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一):围城外看上班这件事
其实,不管朱德庸先生愿不愿意承认,至少我愿意相信——他还算个上班人。否则,那些对上班族的调侃、对老板的吐槽……愉快不愉快的话题怎么会变得如此活色生香?
从《双响炮》到《涩女郎》朱德庸的漫画渐渐被认可,要说价值,我很愿意与另一位漫画家蔡志忠比较。蔡老师的漫画是教科书的另一版本,而朱老师的则是……幽默?好像可以这么说,不过我想说的是朱德庸的漫画意义就是:看一则四格漫画,然后呵呵一乐。
他的优势就在——他不用朝九晚五的上班。所以,他可以调侃上班族各种不幸。
这也是他的劣势——毕竟是围城外,没有感同身受,所以,对上班族的漫画描述还是不太像。
围城外看上班族。看到的是生活。
《关于上班这件事》本身就像个报告,朱老师不过是另一种形式在写这篇永远也写不完的公文。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二):打工人的悲鸣
在朱德庸看来,上班是一件违反人类天性的事。人们试图在朝九晚五的上班这件事上实现价值,却最终在企业施加的管理制度之下沦为了转轮上的老鼠,看似不倦奔跑,实则原地打转。至于上班族所谓的成就感,他觉得更像是一个工人辛勤地敲打石头,却忘记了自己脚上的锁链和满手的老茧。这是个形象的比喻,现代都市人无需汗流浃背地在田地里挥锄,而是被组织进了一个单位在格子间里敲打键盘、接听电话、召开会议,但不变的是外部的束缚和身心的消耗。《关于上班这件事》就是朱德庸以350则漫画描绘的上班这件事中的种种荒谬情景。
朱德庸在漫画中不断嘲讽上班一事的荒谬。如一幅画中,船上的监工在鞭打桨手让他们快划,桨手们终于忍无可忍,喊出:“我们有我们的尊严!”监工喃喃地说:“好,时代变了,我给你们尊严。”画面一转,老板挥舞着鞭子在督促员工们的业绩。现代的上班族与旧时的奴隶形象讽刺性地重叠在了一起。他还消解上班的意义,如两个上班族在聊天,其中一人问:“上班到底为的是什么?”另一人答道:“实现自我。”前者说:“得了吧,你整天打混摸鱼,从未好好上班。”后者说:“没错呀,我就是在实现自我。”在有些漫画中,他甚至揶揄上班消磨了人性,由现代人倒退回原始人,最终成为草履虫这样的低等生物。
上班族对上班一事的无奈和抵触也是漫画中频繁出现的主题。上班族们总是念叨着不想上班,或是“如果一周只要上一天班就好了”之类的台词。与之相联系,老板的专横冷漠、中层的媚上压下、同事间的推诿也常常成为讽刺的对象。老板总是紧盯员工考绩、节约公司开支,而无视员工需求,甚至无视员工生命。而摸鱼打混则成为弱势员工的对抗手段,劳资之间的猫鼠游戏引发了很多笑点。如一幅漫画中,老板们希望员工具备三“sion”——mission、passion、vison,但画面一转,员工心里只有televison这一消费娱乐方式。
公司里的上班族被称为白领,这多少是个令人羡慕的词,似乎意味着取得了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地位和薪酬。然而这些年来,上班族们更乐于自称“打工人”。上班这件事在越来越多的打工人眼中是令人生厌或至少是无聊的,因此,《关于上班这件事》描绘的很多场景想必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古希腊人区分了“劳动”与“工作”,前者是生存的必须条件,奴隶和家畜用它们的身体满足生存的必需;后者被称为“创制”,有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制造出工具、用具和艺术品。而在汉娜·阿伦特看来,晚近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者社会”,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东西都被卷入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人由“制造者”蜕变为“劳动动物”,人自身以及人的世界日益陷入无意义的进程,正如朱德庸在前言中所说:“大部分人们活得像钟面上的指针,滴答滴答,日复一日,跑都跑不掉。”人们在陷入每天周而复始过程的同时,也成为了现代生产机器上同质化的螺丝钉,某种程度上,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的故事仍在日日上演。
朱德庸的解决的办法是选择自由职业,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赋予日常工作以意义。但大多数人只能怀着对世界那么大的渴望,念叨着我想去看看,然后步入格子间,继续打卡、坐班。这也许就是现代打工人的宿命。人们能做的大约惟有拾起幽默,以此对抗荒诞的人生。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三):朱德庸对无奈人生的反击法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四):不上班没法活,上了班没法好好活,上班就是这么回事儿
“好老板遇上好员工就会变坏,坏员工遇上坏老板就会变乖”“好老板遇上坏员工就会发疯,坏老板遇上好员工就会发财”……这本号称“上班族防笨宝典”“大老板压榨秘籍”的《关于上班这件事》,带你走进打工人的日常,见证老板与员工之间的斗智斗勇,体悟世间凡人的打工人生。
朱德庸漫画风行海峡两岸数十年,创作的《双响炮》《涩女郎》系列深受青年男女喜爱。除此之外,他还聚焦上班一族点滴日常创作了一部《关于上班这件事》,曾由现代出版社出版于2008年出版。这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新设计后再版,自然得益于其旺盛的生命力。因为,虽然都是上班,但历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的体会愈加深刻了。
古时候不管是读书人给官员当幕僚,还是农家子弟为商铺老板当伙计,都算是“上班”。只不过那时的上班,讲的是各行各业口口相传的祖师爷立下的规矩;如今的上班,讲的是打卡考勤等制度化的措施规定;以前的上班,有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现在的上班,更多的是一种对利益的诉求。
上班的人通过工作赚取了生活费,也付出了劳动力。老板将职工的劳动力转化为价值,为公司创造了利润。本来是你情我愿、各有所需的事,但却因为对付出与收获的不同理解,围绕老板与员工产生了种种矛盾。员工认为自己付出的多,领取的薪水少;老板认为自己开支的薪水多,员工创造的价值少。这种资本最大化的利益追逐模式,让老板与员工之间经常处于猫捉老鼠的游戏之中,这就是《关于上班这件事》所展现的。
比如老板说“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都是由百分之二十的人在做”,而员工认为“百分之八十的员工都只能领到百分之二十的薪水”。这其实是“二八定律”在公司企业的具体运用,实际上正是如此。而且不仅在私人企业的薪水发放,延伸到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基本上也是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了社会百之八十的财富。所以,朱德庸的漫画不仅仅是生活的简单投射,更在于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
作者创作这本书不是让你不上班,或者是不好好上班,而是教你学会以更好的心态适应上班。公司追求利润天经地义,希望发挥员工最大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也无可厚非;员工希望上最少的班、发最多的钱,甚至在上班时间浑水摸鱼磨洋工,这也是惰性在人身上的自然表现。网上曾流行的一个观点:公司老板不要和员工谈理想,说得很有道理,本来双方就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没有必要附加太多华而不实的光环。
不要说小公司,就是些业界大佬也很关注员工的现实需求,顺丰王卫说“人性需要什么,你就给员工什么!”华为任正非说“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会变成人才!”马云则说“一定要涨工资”。当然,这些工资标准要与员工能为公司提供的价值相匹配,或者能让公司认为员工有潜力匹配这个工资标准,因为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没有哪一个公司会养闲人,也没有哪一个公司会用没有用的人。
信息网络的跨越发展,让不少人脱离了模式化的上班环境,做起了像作者一样的自由职业者。这其实也是一种上班,不过是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找到了“上班的意义与荒谬之间选择的平衡点”。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平衡很难实现,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都是“抱起砖头就没法抱孩子,放下砖头就没法养孩子”的两难困境,不得不接受“老板用钱换取你的人生,你用人生换取老板金钱”的打工模式。
其实,不管是在四季如春的写字楼,还是在风吹日晒的大工地,职场无处不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虽然付出了时间,但是收获了金钱,而且这笔金钱又能用到合适的地方,帮助自己和家人实现一个个小小的梦想,也算是干得其所了。至于在办公室是“奋斗”还是“摸鱼”,不是《关于上班这件事》反映的主题所在,本书不过是调剂工作氛围的一个幽默,“读完换个心情去上班!”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五):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家朱德庸笔下的“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