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大泡泡》是一本由(美)哈里.S.登特(Harry S. Dent)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3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一个大泡泡》精选点评:
●很久以前买的了。作者有自己的一套假说模型。值得看看。
●预言的方法理论值得参考
●老板推荐的书,果然有另类的思维。让我很遗憾,我居然在这个200年里最大的牛市的最后一波行情中才看到这本书。
●浅显易懂。 读的时候股市接近5000点,当时媒体的鼓吹让书里很多结论看起来都心惊肉跳,现在这本书的结论已经慢慢被印证。真不是作者不告诉人们,而是人们不信。
●核心观点:人口统计学在股票、房地产以及人生规划的周期性作用。其中最有意义的方法论是每个婴儿潮对应之后的26-37年是房产消费的高峰期,同时也对应了社会革新期,此时股票中小盘价值和成长股最有意义,当婴儿潮之后的45-55年,是这一代出生的消费升级的高峰期。此时房地产中的高档房产会更有价值,对应股票市场大盘成长股和价值股最有优势。当婴儿潮之后的60年之后,消费萎靡不振,社会步入衰退时期。评分:6.5分,可快速看完,第一章属于自我吹嘘,可不看。第二章开始介绍人口统计学的原理。不足,很多废话,大部分东西可略过不看或快速略过,自我推销严重暴露,手法不太高明。但本书是有一定价值的,比如人口统计学的应用。
●很有意思的说法,总的来说比较认同这样的预测方式,但是对投资策略,持保留意见,可能会去看看持相反观点的书,这个是需要论证的啦。
●没完全猜对
●很有启发,先不说他的准确性,它的着眼点对投资方面的启发是很大的。
●翻了翻,宏观算命的一个范例。结论不重要,方法有价值:技术泡沫的4阶段论,婴儿潮的消费周期对经济的影响
●预测类书籍
《下一个大泡泡》读后感(一):2010萧条
中国周期也许来得更早:2010前后世博会和奥运会会不会透支中国上涨周期?中国的人口周期和制度时间的叠合程度是不是能够延续世界经济周期的损害?我们需要先看看中国的人口周期,再猜猜制度的变迁.
《下一个大泡泡》读后感(二):很好的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朋友推荐的。刚看的时候,看了第一章,有点看不下去了,说句心里话,像是国内的股评家写的,而且居然还攒成一本书了。不过,由于下面的章节,标题还蛮吸引我的,就努力看下去了。看完后,还是觉得像是股评家的著作,呵呵。不过,的确是本好书,起码,他关于需要根据人口来预测经济周期的方法,让我很是相信,并且,最近5年的经济预测和我原来的想法一致,虽然我并不是用这种方法预测的。而且,最主要的,我检讨了自己的投资理念,并且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发誓要在现在的好年景,努力挣钱,好安然度过将来的经济萧条期。
《下一个大泡泡》读后感(三):Notes
高科技如何在一个国家渗透的?
0. 互联网、手机、汽车等高科技消费性产业的渗透率都符合S曲线。时间周期都在24-28年左右。
1. 进入期,需要8-10年完成10%的普及率。
2. 高速发展期,需要14-16年完成从10%到80%的普及率。
3. 饱和期,完成80%的普及率后,进入饱和发展期。
这个规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50%之前是一个产业的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互联网普及率是20%,手机是50%多。
《下一个大泡泡》读后感(四):一个相当不错的泡泡
记得这本书是2005年在书城买的,当时是冲着吴晓波蓝狮子策划工作室买的,因为喜欢吴晓波的行事为人,爱乌及屋了。
买回去读了以后,感受有点像书名《大泡泡》,理念只几条,但罗嗦一大堆。“2005-2009你一生可能遇到的最大的牛市”,在中国,这句话应是应了,应了一半,牛市只是2006-2007年。但给预测到这个,已经是难能可贵了,预测从来都是与天斗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让人着迷。
读完了挂在网上,没想到到了今年还有人豆邮来说要买。
在交付给有缘书友之前,灯下重读了这本封面诱人的书。
不得不承认,虽然里面最经典的内容无非是根据人口学预测经济走向,但简单之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运用好了,解读经济,投资理财,帮助可不小啊!事物运行自有异曲同工的相通之处。通了,也就懂了。
最有意思的是,他提到的每十年开始的几年都不宜投资,而5以后至9都会是上升趋势,我对照了一下中国股市,还真有点这种意味呢。
预测是让人着迷的事,因为投向未知才是最美。
《下一个大泡泡》读后感(五):资本主义之一: 泡沫是资本主义的常态吗
世界发展方式明显是循环式和指数式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极限以后,就会呈现出一种发展中的收缩状态。
而发展的推动力就是1)人口结构的变迁; 2)技术革命。
技术泡沫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方式,它利用了我们天性中的恐惧和贪婪,引诱我们去完成长期投资的任务,结果就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基础设施,改造了商业模式,最终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收入和财富。但是,实现过程非常曲折,充满了意外,还必须等到数十年后才能看到结果。
他描述了三种泡沫:
1.资产泡沫(比如日本80年代地产泡沫-源于流动性过剩)
2.结构性不稳定泡沫 (2000除的油价泡沫-源于政治的调整
3.技术泡沫 (这是处于“破坏性创新的'史诗了-蓝海之初)
保罗?菲利普总结了导致技术泡沫的5种基本因素:
1.新技术非常重大,能够改变经济和社会的基础;
2.刚开始时,没有人知道如何用新技术来获利(要求许多新的企业实验);
3.可以被许多企业分享的基础设施必须存在(意味着大量的大规模投资);
4.经济是健康的(能够负担这些投资);
5.通货膨胀率必须很低(有利于资产投资和发行低利率债券)。
人口红利-
城市化导致人口增长下降
中国可能会在2020年达到经济增长的高峰,最迟不超过2030年。2020年以后,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可能会处在领先地位。
My comment:
泡沫是资本主义的常态吗? 的确。因为泡沫其实对应了capitalism的本质,只是人们的反应会曲解本质,
1) 这是一个泡沫市场。 格林斯潘描述”非理性繁荣”- 这是市场心理的典型反应,索罗斯在的“反身性'定理是个很好的描述。这两位都是市场的高手,一位监控泡泡,一位制造和利用泡泡。索罗斯对泡沫的形成,加速聚势,顶峰和骤然破灭有着很精准的描述。行为金融当做此解- misperception. but what really matters is perception.鲁宾用“贪婪,恐惧和。。”作注
2)但是泡沫本质是源于技术初期的不确定性,这是基本面。基本面其实是一个完美的上升浪:
每一个技术周期都引来资本的追逐;
产业的快速成型,资本是个催化剂;
资本如何催化请参照De soto <The myth of captital>
最完美的案例当然是硅谷。
这个过程在钱德勒的商业史就描述为:
etting up entry barrior- Identify business scope- limit to growth。
* 延伸阅读; 产业和资本如何结合其实决定了产业演进的路径, 这也是王明夫强调的“结构效率”(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财务效率),另一本书《产业演变与企业战略:实现并保持佳绩的原则》 描述了超过700个涉及产业演变的案例的研究,提出四种路径:
一个产业可能采取的四种明显不同的演变轨迹——渐进性的、创新性的、适度性的或激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