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1 03:4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摘抄

  《咕咕是一只猫》是一部由犬童一心执导,宫泽理惠 / 长塚圭史 / 黑木华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一):Good Good

  咕咕让我想起我曾经养过的喵子。

  当初的小奶猫,我设想过很多如何在很久以后和它告别的场景。没想到我们的缘分仅限于今年的整个夏天。不胜唏嘘。

  女主说,对第一只猫的悔恨遗憾越多,对第二只猫就会爱得更多。残酷而正确的真理。但也许我已经没有勇气再养下一只了。

  ye ,Goodgood~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二):连谈人生都能被萌到,我的神经是坏掉了吗?

  铲屎官应该看到名字就滚进去了!该剧的首席猫奴是宫泽理惠!年轻时是美少女,现在是萌阿姨,如假包换的“看她的脸,都不忍心催她去上班”界的女神。这部剧的三观很正,证明了养猫就该当第一职业,通体萌到想哭。看到女主逃班时,冲着一对一边在看鸟一边在讨论“不生孩子的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的父子反问:“因为生病子宫和卵巢都没有了,这样活着还有意义吗?”也一点都不感到沉重和煽情。连谈人生都能被萌到。我的神经是坏掉了吗?

  适合人群:愚蠢的人类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三):观后感

  被猫猫骗进来,一口气看完了四集,治愈又压抑,很符合小清新日剧一贯的风格,从头哭到尾,到现在还有点头疼(இωஇ )。 时间一直在不断前进,很多我未曾思考过的问题,开始不断涌现,比如孤独、比如生死、比如离别。几年前我还从未想过生死离别,从未想过要学习如何面对,时间终归带来了一切,促使人成长,学会在孤独中进行自我救赎和安慰,这一切何其不易,在伤口上缝缝补补,架一座新桥横跨沟壑,不过跨过去之后总能看见光亮。

  冰冷世界中,生活的细碎都有温暖的力量,一花一叶,一猫一物,以及生活中的点滴善意。既然无力改变命运,那就学会放手和接受,用一份善意对待生活,会发现生活中不只有孤独的自己。

  这部剧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循环了生老病死,孤独,失去和获得。激萌的猫猫,带点童真温暖的优雅可爱女主角,宣泄下情绪很不错。 顺便希望下自己到了人家这个年纪也能有点风韵( ̄y▽ ̄)~*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四):生命的意义

  曾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享受平凡细碎的幸福,也曾在心中阴霾的日子里怀疑人生的意义。生活就这样起起落落着。

  直到今天,看到日剧《咕咕是一只猫》的终结篇。日本人最擅长把浅显又深刻的老生常谈放进最生活化的细节中来讲述,颇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

  四集讲了四个主要故事,他们分别是老人的故事——幸福的童年和不幸的后来;巧遇天真无邪的孩子以及相依为命的父子;和青春年少时喜欢的女孩儿重逢;随时光流逝梦想的成就以及留不住的人。它们让人看到生命何其辛苦,有那么多生老病死,孤独寂寞,可也有那么多温情、偶遇、爱情、友情、又或者介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感情、梦想实现,以及一个小小生灵的依赖。

  有的人觉得剧集好治愈,有的人觉得好悲凉。其实就取决于你看到的是哪一面。人生就是这么有苦有甜。

  它让我想起前一阵子看的英剧,在科技解决了生理局限后,我们就能获得完满的幸福吗?答案当然不是。当时看得我一阵阵心里发紧,有些透不过气来。但今天有一部分的我释然了,无论怎样,人都不能抗拒生命中的痛苦,这或许是祂的安排吧。

  早晨打开窗帘,阳光很好,十二卷又开花了。植物就是这样恣意地活着,珍惜着每一屡阳光和每一滴水,努力地开花结果。而人呢?顺从命运的安排,好好活下去,便是生命的意义了吧?

  :喜欢其中的很多细节,比如第三集结尾四个人的相聚,比如第二个更幸福。。。散文式天真烂漫的暴走情节也好可爱。不剧透,自。己。去。看^^

  宫泽真有味道,人淡如菊的美丽。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五):把自己留给自己。

  宫泽理惠的眼神好像喵哦。

  在B站开着檀木看完了。大家在最后一集纷纷落泪,可是我没有哭。

  我实在get不到那个落泪的点。只是心里酸酸涨涨的。

  因为那4集都拢在一种初春的嫩绿的轻纱里的镜头,无一处不伤怀。

  多么的残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是本来就如此。

  春天的风还是那样的吹过来荡过去,可是没有人能走在不变的风景里。

  有种人的反射弧很长,那种很浓重的悲伤要在心海里划行很久才能抵港。

  33以为她可以平静的接受,可是她其实也并不能。

  领奖的时候,童年少年青年时候的她,真是让我百般滋味在心头。

  多想对时间喊一声,别走的那么快啊,再等等我啊,还有好多中二病症我没发作完呢啊。。。

  没有人会在原地,时间不允许。

  寂寞和悲伤自己打包好,就着时间慢慢的吞咽下去就好。

  看日剧是免不了会想一下国产剧的为什么。

  看白色巨塔的剧评里,有人说到,日剧这样探索探讨人性是因为日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相当高的高度。所以2000后纯爱的日剧大多都扑街了。人们已经有精力和心情去回顾来时路。所以我想,也许等我们这一代老了的时候。国产剧也应该会有很棒的表现了吧。

  有些情怀不到一定的年龄段是无法体会的。所以和小小少年们有无法沟通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就用一种默默的关怀和支持相待吧。

  人生真是一颗邪恶的糖果,包装的那么漂亮,滋味却是千奇百怪。

  会想要去珍惜真正值得珍惜的存在吧。

  这个时候就想哼一哼 那句老歌词,走吧,走吧,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会画画真好啊,看过了这部4集片也真好啊。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六):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ps:一定要看完第四集

  这戏不看完第四集是不能了解其有多优秀的。所以请所有第一集都没看完就贸然说“果然不合适我看” “太慢了”的朋友不要着急给星。

  有很多人是为了猫看的,当然看完绝对不会失望,但是这戏不是写猫的。而是借着猫勾出大岛弓子(既影片中的小岛麻子)温柔又孤独的生命轨迹。

  只有四集。以一只猫的死亡作为开始,以另一只猫的死亡结束。如果第一集里萨巴的死已经让很多人泪目,不能想象他们如何看完第四集咕咕的死。

  咕咕的死比萨巴更让人难受的地方,不仅在于这是一个陪伴了观众四集的角色,也是因为咕咕的死伴随着小岛麻子创作生涯的暗淡,助手和编辑的离开。小岛麻子在一个本以她为主角的颁奖礼上无从适从,害怕与任何人哪怕眼神的交流,而人群唯一能给她安定感的两个老友-南子和大森,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路。

  随着咕咕的死,两个朋友的远离,自己的衰老,第一集里麻子就流露出来的孤独终于发酵了,变得另人同情。麻子曾经是很怡然自得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让人羡慕,但是最后一集,麻子又回到了童年的那种状态,她的孤独又一次显得害羞局促委屈。

  这相对独立的四集终于堆积完成。自闭的童年,没有付诸行动的同性恋倾向,使其失去生育能力的疾病。所有的这些都是点到为止,但是并没有随风飘散,全部都在小岛的生命里留下痕迹,一起写好了她无助的结局。而在中青年时代曾被才华加持过的光环和给予的那一点点热闹,最后只剩下一群与小岛同样需要怜爱宽容的猫。

  所以到了第四集,作为观众的我,已经不仅是为猫落泪了,也不仅是为小岛麻子落泪,是为自己的落泪,是为每一个人都注定由盛及衰的生命落泪了。这部电视剧在第四集居然放了这样一个大招,你以为这是一个萌猫戏,最后故事要讲的却如此沉重--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最后要说导演太骗人了,导演访谈时明明说:“宫泽理惠是个自由的演员,本片她自由的演,我也自由的拍,拍摄的时候连剧本都没有” 说的好像是随便拍的日本情调的散文电视。头三集是没错,第四集一个,好嘛,这那是随便拍的,步步为营,每一个细节都是伏笔。这根本不是啥《海鸥食堂》!所以如果还没来得及看第四集的,准备好纸巾!催泪弹正在向你这边发射!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七):一个讲述者,最大的情感是悲悯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部片子,本来是为了猫咪来看的,可是在看的过程中却哭了无数次,这不只是一部猫咪电影,导演其实想说的是人生。

  去年秋季的片子,在B站无意中点开,关于漫画家小岛麻子(原型应该是大岛弓子)的故事,作为观者,B站弹幕到最后一集大家说的都是寂寞啊,孤独啊,到最后只有一个人怎么办啊?可是我想导演犬童一心并没有想表示这个,甚至作为一个导演,这部片子都没有加入多少的个人感情,就是一个讲述者,一个旁观者,没有过多的表示自己的感情。一切就像是一首散文诗,并不必要问什么主题思想。

  片子的最后所有的铺垫,所有和女主角有关交集的人都渐行渐远,可是回到家里却有一屋子等待自己的猫(回到家里等待自己的只有一屋子猫),读一下这两句话,看一看有什么区别?

  人是群居动物,所以寂寞啊,孤独啊,都是常常被说的主题,甚至让人为这个落泪,可是要是我完全不在乎呢?

  第二集的时候漫画家问教育儿子结婚生子的观鸟者,我生病没有了子宫卵巢,那么我的人生是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了呢?

  人生啊,那到底是什么?

  看到最后,出现了漫画家的原型大岛弓子,看到了部分的咕咕是一只猫的漫画,看到大岛弓子在漫画里面写的她得了卵巢癌必须切除子宫和卵巢,可是她只是写着:几乎同一时间,我和猫咪做了相同器官的切除手术,但是因病手术和为了节育而手术是完全不同的。世事变迁,真是有趣啊。

  我想没有人可以去评价她,评价她的孤独,带着居高临下的同情。

  一个人,漫画家,和十几只猫咪一起生活,猫咪也渐渐的老去,死亡,电视剧的最后是咕咕的死亡,而那散文诗一样的漫画的结局也是2011年随着咕咕的死亡,漫画也结束了连载。

  我一直无法评价花之24年组,她们思想之宽广,奔放,不被拘束,创新,就连现在的漫画家都不能达到。而大岛弓子的确是我今年才接触的一位花之24年组。

  好的作者只是一个讲述者,他最大的感情是悲悯,他并不去评价作品里的人,他不会表示谁好,谁坏,他只是讲述一段故事,他不会讨厌故事里的每一个人,他最大的感情是悲悯,他悲悯他们每一个人,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命。

  我想这就是犬童一心导演想表达的,不然他不会重拍他2008年的电影。尤其,电视剧的最后一集是:与生命同行。

  与生命同行,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完结语。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八):仅仅是一只猫那么简单

  剧集OST

  无意间打开B站电视端发现正在限时免费,隐约记得自己当年还没看完,剩下最后两集,于是打开了第四集静静看起来。

  边看边唤起了回忆,那时也曾在早餐时间边看咕咕边吃着面包配着咖啡,但已经是3年前,那时我其实已经看完第一季,没看完的,是咕咕第二季,咕咕还在世时的故事。

  于是当时观感逐渐清晰起来,开头几集确实觉得节奏过于拖沓,殊不知是当时的自己太焦虑了。

  处在刚毕业等证书到手的日子里,在回国和留下将就工作之间徘徊不定,投了无数份简历却渺无音信。欧洲大陆对远东肤色的疏远一日日折磨着年轻的心,看着和自己国家文化相近的日本影像作品,又是那么天然无害的小猫咪和美丽的宫泽理惠,焦虑的心能够在这之中稍微得到平复。

  3年之后的现在,与咕咕和小岛麻子再次通过屏幕相遇,不变的是,我又处于无业状态了;变化的是,心境没有当年那么焦虑,并且,我也有了一只自己的小猫咪。

  剧情看似充满了鸡毛蒜皮的琐碎和生活片段,直到第四集才将酝酿许久的平和缓缓击破。有的人说看哭了,我也不例外,而我的哭点爆发在菊地凛子扮演的咖啡店客人,对着小学生时代的麻子说出:“不也挺好的么?不重新画也很好啊。”前部分剧情铺垫下成长中的委屈,在此刻与我发生共鸣,电视前的我痛哭不已。

  从坚持着自己的天马行空,不合常规,到后来获得漫画大赏,也许正是因为麻子悄无声息的固执,守住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令她的独一无二更加耀眼。

  结尾回到深夜的井之头公园,麻子与自己展开一场对话,她说她对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太理解,一直担心自己始终这样活着好吗?

  这时咕咕又出现在木桩上,仿佛在告诉麻子,简简单单的不就够了?像我一样,一只猫的生活很简单,毕竟我只是一只猫,我用自己的节奏活着,想跟你玩的时候就走到你身边,想睡觉的时候就回自己的小窝睡下。

  这只叫good good的猫咪,连通了麻子和外部世界,让她的人生good了起来,实际上,可能,或许,也是在帮助更多迷茫不安的人明白,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固执(但不是偏执),用自己的节奏对抗人生数不尽的磨难和关卡,简单生活,像猫一样。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九):这是另一个故事

  不知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电影版。

  我在很久以前看电影版时,刚刚接触日本电视剧和电影。那时候,每天从豆瓣上寻找高分评价的日剧日本电影,在纸上列下名单,一一从网上找来看。那时候,我还有点急躁,不知道有一种电影不是用来打发时间,而是需要我们花时间来看的。所以电影版《咕咕是一支猫》,只在我脑子里留了个大概的印象。画漫画的小泉今日子还有她的助手上野树里,不记得发生了什么故事,只记她们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依赖......大体上记得,这部电影是比较温暖的。

  2014年秋天,电影版要拍成电视剧,并且还是原来的导演。在微博上看到这条消息的我,高兴了一整天。心里想着,这个秋天可以被治愈了。但心底也稍有遗憾,演员不是电影版的人。

  已经完全了解了这部电视剧是需要我花时间来看的我,放缓了心情与身体,静静地看着。

  在第一集里,咕咕原来的主人向主人公小岛讲述他过去的故事时,我便有些怀疑,这是原来那部电影拍成的电视剧吗?虽然当时那部电影我看得并不走心,但是当年的感觉不会出错,那原本是一部温暖的电影,为何现在的电视剧会如此沧桑,如此凄凉。

  忍不住把电影翻了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再次确定,多年前的感觉并没有出错。小泉今日子脸上的神情和说话的语气,都带着一股不谙世事的天真与温暖。上野树里直率而坦诚地支持着她最爱的漫画家。他们身边周围的人都在这种氛围里与他们一起温暖地存在着。

  但是电视剧除了有一只叫做“咕咕”的猫之外,感觉全都变了。

  镜头,画面,视角,人物......电视剧《咕咕是一只猫》和电影《咕咕是一只猫》没有任何关系。

  讲述过去童年的流浪汉,放学后在占卜屋为人掐算命运的少女,宫泽理惠故意放自己出走一天时遇上的父子......出现在主人公身边的人都带着让人无法忽略的一种悲伤。

  探究过电影版与电视剧版为何会有如此差异的原因,许是创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由原来对未来的好奇变成了现在对未来的肯定,他们已经知道了更加真实的生命,是伴随着犹豫的孤独。

  许是不同演员自身的气质。小泉是明朗的,宫泽是忧郁的。她们在同样处理一个镜头的时候,小泉抿起的嘴角也许是温暖的,宫泽却可能是苍凉的。

  许是电视剧更加真实的缘故。到最后,原本朝夕相伴的助手也有可能变得相对无言,曾经对你关心备至的编辑也有可能成为只是工作上的同事。现实中,人与人之间都是独立的,每个人不会为了另一个人改变什么,人们只能为自己做出改变.....

  所以,过了十五年,小岛什么都没变,身边的一切却都变了。连陪伴她的咕咕也离她而去,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她根本无能为力。

  实在太过忧伤又太过悲凉。

  几乎是强忍着才看完第四集。看完这部剧才明白,原来悲伤是可以不用哭不用叫,只用镜头和画面便可以让你知道的。

  只是,如果因为创作者的心境发生改变而让一部作品的感觉发生改变,那么再过许多年之后,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心境也发生改变的话,作品本身的意义还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十):通往幸福的另一种可能——咕咕是一只猫

  刚看完这部剧,冲了一个热水澡,脑海里不停闪现着剧中的画面。第一集麻子睡前看见的猫咪手影戏,可爱调皮,唯妙唯俏;第二集结尾的吹笛舞步;第三集少女时期的懵懂情愫,与多年以后重逢的喜悦;第四集菊地凛子扮演的路人大姐姐,为小时候的麻子戴上那朵紫色的花。

  它们都深深打动了我,我私以为,这不仅仅是一部吸猫剧,在暖萌的外衣之下,它包裹着令人动容的人生哲理——那是对于边缘群体而言,之于平常人之外那些不平常人而言,幸福,也同样是可望且可即的。

  普罗众生,多数人都是平凡而幸运的,拥有父母双全、子孙满堂、忙碌又充实的人生。然而一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幸运,就像剧中的漫画家小岛麻子一样,她不能生育,她这一辈子都无法拥有自己亲生的孩子。

  她羞赧而直率,笑容中带着几分落寞,却又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迈入中年后的她似乎没有亲人,唯有猫,陪伴在她左右。这样的人生在普世价值观下必是不被赞许的,不被看好甚至被人指点或怜悯的(无法传宗接代)。但麻子并不这么觉得,她拥抱她的天赋,将生命中的点滴融入创作之中,她并不害怕寂寞,甚至不惧死亡与别离。

  正如同我最近读的一本著作《存在的勇气(The Courage to be)》中所刻画的一样,人不论在何种境地之中,甚至在绝望笼罩之下,依然能诞生出存在的勇气,一种绝对信仰(非宗教、非神秘主义)。

  人,动物,万物,本质上都是宇宙之镜像,作为宇宙中无比渺小却又无限重要的一个具体而微的代表,人可以引导自我生命的进程,并且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折射世间的美(或称为爱),以此去承受那不可逃避的悲剧性命运。小岛麻子就是如此。

  她无疑是平凡的,同时又是伟大的,她在不断地“成为自身”,她毫不刻意地,就开启了这通往幸福的另一种可能,那笑容,是多么温暖,多么令人难忘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