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正向思考》是一本由[美]芭芭拉·艾伦瑞克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8-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控的正向思考》精选点评:
●看过台版,指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概念,就是“积极的废人”,现在社会充斥着一种拼了就会赢有梦就能实现的传销式正面积极正大面积失控中。其实你缺少的不是积极乐观正向思考,而是面对现实的勇气,这种自我打鸡血式的积极乐观,是一种自我催眠和新的逃避方式。最终无非是个积极的废人,还是消极的废人。
●这本书最牛逼之处在于一句话能说完的内容写了一堆废话,完全忽视了人家讲乐观也要有行动,结果自己最后喊口号叫大家行动起来。
●所谓正向思维是变种鸡汤,你以为自己积极面对其实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当问题真的来的时候,第一件事需要不是正向、负向去想,而是面对他当下可以做什么,最好的结果,最差的结果,做的结果,不做的结果。而且快乐不一定是人生一定要追随的东西,你可以不快乐也是可以,平平常常没有起伏都可以,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去追求呢
●正向思考从一种只要正能量心态即可万事如意的励志学,演变成一种神秘主义的宗教威权。演绎的结果趋于只剩唯一政治正确的选择,则与禁止言论自由并无二致:你作独立思考的时候都将先自我审查一番。此时所谓“独立”思考已无独立可言。唯有哲学的批判思考是出路。
●看了两章之后想弃Orz 堆例子堆得有点没完没了
●是凑书单才买评分挺高又无聊的书,书写得很啰嗦,大意指成功学那套或者说现在流行的“积极思考”“乐观态度”这些思考方式不符合现实,比较唯心,而重要的思考、行动要基于现实,认清现实。
●#省图有好书#在图书馆发现有这本书,整本看完其实可以用查理芒格的一句话概括,避免过度乐观. 作者收集了各种文献资料,找了可能是成功学快乐学的起源,尝试去分析过度乐观 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总体来说还不错啦~
●我对鸡汤成功学和盲目乐观深恶痛绝,因此有一本书和我站在同一阵线很令人高兴。但作者没有去像社会学家一样探究励志氛围弥漫的根本原因及影响,而是不厌其烦地列举自己的经历、故事,大谈美国励志讲师的历史,再引申出几句软弱无力的批评。内容注水,缺乏说服力和阅读乐趣。显然,对反鸡汤阵营来说,这本书不是个有力的队友。 p.s.出版社请水军能用心点吗?一本反“正能量”的书,短评里却都是“一本正能量的书”,显得特别讽刺和滑稽。
●2020-57。废话太多干货太少。匆匆扫过看着像一本负面鸡汤。
●一句话就能讲完的观点,却论证了一整本书,绝大部分内容很无趣。这评分,显然有注水的嫌疑。整本书在灌输负能量,最好别看。
《失控的正向思考》读后感(一):此书误解了一部分鸡汤
为部分鸡汤们正名。
此书除了指出:对待抱怨和负面的人的态度不应是避而远之,还有荒唐的企业正能量课程,大部分灵修导师/培训都是骗钱的这些外,完全否定鸡汤的作用也是不太好,那些鸡汤也一直在强调要去行动落实,至于梦想板,它只是提醒一个人不忘目标的作用,至于有引力还是没有,这不重要。还有作者抨击的新思想时代神学说了神并非冰冷无情,而是温暖包容,这并不是鼓励刷爆卡、超前消费,而是强调人性的美,也并非盲目乐观主义,这些神学书还是一直强调说不必过得太具有灵性,很多时候要接纳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接纳人性中存在的阴暗想法,接纳它们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因此而自责,但并不代表犯罪或沉沦不良爱好就是被允许或鼓励的,甚至反对饮酒。还有些比如欧林系列,强调包容接纳自己的情绪外,还强调在哪里就用什么规则,想要金钱就要学习商业、经济的规则为我所用,这些和灵性不矛盾。灵性只是一种面对波折的态度,让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还能怀有一丝丝对生的希望,否则连希望都没有了,那也许只有死路了。
《失控的正向思考》读后感(二):心想未必事成
在书店第一眼被封面的黄色吸引,拿起来一看,是那个写了《我在底层的生活》的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果断买回了家。
其实我也是一个深受“正向思考”影响的人,稻盛和夫的《活法》里头说“你对未来设想的越细致入微,他就越可能发生”以及《遇到心想事成的自己》等,我读过很多。我有段时间也是深信不疑的。
我的“正向思考”遭遇危机是在读到某篇爆款文章后发生的,那篇文章讲了好几个小故事,什么去买报纸结果报刊亭的老板对你大吵大叫,其实是为了吓走你背后想偷你钱包的小偷。最后总结就是,你以为的恶意都是为你好。只要我们凡事都往好处想,这就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类似的牵强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在芭芭拉的书里头也有提到,比如一个大师说,把你想要的东西贴在心愿板上,并且经常聚精会神的想象自己已经拥有了这些,好事就会发生了。
当然,芭芭拉没有止步于揭示所谓的正向思考的荒谬。她还探索了这种正向思考的历史成因,以及它为什么可以影响这么多人。其中不乏生动的例子,以及芭芭拉自己的许多思考。
美式幽默以及流畅的思路,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还能要求更多嘛?
《失控的正向思考》读后感(三):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书从作者患乳腺癌的经历出发,讲述了不同领域中出现的正向思考的现象。前两章看得津津有味,看到后面难免觉得论点有些重复。几个章节的安排有衔接,但是基本上没有递进。作者对于正向思考的主要批评是正向思考忽略了现实,一味强调心态的力量。作者的核心观点大部分都已经在前言中呈现。
以下是前两章的读书笔记
作者发现并非所有人都惊恐地看待乳腺癌。相反,一般人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要开心,甚至有人认为应该要热切渴望罹患乳腺癌。尽管有很多人讲述了自己的得病故事,但作者对乳腺癌和现有疗法的气愤很少有人有共鸣。她想知道乳腺癌的病因,为什么在工业化社会特别常见?在主流乳腺癌文化中,很少人表达气愤,没有人提到可能导致乳腺癌的环境因素。也很少提及造成痛苦的化疗。
在乳腺癌文化中,人人似乎都要正向思考,不称自己为“受害者”,而是生还者、正在抗争和奋战。癌症转移的人被说成战败了。人们对因癌去世的人的缅怀很有限,受爱戴的是那些“生还者”。
拥抱癌症“癌症是我这辈子经历过最美好的事情”。在乳腺癌文化的欢乐氛围中,不仅看不见气愤,甚至经常鼓励用正向态度拥抱乳腺癌。人们会谈论患癌后,带来的积极变化,甚至要感谢得了癌症。主流乳腺癌文化都在试图柔化和正常化乳腺癌。作者将其比喻成成年礼:首先要筛选合格的成员,年龄——检查结果;然后是严峻的考验,纹身、烙印或割礼——手术与化疗;获得较高的新身份,成人、战士——生还者。大家认为若能生还,乳腺癌患者会更美丽性感。
人们相信正向态度能增强免疫系统,使我们能更有效对抗癌症。然而学界发现心理治疗几乎没有正向效果。而且没有可靠证据能证明免疫系统能识别癌细胞,对抗癌症。况且如果免疫系统在对抗癌症上真的那么重要,那么用化疗对抗癌症也不太合理,因为化疗会一直免疫系统。从演化角度看,为何人应该有能力对抗癌症呢?为何人摆脱恐惧与负面想法,身体应该能“自然疗愈”呢?
要求患者保持乐观,给已经遭受生理上痛苦的患者第二重痛苦。保持乐观也需要付出精力与努力。
乳腺癌文化所倡导的“正向思考”,似乎是想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人们常说对抗癌症是个心态问题。但当正向思考文化蔚然成风,负面情绪不允许被表达和抒发,患者真的能坦然接受治疗吗?
20世纪80年代,教练行业兴起,鼓励那些失业的人正向思考。他们坚称阻碍生活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事实上,改善自己有很多种方式,接受教育、学习技能、付出心力、改造社会。正向思考或许能使人踏出行动的第一步,但它不可能无往不利。随着工作场合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人际交往的“软技能”往往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人们要求员工在工作时保持积极态度,是除了身体上的操控,还要进行精神上的操控,必须微笑、散发热情。不仅如此,为了保持正向思考,人们还被要求远离“负面的人”,这是否是同理心逐渐缺失的一种表现呢?
除了远离“散发负面情绪的人”,正向思考还要求人们屏蔽提供负面情绪的新闻。
这种做法逃避现实世界中激烈与悲剧的那一面,也意味正向思考的核心潜藏着无能为力的想法。为什么不去关心新闻呢?“因为你对新闻无能为力啊。”这些人甚至没考虑到可以捐助救济金、参加反战运动、游说政府推行更人道的政策。所谓的无能为力,是否只是为了摆脱责任感的一种托辞?
如果心灵真有无穷的力量,那负面思考的人与负面新闻岂不是不足为惧?只要从正面角度诠释别人的负向行为就好了。隔离负向的人与消息,即承认有个“真实的世界",不受心灵的力量影响。
吸引力法则指若正向思考,好事就会发生在你身上。作者花了很多笔墨逐一反驳吸引力法则引用的一些科学论点,证明它们是伪科学。正向思考的诡辩在于,人生教练实际上只能教学员写简历、做自我宣传,除此之外只有心态上的改变,教不了有用的技能、电脑知识。
如果你没有成功,教练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你不够努力,显然得花更多功夫才行”。这样的假设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吸引力法则忽略了其他人的个人意志。《秘密》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希望明天去迪士尼不用排队,结果被选为第一家庭,有优先搭乘权。那要怎么向其他小孩解释呢?如果两个小孩同时许愿呢?吸引力法则所谓的“吸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其中是否有他人的个人意志呢?
《失控的正向思考》读后感(四):失控的正向思考
“就算水杯摔碎在地上,也要去想杯中还有一半的水。 ”
为了平稳度过一段时间的精神危机,我接触了不少流行度很广的心理辅助类书籍,当中绝大多数都提到了“正向思考”这个命题,细致地指导人如何通过一系列训练,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它并不强调,甚至其实不鼓励我们如实地表达我们真实的状况或心情,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重塑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处事的方法。比如上述“水杯事件”的应对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正向思考。类似的还有“不能改变世界,改变自己”,代表“正向思考”的另一个中心观点,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努力调适自身到最契合现有环境的程度。
起初我受到很大鼓舞,更加认真地遵循一系列方法,时刻审视自己的想法、举止,保证它始终朝向乐观积极的方向。但在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自己陷入一类更频繁的焦虑当中,两个世界开始撕扯:一个是切身感受到的不甚乐观的现实环境,一个是始终处在自洽当中、屏蔽一切纷争的“正向”世界。
我又回头去想那个“水杯”的问题。我一定要为幸存的那半杯水叫好吗?最符合常识的做法,不是骂句娘,然后记住以后把杯子放稳当一点吗?
在艾伦瑞克的著作《失控的正向思考》中,我看到相似的困惑。
作者身患乳腺癌,她在与其他患者以及相关救助机构的来往中发现,面对癌症时表达任何负面情绪都是不被允许的。同时,一股“拥抱癌症”、“从悲伤中发现美”的倾向,在强势地向当事人施加影响。
这种对“正向思考”的推崇,基于两个似乎难以反驳的原因:1.普遍认为“心理影响生理”,保持乐观的态度,对疾病有改善作用;2.当病痛无法避免,与其处于悲痛之中,不如拥抱任何形式的“希望”,哪怕是虚构的希望。
作者凭借自己细胞生物学博士的学科背景,首先质疑了“心理影响生理”的观念。她认可心理状态对生体机能有一定提升和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力远没有大众语境里宣扬的那样强大,或者换个说法,有更科学、更决定性的方式保障生理状态。
其次作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癌症患者之间的“正向思考”带来的常被无视的危害面:
1.美化癌症、弱化疾病危害,就得否认病患带来的真实感觉,必须将这些感觉藏到欢乐的表面下。同时,大力宣扬“正向”、“乐观”,也将合理的质询、理性的问责掩藏起来。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可能规避?真正有价值、有发展性的思考被压制,而将责任全数推到个人身上。
2.“正向思考”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责任划分。“如果你感到不幸,那一定是你主动走入了不幸。”当病痛让你消沉,一定是你不够正向。而这,对所谓“幸存者”,带来的是一项荣誉,你战胜了病痛。但对“战败者”而言,则是更多一层的打击。“我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难道我努力地还不够?”
是“正向思考”战胜了病魔吗?是现代医学。
作为传统的“正能量”大国,美国有数目庞大的训练营、激励课程、成功班。作者亲身参与了一些相关活动,体验到更广泛、也更光怪陆离的“正向文化”形态。
这部分读起来非常亲切,原来全世界的成功导师都是类似的气质。他们无限放大个人意志的力量,甚至上升到玄学的地步——作者也提到,“正向”学习的一些仪式,同巫术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但为了确立科学性,大师们进行了大胆的学科交叉融合,用心理学背书,引入量子力学这一民科重点项目来解释其神秘学的部分。
心灵导师作为一种职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彻底的责任清除。
首先,“成功教练”并不能教给你任何实质的技能,也没有产生任何有效的信息交换。他们能做的,就是改善你的态度,提高你的期望,“调整态度就能绝对成功”。
其次,如果你竟然没有成功,依旧干着没出息的活,那也不是导师的责任,只能怪自己。因为你不够努力,显然花的功夫不到位(听懂掌声)。重复多少遍都不嫌多,“只要……就……”的句式,在生活任何一个场景出现,都要提高警惕。
隔绝负向
问题绝不是乐观不对,而是悲伤不被允许。“正向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拥有积极意义。但当它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被宣扬,和绝大多数“主义”一样,其暴力的部分就生长起来。
对“正向态度”的推崇,带来的最直接的分化,就是对负向的人和事拒而远之。出人头地的秘诀,团队融洽的关键,就是不论真实感受如何,一定要装出抱着正向看法的样子。“摆脱生活中的负向者”、“多与正能量的人交往”,这种明确的排挤非常正义地存在在生活和工作环境里。甚至不光对身边的人进行审核,还得审查大千世界的信息,拒绝接收负面信息,人为地将所有可能导致不悦的讯息隔绝开。
工作中最怕遇到“没头脑”和“不高兴”。不过有些不讨喜的人也许真的有些有益的话要说。人在过家庭生活或任何团体生活时,都必须不断去关注别人的心情,考虑别人的想法,在必要时安慰别人。
隔开负向的人与消息,这种建议其实就是承认了真的有个“真实的世界”,而且它完全不受我们的意愿影响。这种做法逃避了现实中激烈与悲剧的那一面,也意味着正向思考的核心深藏着无能为力的想法,面对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龟缩到自己小心建构的世界。在那里,永远只有认同、肯定、好消息、笑容满面的人。
唯一的问题就是,那些都不是真的。
自我改造
我们大概可以说,“正向思考”最丰厚的生长土壤,即是无处逃遁的、普遍的精神压力。所谓“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积极乐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当向上通道窄化,社会价值观单一,个体需求被环境裹挟,“正向思考”的沉迷给予了一份虚假的“主动性”。
改善自我,必须做到令人费解的自我分离,将自我分离成两面。一面是必须改善的自我,另一面是负责改善的自我。因此,“正向思考”的书籍中,法则、工作表、自我评估表、练习,处处可见。这些实操指示都是用来指导我们如何去调整或改造另一面的自我。
经典的正向思考巨著,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中,有通向财富的所有步骤。漏了任何步骤,“就会失败!”他要求追求财富的人必须撰写声明书,把想获得的金额和希望实现的日期写下来,然后在每天起床、睡前大声念一次。这样做,就能操控“潜意识心智”(即那个有待改善的自我),使潜意识心智“热切渴望金钱”。
这种对于“自我改造”的歇斯底里,在“打工人”所处的生存环境里,不再是一种个人慰藉或解药,而逐渐成为一种强加的义务。像承认生活中的负面一样,坦然接受自己的现状,也被划在“没出息”的范畴里。
致富经
“正向思考”无一例外将终极目标对准世俗成功,“你这样就会有钱,就会实现阶级跃升,就会……”那带人致富的“正向思考”,在经济上的成绩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倒是可以看到不少“导师”通过开课出书脱贫跃升,那他们的学生发展如何呢?除了课堂上心情愉悦踌躇满志,他们有多少人真正迎来人生辉煌呢?虽然受众海量,但这方面的数据很难掌握。个人奋斗始终是值得提倡的,但它也需基于对自身及环境的理性认知,才能产生积极效应。相比是否正向乐观,能不能认清现实,有无勇气突破现实更重要。
有一本经典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迷宫里住了两个爱吃奶酪的人,名叫哼哼和哈哈。有一天他们去奶酪站,发现奶酪不翼而飞了。他们大声抱怨。同时,迷宫中的两只老鼠,发现没有了奶酪,毫不迟疑地去寻找其他获取奶酪的路径。
这本书旨在告诉我们,过度分析和抱怨是人类的危险天性,要认识到改变和干脆的执行力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结合这本书出版和受追捧的现实环境,给出一个更符合其应用场景的解读:朋友,丢了工作没关系,被裁员也不要抱怨,闭上嘴赶快再找别的办法就好了。
这本书长销不衰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永远都出现在各类型企业的“推荐书单”里。“正向思考”日渐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不是仅靠一个个散户就能实现的。其背后的金主,便是大小企业的捧场。
“正向思考”影响力的成长曲线,与现代企业经营转型的发展完美同步。作者在书中回溯了“企业”的原初形态。Corporate,代表的是一群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对于同实业紧密挂钩的传统企业,这项任务不单指为股东赚钱,还包括生产销售专业产品,服务社会需求。在二十世纪80年代金融资本主义出现后,股东利益凌驾一切,包括对产品的骄傲感、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传统管理模式,都让位于对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应激反应。忠诚度、社会责任感缺失,如何控制随机且短暂的工作团队,最大程度刺激生产热情,就变成一件紧迫的需求。
“正向思考”的概念,正好适配了这项需求。到了雇主手里,正向思考成为用以建立职场社交关系、刺激工人勇猛精进的手段。新一代企业管理者的自我认知形象,更靠近以为激励讲师,在外聘专业导师的策划下,开展与专业毫不相关的一系列正向训练:团体舞、激励口号、批量采购相关书籍,甚至规范团体内部称谓,使用亲、宝宝、家人这些低幼化的互称,营造一个极度矫揉造作的欢乐气氛。
从更广义的范畴去理解“正向思考”,它似乎能够推动很多领域的发展,例如发起运动、改良制度、使社会机构更专业化人性化。但实际上,我们所接触到的“正向思考”更像是一项驯化工具,它告诉我们隔绝一切冲突、阴暗、失衡,拒绝对外界环境施加任何作用力,要做的只是自我改造,最终造就的是一群听话的打工人,一群努力变成“他人”的人。
即使企业的“正向”要求在伦理上有争议,那它对于经济发展有没有实际的效用呢?就是安慰剂所能提供的效用。拉长来看,也许反噬会更早出现。回到正能量大国,看一看美国的经济表现,也许能多一些怀疑。(有一类观点认为,08年次贷危机发生,和整体社会情绪—从民众到高层—对发展前景和自身耐挫力盲目自信脱不了干系。)
而对于一个个“打工人”而言,盲目投入到“正向思考”的评判体系当中,面临的危机要更具体可触。借用书中一位“正向思考”的怀疑者所说的:“若漂亮的海报和睿智的妙语就能激励你,那你的工作大概非常轻松,很快就会有机器可以做那种工作了。”
不论是正向或负向思考,都会使人在观察时无法摆脱情绪,使人宁愿把错觉当成现实。正向思考会让人“感觉美好”,而负向思考则会让抑郁的人习于缓慢、迂回的神经传导路线。取代这两种思考的做法就是,想办法摆脱自己的想法,观察事物的真实面貌,尽量不要让自己的感觉与幻想对事实加油添醋,去了解世界同时充满危险与机会:人有机会幸福美满,但也终将一死。
坚守脚踏实地的经验法则。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不是个人情绪投射出来的结果,你必须去了解事实到底为何。细致观察,尽力审慎研究接收到的信息,对世界写下暂时性的记录,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随时修改。
即使在今天,注重现实和看清事物原貌这类想法变得很古怪,但“现实派”的作用力仍然有效。当面临重大危机时,我们更仰赖专业可靠的人,而不是极度乐观的导师;在面对医生时,绝大多数人更希望了解到最坏的情况,而不是一遍遍告诉你“一切都会好起来”。
“防御性悲观”。行动前预想到最糟的情况,是自然界赋予的生存本能,提醒你可能遇到的危机。主动卸下这套防御机制,就像一只无视狼群的自由羔羊,快乐值加倍,应对危机的能力丧失。
让“批判思考”代替“正向思考”。“批判思考”这个从小讲到大的口号,现在听起来越来越有强人所难的感觉。有一个常用词叫“过度思考”。但思考没有“过度”一说,只有路径偏离的思考,条件不足的思考,简化的思考。鉴于无论是什么教育背景、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会使用这种说辞来开解自己和他人,必须指出一点: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日常“思考”体量,远远达不到“过度”。“批判思考”鼓励怀疑,鼓励提出问题,并将问题推向更深的领域。
某种程度上,“批判思考”属于“负向思考”,它要求去寻找会在哪里失败,甚至鼓励去经历失败,从而获得经验,实现学习和进步。“批判”追求另一类型的快乐,一种建立在观察、实证、永恒地自我更新之上的快乐,它引向的是更艰辛但也更持久的希望,是通过与这个世界产生碰撞,并在碰撞中相互塑造的希望。
毕竟,知其艰难义无反顾,才是乐观。跟脸上带不带笑容、说话大不大声没有关系。