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少年》是一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著作,48元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少年》读后感(一):你和你心里的少年,走散了吗?
2020年,有一位年轻帅气的老师感动了万千粉丝,他就是吉林省某高中一位教生物的班主任王钰。王钰只是用心教学生,用心管学生,用心爱学生,用一部手机记录了与这群学生三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多粉丝,包括我,一直守在他身边,看他发布的每一个视频,等着学生高考后,他的不舍和落泪。我也想过,为何他的师生情会感动我?是因为我也参加过高考,想起了那时的自己,也想起了那些教过我的老师?还是陪伴我的孩子参加过高考,想起了那段紧张又难熬的日子呢?其实,更感动我的是王钰在这群孩子中并不仅仅是一位老师,他更像这群孩子的家长,大哥哥,由于他的出现,给这群孩子躁动、焦虑、紧张的高考之旅留下了一辈子无法忘怀的美好记忆。
今天与大家分享秋微著的《再见,少年》。我曾经读过秋微著的《几乎爱人》,秋微曾主持过《城市日记》《天下女人》等多档节目,也曾担任过大型景观剧《红楼梦》的监制、编剧,担任电影《五好家庭》编剧、导演。还创作了《女少年》《莫失莫忘》《今晚月色好美》等多部作品。这部小说中讲述的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班主任和一群性格迥异的少年,一段终生难忘的师生情。
小说中讲述了一位心地善良,对学生放任而不放纵的老师杨震宇,带给一群懵懂少年最温暖的记忆。这群孩子中有家境贫困,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创业成功的璐璐;有不聪明,却很勤奋的班长高冠;有爱玩爱闹的小五,有爱恨随心的米微微,有才华横溢的于是,有善解人意的陈默,有孤独自傲的武锦程,有谨小慎微的冯小若。当然,还有这部小说的讲述者“我”,被杨震宇老师引领,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成就的学生。我真的很喜欢这部小说,因为通过这部小说,又勾起我对那段高考之旅的回忆。
还记得我们看过的《十六岁的花季》《十八岁的天空》《全城高考》《青春派》《最好的我们》等等电影电视剧吗?这些作品都是反映青春的迷茫和躁动的,而且每一部都很精彩,令人难忘,在我们与这些孩子或喜或悲的同时,也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或许就是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被这类题材作品吸引的原因,因为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似乎就是在讲述我们自己。
前几年,我的初中同学组织了一次聚会,分开了20多年,同学间的情谊依然真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参加聚会的同学不是很多。而摆脱各种困扰参加聚会的同学,在短短的几天内,不仅重拾记忆的碎片,还点燃了快乐与激情,这或许就是最纯洁的同学情吧。
电影演员陈坤说:“在我少年时代,迷茫的时候,我恰巧在一本书里遇见了那个可以让我改变的人。这个人的形象帮助我成长,在我迷茫的少年时代,是我的指路明灯。”我赞同他的观点,年轻时找不到人生方向,又不甘寂寞,所以时常会痛苦不堪,那个时候真的很期待有一个人能给予一些帮助,哪怕是激励也好。
为何吉林的王钰老师成为了教育界的一股清流,是因为大家都希望老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不仅仅要教会孩子知识,还应该教会孩子善良和坚韧。现在所有的学校都反对孩子和家长给老师送礼,因为这样会乱了社会风气。可是王钰老师却是例外,学生家长主动给老师送四菜一汤,学生毕业后还给老师家孩子买了小礼物。再去看看吃瓜群众的呼声,全部觉得这位老师配得上这些礼物,可以光明正大地收,因为这些是家长们的一份心意,一份感激之情。
很多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遇到一位恩师,这位老师不一定是教学上多么优秀,但是他一定能带给孩子正能量。小说中的杨震宇是一位好老师,现实中的王钰也是一位好老师,我真心希望这样的好老师越来越多,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再回忆起那段岁月时,都会是快乐洋溢在脸上,内心充满了幸福。
《再见,少年》,其实写的是一种分离,一群学生与一位老师短暂相逢后的分别。很可惜,他们内心中最棒的老师,没有教他们到最后,但是在这短短的相伴时间内,他们之间所结识的友谊已经足够让他们终生难忘,这或许就是老师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
《再见,少年》读后感(二):秋微,念旧的少年
桑塔格说:“念旧是为了弃旧”。她有能力想弃什么,就弃什么。大部分凡人的念旧就是念旧,就是感怀,就是放不下。
如同作者秋微说:“后来,我们不算失散,只是,再也没有在心底真正重逢。”
《再见,少年》一共19个章节,运用倒序的方式书写,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形式,预示着悲伤。
特别是那个插班生武锦程,父母离婚,他跟着母亲,因为母亲是老师,随后他有了继父,一个政治老师,很不讨喜,当时的他,理解不了母亲,母亲同样也没有理解过他。
一个人回到那座小城,他以为自己的出现是一种惊喜,没想到他的父亲,也有了相伴的人,同样也不喜欢他的存在。
他回到了爷爷奶奶身边,我竟然看哭了,也许少年的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因此他一向独来独往。直到遇见从不讨好别人的米微微,他才觉得有点不一样的光亮。
尽管米微微行事做作,矫情,但有的人并不这么看待,就像那些喜欢米微微的少年们。
有人说,武锦程就是一个叛逆的少年,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所处的家庭环境,让他看什么都是冷漠的,那些女生投向的目光,他并不为所动,反而是与他作对的人,倒引起了他的注意。
不管是他的母亲也好,还是他的父亲,自己他的继父继母,父母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对他有所内疚,继父继母因为父母的存在,也都是外面的讨好。一个小小的少年还是分得清楚,谁对他好还是不好。
这让我想起,一位独居在北京燕郊的女孩,因为去朋友家,回来的时候,打了滴滴,因为对方有点迷路,她害怕对方取消订单。
最后那位滴滴师傅是一位大姐,暖气开得十足,因自己迷路,有些歉意,希望不被差评。交谈的过程中,知道大姐有位女孩,因为她的离异让她的女孩有了重度的抑郁症。
已经是第五次割手腕了,照片中,地上流了一摊血,送完女孩,还要去医院看她的女儿。女孩说,自己也是离异家庭,也有过重度抑郁症,但是现在好了。
女孩看到大姐扭头在哭,有人曾劝大姐,为了孩子,自己委屈一点,不就没什么事了吗?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有些事,真的委屈不了,对于孩子来说,长大后,她就明白了。
你看,有很多人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地行走,但也不悔自己的选择。
梁悠悠的初恋就是武锦程,因为武锦程,她更加讨厌米微微,她不曾想到自己喜欢的人跟自己讨厌的人,竟然在一起了。
生活就是这般让人抓狂,梁悠悠属于叛逆少年吗?不,也许在父母的眼中,不听话就是叛逆。
梁悠悠是一个心思细腻,但不怎么表露的人,但她的班主任杨震宁,发现了她的暗恋,也发现了她与别人的不同。
他鼓励她去观察,去写心中所想,正是因为班主任杨震宁的鼓励,那个小本子记录了她的暗恋。
但被她妈妈发现,误解了她,我想,大人总是神经兮兮,才会让孩子们与他们的距离,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慢慢走远。
这也许就是青春让少年们,懂得了自己也是有隐私的,也是需要保护的。
后来,她在结婚之前与武锦程有了短暂的重逢,也许那就是缘分。她觉得那是对她的馈赠。
他们在大三那年暑假,组织了初中同学会,没想到最后竟然心血来潮要去找杨震宁,坐上火车,他们才意识到,他们竟然不知道他所在的具体地方,但就是那么巧,在他们饿得不行,又没什么办法的时候,扯着嗓子大叫他的名字,竟然真的有人回答了,问谁在叫他的名字。
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杨震宁请他们吃了楼下的海鲜。带他们玩了几天。但没想到的是,那些重逢,竟然成了最后一次。
至于为什么他们那么怀念那位班主任,还需要你亲自打开那本书《再见,少年》你会发现,在一群十三四岁的少年时,遇见那样一位老师,真好。
《再见,少年》读后感(三):《再见,少年》: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师, 成就了孩子们的精彩人生
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中学时光。 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一走进中学,就走进了自己人生的撕扯阶段,既看不惯自己,也看不惯他人。偶尔得一知己,让自己躁动的内心,寻求一个安放的地方。 他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让人终生难忘而意义非凡,以至于成年后和同学再次提起,总感觉那时的快乐和美好。 而《再见,少年》,就让我重温了少年的懵懂和倔强,成长的无奈和心酸,青春期少男少女,羞涩而甜蜜的爱情。 作者秋微,畅销书作家,编剧,知名主持人。她的代表作有《女少年》《莫失莫忘》《几乎爱人》等多部作品。 《再见,少年》中有19个故事构成,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讲述了一群性格迥异的少年,在一个懂他们、理解他们的老师的引导下,坚持自我,活出独特,而努力成长的故事。 他们是闺蜜,也是情敌;是知己也是对手,他们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属于自己的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是美好的,但却伴随着成长的烦恼。 内心的苦楚,同学之间的不认同,父母的不理解、老师的每一个反应等等,都会在少年成长的路上,激起一圈圈涟漪。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班主任,引导他们在对自己、对他人、对未来不断的反思和追问中,逐渐走出内心的迷茫,活出真正的自我。 01 顺应少年的天性,引导他们做真正的自己 孩子出生,是和妈妈在身体上的分离,成为一个生命的个体。而孩子的青春期,是要和父母逐渐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进行里分离,成为一个思想独立,精神独立的人。 而这个时期,也是很多孩子最迷茫的时期。 如何帮孩子度过这个迷茫的时期,《再见,少年》中的杨震宇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顺应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一天上课米薇薇同学吃爆米花,被杨震宇老师发现,杨老师不但没批评,还说了一句:“想吃就吃吧。” 让大家没有想的是,米薇薇尽然真的吃了起来。 其他同学一脸茫然。因为杨老师的做法突破了其他老师一贯的做法,不是打压,而是顺从。 下课前,杨老师问米薇薇为什么上课吃爆米花,米薇薇的说,吃早餐的最佳时间,是早上7点到9点,而这时间,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学的路上,没有时间吃早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震宇老师让全班同学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进行举手表决,结果多数同学都同意在课上吃早餐。 但杨老师的条件是,只能在他的语文课上吃,其他的课不行。师生达成口头协议。 在规则和给人自由面前,杨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同时告诉学生,他们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杨老师与其他老师的不同之处。 这样的处理,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而且让学生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老师采取打压、制止的方法来处理此事,只能让学生走到自己的对立面,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规则和学生的健康面前,杨老师选择了后者。学生饿着肚子学习,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还不如想学生之所想,让学生在吃饱肚子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 就是现在,很多老师的处理方式先是制止打压,后有可能就会告家长的状。一不小心让学生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使师生关系很紧张。 与其让学生憎恨自己,还不如让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让学生做一个学会选择、敢负责的人。
02.倾听少年的心声,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 成长的烦恼人人都有。但少年的烦恼却让人捉摸不定。 也许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微乎其微的表情,都能让少男少女烦恼半天,而无法自拔。 因为少年时期,是一个敏感的时期,他们总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小秘密。 而暗恋这样的事情,只能是属于自己的小秘密,而无法和外人分享。 但我是幸运的,在杨老师给我布置的特殊作业——观察日记中,我试着表达了自己暗恋的情愫。 而杨老师什么都没说,只是每天查看我的日记。 杨老师不说,其实就是默许。默许我的初恋,默许我通过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暗恋中的喜怒哀乐。这是属于我和他之间的小秘密。 少年时代的初恋,就像是底下工作者,不易拿到太阳下晾晒。更别说是让一个成年人知道。 但杨振宇知道后,却采用默许的态度。这种对待少年初恋的方式,让情窦初开的我,有了一份爱的底气。 当米薇薇和我的暗恋对象武锦程,成双成对地出入教室的时候,那一刻我奔溃了,但谁都没有发现。 让我没想到是,杨震宇把我叫到了,一个没人的办公室,给我倒了一杯水,告诉我:“要是最近不想写,可以先停停。要是想写点别人,随时可以问我。” 老师的话,打开了我泪闸的开关,我的眼泪刷刷地的掉了下来。但杨振宇一句话都没说,就看着我在那哭。 任凭我掉了一阵眼泪后,他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杰克.伦敦《热爱生命》送给我。 杨老师,给我创造了发泄不良情绪的机会,一句话也没说,却安慰了。他还送我一本书,希望我通过阅读,走出内心的困境。 这样的处理,不能不说是高明, 少年的初恋常有,而这样的安慰方式却不常有。 初中生恋爱,在很多老师和家长那就是如临大敌,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去堵,完全忽视了少年们情感的存在。 其实对学生的恋爱问题,堵是不解决问题的,疏才是关键,导才是方向。 而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经历中感受,在感受中成长,在成长中变得坚强。
03 理解少年的苦衷,用爱心送他们一程 如果是迫不得已,没有人想辍学回家。而《再见,少年》的露露就是如此, 露露上学的时候每天都迟到,迟到的原因谁都不知道。 成年后的露露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告诉大家,是因为每天下早自习的课间10分钟,她要跑回家吃早饭,再跑回来上课,所以每次都气喘吁吁。 大家问她为什么不把早餐拿到学校来吃。因为家里太穷,早餐只能喝粥,没法带到学校,而且吃的菜都是人家卖剩下不要的菜帮子,菜叶子。 一个人的生活有多艰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正因为如此,露露要退学。但杨震宇为了露露着想,就三番无几到露露做他父母的工作,却遭打了露露父亲的厌恶。并放出狠话: ‘ “只要老师帮露露出学费,露露就上学可以。” 杨震宇老师无奈之下,就送给露露500元钱。 这500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资。杨老师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帮露露走出困境。 而杨老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事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杨老师才是懂他们的老师。 而露露也用这500元钱中300元,成了班里同学中,最早致富的人,摆脱了生活的贫困。 露露谈起这些,总是一脸的感激之情。 杨震宇老师总是给每个学生进步的空间,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活出做真实的自我、 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而能要遇到这样的老师,因该是幸运的。
《再见,少年》读后感(四):青春里的那些躁动,每一种都值得呵护
一、青春里的那些躁动与不安,充满了人性的质朴与简单,莽撞与冲突
人的一生,也许总得遇见几个贵人才得以成长,不管是那个烂班的孩子遇到被封神的老师杨震宇,还是孤傲少年武锦程遇到恶毒咒骂的邻居。成长的契机在不知不觉中显露,爆发的冲劲可能只在短短的一刻就被点燃。杂乱奔走的人生,我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被决定了投胎,在悲欣交集的人世里,亲情只是最后躲避的一个港湾,但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个无处可去的去处,实在无法为我们提供任何遮风挡雨的功能。
还好,人生里的所有遇到不一定全是那么不堪,在自泪里成长起来的七十年代的人,因为教育改革,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庇护,每个人都曾走进过学校。但并无此成长经历的父母和社会,普遍是谈起这样一群少年的时候神色就会剧变,他们叛逆、早恋、莫名其妙愤世疾俗、与全世界对着干的气势,曾一度让父母们和社会恐慌,但时过境迁,他们并没有把世界干翻,也没有彻底与父母决裂,而今只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过着最世俗的生活,为钱忙,为家忙。
秋微的《再见,少年》把我们带回到那个躁动的年代,青春与时代相互裹挟,都像一个关在窗子里的无头苍蝇,到处跌撞乱飞。就像严歌苓的《芳华》,描述的是另一个时代的青春。时代在巨变,每一代人的青春都在打破中重建,在重建中打破,所以,我们很容易一代人不理解一代人,因此就产生了代沟。
“代沟”一词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因为上一辈的人还在用他们那个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还没有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自十八世纪以来,世界每天都在变得不同,我国特别是在建国后,发展速度更是赶超世界前列,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早已转了几个轮回。
在稳定中成长起来的富一代,应该说是七十年代的人,因为在那时虽穷,但基本上能吃饱穿暖,相比过去的人们可以说是梦想不到的幸福了。但这一代的少年普遍躁动、不安、不懂满足,在和平的年代,整天地叫嚣着干翻世界,与所有权威对着干。
但是,在他们的年代,早已没有阶级敌人,当时最大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需求,与落后的生产面貌之间的矛盾。他们还没有适应把金钱的铜臭味想象成美好的生活,人性的质朴与简单,莽撞与冲突在他们身上非常明显。然而,在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里强说愁,在不能担当的日子里偏要横冲直撞的担当,在成年人里的眼里不仅荒唐得可笑,而且幼稚的不可理喻。
杨震宇,如一个天外来客,空降到这一群少年身边,他不同于教他们的任何一个老师。他在他们中间不咸不淡,不急不躁,你的任何挑衅挑衅不到他,他会认真对待并奖励你的每一次挑衅。
何其有幸,一群山妖野怪,猫鼠兔辈就这样被他收拾得服服贴贴。人生何其有幸,遇到这样一个人,又何其有幸,他正好是你的老师,可以扶持你走过一段人生的坎坎坷坷。
虽然时过境迁,这个时代早已不是那个时代,但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生存的本质是相同的。在青春期里的小孩,慢慢开始有独立的人格和对这个世界初步的理解,他们渴望像一个真正的大人那样做事,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尊重与包容,并不是打骂、收拾与控制。
这一切,与他们完全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父母不能给他们,而杨震宇这个知识丰富、交游广阔,只有他们近十岁的年青老师能给他们。因为他与他们受到的是相同的教育,却比他们多了生活的经历,知道当时的教育中缺失的是什么。
教育美化了社会,但这一代生长于草莽的孩子并不傻,他们不好骗。教育美化世界的目的或许是想创造那样一个社会,但并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以创造那样一个社会为己任,他们大多数不过是把教师看成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或证明自己能力超强的场所,并不具备创造新世界的牺牲精神,是那些为了无产阶级奉献毕生精力的人太想简单了事情。
杨震宇同意了真实,给予了孩子们真实的回应,他想要的不是空中楼阁式的优秀学生,他能做的就是保证他的每个学生在走人社会后能很好的生活并保全自己。
那些前辈们简单地以为,敌人被他们消灭了,就再也没有敌人,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地搞建设、培养人才,但事实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不可能不会有内耗。
世界永远存在着凶险,并不是敌人消灭了天下就太平了,任何一个事物的两体两面都会相依相存相互成长。我们不能自己对着凶险,却对孩子假装这个世界没有凶险,而杨震宇老师的可爱之处,就在于承认这世界的凶险,并鼓励孩子们可以为了保全自己放下大义。
我现在想想,为什么我的人生会有这么多执拗,就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杨老师教给我们世界的真相,让我们懂得保护自己,而不是把所有人想象成好人。因为教育灌输了我们一种“应该”的样子:世界是美好的,我们是花朵,好人会受到所有人保护,坏人就要受到惩罚,不遵守规则就应该被指摘……然而,当我走入社会后却发现真实的世界完全不是这样子,于是便对所有不公平、不讲良心的事就开始表现出不承认、不接受的样子。这,就造成了我永远的执拗,对看不惯的讨厌到底,抗争到底,然而,这在活着的正常人看来,我是多么不可理喻。
然而,我却狐疑了,当初教育不就是教我这么干的吗?难道我选择了最应当的做法,却又错了?
原来,错了的不是我们,是教育。杨震宇不愧是一个教育的逆行者,他只为给每个孩子一点温暖,只为还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只对孩子们讲人话。如果说他假定了美好,那他假定的是他教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呵护的。并不是像传统教育假定世界美好,而把不认可假话的孩子就被设定为坏孩子。
杨震宇打算下海了,也或许是他在学校再也呆不下去了,他借由一起袭胸事件请来专业人士教孩子们防身术,事后成人的孩子们问他,你是不是因为我们被学校辞退的,他回答说,不是,我早就打算下海了,又怕你们在必要的时候不能保护自己,学点防身术会让你们走入社会后有备无患。
这是有多爱自己的学生,多信任自己的学生啊,多少父母和他比起来,都应该感到惭愧!许多的父母不愿自己的孩子吃亏,但听说老师教孩子防身术,却认为老师是在鼓励孩子暴力,他们联名把老师轰出了学校。事实证明,被爱滋养过的这群孩子,没有用这些防身术伤害过任何一个人。也许,他们早已经被老师的行为度化,也许,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克制为老师洗刷一种冤屈,但不管怎样,能让一群不怕天不怕地的孩子甘愿低头,做一粒最不起眼的尘埃,也是一种功劳吧。
在学校,成绩是一切,可走出校园,一张成绩单的分量过于轻微。教育,也许追求的应该不是一时的卓越,而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平顺。如果能做到这点,那教育于己于人、于个人于社会才是有益的。看看现在的校园悲剧,哪一件不是这些一叶障目的小目标弄的?又有多少人专注于了自己培养的孩子未来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再见,少年》,是一群少年对一个教自己为时不长的老师的追忆,但就是这短短十日的教诲,奠定了他们的一生。我一度以为,杨震宇老师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虚构形象,意在为我们塑造一个教育者的范本,但我昨天听了秋微对此书的介绍,她说这个故事是有原形的,杨震宇老师就是一个曾经教过她的老师。
在我的心里,杨震宇老师就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各种不可解的教育问题在他那里,就是那样一个轻而易解的结,有时候,问题呈现在他哪里,甚至都成不了一个结就自动松开了,这种无所不为的“无为”,真是四两拨千斤,让人觉得非常神奇。也许,正像秋微在书中说的,经过时间的沉淀,杨震宇也是一个在记忆中美化了的形象,让每个同学都念念不忘。
其实,这世界上无所谓善与不善,或许每一个善行只是因为曾经被爱滋养过,每一个恶行都是曾经被深刻地误解过。《再见,少年》,在拐角处,那个少年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活动在社会里或好或坏的人,是他们组成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我想,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那些少年生命中的贵人,让他们一生平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