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姊妹》是一本由金安平著作,時報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合肥四姊妹》精选点评:
●这本书从头到尾全部看完,四姐妹各有特色。个人最喜欢充和,其次是允和。喜欢充和的独立、从容、不卑不亢;还有允和的胆识。相比而言,元和有些没有主见。唯一有主见一次选了个老公,后来还要自己倒贴,自己的女儿被人抢走不敢去要,很懦弱。兆和可能从小就没有存在感,心思敏感。低自尊、严重缺爱,不自信。看她给沈从文的信里就能看出来,基本不回应沈的爱,只是在一味地批评、逃避……很不喜欢她的性格。
●四姐妹的家世渊源,父亲母亲众保姆,还有他们身处的中国现代史中那些详尽精微的故事,是全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作者写得非常认真,让读者从一个家族的百年史中窥到那个世代的中国。
●认真活着,即是传奇
●那个时代女子的胆魄与才情。
●四姊妹中,作者对兆和和沈从文写的最多。
●作者有一點想寫大歷史的意思,是本書我最不喜歡的部分.還有,翻譯是個文藝的人。
●说是合肥四姐妹,其实全书合肥并不是背景,甚至四姐妹也不是主角。全书彰显的是一种过去的品质:文化、习性、甚至传统,很喜欢母亲陆英和祖母识修,无以言说的雅致和涵养。
●作者:金安平. 史景迁先生的夫人。 治学态度严谨,此书不能简单算是一个家庭的人物传记;更是清末大历史下,士绅家庭的变迁的记录。
●此版本也买了
●当年生病的时候看的。
《合肥四姊妹》读后感(一):父母家教是一辈子的烙印
我新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听他/她讲自己家的事。无它,因为那是烙印,以及了解一个人最快的方式。
合肥四姐妹,她们的母亲陆英以及父亲张武龄,都是值得景仰的人。
在这本书中,我目前看到的更多是那个时代的道德与伦理。而这些是我们现在业已抛弃的。
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社会,没有了这些,太容易混乱。
有些枷锁,戴着累,砸了却未必会更好。
《合肥四姊妹》读后感(二):人生的际遇
并不觉得这本书写得有多好,也不可能完全再现历史,不过拿这本书看人生的际遇,倒是很有意思。四个姐妹,同出一家,但性格,经历迥异。
我看到两点挺有意思:第一,几个姐妹个性的形成,其实是各人的奶妈(她们叫“干干”)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千斤小姐的教育,不是父母的功劳,是由没有多少文化的下层劳动妇女来完成。第二,我一直很好奇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到底有多幸福。结果张兆和自己说“算不上幸福,也算不上不幸福”,可能是实情。张兆和现实的性格,注定不可能跟沈从文很贴心。
《合肥四姊妹》读后感(三):因缘
这个世界各种事情的发生其实都基于各种因缘。
可能很唯心,但是这是事实。
一直以来,都是对这本书有所耳闻,却懒于一阅,可能是思维的保守抑或是文化的隔阂,本人对外国人尤其是华裔外籍人士所作的文章文字有所抵触。偏偏,就是一段因缘让我翻了这本书,并仔细阅读,并深深爱上她。
由于近来在写《印象合肥》系列的稿子,所以到处搜集关于合肥的资料,可能显得有些疯狂,不过倒也乐此不疲。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知晓了很多以前我未注意的土语和歌谣。没有歌谣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这本书的补充让我很是欣慰。
所以,谢谢张氏四姐妹,谢谢金安平女士。
《合肥四姊妹》读后感(四):很不错的书。力荐~~~
作者是金安平女士是我很喜欢的史景迁先生的太太。两个人写这种中国文化的书籍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在遣词造句以及对中国民情的了解上,金安平女士不输其先生。很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用小人物的家族展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用横断面解析纵观 读起来也是兴趣昂然
书里描写的四姐妹 都很迷人。个人比较喜欢充和 老大神秘,老二冲动 老三呢 比较独立,唯老四最安静 而且国学功底最深厚,并且最具有现代独立女性的独立意识。
并且金安平女士也是最先认识的充和,喜欢她们的妈妈 她们的爸爸,她们爸爸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母言传身教的温柔大方,不喜欢后来的那个继母。书的前半部分还讲了这个家族的祖父 曾祖,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啊 ,与曾国藩同朝为臣的武官 叱咤风云。在地方上作的也很突出 还有其高于同时代人的,对中学 西学的 认识 很有现代感。
《合肥四姊妹》读后感(五):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1948年前,顾传玠勿勿回家,告知元和他们必须去台湾,哪怕她不去,他也要一个人走。他反复说他们的人全都走极端,像他这样的人会被整倒。几天后他们以每张一两金子的价格买到六张票,全家去往台湾。
1947年,小妹充和与丈夫傅汉思在上海随戈顿将军号客轮前往美国,她说那个新世界对她是黯淡的、陌生的,容不下她喜欢的东西,甚至连梦想着那些东西的空间都没有,她觉得应该让那些弹性大适应力强的人去接受新社会。
二姐允和、三姐兆和决定留下,她们认为中国人能对中国人怎么样呢?
顾传玠去台后几番创业失败,最终因病去世。
傅汉思、张充和去美后,在耶鲁大学教书,营造着自己梦想的世界。
文革开始,留在大陆的周有光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宁夏劳动改造,允和烧毁了大量的藏书、日记、字画,让自己成为一名家庭妇女,为给丈夫争取到一瓶眼药水,张家二小姐把自己扮成了泼妇。
1948年,沈从文受到左翼文联告别是郭神的批评,1950年沈从文自杀未遂即封笔,文革中被下放到至湖北,张家三小姐兆和则在湖北挑粪、看厕所。
1988,沈从文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马悦然向中国驻瑞典使馆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其时,沈从文刚刚去世,他临终遗言是:“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允和赴美与元和、充和重逢。
愁路远,记当初。
眼前事事总模糊。
年年归梦扶清影,
及到归时梦待扶。
—— 张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