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曼尼得斯篇》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7 01:3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曼尼得斯篇》读后感100字

  《巴曼尼得斯篇》是一本由[古希腊] 柏拉图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曼尼得斯篇》精选点评:

  ●这本译著相对于同类型的其他做得非常好,虽然翻译为了追求准确比较拗口,但是注释弥补了这些不足,给了我很多理解上帮助,虽然我还有很多地方没懂吧。。。当然商务的排版印刷还是有问题的,比如相在几个地方打成象,还有95页135a写成了125a

  ●良心译注,不过真不好懂

  ●挑战智商。

  ●至此,我认为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我已然通读两遍,或者说,正式入门了。沛公说他是博一才读的巴门尼德,他和我共同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太早了(作为研三的我当然更早,然而并非没有帮助,读黑格尔亦然);二、读不懂(我忘了这是我个人观点还是他也这么说了);三、好痛苦。陈康注释约为译文的九倍,依陈师之见,柏拉图在《巴》中的相论不同于《斐多》和《理想国》中的相论,后者的相论乃是看似本体论的目的论:以善为第一原理,认为相与个别事物分离,相是整一不可见而可思的并且如新柏拉图主义者所阐发的为事物所分有。在巴氏对少年苏格拉底的批评中,柏拉图在此建构起了类似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另一种相论——集合-范畴说,此一说法使得本书哲史意义惊人。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借助海德格尔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来进一步理解“是”

  ●柏拉图真正的形而上学,猛!

  ●要是能早些读到该有多好

  ●满打满算,读了18天,参考了王太庆译本,和Cooper全集本;三点感受:第一,柏拉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者;第二,亚里士多德总体上确实是对柏拉图路线的继承,而非背离(确如陈康先生所言,至少就本篇来说是这样);第三,希腊人的思维真的好诡异、好有趣。总之,要继续研究下去~

  ●今年dota玩多了,半年才看完

  ●读的让人崩溃

  ●这是注释多于原文的一本书,陈康真是业界良心。

  《巴曼尼得斯篇》读后感(一):巴门尼德篇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谈论了一和多的关系问题,对话伙伴是芝诺以及柏拉图中期。芝诺的试图反对“如果是多”的假设,存在如果是多,那就必定既像又不像,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像的不能像,像的也不能不像。从而得到矛盾。柏拉图中期引入辩证法来谈论一和多的关系问题,在逻辑上说明可以同时既是多又是一。如果一切东西分有“像”的理念以及“不像”的理念,它们可以同时既像又不像,如果“像”本身成了不像的,“不像”本身成了像的,这才是矛盾了。同理,“一”和“多”的理念也可以同时并存。柏拉图晚期借自我批评暴露了分有观念的困难,并且在对话的第二部分提出概念辩证法,否定了仅仅作为自身而存在的、单纯自我肯定的概念,而将概念本身置于矛盾之中。事物在分有理念的时候,是如何分有的?理念是同时出现在多处还是被分割?此外,像的东西和所像的东西是否必须分有像?我们对理念世界做不了什么,理念世界(包括神)也没有能力对我们做什么?最后,柏拉图在对话的第二部分谈论了八组辩证推理,否定了仅仅作为自身而存在的、单纯自我肯定的概念,而将概念本身置于矛盾之中。如果是一,仅仅是一而非他者,那么一会怎样?如果是一,是和他者相联系的一,那么一会怎样?如果是一,是和他者相联系的一,他者会怎样?如果是一,仅仅是一而非他者,那么他者会怎样?如果不是一,仅仅是他者,那么他者会怎样?如果不是一,他者是和一相联系的他者,那么他者会怎样?如果不是一,他者是和一相联系的他者,那么一会怎样?如果不是一,仅仅是他者,那么一会怎样?

  《巴曼尼得斯篇》读后感(二):柏拉图

  读书笔记237:巴曼尼得斯篇

  苏格拉底同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他的学说都是通过柏拉图的对话录流传了下来,最著名的就是理想国。最深奥难解的就是这本巴曼尼得斯篇,巴曼尼得斯现在翻译成巴门尼德,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据说年轻时期的苏格拉底曾经见到巴门尼德,向他请教,学到了很多东西。柏拉图这篇对话设计了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向巴门尼德和芝诺请教相的问题。

  这本书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谜,书的内容到底是柏拉图的观点还是苏格拉底和巴门尼德的观点,几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抛去这些学术争议,单纯从书里提出的问题来看,也很了不起。

  当时的希腊人已经开始思考本体论,本体论这个翻译是错误的,就希腊词来看应该翻译成存在论,有限和无限,一和多的辩证关系。他们提出如果一个存在是复数的,那么他们既是相似的也是不相似的。书的第二部分最难懂,不断推论如果一是一,一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既是运动的也是静止的,它不在自己之内,又不在任何其他存在之内,一共提出了八种推论,涉及了大量数学的推导。这本书400多页,解释和注是原文的九倍,可见翻译的困难。

  有学者提出了大轴心时期,这个时期人类思想大爆炸,其中西方以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发端,东方以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为代表。从现在的哲学发展来看,西方以康德哲学为显学,而中国退回到了老庄的玄学,很值得玩味,康德代表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开端,黑格尔是古典哲学的终结,自此没有人再走之前的老路了。老庄的思想来源于没落贵族,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自然主义,更多的是一些消极的东西,通过后人的解读又变成积极的入世的东西,跟本意相去甚远。

  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创作了雅典学园,把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们汇聚一堂,站在画作中心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手指天,亚里士多德一手指地,代表了他们研究的方向。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建立了善为塔尖的理论体系,后来成为经院哲学的核心,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到了康德,他说,只有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思索的愈久,愈有严肃和惊异之感。

  《巴曼尼得斯篇》读后感(三):受苏格拉底精神感召一生的柏拉图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 苏格拉底还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更多内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0958801000bzx.html

  《巴曼尼得斯篇》读后感(四):老年柏拉图论相与个别事物

  1、柏拉图论“相”

  陈康认为《巴门尼德斯篇》中关于“相”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1、极端相反的“相”是否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2、极端相反的性质怎样在个别事物里相互结合。3、同名的“相”和个别事物对立的问题4、“相”和个别事物对立的问题。5、个别事物分有“相”的问题。就这五个问题我们看到,可以与《巴门尼德》对观的有《斐多》、《国家篇》《泰阿泰德》、《智者》、《斐利布》。

  陈康将柏拉图这里的“相”论概括为“多元范畴”论,以区别于“一元为善”论。就这一点,至少陈康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柏拉图相论的解读是歪曲的。与《蒂迈欧》中强调相似性不同,在巴门尼德中柏拉图更多的是谈及分有概念(133A任何一个事物不能类似相,相也不能类似其他事物)。相或范畴相互结合构成个别事物,但是至于他们如何结合,柏拉图在这里并没有做出很好的回答。陈康概括出这里“相”是在目的论背景下提出的,实现了“相”的物体化,“相”相互间存在关系,由此化解了个别事物于相或者范畴里。Κοινωνία(απτω)是柏拉图老年相论的中心概念,至于相与个别的同名(ομώνυμον)的关系:柏拉图在此篇涉及较少。

  2、个别事物和范畴

  柏拉图认为个别事物就是异于“相”的性质,原文中是:异于“一”的,其它的。个别事物具有无数的实例,即无限性。但是《斐利布》中无限则指一个向两个相反方向无止境延长的联续。从认识主体的立场看去,个别事物是感觉对象,自认识对象的立场看去,个别事物乃是对认识主体表现者,乃是现象(φαίνω,往往以不定式中动态出现:φαίνεσθαι : τι τινι φαίνεσθαι)。感觉对象(αισθητός)和知识(νόρτον)对象的区别不再是绝对不能沟通的“变者”和“是者”之间的区别,而是,前者是相的范畴或范畴集体,后者乃是构成这个集体的成分。是的一是最简单的相的集体,或范畴的集体。

  一切范畴互相蕴涵,组成一个系统。因此无论从这系统的哪一点出发,结果皆回到这一点来。这样,无一范畴是孤立的,若有一范畴即有一切范畴。

  3、关于“一”和“是”(ουσία)

  希腊哲学的“是”仅在时间里存在。不是不是无,而是异,乃是“有”(όντα)的一种。

  关于一和范畴的论述占据了全文的大部分,因为译文形式的切割,反而进一步使得对话很凌乱。这些论证主要是为了回答“极端相反的性质怎样在个别事物里相互结合”的问题,如:

  一不是部分也不是整体、一是无限,一没有形状,一不是在任何处所,一既不变动也不静止(一是在变动的一切形状里不变的,一永不在同一个里,因此一既无宁静也不静止。) 一既不能同于它自身,也不能异于其它的。一是隔离孤立的,不和等或不等,大于或小于中的任何一个结论。一不和时间结合。一不能有任何可知性。感觉对象和知识对象。是和一组合是无限多(相反者一样适用)。然后在第二部分论证中又论证了一和多的关系……等等

  :Πάθος即拉丁文affectus

  《巴曼尼得斯篇》读后感(五):《巴曼尼得斯篇》异译本校记

  手头这部《巴曼尼得斯篇》是83年第1版第3次印本,读时发现一些错讹(注首引文以正文为准),简单整理成23条校记,供大家参考。另外找到三位网友的12条校记,也一并附上,以免翻检之劳(雷同的只保存网友校记)。共计35条。

  页41注37“许多……物的”应作“我你……事物”。

  页44注44“那些类似的自己”,“的”应作“者”字,“自己”后应补引号”。

  同上页注45“那个……一的”,“的”应作“者”字。

  页69注84“一个大的”,“的”应作“者”字。

  页78注99“类似者……似么”,“么”前应补“者”字。

  页99注136“透澈……满的”、“透澈的”、“美满的”,“的”皆应作“地”。

  页116注168“关于……自己”,“己”应作“身”字。

  页137行7“异于无一个”不辞,应从注205所引作“不异于任何的”。

  页138注204“139C”应作“139D”。

  同上页注205“139C”应作“139D”。

  页186行2“既是有限者又是数量方面无限者”应上移一行,接“部分,”后。

  页195注270“我想……个的”,“个的”应作“整个”。

  页202注275“那么异……避免了”,“避免了”应作“相异么”。

  页213注283“那么一……然的”,“然的”应作“必然”。

  页206注288“因为……三个”,“个”应作“者”字。

  页229注302“因为离……处所”,“因为”应作“既然”。

  页255注334“年少些的变……些的变为比年少些的年少些”,“变为”应作“变得”。

  页272注350“如若……然的”,“的”应作“地”字。

  页285注366“倘若……是的”,“的”应作“者”字。

  页293注373“158E”应作“158B”。

  页294注374“其它……似它们自己”,“己”应作“身”字。

  页300注383“部分的”,“的”应作“地”字。

  页334注422“变异的岂……诚然”,“诚然”后应有“不”字。

  附网友校记十二条:

  歧木零——

  第25页正文第一行“克那琐买那也”应为“克拉琐买那也”。

  第124页边码“188A”应为“138A”。

  第145页正文末句“无疑是这样”应另起一行(这是答句)。

  第147页【注216】中“(104C—D)”应为“(140C—D)”。

  第148页【注217】最后一行“结论”的“论”当为“合”。

  第174页【注247】第二行“等二部分”中的“等”应为“第”。

  第244页正文"一是不违背本性的,它即既不是……"旁应有154A。

  小湿——

  129下面7行为重复的

  240 应为153A

  167【注236】第7行“同意”应为“同一”

  涤心——

  (1)刚刚看到97页的边码125A应该是135A才对。

  (2)134D1往上数第2行,“没有另一个比较更可有最精确的知识”应该是“没有另一个比神更可有最精确的知识”(οὐκ ἄν τινα μᾶλλον ἢ θεὸν φαίης ἔχειν τὴν ἀκριβεστάτην ἐπιστήμην)。这一句已经提到了“神”了。接着在134D1又提到神,已经是有铺垫的了。【这个错误太低级,不可能是陈康先生本人的错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曼尼得斯篇》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