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精选点评:
●迎合这个浮躁的社会的选题,编辑的市场考量
●就管理方面来说的话,论述的历史问题太过宏观以至于只能停留在管理学的浅层方面。
●没有评论的说的那么牛
●那就看看吧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看得有点晚,第一版不是这个封面(封面正确的那个条目ISBN对不上)。现在想想,《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不就是“从历史看管理”吗?其中记载和史实的关系,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看,许先生说的“历史做到真正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有另一层含义。通过这些光华学院学生的提问(和许先生的取材),也可以了解一些企业界精英的情况。其实不止三星,但离四星距离也有点远。换了出版社后评分陡升(本版7.5分,2017版的8.5分),不知是内容真有那么好,还是评分的动机不一样了。看了和历史系师生的交流,更觉王明珂的史学反思价值巨大。
●看的时候有很多心得体会。将管理问题映照到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朝廷治理中,很容易就能读懂。
●官职、制度,是史者必须了解的东西。
●无甚高论,普及读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欲则刚;知识,性格,智慧,慈悲;契而不舍,尽力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读后感(一):文化基础
仿佛看到一本巨著正在展开中.作者已能把千年历史熟识于胸,从纷繁的现象中理出一个又一个框架,如果许先生有精力深入下去的话,不知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管理理论呢!
可惜他也说了,学生没有接着他的衣钵往下走.他说,学文科要比学理科的难,因为理科不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而我一向认为学文人人可以上手,学理则需要基础.如今才知浅薄,也可见他说的文化基础有多深厚了.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读后感(二):管理其实有历史
原先一直以为管理是20世纪的产物,现在发现只要有人类,他就有管理。因为管理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组织效率的问题。
许先生以纵深的视角,穿越中国历史长河,横贯中西历史,梳理管理中存在的人的因素、结构因素、制度因素等变革因素,并特别强调动态的观念,总结出一切的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是必然的。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读后感(三):梳理帝王将相们的管理
先说个八卦,本书的著者许倬云先生是王小波同学在美国读书时的导师。
书里有八篇历史+管理对照的讲座,两篇历史讲座。
有人批评过这本书多的是判断,少论述。我觉得这是苛评。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跨界探索,许先生开了一个好头。
这本书里,许先生完成了目标:向管理学院学员(历史外行、大众)介绍历史上的"管理"。就这一点而言,许先生做的非常好。
好像有一句话,叫做管理无新知(?)。就是说不管历史发展如何,就管理本身而言,都差不多。差别仅在于阐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读后感(四):他为我提供了学习的一个全新角度
他为我提供了学习的一个全新角度
许倬云先生是史学界的一位大师,第一次是通过他的文章《人生的终极关怀》认识他的,大师的胸怀、境界实属我辈所不及。大师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不忘心忧天下、思考人生;借助他在历史研究上的成果,他想“转化为有益于历史学界之外的读者与听众,以达到尽心的任务。”而在《从历史看管理上》,作者就是将中国文官制为素材,摘取其中的变化以及所以如此变化的条件,化约为历史的解释,当做管理学的课题。以下有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一、史学的研究可以为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这个智就包含了很广阔的含义,当然史学研究为管理提供参考就不足为奇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个是组织的正常运转,另一个就是人员的激励与监督。历史上的朝代变更、人员更迭的统计与归纳,思考与分析,可以让我们从管理的角度去了解历史上的兴衰更替,从而为我们的管理服务。许老的演讲从系统入手,将中国的基层组织,论古代的文官制度,进一步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常识结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管理的要义:这也许就是光华管理学院聘请许老演讲的主要原因吧。
二、许老借古鉴今,心系天下。
许老的学识渊博,既通古至今,又中西合璧;很多道理深入浅出,实为难得。讲到管理,不仅联系中国古代的历史情况,同时也对比西方的历史发展情况,这样的对比让我们对管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许老本身就是一位既有传统文化学习背景,又具有西方社会学习经历的人,这种工作对善于思考的他来说无疑是驾轻就熟。
三、心忧天下,自强不息。
许老心系史学研究,更注重历史的普及。当他意识到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的时候,他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努力:为历史的老师编纂一本书,辅导他们如何更好地传授历史知识。
对于现有社会存在的问题,许老也直言不讳地提出来,并附加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不管这些建议如何,我们都无不佩服许老的铮铮铁骨和仗义执言的学者风度。
用大师的一句话结尾:人类的知识,本来应合一体。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读后感(五):读点历史,学点管理
许倬云是台湾的学者,国际著名历史学家,他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请来做客座教授,专门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对他来讲也不啻为一个革新和挑战,因为许教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他也说从没专门学过管理,怎敢来到光华管理学院上课?事实证明他的演讲非常轰动,广受欢迎,而且影响扩展到了其他领域,从学校的书斋里走出来,讲到了两岸企业家们的论坛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管理研究范畴——历史管理研究,或者叫历史管理借鉴,对于今天在动荡时代摸索管理精髓的中国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经济”这样的词汇并不受到重视,到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又受到时代的政治冲击,生长缓慢,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有了一些企业家开始觉醒,认识到管理方略应用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而此时面对国外成熟运作的大品牌大公司的冲击,我们发现早就落后于别人不只几十年的光阴了。产品过剩,竞争激烈,对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竞争力差,质量不过关让研发和生产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而资源的调配与整合,包括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都把刚学会站住脚跟的中国企业抛入了一个巨大的与世界接轨的旋涡,变化如此之快,我们有点惶惑了,而且单纯的走出去引进来又解决不了体制下面埋藏的深层次问题。近几年来,台湾学者率先尝试将古老中国数千年历史故事留传给后人的智慧启迪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来,特别是对人的管理,如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居然发现效果显著,员工较以往更有积极性了,生产效率提高了,销售业绩也呈现出良好的攀升势头,其实曾教授就说过,东方人习惯于中庸性的思维,与西方人二元思维的单向度有所不同,经常说看一件事物需要一分为二的,比较注重和谐,注重整体的局势发展。可是东方人细分起来还有不同,日本人的纪律性强,韩国人的忍耐力强,日韩两国员工的团队感都很强,与这两个经济增长远超中国的近邻比起来,中国人办事灵活,却在务实性上稍逊一筹。
有人可能以为这是文化传统沿袭下来的结果,自古官场上的倾轧虞诈并不鲜见,孙子说“攻心为上”,历代谋士也都把人性琢磨透了才会妙计迭出,所以认为政治头脑要多过于商业智慧,然而并不见得这么绝对,封建制度存续了三千多年,无论哪个朝代哪个统治者上台,这样一套管理体系始终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若想治理好泱泱华夏大片国土上的芸芸众生,首先,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的设计显得尤其必要。
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也经历了一系列PDCA的循环才逐渐成型。管理的规模大了,就出现了复杂系统的不稳定性,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产生组织的领导、如何设定组织的层级和如何串联组织的部门,许教授认为:
1、制度化的领导更替能够确保法治而避免人治,领导背景太重或关系效应太强都会导致决策危机,如东汉的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都扰乱了正常的决策机制,而企业很难有皇朝式的权威,丧失了制度性的保障就会愈发容易陷入混乱;
2、组织层级的设定不当容易带来两个后果,一是讯息难以有效传达,规模越大,讯息的传递越不顺畅,古代边疆告急,只能靠烽火狼烟传到京都,说不定这边刚收到消息,那边的城池已经失陷,绝大多数公司都要解决一个上情下达的问题,而讯息的逐级衰减就与组织架构的设计有关。第二,组织庞大了经常会导致机构臃肿,冗余人员增多,争权夺利现象严重,每个朝代都是开国几任皇帝励精图治,等到基础稳固以后反倒日渐衰落下去了,当然可能统治者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也是一个因素,但是怎样才能维持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又不伤害到系统本身的完整,也是层级设定中需要缜密考虑的课题;
3、存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就有不同的权责划分,他们之间必须有所协作,从部属到上司,一直到中央到皇帝,要在横线上求得协调与平衡。中国的皇朝里面,最常见的就是上面利用这种部门之间的矛盾或是不协调,造成各部门互相牵制、互相监督,使文官不会联合起来夺走皇帝的权力,解决的办法或是演变的后果往往是某一个单位变得特别强大,但更常见的是,因为个人的能力或者威望,导致一个部门的首长凌驾于平起平坐的首长之上。
关于第三点,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正视的,“比对方没理解你的意思更严重的是你以为他理解了实际并没有”,一个部门觉得顺风顺水的事情到了另一个部门却通不过,事情便卡在那里,就像螃蟹拉成一串,什么方向都爬不动。看起来从历史中确实能够吸取到经验和教训,时代总在变迁,管理的本质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