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末,秦国国力愈加强盛,直至傲视群雄,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在秦的强国历程中,离不开许多治国大能的付出。其中分量极重的,便是可谓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秦国历任名相,公孙鞅、张仪、张禄、百里奚、蹇叔、吕不韦等等。这其中有人主张变法,推进法学在秦国盛行;有人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以破六国合纵抗秦;有人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巩固秦国攻取的土地,加快统一步伐……
近段时间,《大秦赋》火热上演,剧情以秦国留在赵国的质子嬴异人在秦赵两国交恶的处境下,通过富商吕不韦的帮助逃回秦国为开端,围绕秦国东出平定六国为主线,讲述了几任秦王更替期间各国的嫡庶之争、权术谋略等精彩故事。在《大秦赋》中对吕不韦这个历史人物的刻画可圈可点,让人印象深刻。
简单交代一下,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也就是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早年经商,后因用手段帮助在赵质子嬴异人归秦称王,为秦王重用,官拜秦国丞相,封文信侯。
《大秦赋》针对吕不韦这条线与历史描述大体一致。秦庄襄王在位三年逝,嬴政继位,年仅13,遵照父昭尊奉吕不韦为相邦,拜为仲父。在嬴政行冠礼之前,由吕不韦辅政,致此也导致吕相权倾朝野。
位极人臣者,帝王惮之。此时吕不韦已倾醉于权势在手的感觉,许多国之决断大事在秦王嬴政不知情的情况下皆由吕相自行裁决,直至嬴政耳闻过问才知祥,这也在嬴政的心中渐渐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在古代礼节中,20岁需行冠礼,即成人礼,成人礼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告诉提醒家中的孩儿,你已经不再是需要被人保护的小孩,即将成为有责任担当的成年人步入社会了。已是弱冠之年的嬴政本以为终于等到亲政的年纪,却被吕不韦以还不够成熟,还需多两年磨练磨练为由死死按在原地。这时想来嬴政应该是非常不甘,对吕不韦的怨应该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了。以至于嬴政真正亲政后不久,就处理了吕不韦,但念在吕不韦辅佐自己多年,只是罢免了他并令他迁往自己的河南封地。
吕不韦本可在属于自己的封地安享晚年,只是他却忽略了帝王者的猜忌之心。多年官场,编纂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的《吕氏春秋》,给吕不韦积攒了不少的地位和威望。即使罢相,仍有不少诸侯派遣使者拜访吕不韦。秦王嬴政不明情况,害怕吕不韦谋乱,一纸书信警告吕不韦,并命令其与家人迁往蜀郡居住。吕不韦深谙此道,毕竟是从小看着长大的秦王嬴政,步步紧逼,岂不明白秦王的意思,最后在百感交集中饮鸩自尽,也免去了日后被杀的担心。
一代名相,最后落得如此结束,实在让人倍感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