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傅雷译 巴尔扎克作品集(全9册)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6 00:4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傅雷译 巴尔扎克作品集(全9册)读后感锦集

  《傅雷译 巴尔扎克作品集(全9册)》是一本由(法)巴尔扎克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0元,页数:20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译 巴尔扎克作品集(全9册)》精选点评:

  ●陪我过寒假。一套九本读下来,觉得虽然写的是十九世纪的巴黎,却没有隔膜。一是因为巴尔扎克的深揪人性,一是因为傅雷先生的翻译,非常感激!读得最痛苦也最难忘的是《贝姨》和《邦斯舅舅》。

  ●读的第二册,《亚尔培.萨伐龙》和《高老头》。名著名译,争取把其余的八册都看完。

  ●爱死巴尔扎克了!文本的完整度和悲情的艺术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可以相比。恰如苏格拉底所言,好的诗人既是喜剧诗人又是悲剧诗人。

  ●第一篇《夏倍上校》 苦难好比一到神奇的符录,能加强我们的天性,是猜忌凶狠的人愈加猜忌凶狠,慈悲的人愈加慈悲,夏倍上校在经历了“死亡”和潦倒后,为了成全自己贪得无厌的妻子,放弃了“活过来”,像书中说的小说家自以为凭空造出来的丑史,和事实真相相比还是相差太远。 第二篇 《奥诺丽纳》人生的戏剧并不在于外界的境遇而在于情感 伯爵对奥诺丽纳看似无私的的爱,其实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心中的爱,当读到她回到伯爵身边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其实选择是死亡,对她而言,赎罪不是洗刷,她不会原谅自己,无爱情既无生命,所以她选择了死亡。

  ●高老头

  ●傅雷先生翻译的巴尔扎克里个人喜欢夏倍上校,奥诺丽纳,亚尔培萨伐龙,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比哀兰德,搅水女人,幻灭,贝姨,邦斯舅舅这几篇

  ●装帧对不起傅雷先生和巴尔扎克啊~竟然掉了……

  ●可以。

  ●傅雷在巴尔扎克的翻译是不需要别人的。

  ●刚看到夏倍上校,等看完再说 2020.4.15我终于看完了

  《傅雷译 巴尔扎克作品集(全9册)》读后感(一):巴尔扎克作品集

  第一篇《夏倍上校》 苦难好比一到神奇的符录,能加强我们的天性,是猜忌凶狠的人愈加猜忌凶狠,慈悲的人愈加慈悲,夏倍上校在经历了“死亡”和潦倒后,为了成全自己贪得无厌的妻子,放弃了“活过来”,像书中说的小说家自以为凭空造出来的丑史,和事实真相相比还是相差太远。 第二篇 《奥诺丽纳》人生的戏剧并不在于外界的境遇而在于情感。 我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讲述这个故事呢,从伯爵夫人出轨还是从伯爵对夫人九年间默默的爱与付出呢?伯爵的原谅与夫人自己的不原谅,两个人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痛苦,也都选择了不同的方式结束痛苦,文中的四封信可以说是高潮迭起又显得在情理之中,“那么这个时代还有些伟大的心灵了”

  《傅雷译 巴尔扎克作品集(全9册)》读后感(二):巴黎人物志

  整套书有九本。我总觉得缺了哪一本都不太好,于是只好读完。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尤其是读他的好多作品的时候有种感觉,觉得你是生活在拿破仑时代的巴黎。因为他的每一个故事都塑造了若干人物, 而不同的故事中的人物,实际上又有着相互的关系。当读了很多的故事后,你就会发现在别的故事中的一些不重要的人物在这个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别的故事中重要的人物在这个故事中也可能起到了一定影响。而因为通过其他故事已经熟悉了相应的人物,在该故事中就会感觉到一种亲和感和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并不是孤立的,巴尔扎克写的众多的小说在这一点上是十分妙的。让人觉得巴尔扎克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徜徉在拿破仑时代的巴黎,记录了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

  巴尔扎克是个高产的作家,当然这也是生活逼迫的。虽然,不知在哪个影视作品中听到说不能给艺术家太多报酬,要给他们只够生活的费用,这样他们就会专心创作,这样的谬论,但对照巴尔扎克,觉得似乎是有点作用(扎心。巴尔扎克如此高产,如果每本书都是一个《悲惨世界》这样的故事,那可是太难了。巴尔扎克选择了一种巧妙的办法:亲自造一个巴黎。这个巴黎就是巴尔扎克所有故事的发生的地点,他写的大多数故事的人物就生活在这同一个巴黎,他们就是这个巴黎的市民,有着自己生活,有着自己的性格。当巴尔扎克需要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他不需要为这个故事去思考所有的人物,而是可以去想想自己的巴黎中都有谁,这些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还有什么故事没有说出来。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巴尔扎克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他在自己的巴黎中寻游,找到一个有意思的人,就把他的生活拍下来给大家看。这样,巴黎中的非常多的人就提供了无尽的故事,而巴尔扎克也不用去为每一个故事都去构思描写相应的人物,而是可以顺手捻来应该出现的那个人。

  然而,在最开头去构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也是困难的,实际上是在构思一个不被架空的“架空世界”。著名的架空世界小说诸如托尔金的《魔戒》故事,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和中国的九州架空世界,其中可以有很多故事,《魔戒》中提到的霍比特人早有着自己的故事,九州都能办成两个杂志。我觉得巴尔扎克的巴黎也是这样的一个架空世界,这个架空的世界有和当前世界一样的物理定律,一样的历史,一样的建筑,不一样的,只是生活在其中的那些小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反映他平日观察的仔细,不能不说一些人可能是作者自己的分身,然而更多的人物更可能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把身边的人物写入了故事,所以这些人物那么生动真实。

  《傅雷译 巴尔扎克作品集(全9册)》读后感(三):享不尽的艺术瑰宝

  从儿时读不到课外书的窘迫,到今天无限自由读书的改观,这里面已经度地了数十载光阴。读书越加方便与丰富起来,却不能不伴随着一个严重的问题,时间有限,而书籍无限,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碎片化浅阅读与流行读物的大行其道,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关于阅读经典的意义。经历过时间的检阅,那些闪烁着伟大思想的经典,在今天,更显其光辉。

  所以,要推荐这一套九本,由北京日报出版社的《巴尔扎克作品集》,本书译者为我国著名的法语翻译界泰斗,文艺评论家傅雷,是一套非常值得收藏的版本。

  从书籍的外面与阅读感观来说,本书封面大气简洁,采用软封面,展开后每一页都自然张开,随便一个物件即可轻易压住,做笔记也好,捧读也好,双手完全没有障碍,这是非常好的阅读感。

  其次,这套版本共九册,共收录了14部巴尔扎克的典型作品,很全面。

  第三,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巴尔扎克。

  在阅读他的作品前,我们其实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位卓越的“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生平。出生于中产家庭的巴尔扎克,童年因不在父母身边并不幸福,成年后没有按照父母的安排进入法律界工作,但是有几年的实习经验,这为他日后的写作留下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段时间的影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从文,一开始并没有成功,后去经商也负债累累,再去从文,终因《驴皮记》而大获成功。此后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在大量作品,塑造了无数典型人物形象,尽情描写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形形色色。但终因早期债务与写作的艰辛,于五十岁时早早过世。但巴尔扎克的作品留给世人的却是享不尽的文化财富。

  巴尔扎克的书房里有一座拿破仑雕像,他有一句名言: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很难想像在当时那个只能用笔来书写的年代,伟大的作家究竟是付出了怎样的尽力才能完成这样一部又一部伟大的作品的,相比起今天的写作,作家们可谓占尽了便宜。既享受着前人的文化财富,又可以解放双手,只用键盘就能省掉多少精力。

  巴尔扎克是一位伟大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替的时代,他在经商期间累积的社会经验以及日后广泛的生活经验,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深刻体现,但我们不能不说,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全由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来。

  他的作品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创造了无数经典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实,是一部又一部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有宏大的一面,也有细致的一面。通过人物肖像描写,将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借助物质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读他的小说,一点儿不呆板,再加上时时刻刻闪现的思想火花,对人类欲望的深刻挖掘,仿佛一面又一面的镜子,照出自己内心深处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的种种阴暗与光明之处,这正是作家的高明之处,在描写罪恶时,也要指出其教育意义。读这样的经典作品,人想不深刻都不行。

  在这样的作品中我们必须说,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还一定是伟大的道德家,政治家,思想家。只能说,感谢世界给我们贡献了一个伟大的巴尔扎克,但我们作为中国读者,每每阅读到他的作品,就必须提到令人尊敬的傅雷先生夫妇,这位一生嫉恶如仇无意屈从流俗的伟大艺术家,为我们读者带来了享不尽的艺术瑰宝。

  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套版本的作品,都应当是我们在当下阅读时的首选。它值得我们一生一读再读。

  《傅雷译 巴尔扎克作品集(全9册)》读后感(四):巴尔扎克:法国文坛“大型百货”

  

在学校用“违禁物品”读了一部分傅雷译巴尔扎克全集,简单地谈一些看法。

巴尔扎克向来被人们描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受到法国浪漫主义风格(或许是起源于卢梭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尽管在主题上没有像维克多·雨果(尽管雨果——从年代上看——比巴尔扎克稍晚)等浪漫派那样,背弃现实地去尝试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但在情节的设置上却四处洋溢着不真实的戏剧化色彩。非常脱离实际,使得故事背后流露的“批判”意图略显无力,没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那批大师的作品那样,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爽感”。

同时代的法国作家中,雨果毫不节制地将自己的浪漫主义写作风格发挥到了最大程度;而在想象力的较量之中,梅里美也不输另外两位——但梅里美善于将场景转化到异域风光之中,比起前两位、给人以一种虚幻的真实性——同时不乏“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共性。所以在法国文学“三杰”中,我曾坦言自己最喜欢梅里美而最无感巴尔扎克,与其游离于“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对标司汤达)和“浪漫主义的虚幻性”(对标凡尔纳)之间的尴尬地位也密切相关。

于是若将巴尔扎克比喻作法国文坛的集大成者,我认为丝毫不过分。巴尔扎克的小说风格是复杂的——但并不难解读。这不仅仅体现在其小说风格中,“批判”的同时、故事背景的设置上,其时间纵深的广度并不输维克多·雨果:这一点体现在其他法国作家身上的局限性似乎就很强。

读巴尔扎克小说,不难发现其中是没有任何“人物弧光”的。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十分令人印象深刻(并且是大部分)的角色,但也却仅限于将明显的人物特质进行不断地重复,而缺乏变奏。或许是受莫里哀的影响?仅是我的猜测、

显而易见地,在小说形式的创新上,巴尔扎克作出了许多尝试。然而并没能稀释其本质上媕娿不定的艺术风格。以「高老头」为例,在每一个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前,巴尔扎克仿佛是用一种“解谜式”的手法步步为营地将其揭示出来——当高老头及其周边人物的形象逐步建构完整,阅读体验是绵延不绝的。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但在主动主人公行为的理想化和渗透于情节/人物形象/潜台词冲突中的现实主义批判之间的反复横跳中,「高老头」故事的连贯现实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尽显扑朔迷离之感:不知是否仅有我产生次阅读体验。

人物虽然是”固态“的,但巴尔扎克完全做到了“情节发展为人物塑造服务”、“人物塑造为表达主题服务”的创作宗旨,是尖锐的矛盾在有条不紊的叙述中毫不克制、毫无稽延而近乎夸张地被放大出来(这一点或许对契诃夫亦有所影响)——巴尔扎克是谙达的,他对时代人物的洞悉使他塑造出了文学史上恒河沙数的、已然成为专有名词的角色(如葛朗台老头的吝啬,为任何一个——甚至是没有读过「欧也妮·葛朗台」的——识字者所熟知)。

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仿佛一有这种倾向,例如典型的韦勒(「匹克威克外传」)、曼塔里尼先生(「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费金(「雾都孤儿」)等。但尽管不赋予之“两面性”,狄更斯也善于通过“主动性”来增强小说的真实感,或者说,“现实感”。与之相比,巴尔扎克的墨法似乎更倾向于树立起一个个静止而突兀的“靶子”,借读者目光的能量将其逐个击倒——进而在此语境下丰富其作品的内涵。是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实在是太丰富了,可以说是用“野兽派”一般纯色的画笔涂抹出现代化背景下豺虎丛生的群像图:这不仅体现在包含了九十多部小说、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的「人间喜剧」之中;在任何单独一篇中短篇里,也有匠心独运的组织。

「欧也妮·葛朗台」之中,巴尔扎克将各色个性鲜明的形象巧妙地置于一处,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结构,让我们在感受葛朗台老头金钱至上主义的同时还能察觉到欧也妮和查理之辈的时代悲剧:这样的角色比起葛朗台更有价值。鲜明的对比迸发出强烈的戏剧冲突,从现代看来这样的手法并不高级,但是巴尔扎克将其做到了顶尖。

(未完待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傅雷译 巴尔扎克作品集(全9册)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