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的DNA以及遗传学上的其他冒险》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R·赖利著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75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05-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肯的DNA以及遗传学上的其他冒险》精选点评:
●生理基础精神分析性人物传记 视角独特 新颖
●从阿兹卡班读到阿兹卡班,时间跨度之大是可以进top10的。要我会给它归社科类。
●成对一致性为什么要取对数?
●好多遗传概率和医学伦理问题。。。对这个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想知道具体的遗传模式和发病机制。。。失败的购书= =
●关于伦理的
●遗传学的可能应用,但是基本只是简单罗列。后面关于伦理的相关章节还不错。不适合进阶读者。
●在遗传科技的应用上,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人文关怀。推荐。
●写得很好,相信对于非生物专业的人也不算难懂。惊奇地发现译者里有今年校长奖得主钟扬老师,听说他上课还蛮有趣的
●深入浅出的杰作!基于广博的学识和经历,用讲故事的方式(非常好读,作者诚不我欺)将遗传学相关的各个话题娓娓道来。对尚有争议的问题,也毫不避讳地交代了多方观点,结合实例予以呈现。如果生物教科书也能这么写就好了。译文专业且流畅,在整套开放人文系列中并不多见。纪念钟扬老师。
●一本不错的生物科普书籍,通过许多历史、伦理和疾病故事来剖析我们自身的遗传秘密。尤其是关于转基因食品、人为遗传的选择等话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林肯的DNA以及遗传学上的其他冒险》读后感(一):有很多问题没有新旧之分
看到有人说里面的遗传学问题太旧了,是这样没错。不过,有些问题没有新旧之分。
我相信作者虽然看起来是在介绍一些遗传学事例,但其实更希望读者可以就这些案例深思一些哲学问题。
我也相信,基因改良物种(在关于这类物种的那章中,作者几乎都用了GMO,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这个词,我觉得他是更希望用一个中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物)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优生学和遗传决定的天赋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也是未有定论的问题,遗传病和基因治疗的必要性,克隆研究的伦理问题…… 这些都不是已经过时的议题。
只是希望这本书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希望更多了解遗传学的窗口,而不是人云亦云地一味反对转基因食品、作物或者盲目拥戴,也不要被那些看起来天花乱坠的遗传学名词忽悠去购买一些毫无作用的产品……(呃,大概扯远了,不过只是想说,大众对遗传学的肤浅认知应该可以通过本书得到一些缓解。)
《林肯的DNA以及遗传学上的其他冒险》读后感(二):论点多有趣
自从读了毛姆的读书随笔,思考读书是兴趣还是目的之后,我读书就囫囵吞枣了起来。这本也不例外。无论是遗传学名词还是案例中的好多人名我都傻傻分不清楚,但这并不影响我觉得这本书里好多论点十分有趣。
随便举两个例子吧——
《国王与王后,皇室家族的遗传疾病》:维多利亚女王的突变基因遗传给了嫁给俄国查尔尼古拉斯二世沙皇的外孙女儿,致使儿子亚丽克西斯得了严重的血友病。会神秘占卜和咒术的修道士拉斯普京通过医治王子的病骗取了皇后的信任插手宫廷事物。他纵容的荒淫无度、颓废糜烂加速了沙皇时代的终结。如果维多利亚女王的凝血因子VIII基因不曾突变,近代欧洲的历史进程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遗骸,DNA与尸骨》:只要向上追溯得足够远,每个人的家谱都会出现一两个贵族。因为,我们有两个父母,4个祖父母,8个曾祖父母和16个高祖父母。如果我们向上追溯20代(约400年),大约涉及2的20次方等于1048576个人,总有人可能会是贵族或者有钱人。再继续上溯10代,理论上我们会有10亿位祖先,这远远超出当时地球上的人类总和,所以总有一款祖先是来自星星的你(大误),所以你与周渝民,与钟汉良,与布拉德皮特与囧瑟夫都成了远亲。所有人类共享同一个祖先。
噢~这多么有趣,不知道我能不能凭借远亲的关系弄到与囧瑟夫的合照,不过首先,大概我需要去攒足够的钱去买机票。。。。
《林肯的DNA以及遗传学上的其他冒险》读后感(三):宋亡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
这本书的翻译很是典雅,如行云流水~
探闻猎密:林肯患马方综合征可能性为50%,可能因大动脉破裂猝死。15世纪后,希特斯堡王朝家族脸部异常狭长,局部嘴唇不能合拢由一波希米亚公主带来。英乔治三世患急性间歇卟啉病,发病时便秘腹绞痛胃痉挛关节肿大味觉失灵尿液成紫色,拜玛丽皇后所赐。今欧洲皇室后裔多患血友病,患者都是维多利亚女王后裔。
认识被颠覆:有镰状细胞遗传特性的人对疟疾有很强的抵抗力,尤其对于赤道非洲的孩子,但遗传有两个镰状细胞等位基因的人天生患有镰装细胞贫血,一种严重的、令人虚弱的血液疾病,常过早去世。
对几千名弱智者进行绝育并不能对基因库产生影响或有效降低以后几代人中的弱智人数。极少弱智者会生孩子,那些弱智者的父母在准备生孩子时也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会有弱智可能。许多轻微智力迟钝是由孕期幼儿期的一些问题造成的,至少因这些问题恶化,而这些问题往往是贫穷造成的,与遗传因素一样重要。达尔文主义有存在的必要,但不能被过分解读。 老姐(十年教龄)说个别孩子到六年级仍不会用竖式做加法,他们习惯上从左边算起,正确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较同龄儿童,已经落了一大截!相反,这些孩子中很大比例掌握珠心算特快(算盘做加法从左开始)。一步落,步步落,因材施教,现在还不具备条件。为这些孩子落泪……老姐建议:三年级后再学珠心算。
潘光旦先生在《优生原理》中认为:“灾荒对人口的反选择很强。久经灾荒而能活下来的,大多是那种自私、逆来顺受、智力弱而性格不刚健的人。高贵的人因不屑于以上而不是战死便是饿死自杀或愤懑死。其结果就是民族的品质受到侵蚀。这就是我以前所说亡国的代价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急剧拉低,多少代都无法弥补。”正所谓“宋亡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
为了下一代,婚检势在必行!
《林肯的DNA以及遗传学上的其他冒险》读后感(四):遗传学家们的探险之旅
如果有一天早晨你醒来,推开门出去,外面林木葱翠,正是你熟悉的世界。环顾四周,偶然间你发现一似乎又有所不同,每一种生物你都可以看到它的生命密码——DNA,那些缠绕着向上的双螺旋结构如此神秘,恍然间你似乎看到它们的前世今生……
一切变得既熟悉又陌生,遗传学家们带着奇、兴奋和疑虑重新审视和探索这世界……这正是DNA发现50多来遗传学家的工作图景。
这个图景还在延伸,而且变得更加开阔。克隆、生物多样性、司法判案、人类行为乃至生命伦理,遗传学正越来越深地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这越来越深的“卷入过程”正是一部遗传学家们冒险的历程。
基因带我们探究历史中的迷雾。1962年一名和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有着共同祖先的7岁男孩被诊断患有马方综合征,这一种先天性的结缔组织病变,骨骼异常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历史上林肯正是一个罕见的高个子,那么林肯也是一个先天的马方综合征患吗?
没有人会轻易地下这个结论,何况是对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人。当代遗传学上的进展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可能,参与的科学家们并非一群奇闻轶事的爱好者,他们正在进行的努力,除了尝试用新技术探究历史的真实外,还在于证明林肯如果是先天马方综合征患,那么这不但能极大地鼓励生活中的许多残疾人,还可以用来反对歧视和拥护人类平等。
司法也正大量地采用DNA作为证据。现场遗留的或动物的毛发、体液都可能成为侦破中的突破口和对簿公堂时的有力证据。对于那些屡犯屡试的强奸犯“老手”,步在各个州建立的罪犯DNA数据库形成了强大的威慑。一旦发生强奸,警方可以检测遗留在受害人身上的精液,并和各州DNA数据库进行“盲配”比较,从而迅速地找到罪犯。
基因改造植物和动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改良物种用人类巧手补足天工缺憾,还是引入了一场前景难料生态灾难?是否可以在动物的身上培养人类所需要的器官,然后再“异种移植”到人类身上,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改造生物界对人类实在有着莫大的诱惑。加入了抗病虫基因的玉米长得更更茁壮而且不需要农药转基因的太平洋银鲑鱼的体重可以达到海里捕捞的30多倍,而且它们成长得也更快!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剧增粮食短缺的星球,谁都知道这意味什么,更何况动物器官的异种移植将给无数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遗传学的进展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理由。地球上现存的物种都是经历亿万年演化的,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因库。多存留一个物种,为人类的将来就多保留了一份希望。
遗传学也促进了对人类行为的深入思考。精神疾病乃至人类的天赋、性格和行为模式都有其遗传根源吗?如果有,和后天的环境影响孰轻孰重?又有着怎样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是行为遗传学家最关切的问题。他们通过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大量比较研究,经得到一系列支持先天因素的证据。尿床以往一直被认为与专制型的父母以及孩子的焦虑有关,然而当代遗传学的证据显示,尿床是由一个高外显率的显性基因控制。它导致孩子抗利尿激素水平的不足,难于同其他孩子一样在夜间产生较少的尿量,加上孩子夜晚睡得比成人“深”,因此经常表现出令父母和自己难堪的尿床。
遗传学给了人类塑造自己的可能。“基因治疗”就是其中最大胆的想法通过体细胞基因治疗或是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将来的人们有可能改变那些与生俱来的遗传疾病。
然而遗传学也给医疗和伦理带来了新的战。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病症,它表现为记忆力和其他的人之技能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最终导致患者卧床不起、不能自理甚至无法认出家人和朋友。美国前总统里根患的正是这个病。它是由遗传引起的吗?是否可能通过检测而发现自己将来患病的可能性呢?前一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肯定,但随之而来的后者却令人难于决断。遗传学家罗赛斯在1991年发现先天携带有apoE4的人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也会更早出现阿尔茨海默氏症。然而患病的风险仅仅是一种概率,如果有人证明了他携带有apoE4基因,他会据此认为自己终将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吗?这会不会影响他的情绪、自尊心、工作表现甚至造成的长期抑郁呢?保险公司是否会在将来使该项测验成为例行检测,从而将潜在的患者拒之门外?
与此项类似的,同性恋也是由某一个或几个基因控制的吗?如果孕妇担心她肚子里的孩子成人后可能是性恋从而决定流产,医生应该告诉她结果吗?这是道德的吗?也许这时人类应该停下来对自己的永无止境的好奇一番反思:发现了同性恋的基因到底能说明什么?天然存在是证明了它的合理性还是给同性恋者标上了先天耻辱的烙印?也许正如一位同性恋者所质疑的那样:“如果我们努力去营造并维持一个能宽容看待男女同性恋的社会,那么还有多大的必要去寻找同性恋的遗传学依据?”一位作家的反击则不失幽默:“科学家们为什么不去找找对同性恋厌恶的基因呢?”
如上种种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在书俯拾是。作者赖利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和耶鲁大学医学博士,曾担任美国法律、医学与伦理学学会会长,并在多个国家委员会中任职。他在书中通过讲述24个小故事,动地介绍了遗传学带来的历史、司法、行为、伦理、动植物、疾病等领域的新进展,也促使读者思考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与道德问题。读者从中不难感受作者多学科的视野和敏锐的公共政策问题意识。
也许没有人怀疑,遗传学将深刻地改变21世纪人类的生活。那会是个什么样的美丽“新”世界呢?阅读本书,在回望半个世纪以来遗传学家们在各个领域的“探险之旅”后,在追随作者而远眺时而深思的目光中,也许你有了一幅更清晰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