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南渡北归·北归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2 03:33: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南渡北归·北归读后感100字

  《南渡北归·北归》是一本由岳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728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渡北归·北归》精选点评:

  ●第二部的政治斗争让人看不下啊……

  ●民国八卦史

  ●那个时代的大师,追忆往昔啊!3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闻一多等人的思想转变吧

  ●读完之后只想尽快去台湾好好的看一看

  ●偶像崇拜

  ●烂厨子坏了好材料,此言可为评语。正文不如注释。

  ●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带来不熟悉的故事,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一直受着片面宣传的愚弄,而人绝不会是一无是处的坏,或者毫无瑕疵的好。很多人盖棺之时仍是不能定论,都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摆脱一时的制度、观念和风气的影响,从纯粹的人性角度来评价。

  ●像是零碎的期刊故事,不是很有意思。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乃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PS:一如既往的好材料,烂文笔,注释占了整本书的1/3,考据严谨,注释可比正文精彩多了。

  《南渡北归·北归》读后感(一):伟大的社会造就伟大的人物

  《南渡北归·北归》读后感(二):自由知识分子写自由知识分子

  《南渡北归·北归》读后感(三):时代洪流中的悲痛抉择

  如果说《南渡》是从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讲述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战火硝烟中仓皇南下,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于困苦中兴教育的民族气节。

  那么以1943年李约瑟来访中国为开端的《北归》描述的则是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诸多重大事件中的不同抉择,并在战后重返家园的故事。

  因为《南渡》字里行间中数不胜数的由于落魄西南而引发悲凉气氛,以及在西南时期的艰苦生活。我本以为我在《北归》看到的将是梅贻琦、蒋梦麟、傅斯年等人带着自己的大批人马高高兴兴回老家的喜庆场面。

  然而我错了,在抗战中后期到1948年国民党选举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这五年的时间跨度里,依然发生了很多悲壮的事件。

  问题从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逼的美国不得不参与二战,从而国军逐渐走上对日军的反击道路就开始了。

  因为军备以及战略的差距,尤其是国民党逐渐腐败不堪,国军在对日反击战上可谓是步履维艰,尤其后来日军“一号作战计划”的成功,对国军更是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于是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等口号的宣传下,以闻一多、傅斯年为首的心怀天下的读书人开始动员大会,呼吁学生参军成立所谓的“青年军”,并将这支旧军队彻底改造。

  然而就像诸君知道的那样,所谓的青年军既没有同他们所想的那样报效祖国,也没有像闻一多一样的那样改造军队,而是成为了后来国共两党内战的牺牲品。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寥寥数人,到抗战胜利后可以与国民党公开叫板,其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

  尤其到了抗战后期,在西南联大、史语所等诸多机构,和学生的站队早已不是国民党的一家独大,而是几乎到了势均力敌的程度,甚至在学生之中共产党的数量还犹有过之。

  随着抗战胜利脚步的逼近,国共两党从最初的同仇敌忾开始逐渐思考各自的利益划分,于是大师云集的诸多机构也不再是可以抛弃政党成见,一心一意研究学问的地方了。

  然而关于闻一多、吴晗两人选择共产党阵营的原因,我实在是想膜拜一下奥威尔在《1984》提到的“谁控制了教育谁就控制了过去,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的伟大言论。

  在知识分子之间因为党派差异引发的矛盾在1945年国民党违反《双十协定》后达到最高峰。著名的“一二·一”运动便由此开始,并彻底终结了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

  闻一多曾经在西南联大毕业典礼说:“凡是以运动始,必以政争终,否则这运动便是失败,是白费。”然而“一二·一”学潮的则全部都是由共产党背后推动,直至结束。

  也正是因为这场蓄意学潮及其事后处理,西南联大以闻一多为首的共产党一派教授与姚从吾为首的国民党一派,自此水火不容,老死不相往来。

  而在此以后,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密约》被广大群众熟知,尤其将东三省割让给苏联的内容更使民众气愤——于是伴随着众多事件,知识分子开始在国共两党择主而事,作出了影响一生的选择。

  所以就《北归》的内容而言,也许称其为“站队”更为合适。因为全书的主线更多的是围绕抗战胜利前后这一系列事件,知识分子们迫不得已选择阵营的故事展开。

  而到了第十四章,却突然文风一转,开始讲述董作宾与郭沫若两个人围绕甲骨文研究从相识到相知的故事,与前十几章的内容全无半点关系,转折突兀而又生硬。

  而到了第十五章(也是最后一章),则突然又开始描绘史语所一伙人兴高采烈冲出夔门,回到北平故土的欣喜之情,似乎完全与前几章隔离开来,自成一体。

  《南渡》之中对战争或许详尽的叙述在《北归》变本加厉,上下两册共十五章,其中将近三章描述的是战争过程,可以说是费尽了笔墨。

  而第十五章则由史语所北归,到1948年的院士选举构成。如此多的内容仅由一章构成,简略程度可见一斑,难免有虎头蛇尾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借助西南联大学潮与《雅尔塔密约》等诸多大事件,对自由知识分子群体在“动地走雷霆”时代洪流中的道路抉择作出了细致探究。

  一代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因为抱负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令人不胜唏嘘。

  《南渡北归·北归》读后感(四):《南渡北归》•北归书评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2020.5.3读完《南渡北归》。

  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介绍,资料上显示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走向偏民主自由化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在享受前人研究、创造、牺牲的基础上,有幸正视历史的另一面,是夹杂了个人情绪还是客观事实说话如何?左不过偏到哪儿去,通往那条路的渠道再曲曲折折也是前进的。很少去读历史类的书籍,在长辈推荐下偶遇了这本书。看到它的名字,或许会被这带点古风文艺气息的名字所吸引,从哪方南去往哪方北?渡的是怎么一群人归的还是那一群人吗?其次,作为很久之前远离了中小学那阶段的人,突然揭开了儿时语文课本里的文人墨客背景下腥风血雨的故事:黑与白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的千里之行,唇枪舌剑地辩论,宁死不屈地保家卫国等等都让人好奇而震撼。闻一多、胡适、陈寅格、童第周、罗庸等人,对他们的耳濡目染就像一个小小的种子埋在心里发芽,借此机会读一读历史下的文人,同时认识了李约瑟、傅斯年、董作宾等大师学者,在敬畏他们对抗民族危亡的国难时的英勇无畏精神时,又不免唏嘘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结局。

  至少,目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在一片互联网新媒体的社会浪潮中,随处可见人们拿着手机享用它的便利化,幸福舒适的环境使人沉迷不可自拔以至于无法控制大脑行为,产生错误悲观的观念或者心安理得地享用这一切而可能无法面对被保护背后的可怕。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一种主客观结合的形式唤起人们居安思危的意识。汝南许劭评价曹操,“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而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罄竹难书的罪行时,这些能人异士于乱世之中首当其冲,如果在这和平年代,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改变社会、治理国家?一切不易得,在这时代,大部分人虽无需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活着,无需抛头颅洒热血演讲呼吁,但又怎能让舒适圈迷失了双眼、失去了方向?危难以新的形式出现,在这之际一轰而起人云亦云还是冷静思考辩证看待?对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越来越微乎极微,从儿时的每日七点看新闻联播到如今的两耳不闻大事一心只看娱乐八卦,从曾经被吸引的正儿八经的搞笑故事到如今的丑闻、恶搞、恶俗成为了关注量、噱头的助力,自由的同时也将人之劣性发展为一股潮流。这种潮流被商人看到无限的盈利商机,以五花八门的形式打造包装,我们陷入这个循环模式,如机器一样被控制心智。前几天一直习惯在家阅读的我心血来潮打算去图书馆看书,因为疫情阶段开放时间延迟到10点。在还未到达10点时,大批的年轻人认真地排起了长队颇有一种大学考研的感觉。阅读人数偏低的当代,看到今朝学子如此的努力也欣慰,却不曾想在每人一个相隔的桌子中,一路走来,看书看电脑学习视频的同时,更多拿着手机手指飞快滑动的人不在少数。当然,手机并不一定成为玩乐的工具,很多时候利用看电子书,但是滑动的频率和速度也让人怀疑;或者说只是在浏览碎片化的知识文章,那为何选择这书卷文墨气息的地方?除一包和旁边放置的一本书外,一本正经地看手机,终究是给人一错觉还是真实只有自己得知。曾经在大学自习室里,除了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固定的学生,除了临近期末考试的学生,平常时间在图书馆、自习室玩手机不亦乐乎的人数不胜数。欲望、懒惰、拖延本就是存在的不足,敢于正视比虚虚掩掩更值得推崇,一旦拿起手机莫名其妙地两三个小时的娱乐时间就过去了,克制本身就包含着想而不得的痛苦,所采取的行动在自己取舍之间。“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不管如何日新月异,终究来这里看书学习,而不是简单看着外界环境影响内心,只是抱着靠别人影响自己的一丝侥幸心理往往无法形成长期的行为准则。环境会影响我们,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思想趋于稳定、主见化的我们,又如何能阻挡住花花世界的美丽?不然,行为心理学的21天效应,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课程、方法又怎么会不断地出现在各大媒体文章中呢?一方面想做个斗志昂扬的人,思维导图、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番茄工作法等提高效率的工具接踵而至,培训上课又如何?另一方面,惰性将自己击败得体无完肤,而这又是一个死循环。

  回归《南渡北归》,未进入封面首先入眼的是“从阅读走进现实”几个小字,阅读的目的很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了解作家,而历史文籍的意义更多在于让我们走进课本以外的现实世界。上个世纪的战争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推翻根深蒂固的三座大山,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唤醒国人的民族精神,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延续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的发展。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迫于形势迁入李庄,贫穷落后、与世隔绝、孤独寂寥。在这里,被当时学校主任嫉妒排挤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忍受环境艰苦、器材缺乏等因素做胚胎实验,去田地里捕捉青蛙收集蛙卵等,撰写了引起世界关注的论文课题。或不忍环境或意见相左等一群人相继离开李庄另谋出路,人才缺乏的学社让梁思成苦苦挣扎。为了接待远道而来的友人,梁思成忍痛割爱宰杀滋补夫人林徽因的鸭子尽地主之谊。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准备对日本进行本土毁灭性的轰炸时,在梁思成编制的文物目录中,集聚日本民族文化之根的两座古城京都、奈良,在他的坚持保护下幸免于难。博学多识的梁一方面爱国反战争,另一方面对文化一视同仁,对古建筑文物这一类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的爱护,于本土于世界都完成了伟大贡献。

  博古通今却又骄傲自大的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在作者笔下生活形象了起来,对于师辈陶孟和没有放在眼里,对于日本、欧美的蔑视更加显示出他才高气傲、目无中人的姿态。如此骄傲的一人,却甘愿当胡适的斗士。在蒋梦麟弃北大而去不肯担任校长,傅斯年开始谦虚礼让,推荐在美国的胡适担任,并且一直在胡适回国之前担任代理校长。奔波于重庆、北平,办理北大复员事务,处理远在昆明的西南联大的学潮“一二·一”事件。爱国情怀的他和陈寅格不惜巨资购买从故宫流出来的明清内阁档案,以防落入日本人手中。民族情结深重的他非常痛恨抗日时期向日本人委曲求全、打着教育幌子讨好他们的周作人、容庚等“伪教员”,并且坚持压制他们回归复员后的北大担任教授。“我不管办汉奸的事,我的职务是叫我想尽一切办法让北大保持一个干干净净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这句话就是打死我也是要说的。”这样一个活脱脱的山东文人,正气浩然,即便面对众人的说情,爆粗口、逼急了也要在民族文化、教育理念坚持自己的原则,大义凛然地守护北大的净土。

  “国宝”刘文典面对蒋介石因“皖省学潮”质问扇耳光的行为,刘无视蒋家王朝的背景,反击重打蒋最后被关进监狱。在面对周作人游说他去伪教育机构任职,他以“你有你的道理,但国家民族是大气,气节不可污,唐代依附于安禄山的诗人是可悲的,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一言而拒绝。当得知收藏的文化资料被掳走,倾尽全力一生都在追寻以此回归祖国。也是这样一个骄傲自大的学者,对陈寅格、胡适等人尊崇,降低自己姿态仰视他们。当然,在生活拮据、食不饱缺钱的当时,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同意赴摸黑教学。却因为没有和上司沟通、一去半年不返校,根据联大的《教师服务及待遇规程》和一杆教授的坚持而解聘,未能进清华大门,也是一种悲哀。

  在战争纷飞的年代,老师教授的薪资无法养活一家老小,来自各地的教授夫人学手艺厨艺到街上售卖换取家庭补贴。而迫于生活压力的闻一多为了养活八口之家,靠着刻图章、卖破衬衫生存,甚至到了变卖与自己相伴北平带来的线装书给联大图书馆的地步,最后从一个“站在革命对立面”的学者变成一个“革命斗士”。

  民族危亡之际,胡适从一个学者舍生取义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以桐油为抵押品争取更多贷款援助中国抗日战争,同时利用在美国的演讲活动将处于“中立”态度的美国带入世界二战的浪潮,通过和英国大使强烈阻挡美国对日本的妥协方案,使得日本的野心得以制止,这“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执”为接下来的抗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效果。等等

  ——欢子随笔

南渡北归·北归8.2岳南 / 2013 / 湖南文艺出版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南渡北归·北归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