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诗选》是一本由多多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多诗选》精选点评:
●第一次正经的读诗歌.
●再标一次吧,这书是霞姐赠送的。
●有句无篇是最大问题。少数几首非常新奇、华丽,是好诗无疑,但结构创造性不强。
●不喜欢
●多多的诗有一种很奇异的音乐感。
●多多通过对痛苦的认知,对个体生命的内省,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他以近乎疯狂的对文化和语言的挑战,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这是一位旅途上的独行者的声音,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旅途的终点在哪里。
●终于又有书可读。
●前期更好
●苍茫而又硬朗的抒情诗人形象。
《多多诗选》读后感(一):你很做作
不死的话
只是虚着
变态
你的精液这是在兜圈子
然后
开始用你的脚臭来兜圈子
而后
你的生命……
你说 多余 枯竭 忍受
你更说 牲口
是啊
我对你的批判
牲口
《多多诗选》读后感(二):每首诗都要写七十遍的多多
多多的很多句子都非常精致 非常耗心思 他自己也说每首诗都要写七十遍 这种认真很好 但过多的技术加工让诗歌读起来不够自然 有些复杂无比的句子和段落看起来像谜语一样 读起来就头晕无比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看到后半部分有些疲劳了,就去翻后面的采访,收到很多启发。最可怕的是:多多72年开始写82年才公开发表,也就是说最开始写作的十年都只在地下流传。这十年可以读很多书,静下心来写好多东西,而不去考虑名和利,况且他72年就写得很好了。这种时代造就的优势非常可贵,不像现在都这么着急,我也很急功近利,写得根本就很屎就开始考虑写作之外的事情,要向多多学习! 我喜欢多多写麦田的那些诗,这应该是他最真实最直接的情感。感觉他的写作十分克制,虽然感叹号、省略号随处可见,但你从里面反而感受不到激情和热血,而是冷静和理性。不过他歌颂麦田、歌颂乡土时,我能看到最真实的多多。 最喜欢的一首是《居民》和那几首在海外思乡的事,是可以让人落泪的那种
《多多诗选》读后感(三):多多诗选
《多多诗选》(多多著·花城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在多多的诗歌里,我看到了一些更为久远的事物和心情,简短的诗行,传统的遣词造句,对最普通和最普遍的主题的关注。它们看上去是心平气和的--没有造作的修辞,也没有怪异的形式,诗就是诗,像河水一样从容流淌,像河水一样洁净简朴。但是,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或是单纯的,诗句在平常的表层底下隐藏着思想和感觉,隐藏着诗人触摸永恒的努力,其中有梦想也有平淡如水的成熟与沧桑。从《多多诗选》中可以看出,多多是一个真正的汉语诗人。他对中国文化的沉潜与洞悉,对中国人命运的触探与关怀,对汉语内质的挖掘与熔炼,近乎完美地承续了汉语在当代中国的艰难使命。我读多多的诗歌已有经年,尤其对他在1974年所写的《玛格丽和我的旅行》一诗,感到不可思议,那个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诗云:“像对太阳答应过的那样/疯狂起来吧,玛格丽:/我将为你洗劫/一千个巴黎最阔气的首饰店/电汇给您十万个/加勒比海岸湿漉漉的吻/……”1974年就能写下这样的诗句,让我体验了“常识”的局限,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呵,可以说多多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我终于明白--任何时代都可以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只要你内心保持一种自由。
《多多诗选》读后感(四):踏进河流:感性理性的调和方程式,温柔不肯之溯源
“风暴掀起大地的四角/大地有着被狼吃掉最后一个孩子后的寂静”(《北方的海》) “一阵扣错衣襟的冷/掌心的零钱,散于桌上/按照旧城塌垮的石阶码齐/便一边拾捡着,一边//又漏掉更多的欣喜”(《四合院》) 一、多多的诗音乐性和节奏感极好,他甚至演示了押韵在现代诗中是怎样像鸭子一样活泼了整个池塘(,私以为不需要鸭子很多且很有秩序)。意象的处理富于动感,美来自于马踏飞燕般的奇崛和危险,快而轻,如遽然目睹刺客从身后探出小刀抹断睡的脖颈,惊魂甫定与意犹未尽处无穷。 二、他貌似戒不掉这种一再重复、否定、紧密推敲的绕口令句式,仿佛在一个句子里关起门来捉内奸。如以下三段: “死人死前死去已久的寂静/使他们懂得的一切都不再改变”(《他们》) “在无人记录的夏天,指头带来的风云/诱出了蜗角,带出了蜗体,腾空了蜗壳/跟上了速度,这样的一种立场。像神的立场”(《节日》) “在没有时间的睡眠里/他们向我们招手,我们向孩子招手/孩子们向孩子们招手时/星星们从一所遥远的旅馆中醒来了//一切会痛苦的都醒来了”(《居民》) “置身于一场盲人梦到的大雪/父亲,我梦到了梦的源头。”(《授》) “一种酷似人而又被人唾弃的/像人的阴影,被人走过/是它,驱散了死人脸上最后那道光/却把砍进树林的光,磨得越来越亮”(《我始终欣喜有一道光在黑夜里》) 这太对我胃口了,我非常认可且喜欢使用如此句式,语言锤铁铸剑,叮叮当当翻来覆去捶打夹杂着火花,然后猛地丢进冷水里,“嘶!”的一声响,短时间内疾速细节问答或演绎,同时达致细腻和精确,解决了在诗歌中用极度感性来印证理性的问题,这感性与理性完美共存互养的方程式。 三、标题的互文、接续和呼应,让整本诗集同时有小说的阅读感,明月照两窗,多惹有心人费思量。《锁住的方向》紧接着一首《锁不住的方向》,1989年末的《走向冬天》和1990年初的《冬日》以及其他很多冬夜诗,连接的三首《地图》《过海》《看海》的故事线索暗示,不同年份以《没有》为题的诗,悬置和怀疑的什么变了?如此种种。 最后,“梨”和“英格兰”意向的极高频率反复出现。这种或可称为执念或畸恋的爱不释手现象,其他诗人和作家的作品里也会有,可能与某种烙痕情结有关,或者是成为某种自我投射性的梦魇般招之即来却挥之不去的影子武士般的存在,讽刺或者自我讽刺的贪嗔痴不可自拔干脆圈地为家。 这整本《多多诗选》基本也代表他最好的样子了,色调是灰黑加暗红,仅存的几处亮色的地方简直太刺眼(“太阳的光芒像出炉的钢水倒进田野”)而沉堕成暗色系。其他的就是满天的大雪覆盖下来,在寻找自己白色的边界在何处。如此之所以,或许可归因于作者枕戈待旦般的自省警醒形成的花朵拒斥: “我怕我的心啊/我在喊:我怕我的心啊/会由于快乐,而变得无用!” 毕竟柔情似水而水长东。
《多多诗选》读后感(五):最初的契约
一本《多多诗选》,让我迷上两个人,一个自然是多多,另一个是黄灿然。诗选的附录部分收录了黄灿然的《最初的契约》,在这里,他把对诗歌、对诗歌的翻译、对汉语写作过程中的玄妙叙述地如此迷人,真让人爱不释手。
打开诗选从头读下去,多多七十年代的那些诗我不算喜欢,粘稠以至粘滞,于是干脆跳过,直接到了九十年代。这里的诗,味道一下子好起来,像是突然间出现了一种诗歌应有的节奏,是我一直说不清楚的一种节奏。说不清楚,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但更可能是由于根本不真正理解和懂得诗歌。黄灿然却找到并说出来,这让我茅塞顿开,心情也愉快起来。举例说明:
在没有时间的睡眠里
他们刮脸,我们就听到提琴声
他们划桨,地球就停转
他们不划,他们不划
我们就没有醒来的可能
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河流,诗的音乐就是在河上划船的节奏。当诗人说:“他们划桨,地球就停转”时,那节奏就使我们看见(是看见)那桨划了一下,又停了一下;接着“他们不划,他们不划”,事实上我们从这个节奏里看见的却是他们用力地连划了两下。在用力连划了两下之后,划桨者把桨停下,让船自己行驶,而“我们就没有醒来的可能”的空行及其带来的节奏刚好就是那只船自己在行驶。真神哪!(黄灿然《最初的契约》)
黄先生在文中另提到杜甫的两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说多多的诗也同样具备了这种通感的魅力,而且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有心理上的,说得很好,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2005年第一期《收获》上有篇北岛关于诗歌翻译的文章,《帕斯捷尔纳克:热情,那灰发证人站在门口》,和黄灿然这篇异曲同工,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文章,有兴趣的,不妨寻来读。
附上多多的诗,《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十一月入夜的城市
唯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突然
我家树上的桔子
在秋风中晃动
我关上窗户,也没有用
河流倒流,也没有用
那镶满珍珠的太阳,升起来了
也没有用
鸽群像铁屑散落
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
秋雨过后
那爬满蜗牛的屋顶
——我的祖国
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
多多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