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8 01:35: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读后感摘抄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是一本由E. H. Gombrich著作,Yal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精选点评:

  ●『how easy it is for human beings to be transformed into inhuman beings through incitement and intolerance.』历史盲的补课。这书是真的好啊,历史观很合适。

  ●看这个完全是想了解文明5的领袖的个人特性……

  ●其实主要还是欧洲史,不过上下五千年浓缩在一本书里,很有概略感

  ●这本书写的真的非常的简短生动,每次翻开书,都感觉是在看一个博学多识的爷爷给孙子孙女用最简单易懂的词句解释每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非常羡慕那些在童年读到过这本书的人们。

  ●欧洲史入门读物

  ●这个太好看了,强烈推荐,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很会喜欢。实在太好了,听完一次计划再看一次

  ●一直喜欢欧美的历史,因为你可以感觉到社会哲学的生长、发展和进化。相对的,中国的历史给人的感觉就是3000多年前就定好了,之后就是翻来覆去的重复。看中国史,会有一种虚无感,轻松又沉重

  ●确切的说 是在听 写的真的很好 喜欢这种朴实又真挚的书

  ●还不是最好的儿童书。

  ●简洁有力,形象丰富。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读后感(一):近代欧洲简史

  首先要说明的是:大爱这本书。

  为什么标题为近代简史?因为书的最终章只cover到二战结束。为什么叫欧洲简史?是因为书中聊到的历史大部分都发生在欧洲,虽然向东,扫了一下中国、日本,向西带了一下美国和南美,也是跟着“侵略者”的足迹顺时而为。

看完此书后的总体感受是:哪怕在很久以前,交通科技并不发达的时候,人类/国家之间就像海水一样,相互之间推动着前进。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读后感(二):You can't imagine how moving this work of history is

  I have nothing but deep reverence for Mr Gombrich. His genuine love for history and for mankind makes this reading a journey of enlightenment and catharsis.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因为它非常轻松易读,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给我们这些没有接受过完整世界史教育的人梳理一遍全局。更关键的是,我们期待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就两个字:情怀。每当作者开始对读者说话,讲些年份和地点以外更有意思的事情,哪怕是仅仅两三个词的评述,他都能抓住最能和你共情的那个地方,给你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观感。他所有的能量在最后的一战(30年代原版的末章)和90年代增补的末章中全部释放出来,你会发现这整段历史旅程的悲悯力量能把人彻底地吞没。

  贡布里希的文字也是极其优美。英文版应该是经过他本人勘定的,在词句的优雅之外,更引人注意的是他对比喻的大师级使用。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和中世纪开启的那段比喻,和最后的回顾全书,这两个大段比喻华丽而贴切,历史直接就在读者面前展开流淌。这还只是贡布里希语言魅力的冰山一角,仅仅为了文学上的消遣,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刚开始读时候的评论,现在看来其态度之随意完全和这本书令人敬重的姿态不相称:

  「给孩子读的?」没错,我们的世界史知识不如孩子。「西方中心史观?」这正是我给他打五星的原因。贡布里希和茨威格都是欧洲文明衰落前的最后一个顶峰培育出的德国犹太人,然而茨威格死于二战前,贡布里希活到了新世纪,于是同样的悲悯情怀、崇高感、审美,文字却有着不同的格局。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读后感(三):写给孩子和世界史渣的历史书

  这本专门写给小朋友看的历史书正合我这样世界史渣的口味。

  读的时候,作者好像一个很慈祥的老爷爷,慢慢悠悠地跟你讲故事:“如果你想知道埃及在哪儿,我建议你去问问燕子。每年秋天的时候呀,天变冷了,燕子就南飞。越过意大利的高山,穿过一小片海洋,然后它们就到非洲了,那是离欧洲最近的陆地,埃及呀,就在那里。” 写到文艺复兴那段,有一段描述当时人们的思想转变,读着也像是爷爷对孩子的教诲:“(跟中世纪不同的是,这时候的人们)看重的是你可以做想做的人,用肩膀上的那颗脑袋瓜想问题,自己独立地思考和判断。不再埋首故纸堆,企图用前人的办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用你自己的眼睛看,并据此行动。最后说白了就是这句:用眼睛看,并据此行动。独立,能力,智力,智慧和技术才是关键。这时候的人们不再首先关心你的等级,专业,宗教或国籍。他们问的是:说说看,你都会做些什么?“

  还有宗教。很简略介绍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源起,大篇幅地讲述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政治扮演的角色。更多时候,战争以宗教原因为借口开始的,然后慢慢演变得跟宗教无关,所有人都在各取其利而已。历史并不浪漫也不美丽,还总是喜欢自我重复。

  这本小史主要还是着重于欧洲史,尽管秦始皇,长城,汉字等都有短暂亮相,我们的上下五千年还是当了陪跑。盛世唐朝连名儿都没提,只说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发展得特别牛掰,以至匈奴人对中国无计可施讨不到便宜,转去骚扰欧洲~~

  挺有意思,还会再读。

  .S. 读过之后,对犹太人异常同情和敬佩。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读后感(四):一本历史书的开头与结尾

  这是一本世界史的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所有的故事都这么开头。而这个故事讲得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很久以前,你个子还那么小,就算掂起脚也够不到妈妈的手。你还记得么?你自己的历史也可以这么开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那就是我。”但在那之前,你还是个躺在摇篮里的小宝宝,这事儿你肯定不记得了,但你知道它是真的。很久以前,你爸爸妈妈也是小孩子,更久以前,你爷爷奶奶也是小孩子,这你也知道。毕竟,我们常说:“他们老了。”但他们自己也曾有爷爷奶奶,他们也都曾说过“很久很久以前。”这么一点点看回去,每一个“很久以前”之前,都还有另一个“很久以前”。你试过站在两面镜子之间么?你应该试试。你会看到一长排闪亮的镜子,一个比一个小,伸到很远的地方,越变越模糊,你永远看不见尽头。但就算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镜子还是在一直延伸着。你知道它们一直在那儿。

  这就像一串“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你头都要晕了。但一遍一遍的说,慢慢地说,渐渐地想象。然后再加一个“爷爷”。很快地你就回到了过去,从那里再回到更遥远的过去。但你永远到不了起点,因为每个起点背后,都总还有另一个“很久很久以前”。

  这像一个无底的水井。一眼看进去,你会头晕么?反正我会。所以我们可以点燃一片儿纸,把它扔到井里。它慢慢下落,越来越深。火光会照亮井壁,你能看见么?那光一直往下落,慢慢地就像黑暗深处的一颗小星星,越变越小,越变越小……消失了。

  我们的记忆就像那张燃烧的纸片。我们用它来照亮过去。我们先用自己的记忆,然后在让老人告诉我们他们的记忆,然后我们在去看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的文字。慢慢地,我们照亮了很遥远的过去……

  两三百页后,是这本世界史的结尾:

  想象时间是一条河,我们乘的飞机正飞过它上空。你看,最底下那是猛犸象猎手们住的洞穴,和第一次种上谷物的草原。远远的那几个小点儿,是金字塔和巴比伦塔。那些低洼地上,犹太人曾放牧过。这是那片腓尼基人航行过的海洋。远处那个闪亮的白色星星是什么?两边都有海的那个?那是雅典卫城,希腊艺术的标志。看那边,世界的另一边,是广袤的森林,是印度隐者冥想和佛陀顿悟的地方。现在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长城,另一边,是还在冒烟的迦太基人的废墟。你看那些巨大的石头漏斗,罗马人就是在那儿观看基督徒被野兽撕成碎片。地平线上的那片乌云,是大迁徙的人群。看那片河边的森林,就是在那儿,第一批修道士教化了德意志部落。穿过森林的沙漠上,阿拉伯人正出发去征服那片查理曼大帝统治的世界。那片小山上,还伫立着不少要塞,那是教皇和皇帝们角逐世界之主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骑士时代的城堡,还有附近那些有华美大教堂的城镇,那边是佛罗伦萨,那边有新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因为它,路德和教会闹翻了。那是墨西哥城的大火,无敌舰队正在英国海岸附近沉没。你看那滚滚浓烟,是正在燃烧的村庄和火堆,人群在三十年战争的火焰中焚烧。那片宏伟的花园,是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这边,土耳其人刚刚在维也纳城外安营扎寨,附近那是弗里德里希大帝和玛利亚特雷西娅的城堡。远处,我们还能听见巴黎街头的喊声“自由,平等,博爱。”,莫斯科已经烧为灰烬,拿破仑的军队正在荒原冻土上慢慢消失。近一点儿,我们能看见工厂冒烟的烟囱,听见火车的汽笛。北京的颐和园附近一片废墟,飘着太阳旗的战舰正离开日本的港口。这边,世界大战枪炮轰鸣,毒气漂浮在大地上空。那边,天文台的露天穹顶,一架巨大的望远镜正把天文学家的目光引向浩瀚遥远的星系。现在,我们的正下方和前方,什么都没有了,浓雾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我们只知道,时间之河还在流往前方,一直流往未知的海洋。

  但现在让我们的飞机俯冲向那条河。近了近了,我们能看清河了,风正吹得紧,河面波涛翻滚,好似海洋。仔细看那无穷无尽闪闪发光的白色鹅卵石,正在被波浪冲刷,时隐时现。新的石头被冲上了岸,随即又消失在波浪中,一遍又一遍。有那么一瞬间,它们站在浪尖上,转眼即沉没,无影无踪。我们就像那些卵石。我们都不过是一点闪闪发亮的小东西,是时间之浪上的一滴水珠,而下面的河水一直流向未知模糊的未来。我们一跃而起,东张西望,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便消失不见。时间大河之上,我们微不可见。新的水滴不停浮上水面。我们所称的命运,不过是一股波浪上无数水滴的挣扎,浮沉都是一瞬间。但我们必须努力抓住那一瞬间。值得。”

  《世界小史》(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作者贡布里希(gombrich),就是《艺术的故事》那位作者。这是本写给青少年的世界史,成书于1930年代,不可能被超越。牛津出版社2005年出了新版,有作者的孙子新写的序言,有趣。结尾新添了一章,讲作者本人在20世纪的经历。

  不知道有没有中文版,上文是我自己的翻译。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读后感(五):大河之舞

  打开这本书,听到的不是一个人在那里跟你陈述历史事件,而是一个长者,轻松且真诚地娓娓诉说一个个过去的故事。开头他使用了一个比喻,回顾历史,好比望向一口漆黑的深井,人们对历史的记录,是飘落的燃烧着的一块纸片,下坠过程中,照亮四周的墙壁,飘的越深,视线越模糊,直到火光消失,融入黑暗。

  历史固然壮观久远,但本质上是由众多的个体经历组成,观察不同个体的生活细节,然后把这些细节放在一起,就形成了巨大的画面和趋势。如果想要理解历史的趋势,可以研究那段历史下个体的经历,他们或者趋利避害,或者惊慌失措,众多人相同的反应,成就了一段段独特的历史。打个比方,一个地区干旱歉收,出现饥荒,有个人站出来说要逃荒。多数人对这个建议态度漠然甚至怀疑,但这个人起身离开了,他身边人也跟着离开,逐渐地,离开的人开始增多,汇聚成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尽管迁徙的人们对未来毫不可知。这背后的动力不仅是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于当下状态的不满和无力感,所以人们选择离开,去探索,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组成了多彩的历史。

  所以祖先离开非洲,可能不是为了探索世界,仅仅是因为那里实在太热了,想找个凉快点的地方,而想乘凉的不只一人,于是人类开始蔓延,有的甚至跑到北极圈里面纳凉。对于当下的不满,是人内心永恒的动力,我自己有太多这样的体会,没上学时盼望着上小学,可以背书包,可以和别的朋友玩耍,然后开始讨厌小学,盼望上初中,随后高中、大学、工作,每个现阶段都有不足,总觉得下一个阶段更好。曾经觉得家乡落后,于是来到城市,熟悉了城市,开始盼望出国,出了国觉得不过如此,渴望早日回国。住在一线城市嫌吵,住在秀丽小镇又觉得缺少激情。单身时渴望恋爱,恋爱时发现对方身上的缺点,想要分手恢复单身,单身了一阵子之后,又开始谋划着下一场恋爱,并且满怀期待。

  有的人早早看穿了人生里的一座座围城,选择以不变应万变。饿死也不离开故土,热死也不离开家园,或者携一人终老,或者看破红尘孑然一身,他们对物欲无动于衷,安于现状,对生活的馈赠和虐待一视同仁。普通人感叹自己做不到这种境界,把这样的人叫大师、先知、智者等等。其实多数的大师,无非是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不去费神追女孩子,却半夜里点灯熬油练书法,总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更好;不在官场里谄媚做戏,而在山林里默默写诗,苦研哲学,精进智慧,那股子劲儿不亚于拿破仑想要征服世界的野心。

  观看这一串串过去的事,你能感觉到,人不容易被观念改变,容易被事实改变。我记得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初立,有了独立宣言,北方人发展商业工业,南方人发展种植业,使用大量黑奴,十分富裕。北方人劝南方人放弃奴隶制,这怎么可能,南方人回信表示,南方太热了,白人细皮嫩肉,受不了在太阳底下干活,另外黑人生下来就不自由,所以做奴隶制理所应当。两边交火,北边险胜,废了奴隶制,验证了俾斯麦那句著名的言论,重大的历史决定,不取决于演讲,而取决于铁与血。

  俾斯麦这么说,估计也是在造势,他那么聪明,应当理解人的复杂性和历史的随机性。当时德国四分五裂,他说服国王,整合德国。在火车厢里,国王对他说,这么做,你会掉脑袋,然后就是我。俾斯麦回答说,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死法吗。俾斯麦好战,但他是为了一个比他自己更重要的目标而战,和拿破仑不同,拿破仑是嗜战,为战而战。

  拿破仑从小家里穷,被送到军队,在战争里长大,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人,意志比钢铁还硬。可惜他不熟悉孙子,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因为不了解俄国的情况,带着百万大军,深入敌境,结果基本全被冻死在俄国,战无不胜的拿破仑从此开始了他事业的下坡路。

  读着过去无数的战争、英雄、革命、毁灭,人会不自觉相信那句,历史唯一的教训就是人们从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的确,人类在智慧的层面进步似乎太慢了,一直在绕圈圈。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腊就已经把民主和自由想明白了,而且告诫了后人,民主的重要性以及其危害和漏洞,即教育不均和流氓政治,今天最强大的民主国家--美国,正在现场直播这些愚蠢的错误。

  读历史还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历史学家讲故事,不太关注科技和经济,中国的《史记》是典型例子,一本皇家故事会。当然,技术操作层面确实有困难,前一章谈佛罗伦萨、启蒙运动,下一章介绍种痘术对抗天花的医学突破,会让人难以接受,不过这一本历史书,适当的融入了这种理念,即历史是人文和科学的混合物。

  曾经我认为殖民者是贪婪邪恶的,读到书中介绍,工业革命为欧洲各国带去产能过剩,为了消化商品,获取资源,保持就业和经济,进而殖民扩张,尽管这不能为罪行开脱,但至少让我对事件的理解丰满了一些。从这个角度看,等我们完成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了东北工业基地,非洲同胞实现小康,商品无处可卖,从而转身去开发月球和火星,似乎显得顺利成章了。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破坏了环境,置人类于核灭绝的危险之下,这令无资产阶级的我有些担忧,身价百亿,手握几十栋豪宅的精英肯定更担忧,所以亿隆马斯克说,我不愿作沉船上的最后乘客,要死也要死在火星。马斯克最近还在研究人机结合,将大脑和网络连接,旨在实现信息民主。像他一样的科学家有很多,为了人类的更高更快更强在努力。另一边,各国的文艺青年和文艺大师,深居简出,躲在小屋里写小说,为了人类的更真更善更美而奋斗,旨在拯救人类灵魂。

  历史充满了这样感人的瞬间,达尔文坐船去观察动物,诺贝尔研究炸药,卡夫卡带病写小说,亚历山大大建图书馆,这些历史中闪亮的浪花,让汹涌残酷的历史多了丝希望和可爱。这些过去的事件,可能没法指导未来,毕竟未来正在变得愈发不可测,残酷的一战,用更残酷的二战,给了人们一个惊喜,证明了历史的调皮。尽管如此,面对锐减的人类数量,伟大的男女,随即用身体筑起新的长城,将人口数量翻了好几翻,从人类角度看,战争似乎帮了一个大忙。

  虽然历史预判未来不是很灵,但历史擅长提供慰藉,古人讲过,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其实不是后人不想鉴,而是做不到,充其量是看懂了,看透了,短暂的安慰下被洪流裹挟着的自己,然后继续在人潮里翻滚。我们可以嘲笑自大的埃及法老,怜悯那些日日夜夜建造金字塔的农民,但不能瞧不起他们。如同未来太空舱里的人,没权利鄙视今天城市里面的高楼大厦,或者嘲讽格子间的白领。

  历史证明,人的善与恶,都是无底的。我们可以把人五马分尸,看人和猛兽厮杀而面不改色,也可以为一片雪花而写一首诗,为一个承诺,守候一生。我们的今天,是故人的明天,我们拥有的一切,依附于别人的付出,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从物理和时间的维度,我们千丝万缕,连接在一起,我们是一片正在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可见来路,却不见前路。我们不能阻止倾倒,但可以选择倒下的态度,尽管这态度似乎无足轻重,但至少让世界终于一声欢笑,要好过终于一声呜咽。在这幽暗寒冷的地方,谁不希望获得一点慰藉,哪怕是虚幻的慰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