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李商隐诗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6 02:3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李商隐诗选》读后感精选

  《李商隐诗选》是一本由黄世中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商隐诗选》精选点评:

  ●注评皆极恳切而颇用心,校订比前一版的本子好了不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商隐···

  ●可惜错字太多了

  ●冯定远评曰:“此等诗不解亦佳,如见西施,不必识姓名而后知其美。”

  ●随便哪个版本都好,反正我基本不看注解。。

  ●沉博绝丽的李商隐

  ●身无彩凤双飞翼

  ●义山诗素以难读著名,黄世中先生的这个版本是目前最好的选本。

  ●重新认识李商隐,原来是个现实主义诗人。

  《李商隐诗选》读后感(一):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最爱李商隐的无题诗。一首首,缠绵悱恻,朦胧意长。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另:

  「城上」

  有客虚投笔,无憀独上城。沙禽失侣远,江树著阴轻。

  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

  「如有」

  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

  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帏。

  「朱槿花二首」

  莲后红何患,梅先白莫夸。才飞建章火,又落赤城霞。

  不卷锦步障,未登油壁车。日西相对罢,休浣向天涯。

  《李商隐诗选》读后感(二):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诗的用意是言志咏怀,诗人听着潇潇未歇的秋雨,胸腹间感到难遣的隐痛,是真感时气而有微恙,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却并不肯明说出来,只说西风瑟瑟,吹贯长空,而此夜晚还漫无尽头。从上句到下句,似乎都写的些无关的事情,使人不能直接了然诗人的心境,只知道他所见的环境如何,这是中国诗的特点,为追求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有限的字句里表现出最深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特点终使读诗者不得不去细细体味,诗人在他着意写出的情境中隐含着怎样的心绪。义山此诗题为悼亡,则是表思故之情,但故人幽冥己隔,求之难再得,我们可以想像诗人坐处室内,听绵绵不绝的秋雨就同心里的悲痛一般,但他不直言自己如何久感悲痛,却说腹疾难遣,或许真有隐隐腹痛,但又如何分得清是生理还是心理之因,其中深意会者自能了然。而后诗人目光转向了室外,所见唯止西风长夜,其谓“万里”、“正长”,以时空两方面来说,这是一种孤绝的状态,但不是封闭的,反而由其无边无尽,使人感到在此凄冷的天地之间,是如何的孤独。诗句的意义也因此而最终脱离了单纯的悼亡,走向其深刻的对人之生命在无穷宇宙间的体会。

  《李商隐诗选》读后感(三):沧海月明猪有泪

  恶搞,这是我的低级喜好之一。

  我发现,把这手段应用到许多名言佳句上,真是趣味无穷。譬如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贫贱不能屈,淫贱才能移”。

  我有个朋友,很胖,MSN的签名却很洒脱,是郁达夫的名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我建议他改成:“生怕肉多累名马,曾因酒醉鞭美人。”这样更气派。

  安东是青岛十九中毕业。该中学对面就是计生用品生产厂家:双蝶乳胶制品厂,同时它还生产著名的杜蕾斯。据说,安东在他三楼的教室,就可以看到马路那边一副醒目的标语:质量是双蝶的生命。这条标语很有道理,双蝶的质量不过关,的确事关生命——一条坚韧的小生命会罔顾当事人的意愿,突破他们设置的防线,偷渡到这冷酷无情的世界。

  安东在回忆中学那段生活时,无限神往地说,夏日的午后,他经常看着前头暗恋的女生的乌黑亮丽的长发,心如鹿撞,大做白日梦,有时会不知不觉地在课桌上睡着,正是所谓“庄生晓梦迷双蝶,望帝春心托蕾斯”。

  当然,恶搞也不是纯粹为了有趣,有时候也能搞出另外一番境界。李商隐《无题》这首诗颇有现代派的迷离风格,稍微一改造,就可以变得非常之无厘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以恶搞为“沧海月明猪有泪,蓝田日暖欲生烟。”其诡异情色之状超出原作甚多。

  最后一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经常被痴男怨女们引用,对花溅泪,对月伤心。这句软绵绵的话经改造后,也可以另辟境界。

  一个开公司有点钱的青岛男人,在网上论坛遇到了一个上海小女子,一聊钟情。他带着全部家当去了上海,和这个小女子结了婚,生了女儿,又合开公司。最后,两人感情危机,公司和女儿和大部分家当都落到了上海小女子手里。他灰头土脸两袖清风地回到青岛。当然,他还是改不了上网混论坛的习惯。从此,他使用的签名档是:“牛逼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傻逼。”

  李商隐这首诗的开头我也没有放过,二十岁时,我曾经把它恶搞成“香烟无端二十根,一吞一吐思华年”。如今我老了,香烟依旧二十根,无奈我已奔四张,吞吞吐吐间,年华已逝。

  想起昔年这句子,暗自感慨,我们恶搞的是别人,最后被揶揄的是自己。

  《李商隐诗选》读后感(四):此情今再忆,锦瑟五十年

  “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里最大的谜题, 清人王渔阳在李商隐辞世八百年后还这样感叹.时至今日, 诗家史家对此诗的解读仍无定论, 似乎应了西汉大儒董仲舒的结论”诗无达诂”.

  严格说来, 千二百年来,前人已经从各个角度解读了此诗, 原本晦涩离奇多獭祭(多用典)的李义山绝唱, 其字面和用典日臻”达诂”, 众诗家史家异议的不过是本诗的真意: 李商隐所想表达的”此情”究竟何为. 今以此文试做锦瑟新解, 再抛砖瓦破玉刀.

  “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自古一体. 自魏晋南北朝, 诗词逐渐独立于歌. 纵观中国古典诗词, 晚唐可称为”变风”的节点.

  古典诗词, 风骚为本.”风”为经, 是诗歌的根本,所言之”志”必关乎”风”. “风” 乃上层统治阶层的意志, 关乎天地人之情, 观三才, 教化民众, 维护歌舞升平之景象, 也作为政治利益团体的对话协商手段. 统治阶层表面以天子一人担当, 实则多个利益体不断博弈. 清时可以达成动态的政治和利益平衡, 或者平衡破裂, 成为篡权或改朝. 以”诗” 言志, 就是一种高明的政治对话手段, 以它情来述己志, 隐晦间接的表达政治理念, 以免一时直面, 怒发冲冠, 冲动之下做出重大决策. 也因为诗无达诂, 还可事后自解其疚, 在当今的政治和日常生活中, 这个传统仍不时有体现, 金句频频. 汉代对”断章取义“的争论就是其时诗经为用的最佳注解.

锦瑟的另一种解读: https://www.choubb.com/?p=3957

  《李商隐诗选》读后感(五):一生无题,心事难题

我一生无题,多情都不提看多画楼歌台景,惯多赋别离浮萍无踪迹,汲汲空浮名我愿醉后复醒,当垆仍是你——《隐》

  初识李商隐,是因为一篇武侠小说。小说开篇就描写了身为女观的主人公正在道观中看李商隐的诗集,正读到《碧城三首》。后来我迷上了这篇小说的作者,又因为作者十分偏爱李商隐,于是我在看她的小说的同时也接触了许多李商隐的诗。当时还在读初中的我其实并不太能读懂诗中的深意,只是被“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华丽辞藻,“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真意切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系统地读过他的诗选集、了解了他的生平之后,终于能一窥他的诗词世界。

  在李商隐众多诗词中,最广为流传的莫过于他的无题诗。《锦瑟》以它的神秘为人称道,多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挖掘隐藏在这首诗背后的深意,而几组《无题》,则以诗中从未明言却随处可见的字字深情打动人心。除此之外,还为人熟知的似乎就只剩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名句了,然而李商隐的才情与深情绝不止于此,那些不题的多情、缠绵的思绪,在他的每一首诗中都可见一斑。

  咏史,他善用独特的角度反映社会现实,将内容的尖锐与措辞的委婉融为一体,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官场混乱腐败,曾经恢弘大气的盛唐气象早已不复存在。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李商隐继承先贤批判现实、关注民生的传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和怀古诗,他既感直言本朝史事,更善于借古讽今。《龙池》中寓讽刺之意于言外的“夜班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马嵬》中既感慨又冷峻的“如河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都直指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腐朽无能,及其尖锐地指出了唐朝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而《贾生》、《汉宫词》、《隋宫》等,则从讽刺统治者求仙问道、不理政事的独特角度,反映当下社会沉疴,都是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名篇。

  或许是由于李商隐敏感细腻的心灵、自身坎坷的经历和所处时代的艰难,他的政治诗和咏史诗在尖锐辛辣的同时,也常透露出无望和迷茫的思绪,切入的角度也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不常为人关注的角度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晚唐社会图景。

  抒情,他喜用别致的意象与典故,通过情与景的交融,将情感的感染力表现到极致,引起千秋读者的共鸣。李商隐的抒情诗,或写自身经历,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或写亲情、友情、爱情,体现出他对世间真情的歌赞。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向来是此类诗歌中感染力最强的部分。李商隐在爱情诗的写作上从不吝啬他的才情,往往极尽所能,运用大量艺术手法和新颖别致的意象,用华美的语言将爱情的浓烈与缠绵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这不仅得益于他高超的诗歌创作能力,在我看来,更是因为在他内心深处,有着对爱情深深的讴歌与赞美,那些或明丽或伤感的诗句,无不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无不是情至笔端自然流畅的倾泻。

  而由于多层隐喻、象征手法的使用,也使得他一部分作品涵义深厚,颇难阐释,诗歌本身的创作动机和原始涵义,都成为历代读者、学者不断追求的答案,也无端使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从另一个方面看来,这似乎也是李商隐诗歌的独特之处所在:人们在试图阐释诗句涵义的同时,能够发掘出千人不同的看法,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诗歌与读者内心的情感产生交汇,诗句也带上了主观的色彩,多样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诗歌本身也就具有了流传的意义。

  李商隐的诗历来最为人诟病的是大量典故的运用,然而我认为,典故的运用恰是他诗中独特的风格,他所用的典故并非毫无理由的卖弄才情,而是诗歌表达的需要,他能挖掘其他诗人难以想到的细节,结合浪漫绮丽的想象,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也正因此造就了他幽微含蓄的诗境。如果说白居易的诗是直白易懂的“平民诗”,那么李商隐的诗大约可以算作“文人诗”吧,只有像他一样博古通今的文人才能一品诗中的深意,如此想来,倒也符合自古“文人相轻”的“传统”,也似乎能触到一角李商隐内心深处的孤高。

  众多对李商隐诗风的概括中,我认为“隐秀”二字最为巧妙贴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寥寥几字,从篇章和语言的角度概括出李商隐诗义的复杂多样、语言的含蓄蕴藉。

  读义山诗,需心静、需揣摩、需广博。读过这本诗集,我仅仅只是惊鸿一瞥,对李商隐的诗词世界有了一个大概的、浅薄的了解,想要读偷读通,还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索。

  读着李商隐的诗,我似乎看见他在朱箔飘灯的细雨中隔楼远望,铺纸研墨,信托孤鸿,怅然转身,只留枯荷听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李商隐诗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