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Watchmen》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5-17 02:07: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Watchmen》经典读后感有感

  《Watchmen》是一本由Alan Moore / Dave Gibbons著作,DC Comic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CAD 22.99,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atchmen》精选点评:

  ●第一次看信息量如此大的漫画,虽然充满了各种英雄式人物,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正义、人性、幸福、世界的不同理解。Veidt为了一个理想国制定并实施的疯狂计划如果最后真的成功,那有该如何评价呢?那个怪异生物导致的一般纽约人的死亡仿佛hiroshima末日般的场景...大幅充满血腥死亡恐惧

  ●浪花淘尽英雄

  ●罗夏大法好!!!!!

  ●满分五星但是给十星都不够。

  ●Who watches the watchmen?

  ●作为马桶读物流放了三个月……然后读到三分之一处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作为graphic novel简直是完美。

  ●1. i was bored to death. 2. The story is hollywood style which being sexual is a must. When millions of New Yorkers are dying, Laurie who is a stupid with big boobs and emotional woman are being naked lying beside pool, having sex with hero. Seriously? It's way too hollywood. 3. One man end the save the world, again? 4. Yes, it is dark,

  ●罗夏和笑匠都死了

  ●Simply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汉化版

  《Watchmen》读后感(一):又一个改造世界的liberal变成了杀人犯

  其实说的就是liberal/progressive和conservative的分歧,通过一步步揭开Adrian的整个计划又一次揭示了liberal/progressive们改造世界的意愿一旦付诸实施必然造成灾难性后果。

  面对犯罪或罪恶,对超级英雄(也可看作是政府的象征)而言,能做的只有打击犯罪行为本身(conservative)。超级英雄被宣布非法后坚持贯彻这点的是Comedian和Rorschach。相比Comedian这样的cynic,作者更赞赏Rorschach这样有正义感的同时对人类保持热忱的人。而越过只打击犯罪本身这条线,把目标设定为一劳永逸地改造人类,像Adrian那样以为只要制造一个恐怖就能永久消灭人类间的分歧,最终必然会失败。因为,一方面人性是无法改造的,善与恶都会永久存在,另一方面改造的行动本身要不断接受评估、控制,但人类的理性往往有局限,就如Adrian这个寓言,看不到改造行动的问题但又热切盼望结果出现,不择手段就会成为必然的选择。

  《Watchmen》读后感(二):无力的超级英雄

  上周末粗粗看了一遍,故事和设定大大超出我的预计。

  所有的超级英雄,拥有的只是稍微超出常人的力量或者知识,也许把他们称为特种兵更适合一点。

  他们不再忙于嫉恶如仇,除暴安良;而是被政府雇用了用于战争和治安。

  他们相互之间有着不喜欢甚至憎恨,也有着爱情,甚至有着强暴,互相杀戮。

  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对善恶的判断,因此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故事的开局是超级英雄之一的Comdian坠楼身亡,他昔日的战友,喜欢蒙上黑白斑点面罩的R开始调查,逐一联系上以前的战友,于是我们看到了冷漠,沮丧,憎恨,不快,自我怀疑和放逐。

  这是一个关于人性的寓言。超级英雄有着自己的难题,人性是永恒不变的。

  无力,所以Comdian会在半夜喝醉了跑到老对手的家里去哭泣,他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没有人可以告诉他怎么做,他知道了一个会杀死很多人的计划,却不知道该不该阻止它。

  无力,R跑到M博士警告他和SilkSpectral,被S痛骂一顿,他依然试图把话说完,却被M直接用超能力赶走。最后的大结局,他坚持要让公众知道真相,结果被M秒杀。

  无力,M拥有着可怕的力量,依然无法拯救人类,并逐渐变得失望并开始遁世,最后甚至助纣为虐。他在火星上对S说的一段话,是很反人类的,说人类甚至比不上那些火星地貌,而S一边沉溺于自己的回忆隐隐有所共鸣一边是那么地无力地反驳。

  无力,N,夜鹰,沉溺于和上一代夜鹰一起回顾往事,消沉,被S重新激起激情以后,面对着最后的阴谋,和S一起选择了逃避和性。

  是最情绪化的一个,作为唯一的女性超级英雄,她很招人嫌,貌似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S那样有着坚定的信念。M从一开始对她说,这个世界他只在乎她一个人了,后来则干脆把她抛在冰天雪地里面,这个人物和R一样,串起了故事,却显得随波逐流,随遇却不能安。

  罗列一下,其实意思不大,反而把复杂的情节简单化加剧透了。。。在不知道故事概要的情况下,这故事是非常颠覆的。

  这也是他以漫画的身份拿下雨果奖的原因。漫画只是一个皮,他的主题是对人性的切割。

  购买自悉尼的KingsComic,30澳元;这书到处都有,从精装版到超级大号的精装版到各种电影相关的应景类图书以及一些外传类型的周边书,比比皆是。原因很简单,经典了,历史悠久,总有人买,不怕卖不掉;电影快出来了,出来以后必然会狂卖一通。这价格蛮合算的,全彩的,这么厚,就是翻多了感觉容易散开来。收藏的话还是搞个大号的版本。

  没什么剧透吧。。。而且这个漫画也没有好透的。。。R的死只是小插曲而已,无关大局,无关痛痒。。。这才是这个故事最绝望的地方:无人在乎正义,无人知道什么才是正义。

  电影还不错,看预告片的时候压低了期待值,期待值的结果就是收获了惊喜原谅了败笔。

  刚才看到一个回复很好看,很有趣,说我的评论是种亵渎。说我是亵渎也好,说写得不错也好,这是我的评论,我的世界,而豆瓣给予了我删除留言的权利,我的地盘我作主,咔嚓了。

  《Watchmen》读后感(三):为什么罗夏会求死?

  (好的评论太多了,我没能力锦上添花,就贡献一篇人物分析抛砖引玉吧)

  Watchmen最感人肺腑的一幕是老愤青罗夏的死。

  我承认我也掉泪了,不止一次。这个人物大概是全片人气最高的人物,这不意外。

  但是对于他死的原因,我不太同意大多数人的看法。对他持赞赏态度的人有这么几种论调:

  -无情的曼哈顿博士意已决(我不同意,电影版博士动手前犹豫了一下,这也是我更喜欢电影版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结尾也更合理,女性人物塑造也更丰满,不是那种丰满);

  -罗夏是殉道,是贯彻他的人生精神;

  而对他持批判态度的人往往会说,是他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崩溃。或者说飞蛾扑火。

  我觉得这些人高看也低看他了。首先,他不是一介莽夫,而是最彻底的文青,看他日记里每一句都是诗化的语言。从他对社会,对其他人的评论来看,他对很多问题也看得很透。

  那么他为什么给人一种铁骨铮铮到不近人情的印象?实际上这涉及到整个作品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道德律令同人的脆弱性之间的矛盾[1]。罗夏表现的很强大是因为他需要让自己觉得强大,因为他不得不把自己奉献给某种伟大的事业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而这种意义的缺失来自他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生活的贫乏和深深自卑。影片的细节对这一点表现的很好:你看他陷入法老王陷阱时的自责,显示出他强迫症似的对错误的不能容忍;你看他在跟夜枭争执后那紧紧握着的手,那是对真正的朋友才有的,是他内心对友情无比渴望的写照。就连与丝影的针锋相对,也像是对夜枭这个朋友某种程度上的吃醋。罗夏越是表现的坚强,就越表明他内心的脆弱。[2]

  回到他为什么求死这件事上,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两个理想破灭了:友情终究和其他感情一样,会被人性所左右(比如重色轻友啦),即使是夜枭这个世界上唯一还想理解他的人;更重要的,则是正义之不可能,是他终于意识到,像法老王那样的恶,那种必要的恶或者太重大的恶,大多数时候,人是无力惩罚的。正像斯大林所说,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百万是数字。古今中外从来如此,我们向来做的不过是两样,要么翻过去装作什么也没发生,要么用新罪恶取代旧罪恶,没有第三种选项。

  正是意识到这些,他选择死,他认为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上,不如死。

  所以说,Watchmen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不是关于英雄的悲剧,而是关于人的悲剧。因为剧中的每个人都不是英雄,没有英雄,他们都是和你我一样的人。或者说,每个人活到死,其实都挺不容易的,都是英雄。

  我们的生活就是悲剧,这是一种刺骨的现实主义。

  《Watchmen》读后感(四):粉身碎骨,在所自处

  重看了原著之后才发现其实Comedian这个人物在守望者这部作品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智商同样不凡,在当年的民兵小队里第一个认清人类社会本质的人,于是他在虚无中用荒诞的态度生活。他关于全面核战争的预测更是直接启发了当时还年轻的Ozzy,使他向之后的道路一骑绝尘,再也没回头。其实,曼哈顿、法老王和罗夏三个人都对Comedian非常尊敬,足以看出Comedian的智慧。

  Comedian的死更是拉开了这个谜团的序幕,罗夏为了找出杀死这位曾经队友的凶手而追查到底。

  但最终知晓了来龙去脉之后各个Masked Vigilantes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

  首先是Laurie,她几乎没有认清这一切的原因和结果,但她直面了纽约发生的惨剧,那残酷非人的血淋淋的现场。她关注的,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的苦难,所以她一直感叹看到的本来开开心心要去吃印度菜的一家人再也回不去了,她为那个夜晚所有民众真实的苦难而愤慨而难过。

  Daniel是心有所觉的,二代夜枭为了自己坚持的道义,也能做到披上战袍冲进监狱救出自己昔日的同盟罗夏,但在更大的是非面前他也踟蹰了,更多是不确定。最终他选择了不去面对这一切,关上感知的窗,并说服了自己为了不让三百万之众白白牺牲。

  这两位十分接近普通的我们,穷则独善其身,只求在这尘世一个安稳。他俩最终也算是隐于这个世间,有一个平安的结局。

  Comedian表面是一个经历过战争和政治黑暗后以戏谑态度对待人生的厌世者,实则骨子里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于是他过不去自己内心那一关,买醉也无法麻木自己,终于在一个夜晚找人借酒坦露了一切。他曾是个越战英雄,也为后来的米国政府干了不少脏活儿。经历过战争的人,看到的会更多。手上染了更多血的人,凝望过的是常人未曾感知的阴暗。也许这就是他最通透的原因。

  但以上的他们终究都是普通人,他们即使认清了事实,坦白来说也是无法真正做出改变的。

  另外两位大事件的关键人物则更偏向于神之能力而非人性:他们,是真的能对这个世界做出更大的改变。

  Dr. Manhattan作为活在第四维度的生物,能看到一切,但他不关心这一切的结果,时间对他来说没有意义,没有Laurie的话则人类对他也没有意义。他在Veidt的多个电视屏幕中得到了一样的想法:人类终将自己作死。他厌倦了这样的人性,只想去火星去创造一个自己的理想国。

  Ozymandias则是按照结果正义的理念贯彻了自己的正义,背负了所有的罪孽和黑暗,换来一个不知是更好还是更糟的未来。拥有权力金钱影响力无比强大的他终究也还是人类的一员,也许能看透一切却可能永远无法知晓该如何破局,毕竟局限是在的。

  最后则是Rorschach,嫉恶如仇,永不妥协的罗夏。恰恰是他,在他身上保留的是人性最光辉的一部分。童年的经历带给他Never despair的性格,做Vigilante时期的他经历小女孩的事件(是,他始终对跟孩子有关的事件保留着最柔软一面)使他不再是Walter,成为了Never surrender的罗夏。他的世界黑白分明,他始终像个赤子,眼睛里无法容忍一粒沙。事情的结果如何且不论,但它有不义的部分,他就一定会跟你争个对错。于是在夜枭的飞机旁,他变成一抹绚烂的烟火。Never compromise. 他说。

  一部获得雨果奖的图画小说,直到自己真的拜读了才知道有多么伟大。可以集合小说和电影的优点:简洁而个性鲜明的文字描述出的人物和故事深刻而令人难忘。我尤其喜欢罗夏说话的方式,干脆利落的动作预告,连主语都全部省略,也许每一句都在祈使,因为也许对他来说,所有他的行动都是罗夏“必须”去做的事情吧,他决定了要做,那必须得有一个结果。漫画的分镜和色彩,多线叙事的交织,极致到可怕的对称效果,则给这部作品带来电影的美感与冲击力。感叹,这次的阅读体验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

  《Watchmen》读后感(五):暴力与神性

  “名为神祗的生物执着红色闪电,

  愤怒和恐惧占据了墨诺提俄斯的心。” —— Titanomachy

  当我试着为罗夏(Rorschach)寻找一个神话原型时,我发现了墨诺提俄斯(Menoitios)——愤怒和狂妄的提坦。墨诺提俄斯那暴力的神性最好地映射了罗夏,甚至连粉碎于宙斯闪电的死亡也和罗夏如此切合。

  在《Watchmen》的第6话中,Malcolm博士的访谈展示了罗夏神性的由来,那可以追溯到罗夏真实身份科瓦奇(Kovacs)的童年经历。科瓦奇的母亲是一名妓女。作为私生子,科瓦奇眼中的父亲形象由众多嫖客拼凑而成。因此科瓦奇一生都在试图从模糊的形象中辨识“父亲”。墨迹测试同时指出,童年科瓦奇曾因打扰母亲的“生意”而遭到虐待。虐待行为至少在两方面影响了科瓦奇的心灵:首先是偶然窥视到的性行为以及嫖客发现科瓦奇后粗鲁地离去,诱发了科瓦奇强烈的“弑父娶母”欲望;另一方面,母亲的虐待行为作为一个镜像,将暴力倾向根植入童年科瓦奇的心灵。

  于是,当10岁面对街头混混对其母的言语侮辱时,科瓦奇第一次将侵犯者辨识为“父亲”,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构成了未来罗夏的基本行为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虐待行为的施加者,科瓦奇的生母部分程度上也是科瓦奇的“父亲”。在第一次暴力行为之后,科瓦奇被带离其母,送入收养院。这期间,科瓦奇没有表现出对母亲的丝毫依恋。整个过程中“母亲”已经从科瓦奇生母中脱离,生母反而成为被科瓦奇摆脱的“父亲”——俄狄浦斯的欲望以这样一种巧妙的方式得到满足。

  不过科瓦奇仍然需要一个具体的对象作为“母亲”形象的载体。当离开收养院开始从事处理女性衣物工作后,科瓦奇偶然发现了某(几?)位可以成为“母亲”的女性。于是科瓦奇对“母亲”的需要转化为秘密收藏作为“母亲”女性衣物的行为。不幸的是,科瓦奇收藏衣物的主人在两年之后遭到强奸并被杀害——过程中至少40名邻居听到呼救,但没人报警或采取任何行动。残酷的事实极大刺激了科瓦奇,并再一次激发了其“弑父娶母”的欲望。这一次,由于缺少明确的施害者,科瓦奇将“社会犯罪”这一广义概念辨识为“父亲”。将暴力指向罪犯的同时,通过佩戴受害女性的衣物制成面具,科瓦奇将“母亲”内化到其人格中,以此方式实现“娶母”的欲望。蒙面义警罗夏藉此诞生了。

  科瓦奇成为罗夏后,社会犯罪作为“父亲”,而蒙面义警的身份作为“母亲”,于是任何社会犯罪都会被认为是“父亲对母亲的侵犯”,必须使用暴力的手段加以惩戒,惩戒的成功既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又一次满足。值得注意的是,当罗夏这样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人成为蒙面义警,暴力行为就开始对罗夏的超我产生巨大的重塑作用。因为当超我无法压制本我的暴力欲望时,“惩恶扬善”无疑是用来平衡认知失调的最佳借口。结果随着罗夏不断的暴力行为,其超我对本我的容忍越来越高,相反对罪恶的容忍越来越低。这一过程的持续导致罗夏的超我在某种契机下化身为“道德完人”。

  这一契机就是75年的绑架事件。事件的残酷性超出想象——特别受害人又是女性,导致罗夏本我暴力行为质变——第一次杀死罪犯并且是活活烧死这种方式实现。

  “透过人体脂肪燃烧的烟雾窥视天空,

  上帝不在那里。

  只有冰冷的、永恒的黑暗,

  我们如此孤独。”

  在罗夏看来,那一刻本我消灭的超我,超我(上帝)从罗夏的世界中隐退了,本我的暴力欲望不再受到任何节制。然而事实上,超我没有消失,只是再一次被极端的暴力扭曲了。罗夏的超我化身为善恶分明的道德完人,其对自身暴力行为的“超容忍”,意味着对其他一切犯罪行为的“零容忍”。从此,罗夏开始了不受任何约束、不接受任何妥协的“英雄”生涯,同时也走向了自己的终结。

  在《Watchmen》的结尾,维特(Veidt)将一个极吊诡的道德难题抛给所有人:

  选项A:真相。1500万人无意义的牺牲。核战。

  选项B:谎言。和平。

  面对这个难题,所有人——包括《Watchmen》中的宙斯曼哈顿博士(Dr. Manhattan)——都选择了向谎言妥协换取和平。然而对罗夏那个历经扭曲具备道德洁癖的超我而言,维特必须遭到惩罚。另一方面,这种惩罚所蕴涵的毁灭世界的暴力,无疑深刻地诱惑着罗夏。于是,当罗夏说着“Never compromise”迈出维特的城堡时,其本我的暴力欲望又一次超越了界限。

  随之而来的,罗夏的超我升华了。其超越了一般“道德完人”的界限。暴力中孕育出了“至善”。墨诺提俄斯的神性降临到罗夏。

  接下来就是墨诺提俄斯面对宙斯的时刻。

  电影和原著漫画不同,在罗夏面对曼哈顿博士时,加入了一段额外的对话。

  Rorschach: "Suddenly you discover humanity? Convenient. If you'd cared from the start,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

  (罗夏:你忽然又理解了人性?说变就变。如果你一开始就在乎,这一切根本不会发生。)

  Dr. Manhattan: "I can change almost anything... But I can't change human nature."

  (曼哈顿博士:我几乎能改变所有事…… 但是我不能改变人性。)

  这是蛇足的。额外的争辩贬低了罗夏。在漫画中,罗夏和曼哈顿博士的对话极为简单。因为,加上维特,《Watchmen》这三个人物都超越了一般人类的感情,获得了某种层面的神性——罗夏从恶中获得了至善;维特从善中获得了至恶;曼哈顿从神力中获得了虚无。但无论价值观的差异,这三人的地位是绝对平等的,绝不会出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抱怨。

  最后,罗夏摘下了面具。因为神性的超我不再需要俄狄浦斯情结作为其行动的内在逻辑,其只依赖于绝对的正义。另一方面,这也是作者有意无意地将罗夏面具背后,科瓦奇本我那懦弱、丑陋的面孔呈现给读者。告诉我们,当执着于暴力的本我因面对死亡而恐惧退缩时,他已经无法压制至善的、直面死亡的超我。

  quot;Do it!"

  从这个角度上看,罗夏是《Watchmen》中最具一般意义的英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Watchmen》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