷入轻信的误区,并延长幼稚期,有损身心成长。
最后,重要的三原则:
1. 尊重儿童进行中的活动,不干扰其注意力,观察其目的。
2. 尊重儿童的意愿,培养独立和责任。
3. 慎重与儿童相处,做伙伴,避免自认权威、以成人价值观为标准。
蒙氏在试图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并追寻背后的哲学、心理学基础。但蒙氏把毕生的经历放在实践、推广教育思想上,其教育理论从1908年确立之后,到1952年去世,并没有系统的深化和进展。她所作的努力还是一位实践家的思考,理论上没有什么突破。某种意义上,蒙氏的风格像孔子,述而不作,身体力行。
而且,比较奇怪的是,这本书没有对孩子道德方面的养成做进一步探讨。还是停留在通过意志力,智力的发展,以及成人随时对孩子的错误的引导,孩子就能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人不用做别的努力。存疑。
上面几点是孩子精神健康的几个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并都以自由、人权(既然生而平等,为什么孩子的人权总不受尊重?)、独立、适合的环境为基础。这样,蒙氏的整个思想体系应该在我们的脑中已经逐步形成。
《发现孩子》读后感(四):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自觉的灵蒙台梭利
玛丽亚·蒙特梭利(意大利语:Maria Montessori,1870—l952)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为了儿童,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一生。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蒙台梭利13岁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是她日后认为发展“数学心智”、“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大学期间她修习自然科学及现代语言──为后来她发展语文及自然科学教学方法,植下了良好的根底。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在任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助理医师期间,她对智力迟钝儿童由同情地帮助解决困难,转而开始研究他们的治疗及教育问题,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由于两年的体验,她有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她就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后,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每天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七点她亲自和儿童相处,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来,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 这种惊人的成就给她带来了沉思,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甚至两者兼而有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她发现:她对低能儿所使用的方法,它背后的“教育原理”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会使较高的心智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她从驰誉全欧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重做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了沉潜苦研的七年,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1906年,因为一个偶然的“儿童之家”出现的机会,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儿童之家”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蒙氏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特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发明家爱迪生、“电话之父”贝尔受蒙氏教育灵魂的感召,不遗余力的支持蒙氏教育的发展与壮大; Google公司的创始人Sergey Brin(谢尔•盖布林)和Larry Page(拉里•佩奇)小时候均受过蒙台梭利式小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