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宽恕》是一本由【美】弗雷德•罗斯金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宽恕》读后感(一):想要对抗不满,只能“学会宽恕”
作者:闫晗 来源:中国青年报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一个忙碌的航空调度员面对着密密麻麻的屏幕,屏幕上的飞机已经在空中连续盘旋了良久无法降落,占据领空,消耗资源,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生活中尚未解决的不满就像这些飞机一样,在脑海中盘旋多年,成为生活中的压力,让人精疲力竭。想要让“不满”着陆,收获内心的平静,有时需要学会宽恕。
《学会宽恕》一书的作者弗雷德·罗斯金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宽恕研究项目开创者,他招募了一些无法从人际关系的伤害中恢复的人,测量宽恕训练的有效性。书中分析了不满形成的原因、如何去宽恕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宽恕”这个词被一些鸡汤文章用得太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稀泥式的劝解,从而在心底引起反感。其实真正的“宽恕”不是纵容邪恶,不意味着与冒犯者妥协,不意味着忘却或否定痛苦的事发生过,而是获得力量,确信那些坏的事情不会毁掉你今后的生活,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作出努力。
生活不可能完全符合期待,谁都受到过伤害,有人童年被父母忽视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有人受到陌生人的侮辱和冒犯,有人遇到朋友的谎言和背叛……当不满和伤痛腐蚀着我们的信心,给生活蒙上阴影,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故事中都有一个坏人,坏人导致了现在的局面,而自己是受害者。当新的坏事情发生时,被归类到“人们不爱我”“生活不公平”,再一次激起心底的无助和愤怒。
网络上一度流行着“父母皆祸害”的说法,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归咎于原生家庭。比如玛丽琳遇到各种困难,都会怪罪童年里对她不够好的母亲。她难以拥有美好的两性关系——是母亲的错;没有上完学,工作收入低——是母亲的错;轻度抑郁——是母亲的错;多年来一直肥胖——是母亲的错。一直到52岁,她还走不出“责怪他人”的情绪,一次次跟旁人抱怨,假如有爱她支持她的母亲,就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母亲有自己的问题,没有人能选择出生家庭,但长期全方位的怪罪,损害了玛丽琳的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让局面变得更糟糕。
宽恕,只是当伤害发生时的一个备选项,并不是强制的,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可能做出的选择。韩剧《机智的监狱生活》里,棒球明星金济赫因为重伤了要强暴自己妹妹的人被判防卫过当入狱,监狱里有个小喽啰,因为跟随的大哥由于金济赫的缘故被关进惩罚房,想要报复金济赫,用牙刷捅伤了金济赫,还扬言不会罢休,找各种机会对他下手。金济赫做了各种防卫工作,最终采取的办法是:宽恕对方,把小喽啰收在身边,自己做他的新“大哥”。他看透小喽啰的生存方式就是依附他人,所做的事情并非出于自我意志,只是他人的打手和工具。金济赫决定放下仇恨和对抗,用宽恕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否则身边总有个充满恨意的定时炸弹,怎么提防也不够。
影视剧的这种情况有些理想化,用宽恕实现拯救,小喽啰弃恶向善,双方和解。对于普通人来说,宽恕并不必须要和解,不一定要和伤害你的人重新建立关系,也不意味着放弃了索求正义或补偿的权利。你只需要与痛苦的过去和解,确信自己不是过去的牺牲品,让“不满”的飞机着陆,从而让生活迎接新的可能。
《学会宽恕》读后感(二):学会宽恕,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宽恕并不意味着忘却或否定痛苦的事情曾经发生过。宽恕是一种坚定的确信,即坏的事情再也不会毁掉你今天的生活,尽管他们可能曾经毁掉了你的过去。”——罗斯金
“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恭喜发财……”这些美好的愿望总会在生活里被反复提起,祝福别人,也祝福自己。然而,骨感的现实则是另一番景象:有人遭遇了配偶或朋友的背叛,有人多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有人在职场上没获得想要的晋升,有人横遭厄运,被剥夺了健康的自由,有人则饱尝着丧子之痛……
这些经历听起来确实让人同情,当事人也一再强调,如果不是某人的行为,他们会比现在过得更好。在不断的抱怨与痛苦中,他们的精神状态陷入低落,健康状况也亮起了红灯,每一天都是前一天坏情绪的循环往复。
事实上,这些人明白并且厌恶这样的处境,却找不到方法突围,也无法理智分析坏情绪的来由,更不知道在这种消耗中自身损失了什么珍贵之物。他们需要从过去的情绪里走出来,过一种焕然一新、脱胎换骨的生活。他们可以做得到,这并不是一个魔咒。已经有人尝试这样做,并且成功了。超越痛苦,走向幸福生活的钥匙和秘密就在《学会宽恕》这本书的书名里:宽恕。
《学会宽恕》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咨询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博士,宽恕研究项目的开创者和负责人弗雷德•罗斯金的著作,也是他多年致力于宽恕课题研究的精华提炼和深刻总结。该书以大量宽恕项目案例和明白晓畅的语言,向读者清晰论述了不满形成的原因、什么是宽恕以及如何学会宽恕。
宽恕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冒犯者
宽恕伤害我的人?不可能!许多人在被介绍学习宽恕方法时下意识认为这是行不通的。在他们看来,宽恕冒犯者,即意味着在纵容不好的行为滋长,是强迫去与冒犯者修复关系,是放弃正义与公平,是对过去痛苦经历的一种遗忘。
罗斯金了解通常人们的反应,因此,在开篇引言部分,他就明确表示:宽容不是纵容邪恶。宽恕不是遗忘痛苦的事发生过这一事实。宽恕不是给不良行为找借口。宽恕不是否认你受到了伤害或者将其小而化之。宽恕并不意味着与冒犯者妥协。
那么,宽恕是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宽恕呢?罗斯金同样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宽恕是一种当下能够感知到的宁静和谅解。宽恕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冒犯者。宽恕是对你的感受负责。宽恕与你的治愈有关,与伤害你的那个人无关。宽恕是成为一个英雄,而非一个受害者。大量科学研究则表明,无法宽恕的人,愤怒、消沉,患有心脏病、肌肉系统疾病的几率也较高。
当人们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不满便开始了;太过情绪化地对待某些事情,又使这种不满进一步加深;接着,人们将这种因不满带来的糟糕感受归罪于伤害过自己的人,并因此虚构出一个受害者形象的不满故事。在不断重复这些不满故事中,人们将自己禁锢起来,与无法改变的过去纠缠撕扯。
罗斯金认为,决定着某种情境比其他情境更易形成不满的,是人们心里那个“无法执行的原则”。诸如:我的配偶必须忠诚、人们一定不能欺骗我、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我的过去不应该是它实际上的样子、我的父母应该对我好一点,等等。当我们设定这些原则时,就为自己的痛苦埋下了伏笔。
掌控自己的生活,而非控制他人的生活
对不满的在意使我们长期将自己生活的遥控器停在不满频道上,而不是去关注感激、美、爱和宽恕频道。事实上,当我们把心思放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上时,用来考虑伤痛的时间和精力就大大减少了。而重新关注积极情感技巧则能帮助人们保持平静,削弱伤害者对我们生活的控制力。
当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比较理智地思考我们的处境时,不满形成的几率就大大降低。因为我们开始不那么情绪地去对待伤痛,并且开始专注自我,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在讲述的故事里有意识让自己去做一位英雄而非受害者了。
在罗斯金看来,坚持不可执行的原则才是我们情绪化地对待事情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并按这些原则行事。坚持不可执行的原则只会让生活变得艰难。因此,要求别人遵从这些原则远不如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容易。
他建议人们将“希望”或“渴望”这些词替换成“无法实现的期望或要求”,有意地去改变对自己希望或需求的思考方式。毕竟,希望有好的父母是一个正当的愿望,而坚持要求拥有好的父母亲,则是造成许多亲子灾难的因素。生活的不确定性会迫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方向,但生活的掌控权还是在自己手上。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确定宽恕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被学会,并产生神奇的人生影响。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想到自己的一些不满情绪,按照书中的逻辑去冷静分析和理智面对,并不时被书中醍醐灌顶的句子而感动。它们帮我澄清了生活的真相,放下了长久以来的执念,获得了对往事宽恕的能力。
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人际关系前所未有地复杂和脆弱,学会宽恕,无论是宽恕别人还是宽恕自己,都是有益且实用的。最后,我想把书中的一段话送给你:
我希望你决定做一个宽恕者,接受生活中既有坏的经历也有好的经历这一事实。它会培养你的信心,让你相信自己能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麻烦,而不会迷失在责备和痛苦中。我们不知道生活为我们准备了什么,但是我们知道宽恕给予了我们重返游戏、重新开始的力量。《学会宽恕》读后感(三):《学会宽恕》:最重要的馈赠就是生活本身,请务必学会宽恕
初次读到严歌苓的《扶桑》中,年轻的娼妓受尽苦楚,有句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跪着,却宽恕了所有站着的人们。”遭人凌辱这是莫大的羞耻啊,常人怎能做到说宽恕就宽恕了的,对此,我感到震撼的同时,也觉得不可思议。 《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了宰相吕蒙正的故事:吕蒙正中进士后,不出几年便当上了参知政事。一日早朝,听到有人隔帘指责他资历太浅,没有资格居参政之职,吕蒙正装作没听见。随行的同僚为他打抱不平,要为他追查说此话之人,吕蒙正却说:如果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我还会耿耿于怀,这有什么好处呢?再说,不追究此事,对我也没有什么损失。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会遇见无数次不满,有相当严重的,也有极其微小的,总之,我相信大部分人多少都会为这些事情感到不满。我就是这样的,追不上刚刚开走的公交车,会让我垂头丧气;被朋友背叛,会让我心里充满怨恨;遭到诈骗,会感到气愤,久久不能原谅那些骗子,以及愚蠢的自己…… 我认为人类的情绪里既然有怨恨、愤懑这样的表现,那就会有它们表现的时机,因此,我时常陷入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不满和埋怨中,以致自己闷闷不乐,愁眉不展。殊不知,负面的情绪就是那个密封的潘多拉魔盒,一不经意打开,厄运就会接踵而来。 直到最近读到了一本好书《学会宽恕》,我才明白,甚至更加深刻地理解不满的危害性,以及宽恕的积极意义。我个人平时读人文社会类型的书不算多,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决定强烈推荐,原因有以下几点:
学会宽恕第一,课程系统清晰,容易阅读; 《学会宽恕》这本书相当于一门课程,它的系统逻辑非常清晰,作者从具体事例分析人们的不满故事(当我读到第4章的时候,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我们只知道不满,却从来没有深究过不满故事中的主体,和已经制定无法执行的原则),从中找出原因,用以宽恕的科学研究,证明我们的不满是可以宽恕的,最后,教会我们掌握治愈伤痛的宽恕技巧,以及HAEL治疗法。 同时,阅读体验感是非常流畅的。人们普遍认为,“好”的书籍就是那种很难阅读的,或者是说读起来很枯燥的,但是这本《学会宽恕》,我花了5个小时通读,就已经对书里的逻辑条理非常清楚了,作者从最基本的事件情绪化开始展开述说,通篇娓娓道来,如同一个耐心的老者,在向你传授他的智慧。这样,对于许多没有阅读习惯的朋友来说,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第二,内容价值增量强大; 作者弗雷德 • 罗斯金将他十年来对宽恕训练的研究,折合成这一本走出心理伤痛、重拾心灵阳光的有效方法《学会宽恕》,从发现不满故事,到关于宽恕的科学研究和北爱尔兰希望项目:终极检验,再到治愈伤痛的宽恕技巧、积极意图和HEAL治疗法,毫无保留的21万字宽恕训练计划,让人从满腹失望变成为一个强大的宽恕者。 第三,9步宽恕法,教我们掌控情绪、摆脱受害者思维,重获安宁与幸福。 1.确切描述你对所发生的事情的感受; 2.给自己一个承诺,让自己感觉更好; 3.不把冒犯当成是针对你个人的行为; 4.正确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 5.练习压力管理,舒缓身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 6.放弃对生活或他人的期待; 7.寻找另一种方式来实现你的积极目标; 8.记住,生活的更好是你最好的报复; 9.提醒自己做出了宽恕这个勇敢的选择。 我特别想解释一下的就是第6步:放弃对生活或他人的期待。很多人看到这一句话,肯定会产生误解,放弃对生活或他人的期待,岂不是咸鱼一条?究其原因,我们会产生不满,是因为所发生的事情不是我们预料中的,或者说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例如前面说的,追不上公交车会懊恼,因为我制定的原则是,就差那不到十秒钟,公交车应该等我。但是由于我在后视镜的盲区里,公交车司机并不知道我在追车,所以他开走了。我自己生闷气,只是我没有宽恕别人和宽恕自己的力量,我没有意识到那个无法执行的原则。 因此,作者在书本里面讲的放弃对生活或他人的期待,不是针对生活方式的积极性,而是说,无论在哪种情境中,我们都可以改变自己面对发生的事情的方式,总能发现一个更加积极的立场,而不是一昧地坚持着那个无法执行的原则。
学会宽恕痛苦总是历久弥新,而快乐往往稍纵即逝。在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种种不顺心的事,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随时也都可能会面对种种不幸。有智者告诉我们,应该“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然而,我们的大脑似乎又有种天生的秉性,倾向于记住痛苦的经历,忽略快乐的片段。诸多不如意事盘踞在脑海之中,难以忘怀。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可供使用和练习,而《学会宽恕》就是这样的一套方法。 医学博士杰拉尔德 • G • 贾波普斯基先生如此评价此书:本书是我读过的关于宽恕的最有帮助、最方便操作、文献最具科学性且最有可读性的书之一。通过具体的步骤,让读者不不放下愤怒和委屈,体验宽恕带来的健康与和平。 吕蒙正正是因为有着那般的宽容大度,最终他辅佐太宗巩固了宋初的统治,成为一代名相。人与人之间贵在和谐,如果因为谴责别人的小过失,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将使我们的心受到挟制,心眼狭小,更造成自己与别人相处时的潜藏危机,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相反,一个讲宽恕待人之人,心胸开阔、宽恕仁爱,他自身的修养不但臻于完美,与他人之间也是一团和气。没有敌人,灾害自然也不会降到他的身上。 塞缪尔 • 约翰逊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智者将会尽快去宽恕,因为他知道时间的真正价值,他不会在无谓的痛苦中煎熬至死。正如《圣经 • 箴言》中这道:“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负面的情绪就是被关在潘多拉盒子里的厄运,一旦飞出,影响甚广。怨恨、愤懑固然是存在于这个世间的,但是能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宽恕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冒犯者。学会宽恕,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学会宽恕》读后感(四):学会宽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如果你也曾在生活中受到过伤害,且不论这种伤害是来自亲人、爱人还是亲密朋友,或者是工作同事,仅几面之交的陌生人,甚至是屏幕那端不知名的网友……
如果你也曾因此而执着于要对方道歉,或是耿耿于怀,或是陷入不满和怨恨的情绪,那么,我会建议你花点时间读一读这本《学会宽恕:走出心理伤痛、重拾心灵阳光的有效方法》。
网图,侵删本书作者弗雷德·罗斯金,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咨询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博士,宽恕研究项目的开创者和负责人,以斯坦福大学宽恕项目中的科学研究和经由大量受试者身上获取的数据结果为依据,证实了宽恕的力量 — 可以帮助我们从伤痛和创伤中恢复,积极地开始新生活。
坦白说,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有点好奇,不过是一个有点老生常谈的话题,何至于还要专门弄个专题,研究多年,再写本书来论述呢?
“宽恕嘛,谁不知道它的好处,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嗯,想到这里,我忽然间有点明白为什么了。正是因为对于“宽恕”,我们都太熟悉了,但却又貌似只限于对其表面的熟悉,并不见得是真的理解何为宽恕,以及如何宽恕…… 要不然也不会出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种情况了。
而本书作者,正是要借着他多年研究的资料和心得,像剥洋葱一样,从为什么要宽恕,宽恕的对立面情绪根源,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宽恕者,一层一层地将宽恕的内核剖析给我们看,让我们得以真正看到宽恕的好处,并因此学会宽恕,超越伤痛,轻装上阵。
我们来头脑风暴一下,说到“宽恕”这个词语,大家都会有怎样的联想呢?
也许你会想到最近的影视剧里,那个女主就不应该原谅她的出轨老公;也许你会想到法庭上那些不值得原谅的被告;也许还会想到新闻里的车祸肇事者……
所以,让我们宽恕这些人吗?那不可能!宽恕他们不就意味着纵容这样的不良行为?
什么?还要宽恕伤害我的人?那更不可能!凭什么要宽恕一个带给我痛苦的人?
……
这是我们面对宽恕的本能情绪:不满、愤怒、痛苦……所以我们耿耿于怀,不想轻易宽恕冒犯我们的伤害者。
事实上,这样的情绪也正是罗斯金博士一开始就想先替我们理清的对于宽恕的误解:
宽恕并不意味着与伤害者妥协,或是与冒犯者修复关系;也不意味着要纵容他人的伤害或不良行为;更不意味着忘却或否定痛苦的事情曾经发生过;甚至也不是说因为信仰要求宽恕,而勉强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这些关于宽恕的理解都是错误的观念。
与此相反,宽恕应该是一种坚定的确信,即:坏的事情再也不会毁掉我们今天的生活,尽管它们可能曾经毁掉了我们的过去。
我无意于要求你去宽恕,但我将向你表明如何去宽恕,然后选择权在于你。为了帮助你选择,让我向你说明,为什么我相信宽恕对你最为有益。我想要做的是,当你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宽恕可以成为你的备选项之一。是的,这是罗斯金博士写作本书的初衷,而他也用了极为丰富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告诉我们宽恕可以是我们面对伤痛时的一种选择。
在罗斯金博士关于宽恕的大量科学研究里表明,人们越是不宽恕,面对的健康问题越多。不论是相对短期的身体不适,还是长期的总体幸福感,都会深受影响。无法宽恕的人,会长期陷于不满、愤怒和消沉等负面情绪里,患有心脏疾病和肌肉系统疾病的几率也更高。
更有甚者,当我们因此而饱受身体和精神双方面的伤痛时,那个带给我们伤痛的人却并不因此而有所损伤。所以,这也是为何罗斯金博士会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会宽恕,不是因为其他任何人,而是为了自己。正如本书的英文名 Forgive for Good,为了我们自己可以更好,而选择宽恕。
当我们选择宽恕时,我们便放下了我们的过去,来治愈我们的现在。
当我们意识到宽恕是为了更好的自己时,我们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宽恕者。而在此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宽恕的对立面情绪,即不满、愤怒和恼恨等情绪的来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或者是我们真正希望的事情反而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有不满或抱怨的情绪。
而当我们因此而耿耿于怀的时候,无形中又加强了这种不满情绪。当个人情绪化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会开始责怪那个造成这一切的人,甚至因此而构想出一个不满的故事。
责怪他人,起初我们可能会感觉好受了一些,可以感受到短期的解脱,因为我们所感到的伤痛是别人的责任。但是,从长远来看,好的感觉会逐渐消逝,最后所剩下的只是无助和脆弱,无形之中我们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角色。
网图,侵删还记得电影《罗生门》的情节吗?武士和妻子路过荒山时,遭遇不测。妻子被侮辱,武士惨遭杀害。当凶手强盗、妻子和武士亡魂,都各有说词的时候,虽然真相只有一个,却无从得知。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每个人都在讲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同样的,在生活中,无论什么样的伤痛经历,不管事实是多么地清楚明白,每个牵涉其中的人都会讲出一个不同的故事。无论我们是伤害者,还是被伤害者,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每个人注意到的方面都是不同的。对于发生过的事,旁观者、朋友和家人讲述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故事。
或者也可以说,根本就不存在真实的故事,只存在多重视角。我们的故事反映了自己的观点,此外还传达了一个主题。
那么,这个主题的选择和故事如何讲述就很关键了,因为这会决定着我们是如何记住这个事件,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构造了一个不满故事时,我们便进入了不满形成的最后阶段。如果我们对他人或自己反复讲述这个不满故事,我们便遭受着痛苦。而当我们将自己的痛苦归罪于别人时,当我们相信别人就是导致我们痛苦的原因时,那么,我们就赋予了他们控制我们情感的权力,我们就需要依靠别人才能让自己感觉好受些。
我们会需要别人来道歉,承认错误,想让别人做出改变或请求宽恕,但这种要求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于是我们就会在等待中感到无助。而更可悲的现实是,当我们执着于怪罪伤害了自己的人时,人家可能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所以,要想走出这个不满情绪的怪圈,我们得学会宽恕。
基于此,罗斯金博士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九步宽恕法”,以及一系列极为有效的系统宽恕训练方法,包括转换频道、“感恩”呼吸法、内心专注法和重新关注积极情感的技巧,甚至还在此基础上提炼了更高阶的“HEAL 治疗法”……凡此种种,在本书均有详细的介绍和练习指南,这里就不赘述了。
生活可能并不完美,但是我们可以学着去少受一些苦。如果我们一直纠缠于过去的不满和伤痛,我们哪有心思去感激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呢?
正如罗斯金博士在本书的最后寄语:
我希望你决定做一个宽恕者,接受生活中既有坏的经历也有好的经历这一事实。它会培养你的信心,让你相信自己能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麻烦,而不会迷失在责备和痛苦中。我们不知道生活为我们准备了什么,但是我们知道宽恕给予了我们重返游戏、重新开始的力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